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讨传闻中的白酒加税一事。
01、白酒大跌之因
深受外资青睐、机构重仓的白酒,在节后三天连续大幅下挫。国庆长假期间,彭斯发鹰派演讲、彭博社爆料中国植情报芯片、中美外长碰头会不欢而散、美债收益率创新高,受上述诸多负面消息影响,大盘随港股回调,外资大幅流出,可理解。
10月10日,则是惨不忍睹,多只白酒股一天就跌出7%,贵州茅台也不能幸免。古井贡、顺鑫农业提前披露的三季报业绩,净利增速分别在50%-100%、80%-10%。一经公布,隔天盘中急跌近8%。
太奇怪!
10日午间传出酒、烟、游戏行业加税的消息。
估值杀完逻辑杀、逻辑杀完业绩杀,业绩还没杀完,现变成传闻杀,反正就是杀。市场极度脆弱,稍一风吹草动,就酿成一场严重事故,惨不忍睹。
罪魁祸首,在此。
02、专业人士辟谣
10日晚间,据行业自媒体微酒报道,高端白酒要加税一事可能是一次误传。
微酒记者就白酒加税一事求证了中国酒业协会的相关领导,该领导明确表示:“提高白酒消费税属误传”。 此外,微酒记者还从山东某酒厂人士获悉,不仅消费税上调是假,而且消费税还可以缓交,酒厂已经收到国家税务局相关通知。
尽管如此。庖丁解酒还是请教了两位券商资深研究员, 他们均表示是不知消息从哪里出来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近期,国常会、财政部都吹出了减税的暖风,在全国人民都在喜盼大减税的时刻,却迎来了高端白酒、烟草、游戏行业要加税的传闻。
这个传闻,有那么多人相信,不是没道理的。
国家要减税,给企业降成本、释放活力,但税收基本盘还是保的,基建、国防、民生、西部建设、公务员体系、社会治安等,要用钱的地方多。
保税收基本盘,在降税率的情况下,无非就是扩大税基,或降加结合,或查漏补缺。
这样的话,在全国总体减税的情况下,对少部分行业适当加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以前征收不全的、监管不严的或者跑冒滴漏的,今后肯定要堵上的。像范冰冰为代表的影视传媒行业,这次就被堵枪口了。
传闻让人深信,还有一个“杀富济贫”的逻辑,像钱多的、国家限制性发展的行业,要多承担创税义务,以给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大减税腾挪出空间。
成瘾性。像白酒、香烟、游戏行业,都容易成瘾的。酒喝多伤肝、烟抽多伤肺、车开多污染环境。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易让未成年人沉溺其中,影响学习、身心健康,这些成为许多人眼中 “害人”的东西。国家若加税,是有民意基础的。
油水足。容易上瘾、成瘾的行业,往往低成本、高毛利。据2013年税收数据,烟酒、小轿车、成品油,贡献了98%的消费税(消费税本质上就是一种调节税,体现出国家鼓励与否)。而烟草,几乎年年都是中国财税收入贡献的第一大户。说到底,有油水的地方加税才有可能。
还在场中的投资者,都是“看多中国”的,期待尽快出台大规模减税措施,让积极的财政更积极些,以更大魄力启动全面而深刻的对内改革,来应对国际的风云变幻与种种挑战。
03、白酒政策税改史
庖丁解酒搜集整理了近30年以来白酒行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消费税)变化,可能并不完整或准确,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1985年前,白酒的工商税率定为60%,部分地区执行是40%、30%。
1985年,工商税改为产品税,税率50%,其中议价粮酿制的按30%征收。部分省份改全额征收为扣包装费用后征税,按每吨粮食白酒扣除400元。
1988年,放开名酒市场价格。
1989年,取消国家专卖。
1994年,国家税改后,对白酒同时征收消费税25%、增值税17%。但不准扣除包装费,对价外费用开始征税。
1995年,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他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并入当期销售额征收消费税。
1998年,白酒广告宣传费不得税前扣除。同年,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2001年,从价征收25%,另从量征收 1元/公斤的定额消费税,取消外购酒可以抵扣消费税的政策,停止对小酒厂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一律查实征收。
2002年,针对利用关联企业之间关联交易规避消费税问题作出规定,要求各地税务局按照征管法实施细则对计税收入额进行调整,同时向商业销售单位收取的品牌使用费并入白酒销售额中缴纳消费税。
