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旧上海是一个谜。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殖民地,而是个公共租界,是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被帝国主义入侵的港口城市。城里的一部分被隔开置于外国控制之下,居民只受原籍国家的法律管辖。正因如此,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避难所,收留了超过三百万逃避内战、军阀统治、疾病、旱灾和饥荒的中国民众。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上海还容纳了逃离德国和奥地利法西斯的三万名犹太难民。
从一开始,上海公租界和法租界就形成了融合中西特色的独特文化。海派文化就是在服装、礼仪、风俗、文学、电影、娱乐和商业设计等多方面的跨文化创新。上海的现代感光彩时髦、充满诱惑,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浪漫色彩,但同时,这座城市也长久处于政治动荡之中,无数穷人蜗居于此。
我的新书《恶魔之城》是两个男人在上海追寻财富和名望的真实故事,他们试图把过去在欧洲和美国的生活抛之脑后。他们是上海下层社会里野心、大胆、贪婪和无所顾忌的代表。“幸运儿”杰克·莱利以前是海军水兵、拳击能手,从美国的监狱里逃出来,受到中国赌博热的鼓动,最后成为了上海的赌场大佬。“时髦精”乔·法伦是一个逃离维也纳贫民窟的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合唱队,比肩齐格菲尔德(译注:Florenz Edward Ziegfeld Jr.,1867-1932,美国音乐剧制作人)。他们一起制造了上海最大的赌场。这本书讲述了他们崛起和衰落的故事——他们自以为掌控了整个上海,最终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以下是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旧上海的十本书,既有小说也有非虚构,它们展示了这座大都会独特的混杂状态。
1、《人的境遇》
马尔罗(André Malraux)书写了1927年共产党遭受的血腥镇压,是关于战争中的上海的最好小说。书里既写到了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反映了当时上海城里都市人群的特点,以及两面性的政治——既有自然生长的右翼资本主义,又孕育了中国共产党。
2、《色,戒》
张爱玲在这部中篇小说里回忆了她亲身经历的饱含磨难和危险的战争年代。该书涉及她的私人境遇和情感,写了整整35年。其中心主题是日占时期的城市、绝望年代的人情关系、还有上海民众不得不面临的痛苦抉择。这部作品几年前被李安拍成了电影,也很精彩。张爱玲是上海的头号诗人。
3、《老上海:黑帮的天堂》(Old Shanghai: Gangsters in Paradise)
潘翎(Lynn Pan)是定居上海的非虚构作家,日占时期她尚年幼。她的研究做得为人称道,写作起来用词准确又感情洋溢。她精彩地塑造了上海的战争年代,将这座城市描绘成了由杜月笙和黄金荣控制的犯罪天堂。
4、《上海》
横光利一(Yokomitsu Riichi)是日本实验派现代作家,是日本新感觉派(译注:New Sensationalist,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川端康成)的代表人物之一。横光在上海待过。这本小说描述了当时的上海图景,读起来像是冷冰冰的黑色电影,充斥着雾气、阴雨和黑暗又危险的街道。他笔下的上海是不同文化、国籍和思想的大杂烩。书里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侨居上海的日本人群体、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以及日本人经营的条件艰苦的纺织厂与缫丝厂。
5、《口岸往事》
吴芳思(Frances Wood)曾经是大英图书馆中文部的负责人,她在书里讲述了上海从19世纪中叶被迫开放到成为国际通商口岸的历史。她描写了上海的世界主义、金银财富和现代摩登气息,与历史上大多数中国民众以及侨居的欧洲难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
6、《太阳帝国》
詹·格·巴拉德(JG Ballard)生于上海,曾被羁押于日军设立在上海郊区的龙华集中营。该书正是对此段经历的虚构,刚出版时惹恼了同期关押的人,因为他们下场很惨。为了展现战争的“超现实的随意性”,巴拉德决定将他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他在书里揭示了集中营的羞辱和苦难,在开篇也描写了抗日战争开始前上海富裕的外国家庭的生活。
7、《子夜》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现实主义作家——包括鲁迅和巴金在内——笔下以上海为背景的最好的一部小说,突出了上海残酷野蛮的资本主义的一面,生动刻画了工人阶级的生活。
8、《吉尔小姐》(Miss Jill)
项美丽(Emily Hahn)曾是《纽约客》的通讯员,在二战爆发前居住在上海。她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她吸鸦片上瘾,当过有钱的上海诗人邵洵美的情妇,受邀参加所有高档派对,结识了一切社会名流。《吉尔小姐》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孩在二战前的上海游荡的故事,她用尽所有技能吸引仰慕者来为自己支付房租。和她小说的主人公相似的是,项美丽自己在上海侨居的时候也住在红灯区附近。
9、《上海摩登》
该书是描写上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主义、现代性和都会文化的经典之作。李欧梵考察了当时包括施蜇存、穆时英、张爱玲在内的六名作家的作品,评介了上海繁荣的电影和出版行业。上海的现代性脱胎于中国文化,因而不同寻常,又与“通商口岸”的新观念轻而易举融合,最终诞生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10、《上海宝贝》
这本半自传小说的背景是繁荣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我自己当时也在上海居住。卫慧捕捉到了上海那时狂热嘈杂的荣光,读者评论呈两极化。如今,人们开始怀念那时的自由、机会和创造力。
本文作者保罗·法兰奇是英国当代作家,著有《午夜北平》,曾获埃德加·爱伦·坡最佳犯罪实录小说奖。他于今年7月出版了新书《恶魔之城》(City of Devils)。
(翻译:邱小璐)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