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天空也在注视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月亮与六便士: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天空也在注视你

“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发表过一篇对毛姆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书评,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这可能是《月亮与六便士》书名的由来。月亮代表的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大约等于人民币六毛钱)代表的是物质和世俗。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是一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本来在伦敦过着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却在40岁这年,离开妻儿,过起了颠沛流离、追求绘画理想的生活。这个故事以画家高更为蓝本,但里面的情节进行了虚构化的处理。

斯特里先是到了巴黎,住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另外一个画家德克知道斯特里是天才画家,在斯特里快要病死的时候,把斯特里接到家中照顾,殊不知,德克夫人爱上了斯特里,并最终因为斯特里而自杀。斯特里对此却没有任何悔恨的情绪。

后来斯特里离开巴黎,到了马赛,和流浪汉混在一起,在救济站喝别人施舍的粥,在街头行乞要饭,在码头当搬运工,在船上当水手。这一切他从未抱怨,只要能画画。

再后来,他去了太平洋的一个海岛塔希提,和一个当地姑娘结婚,住在一个世外桃源般偏僻的地方,最后患麻风病死去。他活着的时候一幅画也没卖出去,死了之后那些画却价值连城。

作家毛姆勾勒的画家斯特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着复杂的人性,比如,纯粹的追求理想、冷酷、无情、抛弃了17年的婚姻家庭、破坏了德克的幸福生活。斯特里除了被绘画的渴望所驱动外,他也不是一个禁欲的人。对于斯特里,我们多是以一个天才画家的角度去仰望,但回过头来,去想下,如果你有自己的月亮,你会放弃六便士吗?

追求月亮意味着什么?

追求理想意味着放弃稳定和舒适,接受风险、未知甚至是贫穷。

腾讯视频有档节目《一本好书》,以舞台剧的形式,向我们演绎了这本书。非常棒的一个节目,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斯特里、德克、毛姆等人的形象是模糊的,没有概念的,但舞台剧的演绎,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书中写到,斯特里是一个对周围事物不在乎的人,包括对衣食起居、绘画环境等。他的钱只要能买绘画工具就够了。但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吗?

以上2张图是斯特里在伦敦的家,和在巴黎的旅馆住所的对比。在伦敦,他是一个中产阶级,过着体面的生活,回家之后妻子把吃穿用度安排的妥帖舒适,还有一对儿女在身旁陪伴。但在巴黎,他住在一家简陋的旅店里面,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小柜子,然后就是绘画使用的画具等。

斯特里的着装,在伦敦是一名绅士,但在巴黎,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可能他在巴黎的居住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在马赛,他是一名真正的流浪汉,每天去领施舍的粥,晚上住在便宜又混乱肮脏的地方。在塔希提海岛,他住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幽静而贫穷,听不到任何的喧哗。

就是这样的生活,斯特里却说他过的很快乐。他的心里只有绘画,只要能活着画画,其他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但这种纯粹的精神追求能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现在的消费主义把人打造成一个欲望无法满足的机器,且不说苦行憎的生活难以让人接受,就算断舍离的简单生活我们也回不去了吧。

我们的衣柜里充斥着不同款式不同颜色不同品牌不同季节的衣服,女性追求着包包、皮草、钻石、数不清颜色的口红,男性则用手表、汽车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对物质的无穷欲望,像火焰一样将我们吞噬和燃烧。

除了商业社会为我们精心打造的舒适生活之外,娱乐和综艺节目让我们像傻子一样停止思考。简单的玛丽苏故事、没有思考价值的综艺节目、毫无意义的口水歌,将我们变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就像毛姆在书中说的一样,“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妄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比起以上我们无法克服自己对舒适生活的需求更可怕的事情是,即使我们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能做成的概率也不是那么的高。就像毛姆在书中写的,“不管怎样,要是在其他行业,你才华平平,关系不大,可以得过且过,但是,当一个艺术家,完全不同。”而一个人的梦想,很多是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写作、绘画、编剧、导演、音乐、雕塑等,这些领域,不是仅仅靠努力就可以的,更依赖天赋。

