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大结局,一句“兰因絮果”道尽世间男女姻缘,深化了帝王夫妻婚姻围城的立意,引无数观众泪崩,也将该剧推向新的高度。
87集剧情,低走高开,历时两个月终于以豆瓣评分7.4,网播量146.4亿的成绩画上了句号。《如懿传》表现虽可圈可点,但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都没能达到其“姊妹”篇《甄嬛传》的高度,难以匹配其大投资,精良制作,群星演绎的超强配置。
而《如懿传》无缘“剧王”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过“丧”的整体风格和温吐剧情,而非未“上星”和《延禧攻略》的影响。
“一波三折”的开播
口碑流量难“如意”
6亿投资,9个月拍摄周期,三金影后领衔主演,众多老戏骨加盟,现象级大剧的“姊妹”篇,众多爆剧标签让《如懿传》自筹拍以来一直备受媒体和网友期待,被预订为年度“剧王”。
但与其超强配置对应的确是命运多舛的延播,《如懿传》从筹备开拍便备受争议,原著涉及抄袭,演员天价片酬,不能过审上星等问题,导致《如懿传》引发外界重重猜想,深陷舆论漩涡。而对于其多次延播,不少网友在经过无数次失望后表示,爱播不播,降低了观众的好感度。
在网友抵触情绪日益增加和同类题材《延禧攻略》大火的两路夹击下,《如懿传》最终放弃上星,转战网播。可能一波三折的开播已经预示着该剧很难问鼎“剧王”宝座。
自2011年《甄嬛传》大火以来,“剧王”的标配一直是兼具了“爆火”与“经典”两大要素的现象级作品,例如《甄嬛传》、《琅琊榜》和《人民的名义》。
首先从网播量上看,《如懿传》大结局累计播放量146.4亿,播放量上并没有落下太多。但是此前被群嘲的杨幂新剧《扶摇》播放量都达到了138亿,而今年的爆款《延禧攻略》更是以150亿收官,更不论《甄嬛传》九家地方台当地收视年度第一的好成绩。
其次,在口碑方面,《如懿传》的首播并没有带给观众期待中的享受,首日1.6亿的点击量,截至第二天豆瓣评分只有6.6。周迅浮肿的脸,霍建华面瘫的演技,后宫明显“超龄”的颜值,色彩斑斓的服装等等,让这部预定 “剧王”几乎被群嘲到体无完肤。
虽然在开播三周后,随着剧情的推进,矛盾全面升级,口碑也逐渐走高,最终在大结局反超《延禧攻略》拿到豆瓣评分7.4的成绩。但是,与《甄嬛传》9.0的成绩相比,《如懿传》在口碑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就“火爆”和“经典”而言,顶级配置的《如懿传》显然并未“如意”。
“上星”失败导致定位偏差,
《延禧攻略》抢占宫斗市场
《如懿传》在拍摄之初的市场定位是符合电视用户观看习惯的宫廷古装电视剧,其目标群体是30-39 岁的成熟女性,因而其在服装造型、演员选择、剧情节奏、故事主旨上都与该定位保持契合。
但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上星”失败,转战网播,让《如懿传》在各个方面上都很难满足视频网站年轻用户的喜好,直接导致了该剧难以适应网播的现状。使得《如懿传》不仅流失了大批电视观众,也未能圈住视频网站的主流用户,极大地影响了该剧的观众缘和网播量。
其次,在《如懿传》还在为“上星”努力之际,其同题材宫斗剧《延禧攻略》早已率先网播,抢占宫斗市场。另外,由于与《延禧攻略》的人设安排相反,让沉浸在“卫龙CP”、“令后CP”的观众难以接受《如懿传》里角色性质的转变。
同时段播出,《如懿传》开播第一天的收视率仅为《延禧攻略》的三分之一,仅比周天已更新的《沙海》高出一点,口碑方面因前期剧情问题和《延禧攻略》人设问题被观众疯狂吐槽。
两部题材相同风格迥异的剧,各有优点。有媒体评价,《如懿传》胜在了演技,而《延禧攻略》赢在了人设,偏偏《延禧攻略》早于《如懿传》开播,人设入心后抢占先机,《如懿传》算得上是起了个大早,赶了场晚集。
某种程度上,《延禧攻略》确实影响了《如懿传》前期的口碑和播放量,而随着《延禧攻略》的完美收官,《如懿传》开播不久便独占鳌头,开播近10天播放量就已经达到了15.4亿,热度也在慢慢的回升。
《如懿传》未能成功“上星”与《延禧攻略》的抢占市场的前提条件下,让“命运多舛”的《如懿传》未开播就面临不小的压力,是该剧无缘“剧王”的客观因素。
高深立意下的最“丧”风格
80多集铺垫下的温吐剧情
如果说客观因素令《如懿传》未能卫冕,仅是“天时地利”的不和,《如懿传》在时间的考验下仍有胜算。
然而,《如懿传》讲述了在宫闱倾轧中,一对青梅竹马从恩爱相知到迷失破灭的婚姻历程。该剧的故事立意已经暴露其最大的缺点——伪宫斗下的不接地气。试图以“失败者”的角度讲述帝王婚姻以期突破宫斗剧的套路,却忽视了婚姻围城立意放在宫斗文中的“违和感”。
就算《如懿传》成功“上星”,未有《延禧攻略》抢占市场,其帝王婚姻围城的深刻立意塑造的不争不抢、因爱隐忍的女主形象已经为该剧奠定了整体太“丧”的风格。
此外,剧中皇后、高贵妃、嘉嫔、令妃乃至女主如懿都过“丧”的命运致使整部剧较为压抑,而对于主要观看群体而言,过于沉重。
毕竟一部120分钟的悲痛电影能带给观众关于人性的思考,而一部全程过“丧”的87集电视剧只会让大多数观众郁结于心,难以舒缓。
而以同样立意沉重的《人民的名义》为例,反腐题材加上特定的情节,在正能量风格的带动下,受到观众热捧,以日收视率8.1066的好成绩打破收视纪录。
此外,《如懿传》未达到期待高度还有剧情问题,该剧前期剧情过于缓慢,服化道选角各方面均不在线,过高期望与过低第一印象的对比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就整体而言,温吐的剧情,过多的铺垫被调侃为慢性“自杀”。前面诸多的宫廷斗争仅是为如懿“断发明志”和“两不相见”的后几集大爆发作铺垫,80多集的隐忍求全很难满足观众对快节奏的要求,只会让大多数观众在慢热中弃剧,而非细细地品味。
此外,在人物塑造方面,全剧角色塑造较为成功的只有因爱生恨,以死抗争的如懿,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不够立体,难以像《甄嬛传》那样留下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究其原因,《如懿传》未能实现理想状态下的双满贯,虽有未上“星”的市场错位和《延禧攻略》抢占市场的影响,但最大的原因是其自身内容未能经得起市场和观众的考验,过“丧”的风格不符合观众“爽文”的审美偏好,而温吐的剧情难以满足观众快节奏的需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