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秋天,美国。小马丁·路德·金遭暗杀身亡。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在外,越南战争愈演愈烈,在内,种族之间和社会内部的不平等灼烧着美国。从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到巴尔的摩的街头,这个国家正在暴力冲突的阵痛中踉踉跄跄地朝总统选举走去。
10月1日,距离大选只有一个来月了。就在这时,一部低调的独立电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在宾州的匹兹堡首映,恐怖从此有了不同的定义。这部小成本电影由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执导,描绘了一场紧紧扼住美国咽喉的活死人大灾难。作品对血的效果呈现可谓是打破了禁忌,拍摄剪辑的方式也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将现代僵尸的形象映入了国民的脑海里,把观众吓出一身鸡皮疙瘩的同时,其弦外之音也同样令人着迷。

如果说1967年是属于嬉皮士革命“爱之夏”的一年,那1968年就是黑夜过后的曙光。
“在六十年代,人们有太多的愤怒无处排解。”2012年,就在这位导演去世的五年前,罗梅罗说,“这种情绪夹杂着愤慨和失望。”
《活死人之夜》给这个国家的焦虑提供了一个出口——虽然算是歪打正着,但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一点。特效化妆先驱汤姆·萨维尼(Tom Savini)和格雷格·尼克特洛(Greg Nicotero)是罗梅罗相交甚久的朋友和伙伴,他们在好几通电话里和我们谈到,“巧合的”无肤色差别选角以及“下意识的选择”,最终让这部电影充满了象征和寓意,尽管导演罗梅罗“并没有什么政治动因”。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小撮幸存者,他们躲在农场里,抵挡着僵尸猛烈入侵,这群人“无论如何,都表现了美国的样子”,印第安纳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的系主任格雷戈里·沃勒(Gregory Waller)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道。
在房间里,一家三口被拆散,恐怖的气氛统治着整间屋子;一对年轻夫妇匆忙出逃,不料却葬身火海;黑人白人反目,开始相互攻击。最辛酸的是,电影中由非裔美国演员杜安·琼斯(Duane Jones)饰演的年轻主角费尽心力战胜了僵尸之后,最后竟然被几个白人民防警员开枪打死了。1968年,这个寓言成了当时的热门话题,50年过去了,它依然热度不减。

僵尸成了一种催化剂,但它的出现该如何解读?
“罗梅罗汲取了雷电华电影公司(RKO)瓦尔·列顿(Val Lewton)恐怖片中伏都僵尸的元素,将其和吸血鬼和同类相食糅合起来,创造出了超强不死族。”英国导演、流派电影专家埃德加·赖特(Edgar Wright)在邮件中写道。
表面看来,这些僵尸长得和人类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步态笨拙、嘴巴张开、眼神空洞。摧毁他们的办法显而易见,就是捣毁他们的大脑,而他们的诞生方式也不复杂——活人被咬,或是尸体复活。
在此之前,没有先例可循,尼克特洛说,“罗梅罗没有定义规则,他创造了规则。”

但这种僵尸符号离具体可知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罗梅罗创造的这种怪物拒绝解释自己,你完全没办法和他理论,也永远不能问他为什么,他是僵尸,仅此而已。沃勒说,正是这种空白,让僵尸和这种电影流派变得“极为灵活”。
在《活死人之夜》中,罗梅罗给僵尸穿上了白领员工的衣服,或者是家庭主妇的睡衣,暗示着这个国家正在梦游中经历一场灾难。这样的设计还表明,美学在隐喻的建构中至关重要。从那以后,僵尸形象便成了一张可重复书写的羊皮纸,往后的50年里,每个有志于此的电影制作人都在写入自己的想象。
时至今日,僵尸到底造成了多少破坏?他们摇摇晃晃的脚步接下来又将迈向何方?
“地狱再无多余空间之时,死者便会再度降临人间。”——《活死人黎明》
《活死人之夜》上映后,一大批欧洲低成本僵尸电影如潮涌现,但有内容和蕴意的没几部,后来是罗梅罗本人进一步挖掘了这个题材。他在1978年的续集《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空洞、贪婪的面孔是不是也映射出我们人类身上的某些阴暗面?
《活死人黎明》向阶级和消费主义开炮。首当其冲的是一个城市住房工程,即使是在僵尸泛滥成灾的时候,最先丧命的依然是那些一穷二白的人。过后,幸存者躲进了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僵尸在这里漫无目的地闲逛,人类则在大商场里快活似神仙。其中一个人物说,这些丧尸只是“纯粹出于机械本能”,另一个人沉思道,“在生前,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一定很重要。”
“感觉罗梅罗可能是读过观众看完第一部电影后写下的东西,”沃勒猜测道。