有时,我们的梦想和家庭责任无法并存

可能的情况是,当你仰望月亮的时候,你无法照顾家人。当你养家的时候,你要低头捡起六便士。

“没有家庭责任”应该是人们对斯特里最大的诟病。因为无法否定自己内心对画画的渴望,斯特里选择抛弃了经营17年的婚姻和家庭,抛弃妻子和儿女,孤身一人从伦敦跑到巴黎。

书中的作者毛姆,到巴黎追问斯特里,“她(斯特里太太)怎么生活?”斯特里回答,“我已经养活了她十七年。她为什么不能变一变,自己养活自己?”。

斯特里这样的回答,让当下的人觉得他是一个冷酷、无情、不负责任的渣男。但他却表示不在乎,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斯特里说这句话时充满激情,让人感觉到他体内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抗争,将他紧紧攫住。

来看一下斯特里在伦敦家里,以及在巴黎的神态吧。

斯特里夫人举办聚会,最左边为斯特里,感觉他和整个聚会氛围格格不入。​

斯特里在聚会中的角色是男主人,但他不擅社交,表现冷淡。​

作家毛姆到巴黎劝斯特里回伦敦,斯特里却表现的很释然,很戏谑,劝毛姆忘了这个事情,和他好好享受巴黎的夜晚。​

在作家毛姆否定斯特里的绘画梦,并告诉斯特里“要是你顶多只能做个三流画家,是不是还要孤注一掷?”斯特里显得有些情绪激动的表示,“我必须画画”。​

从上面的几张图中可以看到,在伦敦的时候,斯特里两眼无光,对生活已全然没有热情。但在巴黎,谈到画画的时候,他两眼放着光芒,仿佛一个新的灵魂占据了他的身体。

艺术创作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孤独和痛苦的,就像很多音乐家在舒适的生活中无法写出好的作品一样,很多艺术创作是需要在挣扎和磨练中产生的。并且艺术创作的结果是未知的,很多画家在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大放光芒。

这些风险,不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可以承担的。回归到国内,如果家里有2个孩子,分别在就读小学和初中,需要大笔的开销去交学费、课外培训费、房贷等。这个时候丈夫突然不告而别,留下一封信给妻子,告诉妻子自己要去追寻绘画梦,不再回来了。这样的丈夫,会被大家骂成“渣男”“一个毫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追求所谓梦想的蠢货”等。

但反过头来想,人可能是双标的。如果有天,我内心的某种渴望,比如说绘画,再也无法抵挡,一定要去实现,我采取了行动,并走上了绘画的道路,我和我的朋友会称我是一个“追求梦想的勇者”。但如果换做成我的伴侣,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毫无顾忌的追求梦想,但希望自己的家人或伴侣能够好好的承担家庭责任,替我们负重前行”。

“负责任”“为家庭牺牲”成了非常强势的褒义词。消除我们身上的子女、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这些身份,首先我们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一个人,首先得完成他自己的使命,他才能去完成其他的责任。因为害怕孤独、害怕被孤立,我们融入社会,被各种社会身份捆绑,以此证明我们是和他人一样的存在。我们就像一滴水,融入一条溪流,看似平静流淌,实则,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波涛汹涌。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涌动着此起彼伏的暗流。

其实,我们很怕别人为自己牺牲,包括父母,这样会让我们自己感到亏欠。在书中,德克夫人为什么会出轨斯特里,根源在于德克夫人不爱德克。德克夫人原来在罗马一个富人家里做家庭教师,被这家的公子勾引并怀孕了,结果被赶了出去。德克遇到了她,和她结婚了。事实上,德克和德克夫人十分不般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感动,并不是爱情。

