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拿了一手好牌,《如懿传》还是跟“爆款”无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拿了一手好牌,《如懿传》还是跟“爆款”无缘

《如懿传》的定位,比《延禧攻略》高级很多。想讲的不是宫斗的故事,而是想讲一个皇家婚姻围城的故事。想法是高级,奈何有点“先天不足”,非要跟历史拧着来。

看到“如懿断发”上热搜,新剧百晓生才发现《如懿传》快收官了。

说来也奇怪,《如懿传》的网播量已经突破110亿,播出热度不能说不高。但自从播出以来,水花越来越小。虽然还能上个热搜,但注定跟“爆款”无缘了。

回想《如懿传》开拍的时候,可是打出了《甄嬛传》姊妹篇的旗号。无论从投资、制作还是演员阵容来看,都是今年剧王候选人的扮相。

投资3亿,女主角是三金影后周迅,男主角是人气颇高的霍建华。配角张钧甯、董洁、辛芷蕾、胡可、李纯,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担纲女主角的人选。

就连经常出现在各大电影节评委席的老戏骨陈冲、邬君梅,也跑到这部剧里当“绿叶”。

但就是这一部横看竖看都是“爆款相”的剧,最后却成了哑炮。

题材跟《如懿传》相似,一开始不被看好的《延禧攻略》,反而一路逆袭,成为了今年夏天最火爆的剧集。

从主演配置来看,《延禧攻略》远远不如《如懿传》。主演吴谨言此前没什么名气,聂远和秦岚虽然是老演员,也不属于人气明星那一款。名气最大的佘诗曼,演的是配角。再加上“于正剧”的名头,很多人先入为主地给出了差评。

《如懿传》拿了一手好牌,火爆程度却比不上《延禧攻略》,这是为什么呢?

新剧百晓生认为,《如懿传》主要是败在了三点——改编与历史自相矛盾,剧情单薄,人物形象扁平化。

《如懿传》的定位,比《延禧攻略》高级很多。想讲的不是宫斗的故事,而是想讲一个皇家婚姻围城的故事。想法是高级,奈何有点“先天不足”,非要跟历史拧着来。

《如懿传》原著小说,本身的设定就很别扭——乌拉那拉·如懿(乾隆继后)是乾隆的青梅竹马,两人十分情笃,但随着乾隆从少年夫君成长为成熟帝王,他的多疑善变以及帝王自私不断显露,两人间的情意信任渐渐破灭。

对清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乾隆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一登基就秘立孝贤的儿子永琏为太子。富察皇后逝世后,乾隆多次写诗纪念她。其中有一首诗这样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也就是说自己与富察氏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无法代替。

再看看令妃,从一个小宫女逆袭成为皇贵妃,十年间为乾隆生下6个孩子,在继后失宠后成为皇贵妃,代行皇后的职责,儿子还继承了皇位,妥妥的当届“宫斗冠军”。

无论怎么看,历史上的继后都不像是乾隆的“此生最爱”。《如懿传》就别扭在这,想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戏说历史,却不敢放开手脚,还想按照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来,导致剧情前后矛盾,逻辑都不通顺。

为了强行让如懿成为“最爱”,编剧把所有跟如懿争宠的嫔妃都变成了反派。于是历史上性格恭俭、心地善良的孝贤皇后(富察氏),变成了一个自私虚伪的女人。高贵妃、嘉贵妃和令妃,更是成了剧中的大反派。

虽然成了反派,又得跟历史贴合啊。于是神奇的剧情就来了——富察皇后去世,乾隆伤心难过,写了不少悼亡诗。但关键是,富察皇后在世的时候,也没见乾隆多喜欢她啊,不是心心念念想着如懿么。怎么富察皇后一死,就变成了绝世大情圣了呢。

《如懿传》中的乾隆,也有点跟历史拧着来的意思。剧里的乾隆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更像是翻版雍正。跟我们印象中那个风流倜傥,又有点嘚瑟的乾隆,完全是两个人。这样一个多疑刻薄的君主,老了怎么会叫自己“十全老人”呢,想想都有点对不上号。

相较之下,《延禧攻略》显得比较聪明,选了一个“宫斗冠军”令妃做主角。历史上的令妃,本身的经历就很传奇。《延禧攻略》以令妃为主角,设定成一部打怪升级的宫斗剧,本身是没有多少深度可言的。但只要剧本写得好,节奏流畅,也可以做到很好看。

可能你会说,本来就是电视剧,不用非要贴近历史。但就以电视剧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懿传》的剧情也算不上出色。因为这部剧的宫斗剧情单调到只有一个主题——杀孩子。

