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帕丁顿熊与无家可归的孩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帕丁顿熊与无家可归的孩子

“你来自哪里?”布朗先生说着,抛出了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移民问题。“秘鲁黑地,”他嘀咕着回答道,“我其实根本不该在这里。我是个偷渡客,坐一个救生艇一路来到这里。我爱吃果酱。熊都喜欢果酱。”

2016年10月24日,伦敦一场强调儿童难民困境的抗议中,一名示威者抱着许多帕丁顿熊毛绒玩具 供图:PETER NICHOLLS

我们去年在希思罗机场不期而遇。“你好哇,朋友,”我边说着边从免税店的垃圾桶里捡起一只帕丁顿熊毛绒玩具,“Te ves guapo(你可真帅)。”我对他说道,拂去他帽子上的毛绒。我知道他能听懂我的称赞。毕竟,他是个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正是这一点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帕丁顿而今在许多图书、电视节目和电影中担任主角,而其出身在第一部书——即60年前的10月出版的《一只叫帕丁顿的熊》(A Bear Called Paddington)——里面就已经说明。最近,帕丁顿熊的移民身份已然从图书及动画系列中的一条分支线,变成了2014年及2017年电影里的重点。这个故事非常应景——当时,许多无居住证件的儿童正被拘留在美国边境上,许多家庭被拆散。影片极为震撼地让人们得以瞥见背井离乡、作为陌生人融入新环境所历经的艰辛。

我初次与帕丁顿相识是在二十多年前。8岁的我是个留守儿童,放学后就在弗吉尼亚郊区的家中看电视。帕丁顿当时已经是个电视明星了,他的节目是我的最爱之一。在这一系列动画中,帕丁顿和温莎花园的布朗一家住在一起,他们一家还有乔纳森和朱迪两个子女。但我并没有把自己代入他们家一头金发的女儿。我把自己看成是这头熊——尽可能礼貌地熬过每一天,很努力地去掌握伦敦生活的基本常识,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你来自哪里?”布朗先生说着,抛出了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移民问题。“秘鲁黑地,”他嘀咕着回答道,“我其实根本不该在这里。我是个偷渡客,坐一个救生艇一路来到这里。我爱吃果酱。熊都喜欢果酱。”布朗一家被他的故事(以及写着“请照顾这只熊,谢谢”的小牌子)打动了,决定把他带回家。当下我便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小的时候不停在北美和南美之间穿梭。我的母亲来自智利,而父亲则来自美国。他们一开始打算待在我母亲的国家。但政治动荡及一场军事政变让他们明白,美国是更安全的选择,也是我父亲能找到活干的地方。在我差不多4岁的时候,我们回到了美国,从此在这里定居。我们一家仍然会回到智利待上好长一段时间,但是不论在赤道的哪一边,我都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我想帕丁顿能够理解这种感觉。毕竟,秘鲁就像是智利瘦骨嶙峋的身体上的一顶帽子似的——我们的国家彼此接壤。我十分确定,这头熊能够明白一路哭着过海关,或是非常想念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感觉。

迈克尔·邦德在1958年第一次推出其《帕丁顿》系列图书时,就有意把书中主角定位成难民移民——来自二战时期流离失所的家庭。“我记得火车载满了难民,”邦德2017年去世之前向《每日电讯报》透露道,“其中许多孩子脖子上都挂着行李条,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些流离失所的孩子们跌跌撞撞地走向一个未知的前程,挂着写有他们读不懂的地址的标牌。帕丁顿就是这些孩子的化身。

然而,帕丁顿来自秘鲁的细节却是之后编辑给出的修改。一开始,邦德笔下的主人公来自“非洲黑色大陆”——这个充满种族歧视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表述一直就被错误地用来把非洲这整个大陆描述成奇异危险的丛林。邦德的经纪人哈维·乌纳(Harvey Unna)提出了异议,倒不是对于语言,而是生物学上的错误。“非洲没有熊,不管是黑色大陆还是其他地方,”乌纳写道,他建议邦德将目光转向其他大陆。最后,作者把背景设定在了秘鲁,但还是保留了“黑色”这个修饰语,以增加一种“神秘感”。也就是说,我对帕丁顿熊这个拉美英雄的喜欢,单纯就是因为临门一脚的改变。作为一个孩子,我忽视了邦德选择保留的这个令人不安的形容词。

