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两眼一闭,扪心自问。
可以说自己不爱钱,不爱房。
你能说自己不爱吃吗?
但是由于时间、体重、金钱这些世俗眼中的数字,逼得大家只能想出意念吃火锅这种办法。
可是,虽然嘴沾不到食物,但是可以用眼睛扫荡啊!
所以,美食对大部分人来说,看比吃更频繁。
半夜边看吃播边咂嘴,点击右上角收藏餐厅测评,疯狂把外卖加入购物车已经成了一种解压方式。
食物的意义早已经从果腹上升到了灵魂慰藉。
为了得到这份美食的馈赠,观众要在密林中寻找精灵般的节目。
《孤独的美食家》是行走的吃货地图,《人生一串》烟火味文案熏得多少看客吞津抗饿。
还有,说到美食纪录片必想到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以及,今天要说的《舌尖》一二季原班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
Savouring China
导演: 陈晓卿
▎人间不值得,但《风味人间》值得
这次舌尖团队的眼光不再局限于中国,全世界的美食都被盯上了。
它实力告诉你如果有味道,人间实在太值得了。
废话不多说,硬菜先整两道。
阿勒泰当年生的羔羊,鲜嫩肥美,待客上品。
切块后只需清水炖煮,味道便清香甘甜。
一口下去牙缝中浸满肉汁,再吸一口烫舌的骨髓。
给个神仙都不换。
再说说蟹壳黄拌饭。
深秋时节,大闸蟹最肥美的时候。
剥蟹剔黄,加油小火慢熬。
再撒几粒吴茱萸籽实、几片生姜去腥。
直到膏黄溶于油中,佐以鱼露、食盐调味拌饭。
颗颗米粒浸润蟹黄。
香橙、洋葱、辣酱等数十种配料腌制一整天的鸡肉。
充分渗透后再配上黄姜、椰浆等汇聚地中海到好望角的香料融合的酱料。
喷枪烤制完成,世界食材在澳门开花结果,形成澳门独有的非洲鸡。
焦香椰丝再加上流油的鸡肉,给你一场环球的味觉旅程。
草鱼在净水中饿养瘦身吐尽泥沙后,去皮剔骨,仅取背脊上雪白的部分。
再片肉拼盘,每片鱼生不超过0.5毫米。
肉白如缎,吹弹可破。
仅仅淋上植物油和些许碎盐即可食用,甜滑紧致,清鲜爽口。
火腿中最精华的部分——上方,切片后用蜜汁浸泡。
上锅蒸四小时。
揭盖后热气蒸腾,筷子一戳即烂。
挟一片夹入豆制素方小饼中,一口下去,既有蜜甜又有肉咸,满口融洽。
先别急着擦屏幕上的口水,这还没说完呢。
外国的火腿,别有风味。
在火腿风干期间,它的口感能够激增几十倍。
西班牙火腿,在顶级切片师的刀下,活了。
一旋,一挑,一卷。
薄如蝉翼,红白相间,然弹性不减。
送进你嘴时,食客需要从刀尖衔下火腿。
每吃一片都是一场仪式。
小麦被世界人民赋予花式吃法,两面被滚烫纯黑石子炙烤的石子馍。
烤好后一掰即碎,酥香满口。
重达三斤的枕头馍,浑圆紧实,劲道有嚼劲。
切片后均匀抹上香辣西瓜豆酱,在辣酱刺激下馍片尽显甘甜。
还有伊朗薄如报纸的拉文什面饼,刚出炉便引起孩童争抢的桑嘎烤馕。
这些只是《风味人间》中的一隅。
在第一集“山海之间”中,讲述了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对当地美食的影响,国内和国外辉映。
其中最为动人的一幕在片尾——镖旗鱼。
海上已是一百三十天渔况不佳,台东父子只能上香拜神祈祷。
终于等到东北风狂吹,旗鱼出现的时节,父子再次驾驶镖渔船出海。
父亲掌舵,儿子独立船头。手握两米长的三叉戟,如同海王。
渔船在风浪中颠簸,转圜,浪头拍打船身激起浪花。
叉鱼是一瞬间的博弈,中便中了,失手了旗鱼便再无迹可寻。
第一次,小伙子失手了。
这次出海最终是否有所收获,在这里卖个关子。
只是船头颤动,汪洋大海中一簇小小渔船。
鱼叉奋力一挥,刺破海面,也扎中了泪点。
《风味人间》更多地在表现一些只要不去当地,就吃不到,甚至见不到的食物。
真正触动内心的点是,即便在环境极端,人类为了美食还是能够从自然中寻找馈赠。
阿勒泰苦寒的草原上有热汤,台东风浪大作的海面上还有一尾鱼鲜。
一食、一蔬可能背后都藏了情怀、文化、仪式感甚至是性命。
我们为什么喜欢《舌尖》一二,为什么喜欢《风味人间》。
到底是因为美食中间的夹心是人文情怀和四方水土。
能拍出这点的人,必定是传说中的吃主儿。
▍他是全中国最可口的男人
江湖上流传着一个黑胖子的故事,有人说他是段子手,自黑之余不忘创造美食段子供人取乐。
有人说他是个美食博主,早在博客时代就写下百余篇美食长文。手机存了5600个餐馆的信息,地址、菜色、服务员的态度张口就来。
他是著名的“扫街嘴”,曾经带着儿子在北京一条街一条街吃过去。六环里任何一条街找饭店,问他都能解决。
传言他为吃不要命。汶川地震期间,他给单位送物资,中途在一家冒肥肠店吃饭。
他愣是为了这碗冒肥肠连余震都可以不管不顾。
客人四散奔逃,他眼一闭,心一横。
先吃再死也不冤枉。
据说他还是一个神秘组织——“老男人饭局”的成员,其他的还有诸多京圈儿文化人,张立宪、罗永浩、王小山、杨葵……
局里有人说如果把老男人饭局比作一个人,那他一定是舌尖,最懂滋味的部分。
这个“舌尖”后来拍了《舌尖儿》。
他就是陈晓卿。
沈鸿飞说他为什么长含口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所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一个老饕能够放大美食宇宙,拍出那些最隐秘地方隐藏的冷箭竹和巴楚蘑菇。再将它们煨汤炖肉端出来盛上来端给你。
美食纪录片中的吃主儿,非陈晓卿莫属。
这次,我们有幸能和陈晓卿导演有一次交流,他在谈话中温和又幽默,时不时抛出金句。
但是对待拍摄技术方面的问题又很严肃严谨。
他既谈到了很多人关注的 “美食与故事的平衡”,又谈到了他对美食节目的看法。
从中我们能够一窥他在“吃”方面的见解和对《风味人间》的用心。
《风味人间》相对于舌尖有什么区别?
