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张靓颖34岁的生日,她在凌晨5点发表长微博,感叹生活在越变越好。同时,当天也是她的英文单曲《Adam and Eve》全网上线的日子。
张靓颖自己因为筹备英文专辑而在音乐专业性上有所进步,也因此意识到了编曲工作的不易。她感悟称,“编曲是个既需要强大的基础知识储备,也需要各种乐器的操作技能,需要对电脑的熟悉操作,需要艺术的灵感,需要从古典到现下所有音乐的了解……
偏偏这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枯燥中消磨的重要工种,费用不高,还没有版税,所有的劳动都是一次性的。”
因此,每年生日都会给自己一个目标作为礼物的她决定:从今天起,我的每一次商业演出,为我编曲的老师都能收到来自张靓颖当日份的,与词曲老师同等的现场演出表演的编曲版权费。很快微博也受到乐评人和音乐人的点赞,然而也有音乐博主发问:好事,但如何落实是一个大问题,我国法律至今没有承认编曲权,就算是在欧美,编曲也并没有真正纳入版税体系,个人意愿如何推动行业进步?
11日下午6点,张靓颖在咨询律师后又再次发长图声明,此次事件为其个人意愿,也无意与任何法律法规有冲突,有此举动是感触于一位编曲人朋友的艰难处境,从业多年深受内容创作者之惠的她,才决定从自己做起感恩作词作曲以及编曲的音乐工作者。
事实上,编曲这一角色的确在大众眼中极易被忽略。在学术作曲中,一般作曲家都能自己完成包括配器在内音乐的所有创作工作。而在音乐产业化的环境下,为了便于流水作业,音乐工作者有时把音乐创作分成若干环节,比如作曲,编曲(配器),演奏,录音,音乐工程制作,混音,母带处理等,编曲的概念也就大多出现在商业音乐里。
作曲,是编写唱的旋律,编曲,则是编写其他伴奏乐器的旋律。之前网络上有个视频很火,以《小星星》为例,两分钟告诉大家编曲工程师是怎么工作的:作曲的人写了主旋律,编曲的要写钢琴、鼓、吉他、贝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旋律,甚至在与歌手或合作方沟通的过程中还要反复的增减乐器,工作内容十分繁复。
由于编曲决定了整个歌曲的感情基调,因此一个好的编曲师至少要驾驭几种大众喜欢的音乐风格。但由于编曲的回报较低,一般来说,职业编曲师会形成程序化的编曲模式,两天到一周能完成一首作品。这也导致了行业环境的恶化,编曲师在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只能靠“量”来维持生计。
此外,音乐人士也表示,作词作曲的侵权很好界定,但对于编曲的版权很难有清晰的标准。因此在音乐行业,编曲没有被纳入版税体系,编曲人也不能参与版权分成。而在日常生活中,歌曲的版权信息更是经常忽略编曲人的存在,娱乐圈也鲜少有编曲人进行维权,所以今年《偶像练习生》的全民制作人代表张艺兴和音乐导师李荣浩在微博发声替编曲者维权时,也让大众开始意识到编曲届的乱象。
目前,盗版音乐以及词曲、翻唱等方面的侵权都在随着可以手段与大众意识的升级而改善,而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环节,在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中,在“张靓颖”们的影响下,编曲人的生存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