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国,都会习惯性地“打卡”发个定位,纪念自己“到此一游”。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惹来了大麻烦。
近期,消金界关注到,在经历了电话诈骗和微信诈骗之后,一种新型的诈骗方式——高仿微博好友诈骗,正在愈演愈烈。
就在不久前,小编也经历了一次类似案件,好在有惊无险。
一切都要从一条微博私信说起。
一条微博私信
一天,小编在上班期间收到一条微博私信,是“妹妹”发来的:
“国内天气怎么样。”
“还不错,马来西亚怎么样?”
“妹妹”去马来西亚度假了,出国之前还问有没有需要代购的。
两人平时在微博、微信上的互动就很频繁,于是利用开会的间隙,小编就和“妹妹”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不一会儿,“妹妹”又发来一条私信:
“我手机限制了国际漫游,你联系下国内XX航空公司售票的李经理,帮我问问预定的两张回国机票留好了没有。”
按照“妹妹”给的手机号码,小编立即联系了李经理。李经理提示,要让“妹妹”按照审批付款,才能出票。
将此信息转告给“妹妹”后,她抱怨道:
“我这里显示交易失败,你问问李经理到底怎么回事。”
从小玩到大的“妹妹”在国外遇到了困难,小编简直比她本人还着急,于是迅速拨通了李经理的电话。
李经理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回答:
“国外付款有限制,先让国内的朋友帮忙付一下吧。只有收到款才能出票,机票只能预留20分钟,必须尽快付款。”
李经理催着让赶紧付8000多元。
小编告诉了“妹妹”,还没等“妹妹”开口,小编就主动说:“你付款有限制,我来给你付。”
纯真无邪的小编此时浑然不知,竟然还跟着一起着急,忙问 “妹妹”发来打款方的账户信息。
就在转账之前,小编顺手刷了下朋友圈。一条来自妹妹的动态,惊得小编目瞪口呆。
她更新的状态:微博上有人冒充我,有叫你们转账的,千万不要信。
被懵了好一会儿的小编才明白,自己刚刚险些跟亲爱的8000元说再见,
这个骗子,玩得真是厉害,小编我也不是吃素的。
等回过神来,小编心想干脆将计就计,于是给骗子发了一条私信:“我卡里钱不够了,还差2000,你先给我转2000。”
没想到骗子随即发来一张转账截图,并声称“跨国转账有限制,6小时之后才能到账。”——很显然这个截图是假的,骗子根本就没有把钱转过来。
于是,小编也P了一张转账截图,告诉骗子钱已经转过去了。
不知道对方收到之后是啥心理,反正当时小编挺爽挺解气的。
后来这件事不了了之,小编除了在微博上举报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不久之后,小编通过聊天记录点开“妹妹”的主页,发现对方更换了昵称和动态,想必是在对其他人施用类似的伎俩。
一整套骗局
事实上,消金界了解到,除了小编,微博摄影博主@刺头王子、@宇宙的羚羊等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并且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
众多网友吐槽,微博正在逐渐从一个社交、咨询平台,沦为大型抽奖平台,以及网络诈骗集中营,因为“凡是定位在海外的,几乎都会出现诈骗号”。
回顾他们的案件,消金界发现了微博诈骗的套路:
首先,海外留学生或者出国探亲、旅行的人发了带定位的微博。不同于微信的“好友可见”,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所有人发送的信息,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接着,骗子会在微博上高仿原博主的账号,复制他们的头像、简介、昵称。有时候,昵称后面的“_”就是两个微博唯一的区别。
他们还会复制原博主最近更新的微博内容,假装是其本人。这真是做戏做全套。
然后,骗子会给原博主近期互动比较频繁的好友群发信息。他们通过分析原博主的微博账号,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以及可能的行程安排,营造各种对话场景。
一开始为了赢取信任,他们都会进行一番寒暄,问问天气如何、需不需要代购。
挚友亲朋很容易放松警惕,而骗子此时就会趁虚而入,拿出通用的伎俩:假装跨国汇款延迟到账,让好友先行帮忙购买机票,再冒充国内机票代理商骗取机票款。
如果原博主没有开通国际漫游,无法及时与国内朋友保持联系,再加上忙着购物玩耍,没有及时查看微信,导致国内的好友无法轻易“验证”其身份,从而轻信骗子的谎言。
一个待解谜团
如果骗子是从公开信息找到了角色扮演对象,圈定了 “猎物”,那还存在极大的偶然性,比如小编遇到的“妹妹”,有可能是骗子看到了真妹妹发的定位微博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发定位”等方式防范,但最可怕的是,我们的信息被有心人打包售卖。
在暗处,这些人将我们的行踪掌握得一清二楚,视我们为待宰的羔羊。
消金界发现,近期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江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诈骗案。被告人吴某从网上学习了一种利用QQ、微博账号的电信诈骗手段,并将其方法及话术传授给其他人,共同实施诈骗。
利用上述方法,仅吴某一人就实施诈骗11起,骗取人民币88900元。
原来,被告人吴某花费150元从网上非法购买公民信息20余万条,后提供给同伙4000余条;诈骗金额从3000到20000元不等。
说到这,小编也很纳闷,自己的遭遇,究竟是微博的定位功能暴露了妹妹的行踪,还是航空公司或者购票平台倒卖了公民信息,这些目前还不得而知。
一个没有隐私的时代
小编想不明白的是,在微博实行注册时实名制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骗子呢?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早就没有了所谓的隐私。
注册一个借款平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手机都不得安宁。
在一个平台有了浏览记录,所有的电商平台都会推荐类似的商品。
如果是仅仅被用来精准营销还好,可怕的是,我们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被拿到黑市上公开售卖。
要知道,骗子也搭上了大数据的快车道,数据丰富且易得,极大降低了诈骗成本。
今年5月在北京发布的《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显示,由网络黑产主导的数字金融欺诈,已经渗透到营销、注册、借贷、支付等各个环节。
据统计,2017年我国黑产从业人员超150万,年产值达千亿级别。
这些肆意流动的数据,被诈骗团伙拿来当剧本,上演了一出出精心策划的大戏。
甚至,一次被骗过后,这些被利用后的数据,甚至会被拿出去再次销售。被骗之后,人们往往会陷入投诉无门的境地,很难追回损失。
其实,去年开始施行的《网络安全法》已对个人信息保护有着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而且,《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会那样做。但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的数据被乱用了吗?运营商有保护好我们的数据吗?
庆幸的是,在《网络安全法》实施一年后,监管加大了对数据行业的整治。近期有大量数据行业从业者被警方带走调查。连新三板上市公司北京瑞智华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控制人也因窃取30亿条公民信息被抓。
期待一个数据强监管时代的来临,要不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是即将上钩的鱼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