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20天用户突破1500万 支付宝推出网红款保险的背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20天用户突破1500万 支付宝推出网红款保险的背后

相互保——作为支付宝推广的“网红款”互联网保险,是一种全新的保险形式。但这款保险到底是炒作还是一款真正能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6日,支付宝推了一款全新健康保障服务,上线仅9天用户就突破了1000万,20天用户破了1500万。

这款“爆款”互联网产品,称为“相互保”: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满足健康条件就能先享受保障,后参与分摊。在他人生病时,“伸出援手”均摊费用,在自己生病时,也能一次性领取最高30万元的保障金。

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支付宝最新的调查中有62.5%的人此前没买过商业健康保障。“相互保”的后付费模式、风控和后期约束、透明的管理费和赔付率与普通的保险产品有非常大的差异。但由于参与便捷、成本在短期内可控以及众筹互助的模式,用户量不断增加。

除了惊人的增速,“相互保”这款关注度极高的保险产品还因产品形态、保障形式、价格和赔付率的细节陷入无尽的争议中,又因为“相互保”产品所嫁接的平台是拥有巨额流量的支付宝,让“相互保”面临的争议成为前所未有又复杂异常。

“相互保”到底是炒作,还是一款真正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呢?

蚂蚁金服副总裁尹铭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的答案也很直接:“相互保”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一直想做的就是一个全民化、普及度最高的保险产品。“相互保”跟传统的重疾险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前期用户教育的过程。希望可以通过“相互保”这种更有体感的方式,培养用户的健康保障意识,推动整个中国的保险用户教育。

但是从保险购买者角度,“相互保”的保费是否合理,能否提供有保障的理赔服务以及产品的存续性才是关键因素。

据了解,与传统保险先定价、收取固定保费不同,“相互保”采用分摊机制,参与人根据实际出险情况,均摊保障金及管理费。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说:“基于目前国内的重疾发生状况,我们预计参与的成员第一年需分摊的实际金额为一两百元。”

针对相互保的定价模式,正向定价是依据年龄和费率来确定价格,而相互保恰恰是反向定价的代表,即统一价格、保额不同、风险敞口不同,年龄和赔付分两档的原因也是为了更为简单有效。

和收费相关的另一个争议是管理费,管理费又和理赔息息相关。

“我现在不是希望赔款多,我希望赔款少一点。相互保团队的业务目标不是管理费,也不是保费,用户的体验和可持续运营才是重点。”

尹铭表示,“相互保”如果为了“多赚管理费而多赔”,参保成员会因为分摊额度过高而流失,也会失去对相互保的信任,这将影响相互保的可持续运行,也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团队不会这么做。这款产品之所以关注度高是因为阳光透明高,有多少用户,有多少赔付,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知道的清清楚楚。

但“相互保”中一旦出现用户过多的极端情况,保费是否有上限的问题,也是业内质疑的核心,即既然通过精算可以封顶上线,为什么相互保不告诉大家一个预期值呢?对于相互保这一特别化的产品而言,设置下线的话超出的部分参与者无法去确认,而如果设置上线,信美相互必须要按照比预测更高的往高处设,如果每年达不到这个数字,也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用户可以用“脚”投票。

相互保有一个机制终止的条款,即运行3个月以后成员数少于330万或者出现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导致相互保无法存续。

也就是说,330万人以下是最低的极端情况。尹铭告诉界面新闻,“330万的设置是通过精算涉及的,即一毛钱的概念,300万个人里有一个人出险,如果是一个三十九岁以下,我们赔三十万,除以三百万,正好是每人一毛钱,在附加上管理费得出这个数字。”

“相互保”的背后不只赋予了专业相互保险公司逆袭的希望,还有蚂蚁保险所憧憬的保险蓝图。

蚂蚁保险在“相互保”之前做的无论是“多收多保”、“好医保”还是“宝贝计划”、“陪审团”,都为“相互保”的出生从用户、理赔、科技能力奠定了基础。“相互保”可以理解为一款“线上的大病保险”,在整个保险配置的金字塔图上,它处于最底端。

