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几乎所有人都是傻瓜 我们自己也是傻瓜之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几乎所有人都是傻瓜 我们自己也是傻瓜之一

本周关键词:牙买加、沈从文、中东、独生子女、晚清画报、中国前卫艺术、人体、愚蠢……

《女王案:当代牙买加短篇小说集》

[牙买加]阿莱西亚·麦肯齐、陈永国 主编  陈永国 沈新月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0

1987年,牙买加作家奥利夫·塞尼奥尔凭借她的短篇小说集《夏日闪电》打败了比她知名得多的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和本·奥克利,首次获得“英联邦作家奖”,牙买加与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备受鼓舞,牙买加也由此为契机,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文学热潮。在这以后,牙买加作家纷纷获得各类国际奖项:在小说领域,1993年,阿莱西亚·麦肯齐凭借被誉为“加勒比海妇女小说转折点”的故事集《卫星城》获得本地区“英联邦作家奖”(英联邦作家奖大奖有四个地区奖)的“最佳处女作奖”;2015年,马龙·詹姆斯又凭借探讨牙买加政治和贫穷、种族和阶层,以及美国和加勒比海之间脆弱多变的关系的《七杀简史》捧得了英语文学至高荣誉——布克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牙买加作家;奥利夫·塞尼奥尔本人也在2016年获得“加勒比海文学OCM勃卡斯奖”……

在当代,牙买加女性作家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成就尤其耀眼。由牙买加作家麦肯齐和清华大学教授陈永国共同主编的《女王案》,作为牙买加文学在国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选择的9位作家颇具代表性,既包括奥利夫·塞尼奥尔、威尔玛·波拉尔德(曾获美洲卡萨德奖)等现代牙买加文学运动的开创者,也有如今活跃的年轻一代作家,其中女性作家占一半以上。牙买加作家关注的主题通常包括经济贫困、社会动荡、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制的遗产、移民等。《女王案》收录的10篇短篇小说也正汇聚了这些主题,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了解牙买加和加勒比的生活,另一方面或许也能获得与阅读普通英语小说截然不同的体验。当代作家李洱称,这些作品激情、悲伤、浓郁,令人欲罢不能。

《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

巴金、黄永玉 等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5

小学生沈虎雏曾经在一篇作文里这样写道:“我们一家四人,除爸爸外,思想都很进步,妈妈每星期六从华大回来,就向爸爸展开思想斗争。我想,如果爸爸也能改造思想,那么我们的家庭,一定十分快乐。我已经和哥哥商量,以后一定帮助妈妈,教育爸爸,好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快乐的家庭。”他的爸爸,就是沈从文。在普通读者的眼中,沈从文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更了解他的读者则从沈从文的身上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而藏在孩子的童言稚语背后的,是一个肩负着重大压力、不为家人所理解的沈从文。谁能够想到,在小孩子的文字当中父亲竟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而人们口口相传的美好爱情故事会迎来这样的尾声?

不同的视角相互交织和彼此印证,一个更为完整和立体的人物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在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国内先后出版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的传记作品《沈从文的前半生》以及美国汉学家金介甫通过对沈从文进行访谈和研究写成的《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而首次出版于1989年——沈从文逝世一周年之际的《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也在今年推出了新版。该纪念集的首版收录了54位中外学者、作家的文章,并有诗歌50篇,汇聚了多位与沈从文有过密切交往的友人对他的追忆和思念。再版则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分为序曲和三个乐章。其中有旧友巴金、施蛰存,有学生汪曾祺,还有亲戚张充和、黄永玉,也有海内外接触过沈从文专家学者等,他们与沈从文的交往时段相互交织,覆盖了沈从文跌宕起伏的人生的各个阶段。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