回看整部剧,每个重要的剧情转折点都是皇子被害引发的。如懿进冷宫,是因为被陷害,说她谋害皇子的凶手。如懿和乾隆感情失和,是因为如懿给容妃送了绝育汤(间接杀孩子)。更别提每个妃嫔的倒台,不是因为孩子没了,就是因为谋害皇子的事被发现了。

也难怪网友调侃,《如懿传》应该改名叫《乾隆和他逝去的孩子们》。

反观《延禧攻略》里,每个妃嫔的上位方式都是新奇有趣的。开挂的魏璎珞就不说了,就连继后上位也是依靠施粥时的威名和管理后宫井井有条而被乾隆和太后注意到的,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时候,也顺带了解一些花式民俗和历史典故。比一味地“生孩子”、“害孩子”,显得更有趣一点。

说完剧情再说人物。《如懿传》中的人物很多,性格都很鲜明,但偏偏选择了一个性格冷静,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角。围绕如懿的剧情,大多都表现的毫无攻击性,逼急了也就是兵来将挡的勉强自保。

可能你会说,如懿的性格就是这么冷静。但如果主角遇到什么事都波澜不惊,闹心的可就是观众了。海兰为如懿给自己下毒,如懿没有大喜大悲,贴身宫女惢心被拖进慎刑司,如懿也是一脸平静,海兰又蒙冤进入慎刑司,如懿还是波澜不惊……

可能你会说,如懿外表看起来平静,其实内心有悲伤、有哀怨、有愤怒。但从剧情来看,如懿的这种内心冲突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最终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如懿就像是皇宫里的一个充钱玩家,除了结局不好,其他时间都有助手(海兰、李玉、凌云彻)给她保驾护航,自己啥都不用争取。这样的主角,很难让观众有共鸣。

同样是“不想争”的角色,《延禧攻略》里的富察容音的形象要饱满很多。富察容音不跟妃嫔争,但她是有内心冲突的——皇后身份和自己个性的冲突。成为了皇后,她就必须收敛自己活泼的个性。皇后的尊荣,也是她心中最大的枷锁,让她无法挣脱,只能走向毁灭。

而在《如懿传》里,让如懿内心冲突的是什么呢?是对乾隆的情分吗?但在剧中,并没有看出他们之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更像是青梅竹马时期的爱意萌动。

真要写一对有情人从相爱到互相伤害的故事,起码要把爱情的部分写得出彩。就像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一样,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看到这份爱情闪闪发光的一面,爱情破灭后的痛苦,才能够引发共鸣。

除了如懿的形象令人费解,剧中反派的形象也流于扁平化,智商也忽高忽低。

就拿令妃(剧中叫炩妃)来说吧,她在剧中的唯一功能就是当一个反派。这个角色从出场到去世,没有一点可爱之处。她每次吸引皇上的方法,都跟青楼女子没有多大区别,打扮也是妖艳俗气的风格。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前期令妃失宠时,给自己的青梅竹马凌云彻下迷药,自己穿着妖艳的衣服勾引他,想要“借种生子”。诸如此类的剧情,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让人好奇,原著作者流潋紫到底为什么这么讨厌令妃,给她编排这样的剧情。

就是这样一个品行不端、举止低俗、众人嫌弃的角色,最后竟然成了后宫的大赢家,儿子还继承了皇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逻辑上都是不通的,人物形象的割裂感很明显。

阿箬也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她是跟如懿一起长大的侍女,陷害如懿时却没有一丁点内心挣扎。对如懿多次“下狠手”,都让人很费解,看不到这个人物人性化的一面。

似乎只有早早领盒饭的慧贵妃,曾经反思过自己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其他的反派嫔妃,都一心在认真宫斗,似乎已经变成了宫斗机器。

更奇怪的是,反派嫔妃的智商忽高忽低。嘉妃金玉妍在前期剧情中是智商担当,害了那么多人,还躲在幕后没被发现。如懿成为皇后之后,金玉妍的智商就跟着下线了,开始笼络大臣,想让自己儿子成为太子。前后智商的差距,让人十分费解。

《如懿传》的立意其实很高,想通过展现后宫女子的命运,来批判封建皇权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但是再高的立意,也要有信得过的故事,立得住的人物。如果剧情前后矛盾,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再高级的设定,也没办法让人入戏。

相比之下,《延禧攻略》就是一部爽剧,格局并不大,也有一些不合理情节,但至少人物形象丰满,剧情也让人爱看。《如懿传》是拿了一手好牌,但牌技实在差强人意,调动不了观众的积极性,注定难以成为爆款之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拿了一手好牌,《如懿传》还是跟“爆款”无缘