尹铭说,“未来的‘相互保’一定会细分人群,我们也不会忘记60岁以上的群体。相互保未来是可以画出一幅中国的保险地图的。”

延伸阅读:相互保险的发展历程

相互保险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初期就得到了各国立法确认,按照保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7.1%。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6.8%。也就是说,目前全球相互保险的保费规模占比约在30%左右。

我国的相互保险起步较晚。2015年《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让相互保险开始试水。3家相互保险公司落地之后,相互保险并未得到所期的几何式发展。

在“相互保”之前,也有不少网络互助计划采用了互助均摊的模式,但大多为预付费,因而“资金池”问题备受关注,亦有“康爱公社”这样的产品走在前面,但因为嫁接在支付宝之上,“相互保”的关注度和用户数亦是无人能及,至少短时间看是如是现状。

“相互保”之前还有试水一些细分特殊风险人群的相互保险计划的项目,也有失败为告终的,主要是因为理赔时发生了用户纷纷退出的情况。而相互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保险机构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亦是步履维艰,相互保险公司还是在一些传统保险公司不愿涉及的领域里苦苦挣扎。

但“相互保”也许能带来一丝逆袭之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相互保”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整个保险行业教育用户,提升大众健康保障意识,最后扩大行业发展空间。而“相互保”的重要意义是带动相互保险的普及度,并且给了相互保险一个“网红”产品带领行业逆袭的机遇。

在业内分析中,有一个“降维打击”的理论颇受认可,即“相互保”是“降维打击”的一个例子,从三个不同维度对保险业进行突破,一是收费上,取消了“先收费后提供保障”的标准流程;二是理赔上,彻底提升保险产品与用户的互动,由低频变高频;三是数据上,终于把理赔数据的问题解决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支付宝

4.7k
  • 新年在澳门“碰一下”! 澳门金沙度假区 300 个商家上线支付宝“碰一下”支付
  • “碰一下点餐”受餐饮业追捧,汉堡王今宣布:全国大范围上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20天用户突破1500万 支付宝推出网红款保险的背后

相互保——作为支付宝推广的“网红款”互联网保险,是一种全新的保险形式。但这款保险到底是炒作还是一款真正能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6日,支付宝推了一款全新健康保障服务,上线仅9天用户就突破了1000万,20天用户破了1500万。

这款“爆款”互联网产品,称为“相互保”: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满足健康条件就能先享受保障,后参与分摊。在他人生病时,“伸出援手”均摊费用,在自己生病时,也能一次性领取最高30万元的保障金。

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支付宝最新的调查中有62.5%的人此前没买过商业健康保障。“相互保”的后付费模式、风控和后期约束、透明的管理费和赔付率与普通的保险产品有非常大的差异。但由于参与便捷、成本在短期内可控以及众筹互助的模式,用户量不断增加。

除了惊人的增速,“相互保”这款关注度极高的保险产品还因产品形态、保障形式、价格和赔付率的细节陷入无尽的争议中,又因为“相互保”产品所嫁接的平台是拥有巨额流量的支付宝,让“相互保”面临的争议成为前所未有又复杂异常。

“相互保”到底是炒作,还是一款真正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呢?

蚂蚁金服副总裁尹铭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的答案也很直接:“相互保”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一直想做的就是一个全民化、普及度最高的保险产品。“相互保”跟传统的重疾险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前期用户教育的过程。希望可以通过“相互保”这种更有体感的方式,培养用户的健康保障意识,推动整个中国的保险用户教育。

但是从保险购买者角度,“相互保”的保费是否合理,能否提供有保障的理赔服务以及产品的存续性才是关键因素。

据了解,与传统保险先定价、收取固定保费不同,“相互保”采用分摊机制,参与人根据实际出险情况,均摊保障金及管理费。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说:“基于目前国内的重疾发生状况,我们预计参与的成员第一年需分摊的实际金额为一两百元。”