[英]詹姆斯·巴尔 著  徐臻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9

时至今日,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争端依然频频在新闻出现,各国之间的纷争似乎永无停歇。实际上,这个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也让许多其他国家卷入其中。2007年,本书作者詹姆斯·巴尔在阅读英法档案中新解密的文件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英国士兵还身处纳粹炮火声中、奋力解放法国之时,法国却在经济和军火上支持犹太恐怖分子,最终令英国失去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其实,早在1915年,英国和法国还在一战中并肩作战时,双方就企图浇灭对方在中东地区的野心。在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他们用从地中海沿岸发端、一路延伸到波斯边界山区的对角线,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这条任意画下的直线的北部领土归法国所有,南部的大部分领土则被英国收入囊中。但是两国始终无法就巴勒斯坦的将来达成一致,经过妥协才同意由国际共管圣城耶路撒冷。随后,在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方案里,英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巴勒斯坦、外约旦和伊拉克,法国的势力范围则触及黎巴嫩和叙利亚。两个国家本该带领这几个国家迅速实现独立,但他们却极力拖延。英国认为,只要把巴勒斯坦打造成犹太国家,就可以既确保苏伊士运河东翼的利益,又避开外界指责英国攫取领土,但这之后的进展则既激怒了阿拉伯人又激怒了犹太人。接着,英国官员认为,如果要把关注点从巴勒斯坦移开,那么最佳策略就是出卖法国的利益,协助叙利亚和黎巴嫩实现独立。而与此同时,法国则暗中资助了想要把英国人赶出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分子,他们协助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巴勒斯坦,制造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英国在1948年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英法两国的帝国主义秘密政治和秘密战争塑造了中东地区的局势。英国《每日电讯报》“政治与城市”话题撰稿人詹姆斯·巴尔大量翻阅了英法两个大国的外交档案,以及当时许多主要政治家、外交官的个人记录,用间谍小说的叙事节奏,展现出了战争期间本是盟友的英法两国为了攫取利益而相互背叛的故事,以及中东被塑造的过程。

《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美]冯文 著  常姝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9

1997-2002年间,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如今的美国爱默思学院教授冯文(Vanessa L. Fong)曾在大连进行了间歇性的调研。她在大连三所中学担任义务的英语会话课老师,并为许多中学生进行免费的英语辅导,由此与100多个中低等收入的独生子女家庭建立了友好关系。除此之外,冯文还在学校针对2000多名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并收集了国家统计局、大连市政府的相关统计资料。

在调查当中她发现,独生子女的父母常常出生于多子女家庭,是接受节俭谦卑、自我牺牲、集体主义教育的一辈人,而独生子女占据了家庭中最好的资源,甚至自视为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在冯文的观察中,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拥有第一世界(根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饮食条件,将自己的饮食仅限于第三世界的水准。除此之外,父母还在子女身上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资、寄予殷切的希望,指望孩子通过高考、找到好工作以实现家庭阶层的跃升,把家和国都带向第一世界的位置。当然,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唯一的希望,也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的社会环境之下,父母衰老以后的主要依靠。不过,等待着独生子女的是严重的不平等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他们在追逐精英的道路上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制约,路途充满着竞争和风险。或许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对“小皇帝”的付出可能永远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报。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国家指令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5亿人。在生育率下降、放开二胎的今天,这本《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或许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执行了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陈平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0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长期从事晚清画报研究,从世界各地图书馆中搜寻出了不少珍贵的文献。《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一书就是他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用三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晚清画报的整体面目。本书以十章内容,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科幻小说、儿童、革命、女学、街景等诸多主题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不同角度,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晚清且新且旧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了解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

在今天看来,当中一些图画十分有意思。比如在《女学堂演对图》中,一群裹着小脚的女学生在列队演操,这一场景或许会让如今的读者感到十分滑稽,虽然“画报中的女学”也混合着民众的街头窥探,但毕竟展现出了不再一味受到压抑的、不再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性形象;而在《新石头记》当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竟然乘着气球飞车遨游,虽然作者对科学的态度并不严谨,但也表现出了一种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在这样的画报当中,文字与图像的功能互补与互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左图右史”和西学东渐结合了起来。

《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汪民安、宋晓萍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0

20世纪80年代,政治的取向虽然还在,可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泛政治化空气逐渐减弱,人们不再被看做是政治动物或者政治工具,而是被看做是一个自主的存在者。这种人道主义的突破迅速体现在了油画家罗中立1980年的作品《父亲》当中,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父亲仅仅以一个上半身肖像占据了一幅绘画的全部空间,而这种绘画方式所代表的歌颂和铭刻,在70年代只能够匹配在领袖人物身上。因此,在《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的作者看来,这幅画中满脸皱纹的父亲以一个卑微的受苦者的形式,孤独地接受光的正面照耀,成为了几十年来人道主义的第一篇序曲。

本书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宋晓萍,他们在书中选取了41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展现80年代以来中国前卫艺术兴起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并且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同一时期代表着不同哲学或观念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让读者在感受艺术作品魅力的同时,也理解到影响当代中国的种种思潮,并且邀请读者进一步思考,在对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亦步亦趋的表象之下,中国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如何制作一个哥哥:探索人体结构与运转的秘密》

[法] 安纳斯·芙吉拉 编绘  曹杨 译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10

没有哥哥怎么办?自己做一个呗。说到制作人体,你或许会想到《弗兰肯斯坦》——把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巨大的人体,这本给孩子看的人体百科才不会这么恐怖。在法国著名童书作家、儿童插画大师安纳斯·芙吉拉笔下,制作哥哥的材料很简单:木棍做骨骼,电线做神经,漏斗、贝壳、海绵、插头做五官……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读者甚至可以在家里自行操作。

