正在阅读:

莞企举行人工智能和人类律师“人机大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莞企举行人工智能和人类律师“人机大战”

机器人完胜!

作者:贾庆森

日前,在松山湖举行的一场“人机大战”,引起了法律和人工智能领域人士关注。总部位于东莞的深圳市找大状法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找大状)开发的AI法律智能机器人与10位经验丰富的人类律师比拼审查劳动合同的速度。结果,机器人不到10秒就完成了合同审核,而人类律师最快的一位则花了37分钟。机器人完胜!

“AI+”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风口,如今,这股技术浪潮涌到了法律和司法领域。除了用于审查合同的法律人工智能产品,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我国司法领域得到快速应用。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提出建设“智慧法院”与“智慧检务”,一些法院推出智能研判系统、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等。在市场需求和技术驱动之下,法律人工智能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业内专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大爆发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AI+法律”融合应用已起步

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力挺智慧法庭建设,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在产业政策助推下,2017年,法律人工智能行业一度火爆异常。2018年,法律AI可能不再是风口的第一顺位,但热度仍然持续,竞争仍然激烈。

找大状创始人兼CEO尚宏金,是一位资深律师,针对法律界一些痛点,试图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尚宏金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公司做的方向不同,有案件类的,有分析数据类的,但现在都在应用落地阶段。找大状尝试在B端客户的应用,在智能AI合同预计会做很多种类型合同,会覆盖全部企业端合同审查,将来可能推给律师和企业来用。法律人工智能C端的应用会需要更多一点时间。

该公司技术总监林波亦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大爆发还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他指出,这个领域发展前景广阔。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司法效率,解脱从业者单调重复的工作,从而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可以提高案件审理的速度,机器人从大数据快速检索到相关数据,并根据过往数据,快速做出案件审核结果;随着一般案件数据量越来越大,机器学习训练样本越来越大,案例预测准确性也会相应提高。

技术驱动法律,行业对此已有共识,而“AI+法律”融合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法智融媒创始人、法治文化传播师邵铭认为,就目前行业应用现状来看,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面向”:一是面向法律职业群体,以大数据分析、流程化服务帮助法律人从同类型、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目前在国内的政法机关、民营法律科技公司都已有相对稳定运行的雏形产品。二是面向普通人,以模块化的法律咨询、模板化的法律解决方案指引为手段,帮助信法为真和依法维权,比如各地新闻里经常出现的普法机器人等。

AI是律师重要的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渗透进法律领域,将对法律行业、司法领域带来什么影响?不少网友甚至怀疑,机器人可能会完全取代律师和法官。但相反观点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法律人工智能只能始终处于辅助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合同分析服务已经蔚然成风,机器人开始部分替代律师劳动。LawGeex等提供智能合同服务的法律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相关技术带来法律服务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流程的改善。人工智能对人的冲击,甚至不限于律师职业,而是包括全人类。有趣的是,在香港设计的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已被授予公民资格,这是全球第一个“机器人公民”。

对此,尚宏金认为,AI会提高律师的效率和专业性,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取代律师和法官不太可能。如果将AI应用到法律服务场景中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律师从冗长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专注于把法律服务做专做精。

林波则指出,随着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会替代比较低级岗位,促使从业者转向更深层次的法律业务,进而可以促进法律建设。但是,法律或司法人工智能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找大状AI法律智能机器人目前版本具有合同审查功能,后续版本2.0增添智能问答、法律咨询、法律检索、文案上传、诉讼文书、案例研究与预测等功能,将AI技术逐步深入介入司法领域各个层面,从而也促进中国法律建设。

如今很多法院“案多人少”,法官超负荷工作,既然机器人审查合同可以碾压律师,那么,让机器人审判案件如何?法智融媒创始人、法治文化传播师邵铭指出,法律界也曾展望过在一个万能的机器上输入某些案件的信息,即可输出一份公正的判决书。法律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作为人的思维提升与工具延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或将对一些法官、律师采取某种“优胜劣汰”。

AI深度介入司法实务需授权

人工智能在法律和司法领域全面应用,还面临哪些技术、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司法伦理、技术边界等问题如何更好地拿捏?

林波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障碍主要是:第一,法律条款不断变,审批案例含有主观性,导致用机器学习很难训练数据,或者很难达到训练效果。第二,有些业务缺乏数据,并很灵活,导致无法用机器学习训练或者训练结果偏差大。

邵铭认为,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全面应用,目前在观念上并未见有特别的障碍。当然,“法律+科技”的突破,还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迭代,我们可以感觉未来已来,所以更要积极地拥抱这个趋势。关于人工智能,人类其实最担心的是,未来有一天或要面对机器人的情感。

他指出,人工智能全面深度地介入司法实务,将通过法官、检察官的逐步授权来实现。今天实行法官案件终身责任制,这也意味着,无论办案过程中如何借重于技术的力量,最后的关卡仍将由人类中最具智慧的大脑和最严苛的制度在守护。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我们只会加强,不会放弃。

来源:东莞日报

原标题:“法律+AI” 未来已来?莞企举行人工智能和人类律师“人机大战”引热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莞企举行人工智能和人类律师“人机大战”

机器人完胜!