除了帮帕丁顿熊获得其拉丁美洲的出身外,乌纳还以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塑造了这个故事。作为年轻的犹太难民,按照邦德的说法,乌纳逃离纳粹德国抵达英格兰时只带了“一个手提箱和他仅有的25镑”。在帕丁顿的故事中,作者把乌纳变成了匈牙利籍的格鲁伯先生,后者是帕丁顿最好的朋友和守护神。在2014年的电影中,英国人吉姆·布劳德本特饰演格鲁伯显然让邦德非常失望。“我希望是个外国人,”邦德抱怨道。从本质上来说,他希望能够保留两个局外人在彼此身上寻找慰藉的互动。

伦敦的英格兰银行前矗立着一座帕丁顿熊雕像

在我还更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角色之间关于匈牙利和秘鲁的联系。我喜欢他们的友情是建立在“上午茶”,也就是十一点左右的茶歇习惯上的。“大多数早上他们会一起喝上午茶。”旁白说道。对我来说,智利的晚茶(西班牙则是上午茶)是一天当中最好的时光:一个喝茶吃糕点的好借口,虽然我把帕丁顿的果酱换成了慕斯(智利焦糖牛奶)。但我却没办法与家人之外的人分享这一传统:于是,我又一次在这只熊的身上寻找一致。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越来越适应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我也对使用动物指代边缘化群体的比喻提出了质疑。尽管这些描述往往并无恶意,但把这些群体描述成非人类,仍然是把他们当成了“异类”,而这就是一个可用来反犹太人或倡导种族主义的框架。这类比较现在仍然不仅仅是存在于小说当中:5月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因为把没有获得居住许可的移民比作“动物”而遭到批评。但邦德将帕丁顿设定为泰迪熊形态的决定,无论从策略还是情感上来说,都是挑战排外心理的有效方式。

在《一只叫帕丁顿的熊》的开篇,邦德就强调了这一主角的弱点。布朗先生遇到他时就宣称,“你是一只很小的熊,”并且担心他在诺大的伦敦城里会受到伤害。通过这样的方式,帕丁顿的存在就是为了打破固有印象。“熊”这一术语在字典中的定义就有“乖戾”、“负面”和“令人头疼”的意思,而有时候外国人也同样带有这些标签。但是帕丁顿努力做到了招人喜欢和极为礼貌——这种尊重别人的方式甚至让他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在剧中某个情节里,当这头熊几乎淹死在浴缸里的时候,旁白说道,“他试着轻轻地喊出‘救命’,以免打扰到别人。”

尽管帕丁顿的设定是彬彬有礼,但必要时他也会反击。他主要的反击就是“严厉地盯着”任何在他面前耀武扬威的人。本质上来说,这种怒视就是将耻辱反弹给煽动者。在帕丁顿熊第一个故事中,一个不想让他乘车的出租车司机充满厌恶地宣称,“熊得额外交六便士。不招人喜欢的熊得交九便士。” 帕丁顿怒了,“多加九便士!”然后他瞪着这个司机。在这种怒视之下,出租车司机“似乎羞红了脸”。他羞愧难当,做出了让步,而我的英雄也搭车回了家。

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经验,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掌握怒视的奥义。就在学习帕丁顿电视节目中的技巧的几周前,我被一家玩具店赶了出来。我和我弟弟一直很喜欢毛绒玩具,用西班牙语彼此嘀咕着,“看起来多漂亮啊——”然后店主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把东西从我们的手里抢了去。“我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想偷东西。你们俩现在可以走了!”在震惊中,我们服从地走出了商店,坐在外面的长椅上不停地哭,直到母亲出现把我们接走。现在看来,帕丁顿怒视那些对他粗鲁或给出错误判断的人,也是在暗示人性中存在某种乐观。这表明人的内心深处知道歧视是不对的,人们可劝说他们直面自己的偏见。这或许很幼稚,但无论如何也是个让人感到宽慰的想法。