就像夏娃诞生于一根肋骨,哥哥也最先拥有了骨骼,可是问题在于,骨头和骨头怎么连接在一起?关节和韧带就上场了。有了这些,哥哥还是像一根煮熟的意大利面一样,于是就需要肌肉,需要大脑和感受器。即使这样,他能听到指令却还是动弹不起来,于是就需要“燃料”。接着,消化系统、皮肤等等相继产生。制作哥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认识人体各部位和作用的过程:本书每一页的下半部分是故事,在故事进行的同时,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在上半部分通过绘画、图表和文字一一呈现。

认识自己的身体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害怕打针吃药的孩子,一看到孩子生病就手足无措的家长,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老师,或许都可以从这本结合了解剖学、童话故事和DIY的生理教育工具书当中学到一些知识。

《人类愚蠢辞典:揭穿人类社会自欺欺人的263种愚蠢现象》

[意]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 著  姚轶苒 译
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意大利作家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拥有多重身份,他是科普作家,也是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曾经录制过四百多期电视科普节目并获得过意大利国家特殊贡献功勋奖章,堪称意大利的方舟子。这一次,他从心理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排列出了268个人类社会中的自欺欺人现象,将它们按照英文字母表A-Z排列,就成为了《人类愚蠢辞典》。

这本以皇帝的新装为封面的科普书可以用来逗乐,但与此同时,它更是一本科学防骗指南,有了它,读者可以重新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那些骗局——蛊惑人心的宗教领袖、信口开河的政客、传销人士的骗局、爸妈朋友圈里言之凿凿的奇葩伪科学,你甚至会发现,在矿泉水、空调等常见之物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骗局。“没人想否认几乎所有人都是傻瓜的判断,但同样没有人想到,如此说来,我们自己也肯定是其中一员,作者也不例外……”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说道,“没有人敢说自己一点儿不蠢,因为我们早晚都会有些愚蠢的念头,说些愚蠢的话,做点儿愚蠢的事,只是数量不定罢了。”他在提醒我们:拥有理性的大脑,凡事多点儿思考,方能过上真正科学和智慧的生活。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几乎所有人都是傻瓜 我们自己也是傻瓜之一

本周关键词:牙买加、沈从文、中东、独生子女、晚清画报、中国前卫艺术、人体、愚蠢……

《女王案:当代牙买加短篇小说集》

[牙买加]阿莱西亚·麦肯齐、陈永国 主编  陈永国 沈新月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0

1987年,牙买加作家奥利夫·塞尼奥尔凭借她的短篇小说集《夏日闪电》打败了比她知名得多的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和本·奥克利,首次获得“英联邦作家奖”,牙买加与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备受鼓舞,牙买加也由此为契机,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文学热潮。在这以后,牙买加作家纷纷获得各类国际奖项:在小说领域,1993年,阿莱西亚·麦肯齐凭借被誉为“加勒比海妇女小说转折点”的故事集《卫星城》获得本地区“英联邦作家奖”(英联邦作家奖大奖有四个地区奖)的“最佳处女作奖”;2015年,马龙·詹姆斯又凭借探讨牙买加政治和贫穷、种族和阶层,以及美国和加勒比海之间脆弱多变的关系的《七杀简史》捧得了英语文学至高荣誉——布克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牙买加作家;奥利夫·塞尼奥尔本人也在2016年获得“加勒比海文学OCM勃卡斯奖”……

在当代,牙买加女性作家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成就尤其耀眼。由牙买加作家麦肯齐和清华大学教授陈永国共同主编的《女王案》,作为牙买加文学在国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选择的9位作家颇具代表性,既包括奥利夫·塞尼奥尔、威尔玛·波拉尔德(曾获美洲卡萨德奖)等现代牙买加文学运动的开创者,也有如今活跃的年轻一代作家,其中女性作家占一半以上。牙买加作家关注的主题通常包括经济贫困、社会动荡、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制的遗产、移民等。《女王案》收录的10篇短篇小说也正汇聚了这些主题,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了解牙买加和加勒比的生活,另一方面或许也能获得与阅读普通英语小说截然不同的体验。当代作家李洱称,这些作品激情、悲伤、浓郁,令人欲罢不能。

《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

巴金、黄永玉 等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5

小学生沈虎雏曾经在一篇作文里这样写道:“我们一家四人,除爸爸外,思想都很进步,妈妈每星期六从华大回来,就向爸爸展开思想斗争。我想,如果爸爸也能改造思想,那么我们的家庭,一定十分快乐。我已经和哥哥商量,以后一定帮助妈妈,教育爸爸,好使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快乐的家庭。”他的爸爸,就是沈从文。在普通读者的眼中,沈从文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更了解他的读者则从沈从文的身上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而藏在孩子的童言稚语背后的,是一个肩负着重大压力、不为家人所理解的沈从文。谁能够想到,在小孩子的文字当中父亲竟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而人们口口相传的美好爱情故事会迎来这样的尾声?

