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蜂窝被曝大规模抄袭用户点评,新一轮融资前遭遇危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蜂窝被曝大规模抄袭用户点评,新一轮融资前遭遇危机

投资界人士认为,马蜂窝的现有估值核心是看交易额,评论如果抄袭,对估值影响有限,但如果被起诉,也有违法之嫌。

马蜂窝广告截图

10月21日,自媒体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一组数据统计,称经过数据对比与分析,发现以用户内容起家、国内最大的自由行交易平台马蜂窝上存在大量的抄袭内容,从其他平台搬运来的用户点评。

文章作者梓泉告诉界面新闻,乎睿数据团队花了4个月时间做了马蜂窝的调查,今晚发布完整的报告。他表示,文中得出马蜂窝“抄袭点评数量占85%”的统计结论,先通过比对点评内容来找到抄袭账号,抄袭不同大众点评账号150条以上的账号算作一个抄袭账号,然后计算抄袭账号所发布的全部点评,占马蜂窝总体点评数量的占比。

马蜂窝暂时没有发布官方回应,但表示正在核实相关情况。

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

梓泉向界面新闻解释其团队判定抄袭内容的标准:“第一是马蜂窝的内容,同时和多个来源重叠,总不可能这么多家抄一个人嘛,这个概率太小了。第二是存在大量外语翻译的内容。第三是人称指代前后冲突。四是点评的时间戳有人为修改痕迹。”

对于这份统计结果,有从事零售电商行业的网友认为其中存在破绽,“马蜂窝把内容当作社区运转的核心,积累了8年,却被先入为主地说成马蜂窝抄袭爬取对方数据,而大众点评此前被曝光爬取他人数据不止一回了。”

今年7月,小红书发布声明,指责大众点评大量抄袭小红书用户内容,认为大众点评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可见抄袭用户点评现象,在内容聚合型的互联网企业间并不罕见。

此前的事件还有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马蜂窝游记,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将投诉涉及的4篇游记删除并封号。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在某家OTA从事产品设计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互联网企业,尤其电商中的爬取数据行为是常见现象,爬虫和反爬虫都是动态的斗争,没法屏蔽,但也是违法行为。“每个网站都有一个robot.txt文件,告诉网络爬虫哪些站点可以爬哪些不可以爬,但一般都不遵守这个文件。比如零售电商爬取竞争对手价格,同质化的产品相互比价。”

从事互联网法律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告诉界面新闻,这种爬取竞争对手数据的行为,涉嫌反不正当竞争法。

而对于马蜂窝的这次事件来说,不论最后调查结果如何,抄袭者是企业还是商家,或者抄袭内容的规模多大,都没有存在抄袭内容这件事本身重要。一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创业案例光环的马蜂窝本身,遭遇了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

去年自媒体爆料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挖走300多个知乎大V的时候,马蜂窝CEO陈罡在知乎上发了一问题,鼓舞知乎创始人周源,“你相信凭砸钱、抓取、抄袭能Copy一个社区吗?”他说到,“作为这种事件的亲历者,蚂蜂窝的旅游社区达人和高质量的旅游内容向来被各色旅游行业的成名大咖和江湖喽啰青睐有加,来重金收买的,送ipad搬家的,500元求一条酒店点评的,Spider连抓带扒的...... 各种套路层出不穷。”不知道他如今是何感想。

2006年,曾经在国内最早一批门户网站工作的陈罡和吕刚,因为自助旅游、探险的爱好,一起创建了马蜂窝,并逐渐在国内聚集起一批驴友,分享各自的驴友攻略和贴士,2010年时发展到10万用户的规模,逐渐形成社群。早期用户奠定了这家公司的基因,这份基因包括自由行属性的用户、这些用户产生的广泛而小众目的地的游记内容、相互吸引的用户间形成的社区粘性。比如2010年马蜂窝开始公司化运营后,用户们在各地以“分舵”的形式开展线下活动,吸引新用户并维系社区活跃度。

旅行达人章鱼告诉界面新闻,自己在国内旅游经常使用马蜂窝,是因为喜欢去小众冷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通常很难查到,而马蜂窝的游记里常常有细致具体的内容,有的来自用户的补充,譬如某个偏僻目的地住宿的联系方式。

在2013年之前,马蜂窝就是一家内容公司,靠旅游局和航空公司的广告获得收入。而这几年中,中国旅行攻略内容创业的窗口正在快速闭合,OTA的商业模式已经定型并难以有后来者。2011年和2012年,马蜂窝和穷游相继获得百万美元的融资,也是目前国内仅剩的头部旅游UGC创业企业。