2006年,国家规定粮食类、薯类白酒消费税率为统一为20%,从量税不变。
2008年,规定在生产、委托加工时,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需加上从量定额消费税税额。
2009年,颁布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管理办法》,最低计税价格核定比例为酒企关联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的50%至70%。
2010年,酒驾入刑。
2011年,发改委约谈白酒企业,发出“限价令”。同年,低度配制酒消费税税率由20%下降至10%。
2013年,茅台、五粮液因违反反垄断法被发改委巨额罚款。
2017年,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比例由50%至70%统一调整为60%。
2018年,营改增及增值税降率、减档,税率降为16%,四档减为三档。
对过去30多年以来的白酒税收政策的脉络进一步梳理,不难发现国家对白酒行业的发展,其实一直是有所限制的,且有越来越严之倾向。在税收征管细则上,也是在不断的猛打“补丁”。
纵观这一历程中,对今天白酒行业的格局有重大影响的,庖丁解酒以为有这样几个消费税收及政策调整的作用,或可能是功不可灭的。
1988年,放开市场价格管制
1989年,取消白酒国家专卖制度
没有这两条政策的变化,便没有今日中国白酒行业,任你是谁都跳不出这个框框、条条。白酒行业,所有的创新、创意、成功与辉煌,可能都是源于此。
全中国人民都要感恩改革开放。
放开了,就放活了、放大了。
1998年,广告宣传费用不得税前抵扣
这个规定的出台,或是源于一个叫姬长孔的厂长的大创新。他的秦池酒,1995年(6666万元)、1996年(32700万元)两夺中央电视的 “广告标王”。今天的人们已无从了解那时山东白酒的风光,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为证:我们每天给中央电视台开进去一辆桑塔拿,每天就能开回来一辆豪华奥迪。
纯广告酒,此路不通。
2001年,从价、从量复合征收消费税
这是国家扼制粮食大量在无效的消耗、限制低端白酒的举措。这之后,国窖1573、水井坊,率先打破天花板,定位:中国最贵的酒、中国高端时尚生活元素,比肩五粮液(那时茅台弱些),开中国白酒端化之先河。从此,中国白酒在高毛利、高利润的良性发展的大路上你追我赶,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定价权牢牢掌控在行业手中。
打破天花板,从此海阔天空。
三次统一消费税率的细则规定
(2001年)统一对小酒厂一律实现查实征收、取消外购酒抵扣消费税;(2006年)统一粮食类白酒、薯类白酒税率20%;(2017年)统一最低计税价格的核定比例为60%。
破地方保护,全国一盘棋,扶优促强。
04、如果真加税
不管传闻真假如否,尽管可能性较小,但是亦不妨碍我们来探讨加税对白酒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当然,没有任何人喜欢加税的。
如果真是要加税,对白酒行业会是个怎样的加法? 庖丁解酒以为不外乎以下几种可能。
还是做消费税文章
可能依然会在消费税费上作文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是我国三大主要税种,占2017年全国财政收入14.4万亿的比例为39%、22%、7%。
2016年营改增及2018年增值税下降1个点、降至三档,因此在增值税上对白酒行业加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仅从占比上看,消费税还是有空间的。
近年国家对白酒消费税的从严征收规则,主要集中在最低的核定价格上,一次是销售公司销售给经销商价格的50-70%区间,最低50%,一是2017年这一区间再次提高至60%-70%,最低60%。
下一次,还调整这个区间的上下值?
消费税征收环节由生产端转至流通环节
这种可能性一直在讨论,支持这种说法的理由,一是消费税征收环节,国际上都是这样做的,谁消费谁缴税、先享受先缴税。二是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消费税随着商品的流通从而让全国各个地方政府都能享受到税收实惠。
但是,庖丁解酒认为这种实施难度更大,起码当前实施的可能性小。征收监管难度更大,中国的流通商、零售商的数量十分庞大、分布广泛,类型也复杂,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尚在培育之中,这样只会导致消费税基更大的流失,与初衷相背。
此外,消费税或产业政策,不要搞平均主义,地域本来自然禀赋有异,产业有分工,适合的就大力发展,不适合就市场化淘汰。
全行业加税,还是只针对高价酒?