不同的视角相互交织和彼此印证,一个更为完整和立体的人物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在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国内先后出版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的传记作品《沈从文的前半生》以及美国汉学家金介甫通过对沈从文进行访谈和研究写成的《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而首次出版于1989年——沈从文逝世一周年之际的《长河不尽流:怀念从文》也在今年推出了新版。该纪念集的首版收录了54位中外学者、作家的文章,并有诗歌50篇,汇聚了多位与沈从文有过密切交往的友人对他的追忆和思念。再版则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分为序曲和三个乐章。其中有旧友巴金、施蛰存,有学生汪曾祺,还有亲戚张充和、黄永玉,也有海内外接触过沈从文专家学者等,他们与沈从文的交往时段相互交织,覆盖了沈从文跌宕起伏的人生的各个阶段。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

[英]詹姆斯·巴尔 著  徐臻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9

时至今日,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争端依然频频在新闻出现,各国之间的纷争似乎永无停歇。实际上,这个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也让许多其他国家卷入其中。2007年,本书作者詹姆斯·巴尔在阅读英法档案中新解密的文件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英国士兵还身处纳粹炮火声中、奋力解放法国之时,法国却在经济和军火上支持犹太恐怖分子,最终令英国失去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其实,早在1915年,英国和法国还在一战中并肩作战时,双方就企图浇灭对方在中东地区的野心。在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他们用从地中海沿岸发端、一路延伸到波斯边界山区的对角线,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这条任意画下的直线的北部领土归法国所有,南部的大部分领土则被英国收入囊中。但是两国始终无法就巴勒斯坦的将来达成一致,经过妥协才同意由国际共管圣城耶路撒冷。随后,在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方案里,英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巴勒斯坦、外约旦和伊拉克,法国的势力范围则触及黎巴嫩和叙利亚。两个国家本该带领这几个国家迅速实现独立,但他们却极力拖延。英国认为,只要把巴勒斯坦打造成犹太国家,就可以既确保苏伊士运河东翼的利益,又避开外界指责英国攫取领土,但这之后的进展则既激怒了阿拉伯人又激怒了犹太人。接着,英国官员认为,如果要把关注点从巴勒斯坦移开,那么最佳策略就是出卖法国的利益,协助叙利亚和黎巴嫩实现独立。而与此同时,法国则暗中资助了想要把英国人赶出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分子,他们协助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巴勒斯坦,制造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英国在1948年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英法两国的帝国主义秘密政治和秘密战争塑造了中东地区的局势。英国《每日电讯报》“政治与城市”话题撰稿人詹姆斯·巴尔大量翻阅了英法两个大国的外交档案,以及当时许多主要政治家、外交官的个人记录,用间谍小说的叙事节奏,展现出了战争期间本是盟友的英法两国为了攫取利益而相互背叛的故事,以及中东被塑造的过程。

《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美]冯文 著  常姝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9

1997-2002年间,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如今的美国爱默思学院教授冯文(Vanessa L. Fong)曾在大连进行了间歇性的调研。她在大连三所中学担任义务的英语会话课老师,并为许多中学生进行免费的英语辅导,由此与100多个中低等收入的独生子女家庭建立了友好关系。除此之外,冯文还在学校针对2000多名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并收集了国家统计局、大连市政府的相关统计资料。

在调查当中她发现,独生子女的父母常常出生于多子女家庭,是接受节俭谦卑、自我牺牲、集体主义教育的一辈人,而独生子女占据了家庭中最好的资源,甚至自视为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在冯文的观察中,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拥有第一世界(根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饮食条件,将自己的饮食仅限于第三世界的水准。除此之外,父母还在子女身上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资、寄予殷切的希望,指望孩子通过高考、找到好工作以实现家庭阶层的跃升,把家和国都带向第一世界的位置。当然,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唯一的希望,也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的社会环境之下,父母衰老以后的主要依靠。不过,等待着独生子女的是严重的不平等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他们在追逐精英的道路上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制约,路途充满着竞争和风险。或许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对“小皇帝”的付出可能永远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报。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国家指令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5亿人。在生育率下降、放开二胎的今天,这本《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或许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执行了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陈平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0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长期从事晚清画报研究,从世界各地图书馆中搜寻出了不少珍贵的文献。《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一书就是他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用三百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晚清画报的整体面目。本书以十章内容,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科幻小说、儿童、革命、女学、街景等诸多主题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不同角度,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晚清且新且旧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了解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