2013年9月之后,马蜂窝开始尝试进入交易,对接携程、Booking.com等网站,对酒店预订收取佣金或点击费用,2015年全年售出了间夜量360万,为其转型做交易提供了信心。于是在2015年后,马蜂窝全面上线自由行产品,转而定位为自由行交易平台。通过内容引流,通过此前积累的游记、攻略等内容做结构化的信息梳理,对用户个性化推荐产品,并由用户需求来影响供应商。

2017年底,马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公布其独立用户数量超过1.2亿,2017年全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基本证明了从内容创业转向产品交易的路径是可行的,并且是另辟OTA之蹊径。

同时自由行交易平台的模式,也存在商家质量把控和平台服务有短板的风险,譬如去年有消费者称,在马蜂窝平台购买的里斯本一日游产品,在途中遇到导游甩客。不久前,马蜂窝又出现由于系统问题订错酒店,客服疏忽、让用户从海参崴打车到希腊的事件。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马蜂窝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并有可能在这轮融资中获得20至25亿美元估值。其中消息人士称,马蜂窝打算将新的资金用于收购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这或许是马蜂窝计划中改善平台短板的一种尝试。但这轮融资正是在旅游行业鲜少出现新融资消息、资本谨小慎微的时期。

对于在这样敏感时期曝出爬取用户点评的负面消息,有旅游投资行业从业者认为,可能对马蜂窝的核心价值影响有限。

“现有估值的核心一定是交易额。”海泽资本创始人罗海资对界面新闻分析称,“评论自产的多少是著作权问题,马蜂窝于理有亏,如果被起诉,恐怕也有违法之嫌,但对估值影响恐怕不大。消费者要的还是评论丰富、覆盖广、有充足的商品量。”

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杨彦锋也认为,“从交易量和访问量来看,马蜂窝的商业模式已经经过实证的检验,而且非常有效。”

相比于打包的跟团游、定制游产品,马蜂窝平台上主打的大量碎片化自由行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因此利润有限,商业前景取决于交易的规模。近两年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不少旅游业内人士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即便是头部的OTA,流量红利也在明显削弱,人们的注意力正被新的App、新的内容形式吸引。

公众号“小声比比”的文章中提到,该团队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所有点评总数的85%。截止发稿,上述涉嫌被抄袭的几家公司并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马蜂窝

3.2k
  • 马蜂窝:每年出游三次以上的年轻人超过41%
  • 马蜂窝:“海岛旅行”热度上涨133%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蜂窝被曝大规模抄袭用户点评,新一轮融资前遭遇危机

投资界人士认为,马蜂窝的现有估值核心是看交易额,评论如果抄袭,对估值影响有限,但如果被起诉,也有违法之嫌。

马蜂窝广告截图

10月21日,自媒体公众号“小声比比”发布一组数据统计,称经过数据对比与分析,发现以用户内容起家、国内最大的自由行交易平台马蜂窝上存在大量的抄袭内容,从其他平台搬运来的用户点评。

文章作者梓泉告诉界面新闻,乎睿数据团队花了4个月时间做了马蜂窝的调查,今晚发布完整的报告。他表示,文中得出马蜂窝“抄袭点评数量占85%”的统计结论,先通过比对点评内容来找到抄袭账号,抄袭不同大众点评账号150条以上的账号算作一个抄袭账号,然后计算抄袭账号所发布的全部点评,占马蜂窝总体点评数量的占比。

马蜂窝暂时没有发布官方回应,但表示正在核实相关情况。

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

梓泉向界面新闻解释其团队判定抄袭内容的标准:“第一是马蜂窝的内容,同时和多个来源重叠,总不可能这么多家抄一个人嘛,这个概率太小了。第二是存在大量外语翻译的内容。第三是人称指代前后冲突。四是点评的时间戳有人为修改痕迹。”

对于这份统计结果,有从事零售电商行业的网友认为其中存在破绽,“马蜂窝把内容当作社区运转的核心,积累了8年,却被先入为主地说成马蜂窝抄袭爬取对方数据,而大众点评此前被曝光爬取他人数据不止一回了。”

今年7月,小红书发布声明,指责大众点评大量抄袭小红书用户内容,认为大众点评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可见抄袭用户点评现象,在内容聚合型的互联网企业间并不罕见。

此前的事件还有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马蜂窝游记,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将投诉涉及的4篇游记删除并封号。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在某家OTA从事产品设计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互联网企业,尤其电商中的爬取数据行为是常见现象,爬虫和反爬虫都是动态的斗争,没法屏蔽,但也是违法行为。“每个网站都有一个robot.txt文件,告诉网络爬虫哪些站点可以爬哪些不可以爬,但一般都不遵守这个文件。比如零售电商爬取竞争对手价格,同质化的产品相互比价。”