尽管面临流离失所的困境,帕丁顿和我都在安稳的地方落了脚。我是美国公民,有个舒适的家以及充满爱的家庭。帕丁顿是英格兰的象征,他在伦敦的繁华地段和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住在一起。我们是幸运儿。

但是最近几年帕丁顿熊成了一个政治象征,大多数时候是代表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2009年,邦德和他的吉祥物开始了一场运动,以停止“在类似于监狱的地方逮捕和拘留数百名寻求庇护的儿童”。这是对英国边境管理局逮捕和拘留2000多名儿童的回应。邦德用帕丁顿的口吻告诉媒体,“无论什么时候,当我听到来自国外的孩子被关进拘留中心,我就会想到自己能跟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这么善良的人一起住在温莎花园32号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他接着说道,“伯德夫人(布朗一家的管家)说如果她有办法的话,她一定会让这些孩子自由,并把一些政客关在他们的住所,让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感受!”

也许,帕丁顿熊的移民故事在其两部真人电影中都是焦点内容也不足为奇。与我小时候的电视剧系列不同,这些新的内容展现了帕丁顿在秘鲁的家,在那里的家人以及他的乡愁。之前的版本从未公开承认帕丁顿在与新家庭产生感情时会为他离开的世界感到悲伤。《帕丁顿熊2》中最感人至深的场景之一就是其梦境片段,帕丁顿牵着阿姨露西——被留在家乡的那只熊——的手,并向她展示自己在伦敦生活中所有的惊奇之处。

电影还呈现了《一只叫帕丁顿的熊》另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我小时候能看到,会得出一种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结论。六十年前,帕丁顿通过与布朗一家的相处,被他们接受和融合而找到了满足感。与此同时,在《帕丁顿熊2》的结尾中,温莎花园的多元化社区同心协力,把露西阿姨带到了伦敦,她终于可以与自己的侄子团聚。最后,帕丁顿获得了“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结局,把他的两个世界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结局并不会消除帕丁顿可能感受到的任何失落感,只是找到了一种减少负担的方法——或是让他变得不那么孤独。

(翻译:熊小平)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Paddington Bear and the Displaced Chil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帕丁顿熊与无家可归的孩子

“你来自哪里?”布朗先生说着,抛出了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移民问题。“秘鲁黑地,”他嘀咕着回答道,“我其实根本不该在这里。我是个偷渡客,坐一个救生艇一路来到这里。我爱吃果酱。熊都喜欢果酱。”

2016年10月24日,伦敦一场强调儿童难民困境的抗议中,一名示威者抱着许多帕丁顿熊毛绒玩具 供图:PETER NICHOLLS

我们去年在希思罗机场不期而遇。“你好哇,朋友,”我边说着边从免税店的垃圾桶里捡起一只帕丁顿熊毛绒玩具,“Te ves guapo(你可真帅)。”我对他说道,拂去他帽子上的毛绒。我知道他能听懂我的称赞。毕竟,他是个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正是这一点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帕丁顿而今在许多图书、电视节目和电影中担任主角,而其出身在第一部书——即60年前的10月出版的《一只叫帕丁顿的熊》(A Bear Called Paddington)——里面就已经说明。最近,帕丁顿熊的移民身份已然从图书及动画系列中的一条分支线,变成了2014年及2017年电影里的重点。这个故事非常应景——当时,许多无居住证件的儿童正被拘留在美国边境上,许多家庭被拆散。影片极为震撼地让人们得以瞥见背井离乡、作为陌生人融入新环境所历经的艰辛。