作者:贾庆森

日前,在松山湖举行的一场“人机大战”,引起了法律和人工智能领域人士关注。总部位于东莞的深圳市找大状法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找大状)开发的AI法律智能机器人与10位经验丰富的人类律师比拼审查劳动合同的速度。结果,机器人不到10秒就完成了合同审核,而人类律师最快的一位则花了37分钟。机器人完胜!

“AI+”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风口,如今,这股技术浪潮涌到了法律和司法领域。除了用于审查合同的法律人工智能产品,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我国司法领域得到快速应用。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提出建设“智慧法院”与“智慧检务”,一些法院推出智能研判系统、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等。在市场需求和技术驱动之下,法律人工智能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业内专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大爆发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AI+法律”融合应用已起步

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力挺智慧法庭建设,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在产业政策助推下,2017年,法律人工智能行业一度火爆异常。2018年,法律AI可能不再是风口的第一顺位,但热度仍然持续,竞争仍然激烈。

找大状创始人兼CEO尚宏金,是一位资深律师,针对法律界一些痛点,试图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尚宏金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公司做的方向不同,有案件类的,有分析数据类的,但现在都在应用落地阶段。找大状尝试在B端客户的应用,在智能AI合同预计会做很多种类型合同,会覆盖全部企业端合同审查,将来可能推给律师和企业来用。法律人工智能C端的应用会需要更多一点时间。

该公司技术总监林波亦认为,法律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大爆发还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他指出,这个领域发展前景广阔。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司法效率,解脱从业者单调重复的工作,从而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可以提高案件审理的速度,机器人从大数据快速检索到相关数据,并根据过往数据,快速做出案件审核结果;随着一般案件数据量越来越大,机器学习训练样本越来越大,案例预测准确性也会相应提高。

技术驱动法律,行业对此已有共识,而“AI+法律”融合应用尚处起步阶段。法智融媒创始人、法治文化传播师邵铭认为,就目前行业应用现状来看,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面向”:一是面向法律职业群体,以大数据分析、流程化服务帮助法律人从同类型、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目前在国内的政法机关、民营法律科技公司都已有相对稳定运行的雏形产品。二是面向普通人,以模块化的法律咨询、模板化的法律解决方案指引为手段,帮助信法为真和依法维权,比如各地新闻里经常出现的普法机器人等。

AI是律师重要的辅助工具

人工智能渗透进法律领域,将对法律行业、司法领域带来什么影响?不少网友甚至怀疑,机器人可能会完全取代律师和法官。但相反观点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法律人工智能只能始终处于辅助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合同分析服务已经蔚然成风,机器人开始部分替代律师劳动。LawGeex等提供智能合同服务的法律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相关技术带来法律服务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流程的改善。人工智能对人的冲击,甚至不限于律师职业,而是包括全人类。有趣的是,在香港设计的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已被授予公民资格,这是全球第一个“机器人公民”。

对此,尚宏金认为,AI会提高律师的效率和专业性,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取代律师和法官不太可能。如果将AI应用到法律服务场景中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律师从冗长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专注于把法律服务做专做精。

林波则指出,随着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会替代比较低级岗位,促使从业者转向更深层次的法律业务,进而可以促进法律建设。但是,法律或司法人工智能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找大状AI法律智能机器人目前版本具有合同审查功能,后续版本2.0增添智能问答、法律咨询、法律检索、文案上传、诉讼文书、案例研究与预测等功能,将AI技术逐步深入介入司法领域各个层面,从而也促进中国法律建设。

如今很多法院“案多人少”,法官超负荷工作,既然机器人审查合同可以碾压律师,那么,让机器人审判案件如何?法智融媒创始人、法治文化传播师邵铭指出,法律界也曾展望过在一个万能的机器上输入某些案件的信息,即可输出一份公正的判决书。法律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作为人的思维提升与工具延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或将对一些法官、律师采取某种“优胜劣汰”。

AI深度介入司法实务需授权

人工智能在法律和司法领域全面应用,还面临哪些技术、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司法伦理、技术边界等问题如何更好地拿捏?

林波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障碍主要是:第一,法律条款不断变,审批案例含有主观性,导致用机器学习很难训练数据,或者很难达到训练效果。第二,有些业务缺乏数据,并很灵活,导致无法用机器学习训练或者训练结果偏差大。

邵铭认为,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全面应用,目前在观念上并未见有特别的障碍。当然,“法律+科技”的突破,还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迭代,我们可以感觉未来已来,所以更要积极地拥抱这个趋势。关于人工智能,人类其实最担心的是,未来有一天或要面对机器人的情感。

他指出,人工智能全面深度地介入司法实务,将通过法官、检察官的逐步授权来实现。今天实行法官案件终身责任制,这也意味着,无论办案过程中如何借重于技术的力量,最后的关卡仍将由人类中最具智慧的大脑和最严苛的制度在守护。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我们只会加强,不会放弃。

来源:东莞日报

原标题:“法律+AI” 未来已来?莞企举行人工智能和人类律师“人机大战”引热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