如果对白酒全行业加税,那差不多就是白酒产业的又一次供给侧改革。尽管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国家要加税、企业就加价,理论上可以转嫁给消费者。 但是,对广大的小酒企来讲,这难度是越来越大,必然会导致白酒价格整体上再上涨,加速没品牌力、没核心产品的酒企的淘汰进程。
如果只针对高价酒加税,那带来的长期变化,可能是高端酒更高价。同时,未来国家及社会舆论可能会在高端酒、高价酒的价格上的敏感度会下降,也就是说社会上不再纠结于是否奢侈酒、不再乱扣腐败酒的帽子。多卖酒多缴税、高价酒高价税,让有钱人多喝,为国多作贡献。
或采用按厂价高低分档计消费税
这样存在一个“以出厂价格为基准、按价格高低来分档”来计征消费税的问题。
庖丁解酒不妨在此做这样的假设,假设最高一档的高价酒的消税率恢复到25%,其下分档加征比率如下,这样既加了税,对广大中小酒企、大众化白酒的影响又不大。
50元以下,维持20%不变
50-100元,加1%至21%
100-300元,加2%至22%
300-500元,加3%至23%
500-800元,加4%至24%
1000元以上,加5%至25%
客观上讲,白酒加税或每次政策调整,肯定都会对行业短期发展可能产生一些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并不明显,尤其对高端酒、名优品牌来讲。
历年加税或政策变化,对消费税有何影响呢?选取高端酒为主的贵州茅台、五粮液,以及业绩平稳、价格偏低的区域性白酒伊力特来观察。通过引入一个消费税额与营业收入的数据比值来衡量,暂命名为白酒消费税率比值
下为贵州茅台、五粮液、伊力特三家公司消费税近18年来的变化,数据来自企业年报披露(不排除计算错误的可能),白酒消费税率比值公式=当年消费税额/当年营业收入*100%,即表明消费税在整个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关系。
仔细分析上图历年消费税数据,庖丁解酒发现几个特点,仅供参考。
三家的消费税/营收比例历史最高点,出现在2001、2002年,但此后再也没有创新高。这一年开始实施从价消费税25%、从量1元/公斤双重计税的办法,相当于企业最快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产品结构调整(酒水行业不需高科技投资及投研周期),开启了之后的中国白酒高端化之路。
三家的消费税/营收比例历史最低点,呈现不规则分布。五粮液2014年(5.04%)、贵州茅台2008年(5.93%)、伊力特2004年(9.15%)。不过2008年茅台营收规模首次超过五粮液。
2006年,国家降低粮食白酒消费税率5%至20%。的确这一政策给茅台、五粮液之后三年带来了消费税率明显下降2%至4%,对伊力特不明显。整体上降税效果更明显。
消费税率起伏,与政策调整有关,更与行业周期、产品结构相关。
过去18年,伊力特,消费税率总体上较平稳,最低9.15%、最高15.87%,算术平均数为12.59%、中位数是12.83%,与白酒行业过去18年的周期起伏,似乎关联不大。
贵州茅台、五粮液,消费税比值相对起伏比较大。过去18年消费税率算术平均数茅台9.77%、五粮液6.22%,过去18年消费税率中位数茅台10.00%、五粮液6.42%。
以茅台为例,2007-2011,消费税率比值是逐渐提高。2011-2014,是逐渐走低。2015-2018H1,茅五该比例又重新双双走高。这表明与行业周期是相关的,行业周期起伏变化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又是高端白酒。
按现行的消费税率政策(核定以销售公司销售价的60%作为核定最低价格),庖丁解酒统计、分析白酒上市公司消费税/营收比例,未来这一比值可能在10-12%区间。
所以,加不加税
不那么重要,也无关生与死
对名优品牌、优秀企业
但,放不放得开
就要看国家与各家
既要加税,又要限价
天下没有这样的逻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