我初次与帕丁顿相识是在二十多年前。8岁的我是个留守儿童,放学后就在弗吉尼亚郊区的家中看电视。帕丁顿当时已经是个电视明星了,他的节目是我的最爱之一。在这一系列动画中,帕丁顿和温莎花园的布朗一家住在一起,他们一家还有乔纳森和朱迪两个子女。但我并没有把自己代入他们家一头金发的女儿。我把自己看成是这头熊——尽可能礼貌地熬过每一天,很努力地去掌握伦敦生活的基本常识,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你来自哪里?”布朗先生说着,抛出了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移民问题。“秘鲁黑地,”他嘀咕着回答道,“我其实根本不该在这里。我是个偷渡客,坐一个救生艇一路来到这里。我爱吃果酱。熊都喜欢果酱。”布朗一家被他的故事(以及写着“请照顾这只熊,谢谢”的小牌子)打动了,决定把他带回家。当下我便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小的时候不停在北美和南美之间穿梭。我的母亲来自智利,而父亲则来自美国。他们一开始打算待在我母亲的国家。但政治动荡及一场军事政变让他们明白,美国是更安全的选择,也是我父亲能找到活干的地方。在我差不多4岁的时候,我们回到了美国,从此在这里定居。我们一家仍然会回到智利待上好长一段时间,但是不论在赤道的哪一边,我都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我想帕丁顿能够理解这种感觉。毕竟,秘鲁就像是智利瘦骨嶙峋的身体上的一顶帽子似的——我们的国家彼此接壤。我十分确定,这头熊能够明白一路哭着过海关,或是非常想念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感觉。

迈克尔·邦德在1958年第一次推出其《帕丁顿》系列图书时,就有意把书中主角定位成难民移民——来自二战时期流离失所的家庭。“我记得火车载满了难民,”邦德2017年去世之前向《每日电讯报》透露道,“其中许多孩子脖子上都挂着行李条,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些流离失所的孩子们跌跌撞撞地走向一个未知的前程,挂着写有他们读不懂的地址的标牌。帕丁顿就是这些孩子的化身。

然而,帕丁顿来自秘鲁的细节却是之后编辑给出的修改。一开始,邦德笔下的主人公来自“非洲黑色大陆”——这个充满种族歧视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表述一直就被错误地用来把非洲这整个大陆描述成奇异危险的丛林。邦德的经纪人哈维·乌纳(Harvey Unna)提出了异议,倒不是对于语言,而是生物学上的错误。“非洲没有熊,不管是黑色大陆还是其他地方,”乌纳写道,他建议邦德将目光转向其他大陆。最后,作者把背景设定在了秘鲁,但还是保留了“黑色”这个修饰语,以增加一种“神秘感”。也就是说,我对帕丁顿熊这个拉美英雄的喜欢,单纯就是因为临门一脚的改变。作为一个孩子,我忽视了邦德选择保留的这个令人不安的形容词。

除了帮帕丁顿熊获得其拉丁美洲的出身外,乌纳还以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塑造了这个故事。作为年轻的犹太难民,按照邦德的说法,乌纳逃离纳粹德国抵达英格兰时只带了“一个手提箱和他仅有的25镑”。在帕丁顿的故事中,作者把乌纳变成了匈牙利籍的格鲁伯先生,后者是帕丁顿最好的朋友和守护神。在2014年的电影中,英国人吉姆·布劳德本特饰演格鲁伯显然让邦德非常失望。“我希望是个外国人,”邦德抱怨道。从本质上来说,他希望能够保留两个局外人在彼此身上寻找慰藉的互动。

伦敦的英格兰银行前矗立着一座帕丁顿熊雕像

在我还更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角色之间关于匈牙利和秘鲁的联系。我喜欢他们的友情是建立在“上午茶”,也就是十一点左右的茶歇习惯上的。“大多数早上他们会一起喝上午茶。”旁白说道。对我来说,智利的晚茶(西班牙则是上午茶)是一天当中最好的时光:一个喝茶吃糕点的好借口,虽然我把帕丁顿的果酱换成了慕斯(智利焦糖牛奶)。但我却没办法与家人之外的人分享这一传统:于是,我又一次在这只熊的身上寻找一致。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越来越适应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我也对使用动物指代边缘化群体的比喻提出了质疑。尽管这些描述往往并无恶意,但把这些群体描述成非人类,仍然是把他们当成了“异类”,而这就是一个可用来反犹太人或倡导种族主义的框架。这类比较现在仍然不仅仅是存在于小说当中:5月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因为把没有获得居住许可的移民比作“动物”而遭到批评。但邦德将帕丁顿设定为泰迪熊形态的决定,无论从策略还是情感上来说,都是挑战排外心理的有效方式。