在今天看来,当中一些图画十分有意思。比如在《女学堂演对图》中,一群裹着小脚的女学生在列队演操,这一场景或许会让如今的读者感到十分滑稽,虽然“画报中的女学”也混合着民众的街头窥探,但毕竟展现出了不再一味受到压抑的、不再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性形象;而在《新石头记》当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竟然乘着气球飞车遨游,虽然作者对科学的态度并不严谨,但也表现出了一种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在这样的画报当中,文字与图像的功能互补与互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左图右史”和西学东渐结合了起来。

《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汪民安、宋晓萍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0

20世纪80年代,政治的取向虽然还在,可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泛政治化空气逐渐减弱,人们不再被看做是政治动物或者政治工具,而是被看做是一个自主的存在者。这种人道主义的突破迅速体现在了油画家罗中立1980年的作品《父亲》当中,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父亲仅仅以一个上半身肖像占据了一幅绘画的全部空间,而这种绘画方式所代表的歌颂和铭刻,在70年代只能够匹配在领袖人物身上。因此,在《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的作者看来,这幅画中满脸皱纹的父亲以一个卑微的受苦者的形式,孤独地接受光的正面照耀,成为了几十年来人道主义的第一篇序曲。

本书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宋晓萍,他们在书中选取了41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展现80年代以来中国前卫艺术兴起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并且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同一时期代表着不同哲学或观念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让读者在感受艺术作品魅力的同时,也理解到影响当代中国的种种思潮,并且邀请读者进一步思考,在对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亦步亦趋的表象之下,中国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如何制作一个哥哥:探索人体结构与运转的秘密》

[法] 安纳斯·芙吉拉 编绘  曹杨 译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10

没有哥哥怎么办?自己做一个呗。说到制作人体,你或许会想到《弗兰肯斯坦》——把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巨大的人体,这本给孩子看的人体百科才不会这么恐怖。在法国著名童书作家、儿童插画大师安纳斯·芙吉拉笔下,制作哥哥的材料很简单:木棍做骨骼,电线做神经,漏斗、贝壳、海绵、插头做五官……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读者甚至可以在家里自行操作。

就像夏娃诞生于一根肋骨,哥哥也最先拥有了骨骼,可是问题在于,骨头和骨头怎么连接在一起?关节和韧带就上场了。有了这些,哥哥还是像一根煮熟的意大利面一样,于是就需要肌肉,需要大脑和感受器。即使这样,他能听到指令却还是动弹不起来,于是就需要“燃料”。接着,消化系统、皮肤等等相继产生。制作哥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认识人体各部位和作用的过程:本书每一页的下半部分是故事,在故事进行的同时,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在上半部分通过绘画、图表和文字一一呈现。

认识自己的身体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害怕打针吃药的孩子,一看到孩子生病就手足无措的家长,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老师,或许都可以从这本结合了解剖学、童话故事和DIY的生理教育工具书当中学到一些知识。

《人类愚蠢辞典:揭穿人类社会自欺欺人的263种愚蠢现象》

[意] 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 著  姚轶苒 译
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意大利作家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拥有多重身份,他是科普作家,也是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曾经录制过四百多期电视科普节目并获得过意大利国家特殊贡献功勋奖章,堪称意大利的方舟子。这一次,他从心理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排列出了268个人类社会中的自欺欺人现象,将它们按照英文字母表A-Z排列,就成为了《人类愚蠢辞典》。

这本以皇帝的新装为封面的科普书可以用来逗乐,但与此同时,它更是一本科学防骗指南,有了它,读者可以重新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那些骗局——蛊惑人心的宗教领袖、信口开河的政客、传销人士的骗局、爸妈朋友圈里言之凿凿的奇葩伪科学,你甚至会发现,在矿泉水、空调等常见之物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骗局。“没人想否认几乎所有人都是傻瓜的判断,但同样没有人想到,如此说来,我们自己也肯定是其中一员,作者也不例外……”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说道,“没有人敢说自己一点儿不蠢,因为我们早晚都会有些愚蠢的念头,说些愚蠢的话,做点儿愚蠢的事,只是数量不定罢了。”他在提醒我们:拥有理性的大脑,凡事多点儿思考,方能过上真正科学和智慧的生活。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