斯特里这样评论德克和德克夫人的感情,“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所做的牺牲”。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如果一个男人伤害或者背叛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如果爱这个男人,可以选择原谅他,或者选择离开他,这个主动权是掌握在女人自己的手里。但如果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做出了牺牲,尤其是比较大的牺牲,不论这个女人爱不爱这个男人,迫于内心的道德约束或良心不安,她都要选择和这个男人在一起。

在书中,德克夫人显然是不喜欢德克的,但因为德克在她怀孕的时候(可能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女人未婚先孕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娶了她,那德克夫人就要感激他,并迫于这种感激,德克夫人要很好的对待德克并和他携手一生。当斯特里出现之后,斯特里身上特有的野性、离经叛道,可能触动了德克夫人一直压抑的内心情绪,她最终选择离开德克,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因为于她而言,婚姻只是报恩,只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和责任。

德克夫人因为恐惧斯特里,劝德克不要接生病的斯特里回家。​

回到这节要讨论的问题,当理想和家庭产生了冲突,我们要如何选择?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心里的天平都不一样。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有月亮,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是人的天性。家庭,是人为了在社会中“正常”的生存下去,而组建的一个小型组织,它具有某种社会属性。

当然,也有很多的艺术家,可以做到生前非常的有名,给家人非常好的物质生活。这样的结局,是比较圆满的,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残酷的真相是:我们没有月亮

我们很多人,没有理想,也没有天赋。

就像书里的德克一样,他也是个画家,但他的画作平平,虽然可以卖给一些商人赚钱,但他终究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家。

德克在劝德克夫人接受生病的斯特里来自己家里居住时说,“因为他(斯特里)是天才。别以为我也是,我倒希望自己是;但天才我一眼就能看出,而且打心里赞赏。天才是世上最奇妙的东西。但对天才自己而言,却是很大的负担。我们应该容忍他们,要很有耐心”。

德克充满仰慕之情的说斯特里是天才​

德克本来想销毁斯特里画的德克夫人的裸体习作,但他发现这是一幅伟大的画作。

是的,这个社会更为残酷的真相是,“我们很多人是没有梦想的咸鱼”,并且,“我们还是没有天赋和才华的咸鱼”。

你去问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回答是,赚很多钱;或者有很多钱之后,环游世界,或者在家里躺着。

不是说我们没有梦想,而是我们确实没有过人的天赋或才华。就像上帝在我们出生的时候,不但关闭了一扇窗,还把门焊得死死的。

小的时候,我喜欢阅读,因此喜欢写一些文字。初中的时候,作文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阅读,那时候以为自己以后可以当一个作家。高中的时候,发现班里作文水平比我高的人多去了。大学的时候,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他们的阅读量是我的N倍,写的文章也比我的有共鸣。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说自己文章写得不错了。

很多人在职场上没得到晋升,说自己工作不够努力,但可能你努力了,但专业、情商、智商、逻辑、视野、格局、人际等综合能力的限制,还是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要接受的残酷真相,不是每一个孩子努力练琴都能成为贝多芬,不是每一个孩子努力需画画都能成为梵高,不是每一个孩子努力跑步都能跑成世界冠军。天才,是99%的汗水+1%的天赋,但没有那1%的天赋,99%的汗水可能就白流了。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丧。而是为了让那些有月亮的人,好好珍惜自己的月亮。如果你的内心,真的有某种非常强烈的冲动要去达成某个理想,真的,恭喜你,有梦想的人是特别幸福的,不要犹豫,人就活这么一次,为自己为理想好好的活一次。不论你多大年纪,都可以立即行动,因为,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高更代表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如果我们没有月亮,或者没有某种天赋,那就尽量寻找到自己的兴趣,至少让自己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一些。不必怀念过去,不必焦虑未来,好好的把握现在。因为,“唯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如果将理想比作天上的月亮,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天空也在注视你。因为一旦开启了追求理想的大门,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走上自我实现和自我救赎的征途。毕竟,“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本文图片来自腾讯视频《一本好书》节目截图,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月亮与六便士: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天空也在注视你

