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DNV音乐集团半年前成立以来,人们就对它关注颇多。
一方面是因为和B端公司合并的豆瓣音乐已经沉寂太久,难免就勾起大家的怀旧思绪,并期待它来个“咸鱼翻身”。另一方面,参与合并的另一个主体V.Fine Music核心业务是版权管理,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公司,跟文艺似乎并不是那么沾边儿。
而与此同时,无论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虾米音乐还是网易云音乐,都已经完成了各自疆域的确立,融合了B、C两端的DNV作为后来者,能否有破局的可能?
DNV正在用自己不断的动作回答这个问题:半年内完成两轮融资,先后达成与新片场、太合音乐集团、微博云剪、咪咕和某电商巨头的深度合作,业务覆盖版权、线下、音乐人孵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快速的扩张除了给式微的豆瓣音乐带来激活的可能,也为市场贡献了一种新的生态:有别于目前其他流媒体公司,DNV的角色定位是数字资产管理平台,豆瓣音乐和V.Fine Music为并行的两大核心业务品牌,试图拓展在音乐产业生态链中的各种可能性。
“变现这个事情,在整个数字音乐行业都是一个特别未知或者特别难的事情,但是V.Fine它当时就有一个很清楚的商业模式,也获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就。所以就是一拍即合。”DNV音乐集团高级副总裁许波告诉界面,两个年轻团队的融合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难。目前,基本架构的融合已经完成。
作为原豆瓣音乐的负责人,如何为站内的五万多音乐人提供变现通道曾是许波头疼的问题,而V.Fine的加入刚好解决了这件事。办法是V.Fine将监控技术提供给豆瓣音乐人进行版权追踪,并提供渠道分销、UGC内容平台授权等服务,帮助音乐人真正实现名利双收。与此同时,豆瓣音乐也把FM算法加入了V.Fine平台中,帮助企业客户更有偏好地进行音频采购。
但随着基本融合的结束,DNV也将迎来深水区的挑战,接下来它将怎样为两大子品牌赋能?在运营和其他巨头类似的业务时,怎样做出自己独特的品牌调性?这或许是观察在线音乐市场格局变化的一个起点。
音乐的延展性
9月27日,DNV公布了和全球知名乐器品牌Fender中国的独家合作,打头阵的是子品牌豆瓣音乐为Fender制作的主题视频短片《点燃》。在未来,豆瓣音乐将承接Fender在中国区的一系列传播。某种意义上,豆瓣音乐在这次合作中充当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营销公司。
但在DNV看来,其能为音乐人、音乐产业提供的服务远不止品牌宣传这一项。
DNV集团总裁李权在接受界面采访时,提到了公司运作的三个关键词:人、版权和场景。这三个关键词将围绕着DNV的三大核心业务展开,后者分别是音乐版权事业、音乐人事业和线下赋能事业。
李权认为,V.Fine的互联网基因使得集团有别于传统音乐公司,有更加广泛的推广基础。V.Fine已经和今日头条等1000余个机构型公司达成深度合作。
而在被并入DNV之后,一个音乐人还可以在平台上享受更加细致的服务:比如配备合适的混音师、制作人等等。这主要来自于DNV CEO唐子御的亲身体验,他在大学期间捣鼓工作室时发现,传统音乐行业模式有很多弊端,供需双方常因沟通不畅导致消耗无谓的人力、时间成本,音乐制作人的利润被稀释,各方生存状态都极差。
成立自2015年的V.Fine试图解决这个痛点,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选择类别-下单-接单-项目管理”流程,网站可以发布音乐提供方与音乐需求方的需求,V. Fine则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在两方当中做一个平衡,通过收取服务费和与制作者分成的方式获得赢利。
根据DNV高级副总裁张宇宸介绍,V.Fine在版权上的三大盈利模式是渠道分销、UGC平台授权和效果计费,其中渠道分销是过去几年最主要的模式。
“早期V.Fine是想通过给音乐人挣取收入,来打动音乐人。去年从V.Fine分销,我们反向积累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音乐人。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是具备音乐制作能力音乐人,不包括中尾部表演性质的艺人。”
在和豆瓣音乐结合之后,后者的5万名音乐人也同样能享受到这种版权管理服务,站内超过50万首作品将通过V.Fine和诸多行业的人连接。目前,约有近百万影视从业者使用V.Fine提供的版权音乐授权服务。
除此之外,如抖音一般的短视频平台也给了DNV崛起的新机会。比如抖音要求广告主提交的视频必须出具相关版权证明,有一部分广告主就在网上找到了能够快速高效完成版权授权并提供证明的V. Fine。
“我们的用户在 V.Fine官网上购买音乐,都会填写的音乐用于哪里,7月起我们发现有很多人写 ‘用于抖音的广告投放’。”张宇宸说。
而在人和版权服务架构的基础之上,李权又向界面提到了DNV未来的进化方向,“场景这个稍微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实际上就是说你有人,也有好的版权内容以后,那这个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下面,我们可以发展出来更多的文化消费。”
