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市盈率达到70,股价先涨后跌,跟发行价持平,市值接近1000亿港元。
经过了24年的发展,海底捞在2017年已经位居火锅市场占有率排名榜首,并成为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在全球中式餐饮业中排名第一。
我们通过海底捞的招股书来看一下它的赚钱能力:
(1)你的每100元消费,海底捞的股东赚走大概14元(这个没扣利息和所得税),食材成本大概40元左右,员工薪酬分摊大概29元左右,房租及装修折旧、水电分摊大概12元左右,行政、差旅、管理分摊大概5元左右;
(2)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天要接待1400名客户,这些客户带来的收入流水在10-13万元之间(人均消费70-100元),一个店一年收入4000万元左右;
(3)如果按照14.5%的息税前净利率计算,那么海底捞平均一家店一年利润600万左右;
(4)截止2017年底,海底捞拥有273家店,这些店的营收加总在一起是110个亿,利润加总在一起是16个亿(没扣利息和所得税); (5)呷哺呷哺一个店一年的收入是485万,海底捞单店收入是它的8倍。
海底捞是如何解决餐饮行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这些长期存的的问题,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的?
张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一方面把员工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激发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向门店下放经营权的同时,由总部来管控风险。
师徒制和股权分红利益捆绑,是海底捞股权激励体系的核心,张勇也说过,自己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机制,一直在研究机制。
海底捞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的在机制上制定了“师徒制”。每个员工在进入海底捞工作时都配有一名师傅,二者的利益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一个老店长带出的徒弟如果开了新店成为了新店长,那么老店长将有两种薪酬选择方案:
方案A:拿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相当于是干股分红;
方案B:拿自己管理餐厅利润的0.4%+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3.1%+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
这种制度能够激励老店长为海底捞培养更多的新店长,实现团队复制和裂变,也为海底捞快速拓店打下基础。
对店长的考核虽然不包括经营指标,但店长的收入却与自己门店的经营指标、徒弟的培养、徒孙的培养、徒弟的餐厅、徒孙的餐厅营收利润挂钩。所以,不用专门考核利润,店长也会重视利润。与我们之前讲的股权裂变模式是一致的,首先打造团队利益共同体。
为了激发店长的战斗力,提高单店盈利能力,海底捞还引入了末位淘汰制。海底捞会给到每家分店A、B、C的评级。
A级店是要表彰的,A级店的店长拥有开拓新店的资格,店长的徒弟在成为新店长方面有优先权。B 级店被认为表现尚可,但仍有改善空间。
一旦存在食品安全事故,则自动评为C 店,C级店不扣钱,在下季度不能开新店,鼓励其店长接受教练为期六个月的管理培训以改善餐厅绩效。而连续几个月归于C级的分店则有可能面临淘汰,同时,C级店店长的师傅也会一同遭受惩罚。
这下相当于是设立了店长的升降进退机制,有明确的激励,可有相应的考核和约束,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为了实现组织架构联动,还搭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抱团小组,一般由5至18 家餐厅组成,通常以存在师徒关系的门店为主,并以有能力的店长担任组长。抱团小组内餐厅互助,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解决区域问题,拓展及经营新店,并进行落后店辅导,通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已成立37 个抱团小组,涵盖超过300家餐厅,极大提升的了门店盈利水平与抗风险能力。
总结一下,海底捞企业文化是“与人为善”,用双手改变命运,尊重员工、下放经营权,赋予他们权力,同时建立师徒制和股权利益捆绑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尊重人性,机制智胜成就了海底捞成为餐饮巨头。
作者:孙老师 微信:sun8383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