“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发表过一篇对毛姆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书评,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这可能是《月亮与六便士》书名的由来。月亮代表的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大约等于人民币六毛钱)代表的是物质和世俗。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是一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斯特里,本来在伦敦过着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却在40岁这年,离开妻儿,过起了颠沛流离、追求绘画理想的生活。这个故事以画家高更为蓝本,但里面的情节进行了虚构化的处理。

斯特里先是到了巴黎,住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另外一个画家德克知道斯特里是天才画家,在斯特里快要病死的时候,把斯特里接到家中照顾,殊不知,德克夫人爱上了斯特里,并最终因为斯特里而自杀。斯特里对此却没有任何悔恨的情绪。

后来斯特里离开巴黎,到了马赛,和流浪汉混在一起,在救济站喝别人施舍的粥,在街头行乞要饭,在码头当搬运工,在船上当水手。这一切他从未抱怨,只要能画画。

再后来,他去了太平洋的一个海岛塔希提,和一个当地姑娘结婚,住在一个世外桃源般偏僻的地方,最后患麻风病死去。他活着的时候一幅画也没卖出去,死了之后那些画却价值连城。

作家毛姆勾勒的画家斯特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着复杂的人性,比如,纯粹的追求理想、冷酷、无情、抛弃了17年的婚姻家庭、破坏了德克的幸福生活。斯特里除了被绘画的渴望所驱动外,他也不是一个禁欲的人。对于斯特里,我们多是以一个天才画家的角度去仰望,但回过头来,去想下,如果你有自己的月亮,你会放弃六便士吗?

追求月亮意味着什么?

追求理想意味着放弃稳定和舒适,接受风险、未知甚至是贫穷。

腾讯视频有档节目《一本好书》,以舞台剧的形式,向我们演绎了这本书。非常棒的一个节目,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斯特里、德克、毛姆等人的形象是模糊的,没有概念的,但舞台剧的演绎,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书中写到,斯特里是一个对周围事物不在乎的人,包括对衣食起居、绘画环境等。他的钱只要能买绘画工具就够了。但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吗?

以上2张图是斯特里在伦敦的家,和在巴黎的旅馆住所的对比。在伦敦,他是一个中产阶级,过着体面的生活,回家之后妻子把吃穿用度安排的妥帖舒适,还有一对儿女在身旁陪伴。但在巴黎,他住在一家简陋的旅店里面,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小柜子,然后就是绘画使用的画具等。

斯特里的着装,在伦敦是一名绅士,但在巴黎,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可能他在巴黎的居住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在马赛,他是一名真正的流浪汉,每天去领施舍的粥,晚上住在便宜又混乱肮脏的地方。在塔希提海岛,他住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幽静而贫穷,听不到任何的喧哗。

就是这样的生活,斯特里却说他过的很快乐。他的心里只有绘画,只要能活着画画,其他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但这种纯粹的精神追求能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现在的消费主义把人打造成一个欲望无法满足的机器,且不说苦行憎的生活难以让人接受,就算断舍离的简单生活我们也回不去了吧。

我们的衣柜里充斥着不同款式不同颜色不同品牌不同季节的衣服,女性追求着包包、皮草、钻石、数不清颜色的口红,男性则用手表、汽车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对物质的无穷欲望,像火焰一样将我们吞噬和燃烧。

除了商业社会为我们精心打造的舒适生活之外,娱乐和综艺节目让我们像傻子一样停止思考。简单的玛丽苏故事、没有思考价值的综艺节目、毫无意义的口水歌,将我们变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就像毛姆在书中说的一样,“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妄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比起以上我们无法克服自己对舒适生活的需求更可怕的事情是,即使我们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能做成的概率也不是那么的高。就像毛姆在书中写的,“不管怎样,要是在其他行业,你才华平平,关系不大,可以得过且过,但是,当一个艺术家,完全不同。”而一个人的梦想,很多是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写作、绘画、编剧、导演、音乐、雕塑等,这些领域,不是仅仅靠努力就可以的,更依赖天赋。