萨维尼负责《活死人黎明》的特效化妆,同时也贡献了特技表演,还在电影中演绎了无法无天的自行车手布雷兹(Blades)。罗梅罗在这部续集中已经开始采用彩色胶片了,这时候银幕上要出现上百只僵尸,就更得把他们和人类区分开来。因此,萨维尼把他们设计成了灰色,算是呼应了上一部黑白电影《活死人之夜》。
“但这么做反倒有些弄巧成拙了,”萨维尼说,因为剧组不能保证商场内一直有明亮的光源,这样一来僵尸就成了绿色或蓝色,灰色的反而见不到几个。尽管如此,他还是创立了一种新的美学效果。
萨维尼说,他在越南战争中担任美军战地摄影师的经历着实给他“上了一堂解剖课”。在这部续集中,血淋淋的场景变得更加清晰可见,萨维尼利用假体将脸割得皮开肉绽,将血肉和骨头分离开来。“没有人说过艺术一定要赏心悦目,”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对此钦佩不已。
1985年,《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上映,罗梅罗创作的方向又转向了里根时代的政治,将疯狂的科学家和军队的野兽拖入了这个泥潭。一方认为,僵尸可以被引导和驯化,另一方认为,僵尸应该被无条件歼灭。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以一种充满同情的笔触描绘僵尸,人类则被归入了更加危险、非理性的一方。
“这是我与罗梅罗的杰作,”萨维尼说。
“萨维尼很想让大家看到,我们在僵尸腐化的呈现上取得了突破。”当时担任萨维尼助手的尼克特洛补充说。

这部电影中,每只僵尸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各自的故事。萨维尼说,这么做惹恼了一些钟情《活死人黎明》风格的粉丝,但正是这种新尝试塑造了罗梅罗三部曲中最著名的僵尸角色:巴勃(Bub)。
在理查德·雷伯蒂(Richard Liberty)饰演的现代科学怪人的训练下,舍曼·霍华德饰演的僵尸巴勃学会了欣赏音乐、向上级敬礼甚至开枪射击。这个人物表明,丧尸并非不可救赎、无药可救。因此,巴勃的“外形不能腐化”,“他更像一个人,”萨维尼解释说。最终,令人难忘的是,巴勃通过射杀压迫自己的军官,获得了圆满的人性。
“快速移动的僵尸烂透了”
僵尸三部曲过后,越来越多电影人涌入了这个流派,罗梅罗的统治力也松动了。21世纪初,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惊变28天》(28 Days Later,2002)上映,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也在2004年翻拍了《活死人黎明》,但结果令罗梅罗大失所望。萨维尼回忆说,“罗梅罗还开始卖汽车保险杠贴纸,上头写着‘快速移动的僵尸烂透了’。”此后,在2005到2009年间,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地》(Land of the Dead)、《死亡日记》(Diary of the Dead)和《活死人之岛》(Survival of the Dead)也相继上映,迎头赶上。
僵尸片中其实不乏亮点,2004年埃德加·赖特执导的浪漫喜剧僵尸电影《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就获得了影评人的一致称赞,他自称这部电影是给罗梅罗的“情人节礼物”。故事的主角肖恩是一个就要奔三但游手好闲、一事无成的人,导演赖特说,“人们的生活会因为困在唯我论泡沫中产生问题,而僵尸正好取代了这些问题带来的危险。”《僵尸肖恩》是少有的几部和罗梅罗作品一样幽闭的电影,按赖特的话说,它们同为“道德剧”。

市场越来越拥挤,充斥着纳粹僵尸、脱衣舞女僵尸,僵尸走上了飞机,坐上了火车。但沃勒说,广受欢迎也有代价。随着僵尸电影不断涌现,“依我看,这个题材得到的评价越来越难有信服力了,因为故事的版本实在太多了。”
“现在遍地都是僵尸,”罗梅罗在2016年感叹道,“我的话,反倒愿意等待他们走向灭绝的一天。”
但他们还没到时候。大热电视剧《行尸走肉》以及它的衍生剧《行尸之惧》都由尼克特洛担任执行制片人,加起来已经出了12季了。尼克特洛要求编剧顺着罗梅罗不成文的规则来写剧本,主要是出于自己的喜好(也可能是为了照顾粉丝的兴趣),他说,“我钟爱这些规则。”

“我们从未讨论过这个僵尸大灾难从何而来,”他补充说,“实际上,这并不重要。重点不是一切如何开始,而是这一切将如何重塑世界。”
然而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应该问一句:这些不死者还有新的地方可去吗?他们徘徊了半个世纪,累得精疲力竭也有情可原。赖特承认,自己对这个题材有些厌倦了,“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让他们喘口气,这样他们还能以一种更出其不意的方式卷土重来。”
“当下不也有么……现代社会的行尸走肉,正死死盯着手机呢,”萨维尼说。尼克特洛也拿僵尸和技术作了个对比,这种病毒性传播,“你还没发现,它就已经占据你的生活了。”

技术正在慢慢渗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听之任之,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如果说僵尸有什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个人空间缺乏尊重。这不正是对数字时代的最贴切形容吗?
在这个时代,隐私遭到侵蚀,匿名的恶毒言语在网络话语中泛滥成灾,沉默者或许会因此深受其害。我们全身心投入互联网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我们的喜好、信仰、人际关系、共同纽带往往存在于网络空间,而非真实世界。怀疑论者可能会说,连我们的个人身份都上传了,成了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被操控和引导,最后耗尽。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僵尸的成分?”罗梅罗在1978年开玩笑说。也许这放到今天依然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僵尸这个隐喻一直蠢蠢欲动,时刻准备着派上用场。它下一步会走向哪里,完全取决于我们下一个错误会是什么。不过有一点确信无疑,他们终将归来。
正如赖特所说的一样:“你没法把僵尸埋在地下太久吧。”
(翻译:马昕;编辑:潘金花)
来源:CNN
原标题:50 years of zombies: Designing the undead to explain the living
最新更新时间:12/10 13:0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