从事互联网法律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告诉界面新闻,这种爬取竞争对手数据的行为,涉嫌反不正当竞争法。

而对于马蜂窝的这次事件来说,不论最后调查结果如何,抄袭者是企业还是商家,或者抄袭内容的规模多大,都没有存在抄袭内容这件事本身重要。一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创业案例光环的马蜂窝本身,遭遇了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

去年自媒体爆料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挖走300多个知乎大V的时候,马蜂窝CEO陈罡在知乎上发了一问题,鼓舞知乎创始人周源,“你相信凭砸钱、抓取、抄袭能Copy一个社区吗?”他说到,“作为这种事件的亲历者,蚂蜂窝的旅游社区达人和高质量的旅游内容向来被各色旅游行业的成名大咖和江湖喽啰青睐有加,来重金收买的,送ipad搬家的,500元求一条酒店点评的,Spider连抓带扒的...... 各种套路层出不穷。”不知道他如今是何感想。

2006年,曾经在国内最早一批门户网站工作的陈罡和吕刚,因为自助旅游、探险的爱好,一起创建了马蜂窝,并逐渐在国内聚集起一批驴友,分享各自的驴友攻略和贴士,2010年时发展到10万用户的规模,逐渐形成社群。早期用户奠定了这家公司的基因,这份基因包括自由行属性的用户、这些用户产生的广泛而小众目的地的游记内容、相互吸引的用户间形成的社区粘性。比如2010年马蜂窝开始公司化运营后,用户们在各地以“分舵”的形式开展线下活动,吸引新用户并维系社区活跃度。

旅行达人章鱼告诉界面新闻,自己在国内旅游经常使用马蜂窝,是因为喜欢去小众冷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通常很难查到,而马蜂窝的游记里常常有细致具体的内容,有的来自用户的补充,譬如某个偏僻目的地住宿的联系方式。

在2013年之前,马蜂窝就是一家内容公司,靠旅游局和航空公司的广告获得收入。而这几年中,中国旅行攻略内容创业的窗口正在快速闭合,OTA的商业模式已经定型并难以有后来者。2011年和2012年,马蜂窝和穷游相继获得百万美元的融资,也是目前国内仅剩的头部旅游UGC创业企业。

2013年9月之后,马蜂窝开始尝试进入交易,对接携程、Booking.com等网站,对酒店预订收取佣金或点击费用,2015年全年售出了间夜量360万,为其转型做交易提供了信心。于是在2015年后,马蜂窝全面上线自由行产品,转而定位为自由行交易平台。通过内容引流,通过此前积累的游记、攻略等内容做结构化的信息梳理,对用户个性化推荐产品,并由用户需求来影响供应商。

2017年底,马蜂窝完成1.33亿美元D轮融资,公布其独立用户数量超过1.2亿,2017年全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基本证明了从内容创业转向产品交易的路径是可行的,并且是另辟OTA之蹊径。

同时自由行交易平台的模式,也存在商家质量把控和平台服务有短板的风险,譬如去年有消费者称,在马蜂窝平台购买的里斯本一日游产品,在途中遇到导游甩客。不久前,马蜂窝又出现由于系统问题订错酒店,客服疏忽、让用户从海参崴打车到希腊的事件。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马蜂窝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并有可能在这轮融资中获得20至25亿美元估值。其中消息人士称,马蜂窝打算将新的资金用于收购更好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这或许是马蜂窝计划中改善平台短板的一种尝试。但这轮融资正是在旅游行业鲜少出现新融资消息、资本谨小慎微的时期。

对于在这样敏感时期曝出爬取用户点评的负面消息,有旅游投资行业从业者认为,可能对马蜂窝的核心价值影响有限。

“现有估值的核心一定是交易额。”海泽资本创始人罗海资对界面新闻分析称,“评论自产的多少是著作权问题,马蜂窝于理有亏,如果被起诉,恐怕也有违法之嫌,但对估值影响恐怕不大。消费者要的还是评论丰富、覆盖广、有充足的商品量。”

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杨彦锋也认为,“从交易量和访问量来看,马蜂窝的商业模式已经经过实证的检验,而且非常有效。”

相比于打包的跟团游、定制游产品,马蜂窝平台上主打的大量碎片化自由行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因此利润有限,商业前景取决于交易的规模。近两年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不少旅游业内人士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即便是头部的OTA,流量红利也在明显削弱,人们的注意力正被新的App、新的内容形式吸引。

公众号“小声比比”的文章中提到,该团队在马蜂窝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所有点评总数的85%。截止发稿,上述涉嫌被抄袭的几家公司并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