有时,我们的梦想和家庭责任无法并存

可能的情况是,当你仰望月亮的时候,你无法照顾家人。当你养家的时候,你要低头捡起六便士。

“没有家庭责任”应该是人们对斯特里最大的诟病。因为无法否定自己内心对画画的渴望,斯特里选择抛弃了经营17年的婚姻和家庭,抛弃妻子和儿女,孤身一人从伦敦跑到巴黎。

书中的作者毛姆,到巴黎追问斯特里,“她(斯特里太太)怎么生活?”斯特里回答,“我已经养活了她十七年。她为什么不能变一变,自己养活自己?”。

斯特里这样的回答,让当下的人觉得他是一个冷酷、无情、不负责任的渣男。但他却表示不在乎,他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斯特里说这句话时充满激情,让人感觉到他体内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抗争,将他紧紧攫住。

来看一下斯特里在伦敦家里,以及在巴黎的神态吧。

斯特里夫人举办聚会,最左边为斯特里,感觉他和整个聚会氛围格格不入。​

斯特里在聚会中的角色是男主人,但他不擅社交,表现冷淡。​

作家毛姆到巴黎劝斯特里回伦敦,斯特里却表现的很释然,很戏谑,劝毛姆忘了这个事情,和他好好享受巴黎的夜晚。​

在作家毛姆否定斯特里的绘画梦,并告诉斯特里“要是你顶多只能做个三流画家,是不是还要孤注一掷?”斯特里显得有些情绪激动的表示,“我必须画画”。​

从上面的几张图中可以看到,在伦敦的时候,斯特里两眼无光,对生活已全然没有热情。但在巴黎,谈到画画的时候,他两眼放着光芒,仿佛一个新的灵魂占据了他的身体。

艺术创作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孤独和痛苦的,就像很多音乐家在舒适的生活中无法写出好的作品一样,很多艺术创作是需要在挣扎和磨练中产生的。并且艺术创作的结果是未知的,很多画家在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大放光芒。

这些风险,不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可以承担的。回归到国内,如果家里有2个孩子,分别在就读小学和初中,需要大笔的开销去交学费、课外培训费、房贷等。这个时候丈夫突然不告而别,留下一封信给妻子,告诉妻子自己要去追寻绘画梦,不再回来了。这样的丈夫,会被大家骂成“渣男”“一个毫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追求所谓梦想的蠢货”等。

但反过头来想,人可能是双标的。如果有天,我内心的某种渴望,比如说绘画,再也无法抵挡,一定要去实现,我采取了行动,并走上了绘画的道路,我和我的朋友会称我是一个“追求梦想的勇者”。但如果换做成我的伴侣,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毫无顾忌的追求梦想,但希望自己的家人或伴侣能够好好的承担家庭责任,替我们负重前行”。

“负责任”“为家庭牺牲”成了非常强势的褒义词。消除我们身上的子女、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这些身份,首先我们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一个人,首先得完成他自己的使命,他才能去完成其他的责任。因为害怕孤独、害怕被孤立,我们融入社会,被各种社会身份捆绑,以此证明我们是和他人一样的存在。我们就像一滴水,融入一条溪流,看似平静流淌,实则,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波涛汹涌。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涌动着此起彼伏的暗流。

其实,我们很怕别人为自己牺牲,包括父母,这样会让我们自己感到亏欠。在书中,德克夫人为什么会出轨斯特里,根源在于德克夫人不爱德克。德克夫人原来在罗马一个富人家里做家庭教师,被这家的公子勾引并怀孕了,结果被赶了出去。德克遇到了她,和她结婚了。事实上,德克和德克夫人十分不般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感动,并不是爱情。