在《一只叫帕丁顿的熊》的开篇,邦德就强调了这一主角的弱点。布朗先生遇到他时就宣称,“你是一只很小的熊,”并且担心他在诺大的伦敦城里会受到伤害。通过这样的方式,帕丁顿的存在就是为了打破固有印象。“熊”这一术语在字典中的定义就有“乖戾”、“负面”和“令人头疼”的意思,而有时候外国人也同样带有这些标签。但是帕丁顿努力做到了招人喜欢和极为礼貌——这种尊重别人的方式甚至让他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在剧中某个情节里,当这头熊几乎淹死在浴缸里的时候,旁白说道,“他试着轻轻地喊出‘救命’,以免打扰到别人。”

尽管帕丁顿的设定是彬彬有礼,但必要时他也会反击。他主要的反击就是“严厉地盯着”任何在他面前耀武扬威的人。本质上来说,这种怒视就是将耻辱反弹给煽动者。在帕丁顿熊第一个故事中,一个不想让他乘车的出租车司机充满厌恶地宣称,“熊得额外交六便士。不招人喜欢的熊得交九便士。” 帕丁顿怒了,“多加九便士!”然后他瞪着这个司机。在这种怒视之下,出租车司机“似乎羞红了脸”。他羞愧难当,做出了让步,而我的英雄也搭车回了家。

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经验,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掌握怒视的奥义。就在学习帕丁顿电视节目中的技巧的几周前,我被一家玩具店赶了出来。我和我弟弟一直很喜欢毛绒玩具,用西班牙语彼此嘀咕着,“看起来多漂亮啊——”然后店主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把东西从我们的手里抢了去。“我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想偷东西。你们俩现在可以走了!”在震惊中,我们服从地走出了商店,坐在外面的长椅上不停地哭,直到母亲出现把我们接走。现在看来,帕丁顿怒视那些对他粗鲁或给出错误判断的人,也是在暗示人性中存在某种乐观。这表明人的内心深处知道歧视是不对的,人们可劝说他们直面自己的偏见。这或许很幼稚,但无论如何也是个让人感到宽慰的想法。

尽管面临流离失所的困境,帕丁顿和我都在安稳的地方落了脚。我是美国公民,有个舒适的家以及充满爱的家庭。帕丁顿是英格兰的象征,他在伦敦的繁华地段和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住在一起。我们是幸运儿。

但是最近几年帕丁顿熊成了一个政治象征,大多数时候是代表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2009年,邦德和他的吉祥物开始了一场运动,以停止“在类似于监狱的地方逮捕和拘留数百名寻求庇护的儿童”。这是对英国边境管理局逮捕和拘留2000多名儿童的回应。邦德用帕丁顿的口吻告诉媒体,“无论什么时候,当我听到来自国外的孩子被关进拘留中心,我就会想到自己能跟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这么善良的人一起住在温莎花园32号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他接着说道,“伯德夫人(布朗一家的管家)说如果她有办法的话,她一定会让这些孩子自由,并把一些政客关在他们的住所,让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感受!”

也许,帕丁顿熊的移民故事在其两部真人电影中都是焦点内容也不足为奇。与我小时候的电视剧系列不同,这些新的内容展现了帕丁顿在秘鲁的家,在那里的家人以及他的乡愁。之前的版本从未公开承认帕丁顿在与新家庭产生感情时会为他离开的世界感到悲伤。《帕丁顿熊2》中最感人至深的场景之一就是其梦境片段,帕丁顿牵着阿姨露西——被留在家乡的那只熊——的手,并向她展示自己在伦敦生活中所有的惊奇之处。

电影还呈现了《一只叫帕丁顿的熊》另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我小时候能看到,会得出一种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结论。六十年前,帕丁顿通过与布朗一家的相处,被他们接受和融合而找到了满足感。与此同时,在《帕丁顿熊2》的结尾中,温莎花园的多元化社区同心协力,把露西阿姨带到了伦敦,她终于可以与自己的侄子团聚。最后,帕丁顿获得了“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结局,把他的两个世界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结局并不会消除帕丁顿可能感受到的任何失落感,只是找到了一种减少负担的方法——或是让他变得不那么孤独。

(翻译:熊小平)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Paddington Bear and the Displaced Chil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