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丽娜
“我已经在香港住了9年,也拿了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证,在这里运营公司更加轻松。”佛山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会长黄显平坦言。
祖籍佛山顺德的黄显平2009年以“优才”身份成功移民香港。过去数十年,他经营着一家家具出口贸易公司,每年的营业额达到12亿元。“当时移民香港的原因之一是香港的信息比内地更快,我们的客户基本都在海外,在香港经营更为便利,而且资金出入比较自由。”他表示。
事实上,特区政府于2006年6月推出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旨在吸引高技术人才或优才来港定居,借以提升香港的经济竞争力,计划年度配额为1000个。优才计划成功申请者来港前毋须事先在港获得聘用。近年来,通过计划来港人数持续增加,由2015年的208人增加近一倍至去年的411人。
目前,香港主要有三大人才输入计划,分别为“一般就业政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及“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计划)”。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入境处在收到所有申请材料后,需要四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审批。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则较为复杂,审批过程较长,少则一两个季度,多则长达一年以上。
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吸引更多人才,香港今年又补充出台了两份新的人才计划。今年5月,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宣布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8月底,又公布首份香港人才清单。
出炉首份人才清单
8月29日,为配合香港经济高增值及多元化发展,特区政府公布首份香港人才清单,包含11项专业,涵盖资产管理专才、金融科技专才与创新及科技专家等,符合资格申请者可在优才计划的计分制下获取额外30分。
目前,优才计划有两套计分制度,分别是“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前者设6个得分范畴,包括年龄、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文能力、家庭背景和人才清单,如年龄可获最多分是18岁至39岁的30分,学历/专业资格中有博士学位有40分,符合人才清单内相关专业的规格可获30分等。最高可得225分,最低合格分数为80分。
首份列入人才清单的专业有11项,包括资深废物处理专家或工程师、资深资产管理专才如从事信托基金管理、资深海运保险专才、精算师、资深金融科技专才、资深数据科学家及资深网络安全专家、造船师及轮机工程师及船舶总管。
政务司司长暨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主席张建宗表示:“公布人才清单有助香港在吸引国际人才时取得竞争优势,创造群聚效应,并刺激本地人才发展,推动香港向前迈进。政府将定期更新人才清单,以配合香港最新经济发展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过去十余年,这些人才输入计划的成效如何?根据本报记者查阅香港入境处资料显示,在2008年至今年3月为止,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分别输入31.4万人、8.83万人、3788人,累计为香港输入了大约40.7万名境外人才。
其中,以门槛设置最高的“优才计划”为例,过去三年,获批的人员数量分别为208、273、411,约85%以上获批的为内地居民,而每年整体的申请人数则均在1500-2000人左右。相比之下,过去三年以“优才计划”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则分别为186、221、194。
自“优才计划”推出以来,成功透过综合计分制获分配名额申请人,主要来自金融及会计服务、资讯科技及电讯、建筑、测量、工程及建造和工业制造四个界别。透过成就计分制获分配名额申请人则主要来自体育运动、艺术及文化和广播及娱乐三个界别。在2008年至今年3月则并无任何生物科技业人才输入,以资讯科技/电讯业计算,其间共输入836名相关人才,占该计划累计输入人才总数的22%。
长期配套措施仍不足
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创会主席骆勇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次的人才清单有助于将优才政策更加聚焦在某些人才短缺的行业。但目前每年的优才配额使用不足,政府对于吸引海外人才的一些配套措施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清华大学毕业的王浩岩则仍在内地与香港身份之间摇摆。他目前在珠海经营一家全日制的培训机构,去年成功获得“优才”审批,“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同时希望来香港拓展更多的商业资源。”
他坦言:“我还不太适应香港的生活居住环境,更理想的状态是每周来香港一次,与合作伙伴见面。”然而,根据香港入境处的要求,申请香港永久居民需要满足“通常连续居住7年”,每年连续居住183天以上。
来自中山的建筑设计师李建(化名)透露,自己在通过“优才”申请第一年时,每周周末来香港“打卡”,在续签签证时被签证官质疑自己的生活重心是否在香港而差点打道回府。“香港入境处会根据当时的紧缺专业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情况,每3个月进行调整,而且申请人在续签签证时必须在当时申请优才所在的专业领域。”他表示。
“我现在还在纠结是否要注销内地的户口,因为这意味着我在内地的注册建筑师、高级职称这些专业资格都无效了。”他坦言。
他在幸运通过签证续签后,立即决定在香港置业,举家来香港定居。然而,特区政府当时出台了稳定楼市的措施,作为尚未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的他,需要额外缴纳15%的印花税,“唯有忍痛支付大约100万港元现金的印花税。香港政府应该考虑对优才等高端人才提供相应的税务豁免,真正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他说。
事实上,香港房价高企一直以来是让很多海外人才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由于住宅物业价格持续上升,香港在一项国际调查中,已连续8年被评为全球最难负担楼价的城市。根据城市规划咨询机构Demographia提供的数据,香港的平均房价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19.4倍。
据悉,为了解决海外人才的住房问题,特区政府将以注资及提供担保的商业贷款形式,向科学园斥资8亿港元,兴建一幢18层高的“创新斗室”,在2020年起可为在园区工作的内地及海外人才提供500个住宿单位,每月租金为8000-10000港元,相当于邻近地区类似质素物业的市场租金的60%。然而,截至去年5月底,科学园内共有约650间本地、内地及海外科技公司在园区内营运,合共聘用人数近13000人。
相比之下,大湾区各大城市近年来在人才大战中更为进取,并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吸引香港的国际人才。以深圳为例,今年8月初,在临近福田保税区的水围柠盟人才公寓设立专门服务香港人才的水围香港科技人才公寓,吸引7家港资企业的10余位优秀人才。早在2016年,深圳前海管理局已经为入驻的港资企业提供人才公寓。
佛山也建设了“香港城”配置人才公寓,符合条件的香港青年,最高可享受3年共15万元的人才公寓租金补贴。在广州南沙所建设的人才公寓,也提出优先安排港澳及外籍人才入住。
广东省政府最新表态透露,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港,配建青年人才公寓。同时,广东将印发《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给予经广东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租房补贴、购房补贴、贷款贴息、租赁型或产权型人才公寓等,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居住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