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经济最大的挑战不是和美国的关系,而是愈演愈烈的货币危机。
彭博社4月1日发表文章近距离调查了这场危机。彭博记者Patrick Symmes在傍晚抵达古巴哈瓦那机场,通过海关后,他跟着机场大厅里一位穿着制服的女性去兑换货币。
哈瓦那机场大厅左转便是官方的货币兑换亭。在古巴,能够兑换货币合法机构的只有这些被称作Cadecas的兑换亭和国家银行。但这位女性却将这位彭博记者带往与之方向相反的僻静处,低声说:“红比索兑换美元的官方汇率是87:100,我可以给你90红比索。这对你来讲很合算。”老练地指示他去男厕将美金准备好。“我也会在女厕所数好红比索。”她说道。
“厕所非常拥挤,”他回忆道,“而且还不提供卫生纸。”他在一个隔间内数着面额20美元的钞票,尚未数完便听到了催促的敲门声,在门下的缝隙中看到了她的高跟鞋。“我告诉她自己还没数完。两分钟后她再次过来,推开门进入我的小隔间,迅速核对了彼此的金额。这次交易中,我将500美元兑换为450红比索。”

他们所说的“红比索”即古巴可兑换比索(Cuban Convertible Peso,简称CUC)。自1994年引进以来以来,在古巴购买任何一种物品几乎都需要用到红比索,不过本土岛民的收入是用另一种形式的货币来支付的:古巴比索(Cuban Peso,简称CUP),也被称为“土比索”。
古巴的“货币双轨制”要追溯到1990 年代。土比索在此前是古巴唯一的官方货币,直到1994年,古巴宣布废除美元流通,向外国游客和投资者开放红比索,并将红比索与美元的官方比价设为1:1。对比之下,土比索的价值只有红比索的二十五分之一,上面印着古巴领袖,以及切•格瓦拉等革命者的画像。
政府设计双轨制度的初衷是希望一方面能够推动使外国游客在古巴消费,扩大旅游市场进而赚取外汇,另一方面可以将本地居民的生活与市场活动隔绝开来。这在初期确实为古巴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但渐渐地,红比索几乎成了古巴“幸福生活”的象征,它和土比索以一种对峙之势暗示着富穷之间的差距。
Global Research数据显示,古巴的人均月收入在600到900土比索之间,折合成美元约为25到40美元,这相当于从工人到医生的收入范围。虽然食品、住宿、电力、供水和其它服务均由国有企业掌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巴人的生活成本,但这些仅仅靠土比索生活的古巴人和出租车司机等能够通过某些渠道取得红比索的同胞相比,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3年10月,古巴现任总统劳尔·卡斯特罗宣布要结束货币双轨制,表示这是古巴经济存亡的关键改革之一。这位总统制定了红比索退出的五步计划,并也为弥补国家比索(即土比索)的低价值而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法案。
然而,货币所牵涉到的问题错综复杂,这些改革措施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譬如古巴独立博客网站Havana times上一篇分析文章称,当“工人阶级比索”(即土比索)开始广泛用于商店和国际汇款等领域时,目前的比索面额和商业流程都需要做出改变。
彭博社称,10月份的声明已经开始产生了效果。在古巴人的钱包之中,红比索正在渐渐消失。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与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一篮子货币相比,红比索将逐渐失去效力,而土比索的可交换性和浮动性将增强。随着古巴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日渐繁荣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到明年此时,赴古巴旅游的外国人可能被要求使用土比索。
但在现实中,这个过程不会那么顺利。在彭博社记者访问期间,他看到许多古巴人正在囤积美元,往返奔波于不稳定的黑市,并对政府的财政考虑抱有重重疑虑。对此作者评论道:“劳尔·卡斯特罗实际上下了一个赌注,希望通过放松对经济的部分控制来换取增长,确保政权能够存活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