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温上升2℃的真实影响将比预测的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并不能有效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
这一观点来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0月8日在韩国仁川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度特别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周期内一系列报告中的第一个。之后,IPCC将发布关于海洋、冰冻圈和土地使用等报告。
按照2016年各国签署《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要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
《报告》提出,当温升从1.5℃发展到2℃,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从量变到质变,若将目标调整为1.5℃,人类将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表示,“这份报告释放的强烈信息是:更多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减少以及其他变化,已经让我们目睹了全球升温1°C的后果。”参与报告撰写的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补充称,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升温1.5º或更高后,会增加长期或不可逆转变化的风险,如生态系统的损失。
以珊瑚礁退化为例,科学家预测,在升温2℃的情境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在温升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减少到70-90%。《报告》认为,将温升控制在1.5℃,将延缓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减少永久冻土解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今年夏天,台风“康妮”、“山竹”,飓风“佛罗伦斯”的相继登陆,给亚洲和北美洲多个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某一天气系统的产生,但气候变暖确实增加了热带气旋出现的概率。《报告》认为,若将升温控制在1.5℃,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等多个地区,因热带气旋导致的强降水概率将有所降低。
与2℃的目标相比,将温升控制1.5℃,还可让全球人口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紧张比例减少一半,让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的缩减量减少一半,也可在2050年前避免几百万人因气候风险致贫。
“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部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所需行动,但这些行动仍需加速开展。”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Valerie Masson-Delmotte认为。
《报告》指出,目前各国的《巴黎协定》承诺并不足以实现1.5℃目标,各国政府需继续增加国家气候政策。各国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应“迅速而广泛”地改变,不同领域的转型都需立即启动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持续进行。
经过测算,《报告》在控制温升1.5℃的大目标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例如,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需降至接近为零,可再生能源比例应达到70-85%;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低75-90%;低碳能源技术和能效上的年度投资,需比2015年多出五倍。
《报告》认为,实现1.5℃目标的最佳路径为: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较2010年水平降低45%;在2050年,甚至是2040年实现零排放。
IPCC表示,在实现温升目标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依赖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该机构同时提醒,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大规模验证,有些可能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风险。
对此,长期从事气候及可再生能源研究的Omidyar Network顾问Katie Hill表示,根本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解决结构性问题,建立起适合应对气候变化的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公共政策体系。她认为,各国政府需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导向,在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顶层设计的同时,引导企业正确处理减排技术推广和应用成本间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