《如懿传》的定位,比《延禧攻略》高级很多。想讲的不是宫斗的故事,而是想讲一个皇家婚姻围城的故事。想法是高级,奈何有点“先天不足”,非要跟历史拧着来。

看到“如懿断发”上热搜,新剧百晓生才发现《如懿传》快收官了。

说来也奇怪,《如懿传》的网播量已经突破110亿,播出热度不能说不高。但自从播出以来,水花越来越小。虽然还能上个热搜,但注定跟“爆款”无缘了。

回想《如懿传》开拍的时候,可是打出了《甄嬛传》姊妹篇的旗号。无论从投资、制作还是演员阵容来看,都是今年剧王候选人的扮相。

投资3亿,女主角是三金影后周迅,男主角是人气颇高的霍建华。配角张钧甯、董洁、辛芷蕾、胡可、李纯,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可以担纲女主角的人选。

就连经常出现在各大电影节评委席的老戏骨陈冲、邬君梅,也跑到这部剧里当“绿叶”。

但就是这一部横看竖看都是“爆款相”的剧,最后却成了哑炮。

题材跟《如懿传》相似,一开始不被看好的《延禧攻略》,反而一路逆袭,成为了今年夏天最火爆的剧集。

从主演配置来看,《延禧攻略》远远不如《如懿传》。主演吴谨言此前没什么名气,聂远和秦岚虽然是老演员,也不属于人气明星那一款。名气最大的佘诗曼,演的是配角。再加上“于正剧”的名头,很多人先入为主地给出了差评。

《如懿传》拿了一手好牌,火爆程度却比不上《延禧攻略》,这是为什么呢?

新剧百晓生认为,《如懿传》主要是败在了三点——改编与历史自相矛盾,剧情单薄,人物形象扁平化。

《如懿传》的定位,比《延禧攻略》高级很多。想讲的不是宫斗的故事,而是想讲一个皇家婚姻围城的故事。想法是高级,奈何有点“先天不足”,非要跟历史拧着来。

《如懿传》原著小说,本身的设定就很别扭——乌拉那拉·如懿(乾隆继后)是乾隆的青梅竹马,两人十分情笃,但随着乾隆从少年夫君成长为成熟帝王,他的多疑善变以及帝王自私不断显露,两人间的情意信任渐渐破灭。

对清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乾隆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一登基就秘立孝贤的儿子永琏为太子。富察皇后逝世后,乾隆多次写诗纪念她。其中有一首诗这样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也就是说自己与富察氏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无法代替。

再看看令妃,从一个小宫女逆袭成为皇贵妃,十年间为乾隆生下6个孩子,在继后失宠后成为皇贵妃,代行皇后的职责,儿子还继承了皇位,妥妥的当届“宫斗冠军”。

无论怎么看,历史上的继后都不像是乾隆的“此生最爱”。《如懿传》就别扭在这,想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戏说历史,却不敢放开手脚,还想按照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来,导致剧情前后矛盾,逻辑都不通顺。

为了强行让如懿成为“最爱”,编剧把所有跟如懿争宠的嫔妃都变成了反派。于是历史上性格恭俭、心地善良的孝贤皇后(富察氏),变成了一个自私虚伪的女人。高贵妃、嘉贵妃和令妃,更是成了剧中的大反派。

虽然成了反派,又得跟历史贴合啊。于是神奇的剧情就来了——富察皇后去世,乾隆伤心难过,写了不少悼亡诗。但关键是,富察皇后在世的时候,也没见乾隆多喜欢她啊,不是心心念念想着如懿么。怎么富察皇后一死,就变成了绝世大情圣了呢。

《如懿传》中的乾隆,也有点跟历史拧着来的意思。剧里的乾隆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更像是翻版雍正。跟我们印象中那个风流倜傥,又有点嘚瑟的乾隆,完全是两个人。这样一个多疑刻薄的君主,老了怎么会叫自己“十全老人”呢,想想都有点对不上号。

相较之下,《延禧攻略》显得比较聪明,选了一个“宫斗冠军”令妃做主角。历史上的令妃,本身的经历就很传奇。《延禧攻略》以令妃为主角,设定成一部打怪升级的宫斗剧,本身是没有多少深度可言的。但只要剧本写得好,节奏流畅,也可以做到很好看。

可能你会说,本来就是电视剧,不用非要贴近历史。但就以电视剧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懿传》的剧情也算不上出色。因为这部剧的宫斗剧情单调到只有一个主题——杀孩子。