针对相互保的定价模式,正向定价是依据年龄和费率来确定价格,而相互保恰恰是反向定价的代表,即统一价格、保额不同、风险敞口不同,年龄和赔付分两档的原因也是为了更为简单有效。

和收费相关的另一个争议是管理费,管理费又和理赔息息相关。

“我现在不是希望赔款多,我希望赔款少一点。相互保团队的业务目标不是管理费,也不是保费,用户的体验和可持续运营才是重点。”

尹铭表示,“相互保”如果为了“多赚管理费而多赔”,参保成员会因为分摊额度过高而流失,也会失去对相互保的信任,这将影响相互保的可持续运行,也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团队不会这么做。这款产品之所以关注度高是因为阳光透明高,有多少用户,有多少赔付,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知道的清清楚楚。

但“相互保”中一旦出现用户过多的极端情况,保费是否有上限的问题,也是业内质疑的核心,即既然通过精算可以封顶上线,为什么相互保不告诉大家一个预期值呢?对于相互保这一特别化的产品而言,设置下线的话超出的部分参与者无法去确认,而如果设置上线,信美相互必须要按照比预测更高的往高处设,如果每年达不到这个数字,也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用户可以用“脚”投票。

相互保有一个机制终止的条款,即运行3个月以后成员数少于330万或者出现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导致相互保无法存续。

也就是说,330万人以下是最低的极端情况。尹铭告诉界面新闻,“330万的设置是通过精算涉及的,即一毛钱的概念,300万个人里有一个人出险,如果是一个三十九岁以下,我们赔三十万,除以三百万,正好是每人一毛钱,在附加上管理费得出这个数字。”

“相互保”的背后不只赋予了专业相互保险公司逆袭的希望,还有蚂蚁保险所憧憬的保险蓝图。

蚂蚁保险在“相互保”之前做的无论是“多收多保”、“好医保”还是“宝贝计划”、“陪审团”,都为“相互保”的出生从用户、理赔、科技能力奠定了基础。“相互保”可以理解为一款“线上的大病保险”,在整个保险配置的金字塔图上,它处于最底端。

尹铭说,“未来的‘相互保’一定会细分人群,我们也不会忘记60岁以上的群体。相互保未来是可以画出一幅中国的保险地图的。”

延伸阅读:相互保险的发展历程

相互保险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初期就得到了各国立法确认,按照保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7.1%。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6.8%。也就是说,目前全球相互保险的保费规模占比约在30%左右。

我国的相互保险起步较晚。2015年《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让相互保险开始试水。3家相互保险公司落地之后,相互保险并未得到所期的几何式发展。

在“相互保”之前,也有不少网络互助计划采用了互助均摊的模式,但大多为预付费,因而“资金池”问题备受关注,亦有“康爱公社”这样的产品走在前面,但因为嫁接在支付宝之上,“相互保”的关注度和用户数亦是无人能及,至少短时间看是如是现状。

“相互保”之前还有试水一些细分特殊风险人群的相互保险计划的项目,也有失败为告终的,主要是因为理赔时发生了用户纷纷退出的情况。而相互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保险机构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亦是步履维艰,相互保险公司还是在一些传统保险公司不愿涉及的领域里苦苦挣扎。

但“相互保”也许能带来一丝逆袭之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相互保”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整个保险行业教育用户,提升大众健康保障意识,最后扩大行业发展空间。而“相互保”的重要意义是带动相互保险的普及度,并且给了相互保险一个“网红”产品带领行业逆袭的机遇。

在业内分析中,有一个“降维打击”的理论颇受认可,即“相互保”是“降维打击”的一个例子,从三个不同维度对保险业进行突破,一是收费上,取消了“先收费后提供保障”的标准流程;二是理赔上,彻底提升保险产品与用户的互动,由低频变高频;三是数据上,终于把理赔数据的问题解决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