斯特里这样评论德克和德克夫人的感情,“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所做的牺牲”。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如果一个男人伤害或者背叛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如果爱这个男人,可以选择原谅他,或者选择离开他,这个主动权是掌握在女人自己的手里。但如果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做出了牺牲,尤其是比较大的牺牲,不论这个女人爱不爱这个男人,迫于内心的道德约束或良心不安,她都要选择和这个男人在一起。

在书中,德克夫人显然是不喜欢德克的,但因为德克在她怀孕的时候(可能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女人未婚先孕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娶了她,那德克夫人就要感激他,并迫于这种感激,德克夫人要很好的对待德克并和他携手一生。当斯特里出现之后,斯特里身上特有的野性、离经叛道,可能触动了德克夫人一直压抑的内心情绪,她最终选择离开德克,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因为于她而言,婚姻只是报恩,只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和责任。

德克夫人因为恐惧斯特里,劝德克不要接生病的斯特里回家。​

回到这节要讨论的问题,当理想和家庭产生了冲突,我们要如何选择?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心里的天平都不一样。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有月亮,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是人的天性。家庭,是人为了在社会中“正常”的生存下去,而组建的一个小型组织,它具有某种社会属性。

当然,也有很多的艺术家,可以做到生前非常的有名,给家人非常好的物质生活。这样的结局,是比较圆满的,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残酷的真相是:我们没有月亮

我们很多人,没有理想,也没有天赋。

就像书里的德克一样,他也是个画家,但他的画作平平,虽然可以卖给一些商人赚钱,但他终究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家。

德克在劝德克夫人接受生病的斯特里来自己家里居住时说,“因为他(斯特里)是天才。别以为我也是,我倒希望自己是;但天才我一眼就能看出,而且打心里赞赏。天才是世上最奇妙的东西。但对天才自己而言,却是很大的负担。我们应该容忍他们,要很有耐心”。

德克充满仰慕之情的说斯特里是天才​

德克本来想销毁斯特里画的德克夫人的裸体习作,但他发现这是一幅伟大的画作。

是的,这个社会更为残酷的真相是,“我们很多人是没有梦想的咸鱼”,并且,“我们还是没有天赋和才华的咸鱼”。

你去问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回答是,赚很多钱;或者有很多钱之后,环游世界,或者在家里躺着。

不是说我们没有梦想,而是我们确实没有过人的天赋或才华。就像上帝在我们出生的时候,不但关闭了一扇窗,还把门焊得死死的。

小的时候,我喜欢阅读,因此喜欢写一些文字。初中的时候,作文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阅读,那时候以为自己以后可以当一个作家。高中的时候,发现班里作文水平比我高的人多去了。大学的时候,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他们的阅读量是我的N倍,写的文章也比我的有共鸣。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说自己文章写得不错了。

很多人在职场上没得到晋升,说自己工作不够努力,但可能你努力了,但专业、情商、智商、逻辑、视野、格局、人际等综合能力的限制,还是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要接受的残酷真相,不是每一个孩子努力练琴都能成为贝多芬,不是每一个孩子努力需画画都能成为梵高,不是每一个孩子努力跑步都能跑成世界冠军。天才,是99%的汗水+1%的天赋,但没有那1%的天赋,99%的汗水可能就白流了。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丧。而是为了让那些有月亮的人,好好珍惜自己的月亮。如果你的内心,真的有某种非常强烈的冲动要去达成某个理想,真的,恭喜你,有梦想的人是特别幸福的,不要犹豫,人就活这么一次,为自己为理想好好的活一次。不论你多大年纪,都可以立即行动,因为,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高更代表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如果我们没有月亮,或者没有某种天赋,那就尽量寻找到自己的兴趣,至少让自己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一些。不必怀念过去,不必焦虑未来,好好的把握现在。因为,“唯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如果将理想比作天上的月亮,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天空也在注视你。因为一旦开启了追求理想的大门,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走上自我实现和自我救赎的征途。毕竟,“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本文图片来自腾讯视频《一本好书》节目截图,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