回看整部剧,每个重要的剧情转折点都是皇子被害引发的。如懿进冷宫,是因为被陷害,说她谋害皇子的凶手。如懿和乾隆感情失和,是因为如懿给容妃送了绝育汤(间接杀孩子)。更别提每个妃嫔的倒台,不是因为孩子没了,就是因为谋害皇子的事被发现了。

也难怪网友调侃,《如懿传》应该改名叫《乾隆和他逝去的孩子们》。

反观《延禧攻略》里,每个妃嫔的上位方式都是新奇有趣的。开挂的魏璎珞就不说了,就连继后上位也是依靠施粥时的威名和管理后宫井井有条而被乾隆和太后注意到的,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时候,也顺带了解一些花式民俗和历史典故。比一味地“生孩子”、“害孩子”,显得更有趣一点。

说完剧情再说人物。《如懿传》中的人物很多,性格都很鲜明,但偏偏选择了一个性格冷静,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角。围绕如懿的剧情,大多都表现的毫无攻击性,逼急了也就是兵来将挡的勉强自保。

可能你会说,如懿的性格就是这么冷静。但如果主角遇到什么事都波澜不惊,闹心的可就是观众了。海兰为如懿给自己下毒,如懿没有大喜大悲,贴身宫女惢心被拖进慎刑司,如懿也是一脸平静,海兰又蒙冤进入慎刑司,如懿还是波澜不惊……

可能你会说,如懿外表看起来平静,其实内心有悲伤、有哀怨、有愤怒。但从剧情来看,如懿的这种内心冲突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最终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如懿就像是皇宫里的一个充钱玩家,除了结局不好,其他时间都有助手(海兰、李玉、凌云彻)给她保驾护航,自己啥都不用争取。这样的主角,很难让观众有共鸣。

同样是“不想争”的角色,《延禧攻略》里的富察容音的形象要饱满很多。富察容音不跟妃嫔争,但她是有内心冲突的——皇后身份和自己个性的冲突。成为了皇后,她就必须收敛自己活泼的个性。皇后的尊荣,也是她心中最大的枷锁,让她无法挣脱,只能走向毁灭。

而在《如懿传》里,让如懿内心冲突的是什么呢?是对乾隆的情分吗?但在剧中,并没有看出他们之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更像是青梅竹马时期的爱意萌动。

真要写一对有情人从相爱到互相伤害的故事,起码要把爱情的部分写得出彩。就像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一样,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看到这份爱情闪闪发光的一面,爱情破灭后的痛苦,才能够引发共鸣。

除了如懿的形象令人费解,剧中反派的形象也流于扁平化,智商也忽高忽低。

就拿令妃(剧中叫炩妃)来说吧,她在剧中的唯一功能就是当一个反派。这个角色从出场到去世,没有一点可爱之处。她每次吸引皇上的方法,都跟青楼女子没有多大区别,打扮也是妖艳俗气的风格。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前期令妃失宠时,给自己的青梅竹马凌云彻下迷药,自己穿着妖艳的衣服勾引他,想要“借种生子”。诸如此类的剧情,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让人好奇,原著作者流潋紫到底为什么这么讨厌令妃,给她编排这样的剧情。

就是这样一个品行不端、举止低俗、众人嫌弃的角色,最后竟然成了后宫的大赢家,儿子还继承了皇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逻辑上都是不通的,人物形象的割裂感很明显。

阿箬也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她是跟如懿一起长大的侍女,陷害如懿时却没有一丁点内心挣扎。对如懿多次“下狠手”,都让人很费解,看不到这个人物人性化的一面。

似乎只有早早领盒饭的慧贵妃,曾经反思过自己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其他的反派嫔妃,都一心在认真宫斗,似乎已经变成了宫斗机器。

更奇怪的是,反派嫔妃的智商忽高忽低。嘉妃金玉妍在前期剧情中是智商担当,害了那么多人,还躲在幕后没被发现。如懿成为皇后之后,金玉妍的智商就跟着下线了,开始笼络大臣,想让自己儿子成为太子。前后智商的差距,让人十分费解。

《如懿传》的立意其实很高,想通过展现后宫女子的命运,来批判封建皇权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但是再高的立意,也要有信得过的故事,立得住的人物。如果剧情前后矛盾,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再高级的设定,也没办法让人入戏。

相比之下,《延禧攻略》就是一部爽剧,格局并不大,也有一些不合理情节,但至少人物形象丰满,剧情也让人爱看。《如懿传》是拿了一手好牌,但牌技实在差强人意,调动不了观众的积极性,注定难以成为爆款之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