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 安
编辑:李春晖
当明星们正忙于注销公司、自查补缴时,“限薪令”又火速登场。本以为是限民愤极大的剧集片酬也就罢了,没想到综艺片酬也紧随而来。9月底,便有媒体传出,“每期节目艺人总片酬不能超过80万,常驻嘉宾一季节目下来的片酬不能超过1000万。”
不久后,港台媒体曝出消息,《中餐厅》第二季每人单季片酬人民币5000万,舒淇、赵薇为“限薪令”政策,双方各退还4000万给湖南卫视。讨薪的故事听过不少,退薪的还是头一回。
不管综艺圈是否会迎来“退薪潮”或“降薪潮”,我们都要相信最终只能是市场选择而非行政命令所能控制。因为真人秀井喷式增长、天价片酬、数亿冠名……都是彻彻底底的市场行为。而在这个市场中,搞清明星片酬是怎么涨上去的,我们才知道怎么才能降下去。
综艺明星涨薪实录
综艺片酬早有业内公认标准,与综艺量级、明星身价紧密挂钩。
一般综艺节目可按量级大小划分为“S”级、“A”级、“二线”和一般等。其中“S”级邀请艺人片酬单集可达500万元,如以一季节目10期的标准来计算,常驻艺人的总片酬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而“A级”节目大概总片酬在2000万以上,二线节目数百万,一般节目仅数十万元。
不过,上述标准只是常规操作。综艺节目的指数增长导致明星资源供应不足,高价邀请明星也就顺理成章。一线身份、综艺首秀等都成为嘉宾坐地起价的筹码。号称“天后王菲综艺首秀”的《幻乐之城》,面世伊始就因“片酬3亿”的传闻轰动一时:
从近年热门综艺流出的数据来看,常驻嘉宾片酬超1000万已是常事。去年,袁立与《演员的诞生》的论战中,透露了她参演一期的收入税后80万。试想,袁立早非荧幕常客都能日进斗金,何况活跃一线的流量鲜肉、大咖呢。
2014年,是天价综艺片酬演进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年,《中国好声音3》《我是歌手2》《爸爸去哪儿2》等节目一路高歌猛进,《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强势崛起。与此同时,《奇葩说》《大牌驾到》等网络自制综艺的点击也实现跨越式增长,合力重塑了综艺的制作格局。
大片式、现象级综艺接连上演,此起彼伏。综艺节目投资动辄千万,甚至是过亿,哄抢大牌明星也就成为常态。其中,《中国好声音》由那英、汪峰、杨坤、齐秦担任导师;《爸爸去哪儿2》邀请了黄磊、陆毅、曹格等明星参与;《奔跑吧,兄弟》则集齐了全明星阵容,从主持人到嘉宾大多是活跃一二线的明星,包括了邓超、Angelababy、陈赫、李晨等人。
各大制作方正面厮杀的同时,明星酬劳也水涨船高。一时间,众多明星的综艺身价被哄抬至千万。据《2014年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显示,姜文以4500万片酬夺得头筹,邓超、郭富城3000万紧随其后,姚晨、冯小刚、吴镇宇、张柏芝等也迈入千万量级。
此后,综艺节目逐步演变成为资本为王的“核战”,虽然广电总局也曾颁发相关限令但都未能阻挡制作方对明星的追捧。很快,章子怡、黄渤、孙红雷、林青霞等电影明星频现荧幕,鹿晗、吴亦凡、张艺兴、迪丽热巴等流量艺人更是资本争抢的头号对象,天价片酬的图景已然形成。
综艺片酬听来比拍戏片酬更令人咋舌。毕竟只是明星花费几天时间,玩玩闹闹,就日进斗金。但当我们揭开综艺背后的商业逻辑,会发现:所谓天价片酬,其实并不离谱。
这钱花得值
综艺板块迅速扩张,观众分流日益明显,整个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残酷现实。邀请重磅明星参与,就成为各家节目竞争的头号武器。
这年头,没有几位一线明星加持的综艺,都很难取得较好收视,更别提创造爆款。如此一来,整个娱乐圈更加陷入优质资源稀缺,艺人档期有限的困局,片酬怎不水涨船高。
而对明星而言,拍摄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的收入并不乐观。在剧组辛苦拍摄数月获取的酬劳,远不如在综艺上吃喝玩乐来得多。赚钱休闲两不误的活儿,搁谁谁会不乐意?以前千万片酬靠抠图还饱受吐槽,如今跑着做游戏就整完了,群众还夸性格好。因此,电影咖、鲜肉流量转战综艺,甚至成为“综艺明星”的越来越多。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综艺也成为了明星自抬身价的手段。
相较于电视剧、电影,综艺并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一般不会出现口碑低迷的尴尬。相反,明星能够借助综艺这种大众娱乐产品,提高曝光率、吸纳更多流量,倒逼影视剧片酬拔高。黄子韬在参加《真正男子汉2》后圈粉无数,促成了电视片酬从2000万涨至7000万。而张艺兴入场《极限挑战2》后,身价也飙至8000万。