从狭义上来说,场景与V.Fine的业务有着密切联系。假使你想要购买一首授权音乐,当你登陆V.Fine通过标签选定自己想要的音乐之后,还需要购买它的授权场景。“比如说我想在微博进行独家投放,或者我想在全网或者电视媒体上进行投放,那它有不同的价格。”李权介绍道。
而广义上的场景则是这几年互联网公司爱提的一个词,音乐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辅助性角色,也确有着多种场景的适配可能。这种延展性就是李权想要抓住的关键。
“除非你在现场看演唱会或者live,在很多情况下音乐所充当的一个角色是辅助性的 ,比如说你会在看书、工作、开车、坐公共交通的时候听音乐。V.Fine做的事情抓的也是这一点。”
对场景的强调也体现在豆瓣音乐制作的《点燃》里,这支1分45秒的短片虚构了一个白领男子一天的生活,从家中到公司,不同的地点切换,琐碎的日常并没有消磨他对生活的热情,因为他享有用音乐点燃一天的高光时刻。
但不管落脚点是人、版权还是场景,归根结底都是在为音乐人服务。这种服务也体现在DNV对新人的孵化上,他们推动了Teen Town音乐人孵化器的建设,打造了一所占地面积近1000平米的专业级录音棚。目前DNV已经建立了说唱、爵士等不同厂牌,并开始签约音乐人。
尽管DNV目前部分业务跟其他的一些泛娱乐大型集团有重合之处,但李权并不认为这就等于DNV失去了机会,因为目前的音乐市场已被开发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完全可以一起来分享市场,“北京文创企业就二十五六万家。所以其实我们不太关注就是其他家也做。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家希望一起‘相爱相杀’嘛。”
豆瓣FM重启倒计时
作为重组的另一个标的,豆瓣音乐同样迎来了自己的革新。除了将和V.Fine打通音乐人社区,并继续发展以大福唱片为核心的厂牌概念,豆瓣FM也将迎来新生。此前,一直受版权困扰的豆瓣FM日活已从巅峰期的百万下降为十几万,令不少老用户感到惋惜。
据DNV透露,这一窘境将很快得到改善。目前,关于豆瓣FM的版权正在梳理中,预计10月将正式重启。未来豆瓣FM将增加点播功能,在达到流媒体基础服务后继续发挥豆瓣音乐的独特气质。此前多年,豆瓣FM一直是类电台的模式。
李权还透露了一点,在算法上,重启后的豆瓣fm将采用更接近Spotify的kol式推荐。有着8300万全球付费用户的Spotify被业内称为最好用的音乐类APP,因为其有多个给用户推荐新歌的入口,使得用户不会局限在老口味之中。除了每周一更新的Discover Weekly,Spotify还有一个智能歌单叫Fresh Finds,系统从网上KOL喜欢的歌曲中挑选符合用户口味的30首歌曲。
另一个可能的爆点来自豆瓣FM蕴藏的社交基因。前不久豆瓣FM刚刚更新到5.0版本,在这一版本中上线了“地图”功能,用户可以看到由数据计算出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可以通过听歌自行探索。这个功能除了让抽象的音乐风格有了实体的边界,和豆瓣当年的阿尔法城(虚拟城市社区,于2015年5月关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在虚拟空间内给用户一个定位来增强他们的交互和归属感。
“比方说像我和李权,他可能听爵士听的比较多点,我可能听摇滚乐比较多,但是我们可能都有共同喜欢的古典音乐人、民谣音乐人,那么其实在那个地图上,我们可能是在一个相近的区域里面,不会分的太远。”在许波的描绘中,一个豆瓣音乐用户可以通过地图实现与其他用户的连接。
尽管这种连接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但如果以有着多年社交沉淀的豆瓣做铺垫,连接的可能性就不难想象。虽然大家常常都在说日活只有一百多万的豆瓣充满了性冷淡风,但是它活跃的小组基因确实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是独一份。一个典型豆瓣用户关于日活用户少的回应是:不然咋地,还能卸载?
“可能全世界的流媒体都一样,他们都是在以列表的形式去呈现给你。但是我们的地图你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你经常听音乐的区域在哪,这些艺术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李权说。
目前豆瓣FM的版权进度和具体计划都尚未对外透露,但李权对豆瓣FM充满信心。在他看来,虽然市面上音乐流媒体并不少,但在线音乐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到音乐,这就是豆瓣音乐的强项。
“你跟音乐人聊到最后的话,懂不懂他在做什么,懂不懂他想达到哪一步,其实这个东西聊深了可能是很难的一件事。你的知识领域不到,那你没法聊这个事儿。”李权觉得,一个逐利的互联网公司和一群搞音乐的人做的事,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个区别也将体现在他们打造的厂牌和线下音乐节之中,除了潮潮音乐节,DNV还将延续原来豆瓣音乐发起的“公告牌之外”栏目,后者主要在二三线城市为年轻音乐人举办讲座和分享活动。
对于DNV来说,在如此长链条的模式之下负重奔跑无疑需要资本的支持。在7月,其刚刚获得长甲国际控股集团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彼时DNV对外宣称该轮融资将用于完成集团战略资源的拓展和商业布局。而正在梳理版权问题的豆瓣FM又是一个“烧钱”大户,因此据李权透露,DNV在融资的节奏上可能会比较快,新一轮融资可能将在年内开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