陈晓卿:内容上更加细致,有了世界美食做参照系。一直有一个主题就是“中国从来不是孤岛”。
从“舌尖”开始一直在追您的节目,您从央视再到现在的公司任职,节目格局有没有转变?感觉“舌尖”上描绘更多的是盛世,到《风味人间》有了情感上的悲悯?
陈晓卿:其实一个纪录片导演想表达什么一点也不重要,观众能感受到什么最重要。
我特别担心的一种情况是在放映前,导演说的比解说词还多。其实片子放在这,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您能从我供职的单位不同看出这点变化,那肯定是想多了。
因为一个人还是有惯性的,他做的东西会有一种习惯,掩饰不了。
更重要的是,您说的这种所谓悲悯,其实我刚开始做《舌尖1》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不能因为我们走的太快就忽略了被我们打碎的东西。
不能因为我们的口味越来越一致,多样化越来越淡,就忘了曾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一点是一以贯之的。
拍摄《风味人间》时,怎么平衡事物本身和人物情感之间关系的?
陈晓卿:其实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讲多少美食讲多少故事。有的观众就觉得故事太多了,直接上吃的就完了,你讲这么多人干吗呀?应该每分钟出现一种食物。也有观众觉得只停留在吃喝太浅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拍到很好的故事也不太敢放上来。
但是好在这次播出的方式不一样,网络平台会围绕每集有其他的特辑提供,比如会有一个五分钟的西班牙火腿的切片表演。表演切片的这个厨师是国宝级别的。
《风味人间》的第一集里加入了大量微距摄影,能否透露一下本次拍摄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
陈晓卿:这次我们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使用了超微距摄影和显微摄影来呈现食物一些不为人知的瞬间。
比如,肉类结霜的时刻,蟹肉接触到醋的瞬间等等。之前可能比较少有人使用这些方法来呈现美食。声音方面,我们运用了全景声技术。
对风味美食的解读起到什什么作用?
陈晓卿:《风味人间》希望能从更广阔的视 角来探讨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
这一次的七集节目里里,会有三分之一左右国外的食物。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我们看到很多时候东西方的饮食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不谋而合,那些相似的灵感会让大家会心一笑。这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做的一些努力。
同时在延续团队的创作风格的同时,我们希望这些不一样的视 ,能让大家看到风味形成背后的奥妙。
关于全景声,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对有需求的观众要给出最好的画质,给他们4k画质,同时要给他全景声。如果他家有专业音响和耳机,这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舌尖的商业也有很多价值,风味人间商业上你有没有什么考量?
陈晓卿:我是节目负责人,商业上跟我没有任何关联。我做的美食节目不会植入,同事也从来没有跟我说把某一种东西拍进去。
不知道您看没看过《人生一串》,那个很接地气,跟您的纪录片的高大上比较互补。不知道您对这个片子有什么看法?
陈晓卿:应该是我们跟他们互补,我们没有那么高大上。
我们必须要承认,很多美食节目包括一些博主和自媒体都比我们受欢迎,我们毕竟拍的时间太久了,弄得我们都麻木了,一个节目拍两年,肯定受各种想法牵制比较多。
我很喜欢那种节目,看着很流口水。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或综艺摆上了了观众餐桌,当您做《风味人间》的时候,对美食的理解跟立足有没有变化?变化在哪里?
陈晓卿:可以说纪录片领域内的丰富是件好事,纪录片的综艺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在整个影视行业来看,纪录片还是个很小众的门类,我们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出现。
我是个爱吃的人,对美食的理解也是这么多年逐步积累的。中国是个美食大国,每个人在这个领域里面都是权威。
从我们团队而言,我们始终认为美食是展现中国人与自然、风土之间关系的最好途径,也是看见中国人生活态度甚至文化观念的很好载体。
通过拍摄食物,我们除了希望展现它的诱人与美好,更希望能通过节目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Moviebas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