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刘翔宣布退役,他曾经承载的商业使命也终告段落。
刘翔为梦想坚持到现在,却也不乏商业利益的裹挟。在整个职业生涯,刘翔收入超过5亿元,但成为田管中心摇钱树的同时,他的个人价值却因团队糟糕的表现而不断缩水。这将是一笔无法清算的糊涂账。
北京奥运会退赛
赞助商共损失30亿元
刘翔曾以国家英雄的姿态被商业市场看好,又因为失利而被无情抛弃。
尽管商业市场的残酷令他受伤,但也为他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收入。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刘翔从2004年至今的收入高达5.35亿元(注:税前收入,不扣除经纪公司分成),这个数字也高于李娜职业生涯4.5亿元的收入,仅次于姚明9年NBA生涯20亿元的总收入。
根据田管中心的规定,刘翔一直能获得超过50%的广告合同收入(后来在除去商业中介抽佣外,刘翔可以分得剩余广告合约的65%)。
最初刘翔的商业收入仅仅只有160万元(2003年),但他的商业价值在2007年达到顶峰,作为当时最受关注的运动员,他收入高达1.6亿元。在北京奥运会前,他的商业代言多达14个。2008年即便遭遇伤退,刘翔也依靠上半年的丰收,获得了1.3亿元的收入。
而在低谷的2011年,他也收获了1825万元。随后两年,刘翔的商业收入依然超过2000万元。
伦敦奥运会时,刘翔的赞助商多达17家(2008年时14家),但这些商家与刘翔的合约或长或短。除了终身合约的耐克外,一些代言合同甚至到2014年才终止。这些商家的合约中也包含着苛刻不菲的追偿条款。
从某种程度上,也恰恰是这些来源于合约的商业裹挟让刘翔无法轻易言退,一直坚持到复出无望才松下一口气,选择离开。
从在商言商的角度,这也无法完全苛责商家和品牌。2008年,刘翔的广告代言纯属于卖方市场。有数据统计称,那些在合同中处于下风的品牌,因为刘翔的退赛,市场损失高达30亿元。
诸如联想和伊利立刻撤下了重金拍摄的刘翔广告,换上了其他代言人的广告。本想在奥运年一搏的重金投入都打了水漂,这些商家甚至还因为不实传言形象受损。
危机公关做得差
商业价值曾跌幅87%
相比姚明、李娜这两位跳出体制的巨星,刘翔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商业经纪团队。只是由田管中心的商业开发部门来负责为刘翔找代言,拉广告。
所谓的“翔之队”并不合格,从北京奥运会前伤情如国家机密,到伦敦奥运会前的遮遮掩掩,刘翔团队的一些做法恰恰为其增加了负面分。
且不说雅典奥运会后,团队迅速为刘翔签下白沙烟草集团彰显着业余和失误。即便在刘翔处于漩涡时,他们的表现也令人无语。
2009年年初,一家叫做中国品牌研究院的民间机构公布了一份《刘翔商业价值评估报告》,直指刘翔的商业价值已由最高峰降至不足200万元水平,跌幅高达87%。
这轮关于商业价值的交锋,刘翔的团队只是稍稍质疑这份报告夸大事实便作罢,完全不为刘翔未来的商业前景考虑,只想单纯营造出刘翔商业价值未曾缩水的假象。
然而从后来安利续约的暧昧和VISA的放弃中,不难发现刘翔的贬值。此外,北京奥运会后,有关他的各种负面新闻时常出现,比如两会缺席、启蒙教练信口开河等等。
翔之队似乎只有一个应对的招数——不回应不搭理,等一切淡忘。
“刘翔的危机公关做得是最差的。”一位体育经纪行业的资深人士不止一次对早报记者说过,“田管中心在北京奥运会后,就应痛定思痛为刘翔找一个公关团队,帮他维护形象,而不是忙着维系代言品牌的数量。”
所以更多时候,人们只能感叹,“翔之队”相比“姚之队”、IMG的李娜团队是多么业余。
田管中心眼里只有钱?
田管中心涉及刘翔的官员有一肚子委屈,他们更愿意把问题推给外界和媒体,他们在体育商业市场唯一会做的是开发刘翔的当前价值。
在他们眼里,刘翔深居简出就能平复波澜,人们就会淡忘一切。殊不知这既损害了刘翔的人气,也给他带去了更多的百口莫辩。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商业收入,团队心急火燎地出版刘翔自传,给出的理由却是市场出现山寨版。而姚明和李娜中英文发行的自传不仅令两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收获了不菲的版税。
有时候,团队的乌龙还让人啼笑皆非。2004年9月,刘翔的雅典奥运战袍仅仅拍出了3万元的低价,而半年后,团队把捐赠给上海希望工程的雅典夺冠跑鞋标上了1000万元的底价,甚至幼稚地设计了必须由国内买家拍得的限制条款。最终连拍卖也毫无征兆地流产。
某种意义上,刘翔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个极具意义的标本。他的成功曾经为人津津乐道,而他的失败同样值得中国体育深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