以往,制作投入和嘉宾费用都是片方支出的重要版块。各级电视台曾倾尽全力制作综艺节目,高额疯狂采购国外综艺版权,上亿制作成为标配。可视频网站入局后,各家全面发力自制,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版权的用度,更多开支挪至嘉宾阵容打造上,数度出现了业内人士爆料的“1亿制作费,8000万给了明星”的现象。
虽然贵,但很值。综艺借助明星话题、轻松幽默的形式,成为了观众心头好,掀起了收视(点击)浪潮。 优质数据意味着作品的知名度,也折射了传播力、宣传效应,迅速吸引制作资本和广告主涌入其中。
在综艺节目抢滩的迭代周期中,国产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冠名市场体量从10亿激增到100亿,只用了三年时间。要知道,中国电影要用10年才走完这段历程。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综艺广告收入集体迈向“亿元时代”。靠着首季爆红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冠名费从2800万增长至3.12亿,足足涨了十倍。而《中国好声音3》《我是歌手2》等也突破2亿大关。
此后,《奔跑吧,兄弟》、《中国新歌声2》、《极限挑战3》等品牌综艺不断刷新数据,在“5亿冠名费用”边缘波动。卫视综艺吸金能力超强,网综也不甘落后。《奇葩说》首播就夺得5000万冠名,如今第五季早已突破亿元大关。今年以来,优爱腾三家更先后宣布,其超级网综单款节目招商超过6亿。
资本的加持,让网综在制作水准、明星效应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品牌主们的广告投放行为,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往往会根据综艺节目的内容形式、嘉宾阵容等进行量级评定,在其爆发前率先入场冠名,达到以小搏大的投资成效。《火星情报局》、《十三亿分贝》等节目尚未上线,便就赢得了过亿的广告赞助。
观众热捧、金主砸钱,制作方、明星则投市场所好,各方合力才将生产链条推至天价。看剧不光要明星,还要剧情好观众才买单。综艺则“保底”多了,砸几个大明星下去,总归是有人看的。
限令困局,降薪解法
当下,综艺成为了片方、明星和政策博弈的焦点。广电总局重拳出击,会让市场冷却下来吗?
嘉宾直接参股或成为行业应激新招。制作方、明星由雇佣关系变成合作关系,这就意味着嘉宾能够以投资者的身份获取更高额的回报。此外,也不排除片方巧立名目,以其他各类形式补贴艺人收入。
归根到底,综艺内容对明星的依赖才是问题的根本。一定程度上来说,限娱令的持续发挥作用,似乎更加限住了明星片酬。
去年,圈内传言称观点总局将对卫视综艺节目进行管控,全明星阵容的综艺将被逐出黄金档。6月30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明确要求真人秀节目要减少明星参与人数,提高普通群众的参与比重,让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
各综艺节目展开自检自查,以各种方式达到“星素结合”的要求。其中,《我们来了2》就邀请4位素人嘉宾救场,搭配6位明星组成女神队伍。然而,明星与素人之间身份的屏障,让彼此都难以融入对方世界。机械的星素结合使得两方剧本几乎平行,无法形成深度互动,时常满屏皆是尴尬,因此饱受观众诟病,甚至出现口碑滑坡。
不过,今年走红的《我家那小子》、《心动的信号》等观察类综艺,明显是“星素结合”已经找到了比较适合的道路。
《我家那小子》作为一档亲情观察的励志节目,邀请了明星妈妈们作为专家,来观察明星独居生活。节目播出后,朱雨辰妈妈、陈学冬大姨等素人成功引起吃瓜群众注意,一度登榜微博热搜。
而《心动的信号》讲述了“信号小屋”中素人单身男女日常相处的生活细节和情感,邀请朱亚文、张雨绮、姜思达、杨超越等共同组成心动侦探,来观察解读素人间的情感交流和心动信号。该节目圈粉无数,围绕几位素人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连硬糖君老妈都成了忠实观众。
探究这两档节目走红的深层原因,无疑是其满足了观众的情绪需求。你追我赶的“表演型”综艺人民群众也看腻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型”综艺正成为大众关注的新载体。
有代入感的综艺才是好综艺,让吃瓜路人都能参与讨论的才是真爆款。本来嘛,像“1818黄金眼”、“老娘舅”这样的素人节目,早就证明了:素人的综艺感飙起来,明星都害怕。
随着素人综艺也逐渐摸索出一条新路,加上政策层面的限制,明星的综艺“刚需性”可能会越来越低,降薪可能在商业逻辑上成为现实。倒是明星的七大姑八大姨,完全可以荧幕再就业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