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最近上映的《你好,之华》就像一场大型的“致青春”。
岩井俊二用“情书”元素,唤起了我们的某种回忆,平淡却动人。
还没等大家从这种情绪中走出,又有些人因一部新剧拾起了青春的另一个碎片,它就是——
《原来你还在这里》
这部剧改编自同名小说,IP的主人是辛夷坞。
作为一系列畅销言情小说的作者,她也是逢“青春”二字就不得不提的人。
我敢打赌,大部分女生的枕头下、桌肚里都藏过她的书。
相比大家熟悉的其他作者,如郭敬明的明媚忧伤、顾漫的温馨轻快、八月长安的清新细腻,辛夷坞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
按专业说法,叫暖伤青春。
她总是能用从容的笔调,将感情的起伏和人物的悲喜写进读者的心里,甚至是在“狗血”和“真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而且她所塑造的角色,隔着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读者乐此不彼地玩连线游戏。
辛夷坞作品人物关系,图源网络
连“言情宇宙”都规划好了,这些作品自然也在改编热潮中成为热门IP。
可惜,目前已出的几部成品都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
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出自其中。
它让国产青春片在近几年一窝蜂地涌现,但更多是因为票房成功,难以称得上榜样般的存在。
2016年,剧版《致青春》播出后的水花几不可闻,水准也降到及格线下。
同年,吴亦凡和刘亦菲主演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直接挤入烂片行列。
演员拙劣的演技和改编后生硬的情节都给人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至今还是个笑话(笑)。
而今天要说的,就是它的剧版。
有此等“珠玉”在前,压力倒也不大,再加上唐人的蔡艺侬做制片人把关,又多一层保障。
果然,开播后的豆瓣评分起点是7.9(更新过半,稳定在7.6),放在同类型里算得上能打,甚至可以说小有惊喜。
要说最直观的“惊喜”,其实来自于和原著无比契合的选角,演员们的演技也足够自然不出戏。
比起《致青春》里的“玉面小飞龙”郑微,这个故事里坚韧寡情的女主更适合一脸性冷淡的杨子姗;
男主兼具男孩的清新与男人的性感,在韩东君身上也能找得到。
至于饰演他们高中生时期的胡先煦和李兰迪,说是剧集拿到7.9起步分的最大功臣也不为过。
不仅是主角,配角亦是如此。
偶像歌手出身的檀健次,诠释了我近期看过最不油腻又足够到位的花花公子形象;
在《延禧攻略》中饰演尔晴的苏青,这次是用情至深的善良学霸女孩,看了好几集才认出她。
明艳动人又率真坦荡的霸道女总裁(笑),终于让蓝盈莹有了发挥空间;
之前在《七月与安生》中因双女主而失去记忆点的李程彬,也非常符合假笑学长的设定。
光是这群演员的组合,就给读者对文字的多年想象带来了可信的具象投射。
所以,尽管它是几次改编中唯一没有挂上“致青春”噱头的,却比以往都容易勾起大家的回忆和情怀——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纠葛11年的男女。
他们在从高中到大学,直至毕业后多年的时间里,上演了一段磕磕绊绊的爱情。
程铮,典型的男主配置。
一个学习不算认真,但脑子好使、成绩优秀,运动细胞发达且长相帅气的富二代。
搁在现实里,也绝对是会让无数青春期的女生仰望的存在。
相比之下,女主苏韵锦要命苦许多。
父亲病重无法工作,母亲做手工赚钱养家,她想考个好大学为家人分忧,成绩却没什么起色。
这样的出身和境遇,让她早熟、敏感、要强、甚至是“不解风情”。
所以,当她第一次在走廊里撞到程铮的身上时,不同于其他女生小鹿乱撞的正常反应,而是一脸无措:你谁?我谁?对不起,我不想惹事。
对方一句“没事儿,你走吧”,让当时的她如释重负。
然而这一撞,成了两人故事的开始。
上学时,总有喜欢欺负女同学的男生,后来我们才明白那是喜欢一个人的表现:哎,我在这呢,你能不能看看我?
程铮对苏韵锦,就是这样。
文理分班后,他们成了同班同学,还是前后桌。
他成天在后面踢她的凳子、用笔戳她的背,发现她数学不好,就一边大大咧咧地骂人家笨,一边拿出纸和笔凶巴巴地讲题。
当那些被欺负的女同学,在叽叽喳喳的八卦中意识到男生的心意而微微窃喜,或许还会弥漫出让人心动的暧昧时。
苏韵锦对程铮,却不是这样。
她总是用“离我远一点”的话语和态度,拒绝他假装成恶意的好意。
即使是关系有所缓和,可以一起学习、约好考到同一座城市读大学,也会因为任何其他或大或小的因素立即疏远。
比如早恋的风言风语,比如毕业聚餐时情敌的挑衅,而最“致命”的,依旧还是需要自己快速长大的家庭。
后来,他们没能随着毕业而顺理成章地在一起,分别散落在北京和上海。
甚至随着成年的到来,有了更远的距离、更多的阻力、更深的矛盾和更复杂的关系。
不管苏韵锦遇见别的男生,还是经历流感爆发、母亲生病,程铮总是一个“飞的”就任性地出现,然后各种被嫌弃、被推开。
而就在他们反反复复纠缠的同时,周围的其他人也在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苏韵锦的好朋友莫郁华,爱着程铮的铁哥们儿周子翼,可他从来拿她当“避风港”。
程铮的表姐章粤,看上了手下的实习生沈居安,而他当时是苏韵锦的男朋友。
他们用错综复杂的关系印证一条不变的定律:言情剧的世界永远只有一个巴掌的大小。
隐隐约约,也是非常眼熟的套路化操作。
那凭什么它就能让读者和观众买账呢?
一方面,在于故事的主线实现了一段“不可能”的爱情。
看起来,程铮和苏韵锦这种“王子倒贴灰姑娘”的直观设定让人难以理解。但多问一句“为什么”,就会找到其中逻辑所在。
是他们的极端个性,造就了这种情感走向。
对程铮来说,(除了苏韵锦)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的,而对苏韵锦来说,最唾手可得的(程铮)却不是她当时最需要的。
像很多爱情故事里说的一样,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无法分享一段爱情。
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里,他们纠缠、分开、等待,也让他们和彼此之间的爱情有了相应的成长空间。
程铮单纯热烈的爱里会多一分包容,苏韵锦的敏感胆怯消解在自己日复一日的强大里。
最终,他们会站在同一个高度上。
而两个人的兜兜转转,也终于弥补了现实中更可能发展为悲剧的遗憾。
另一方面,在于故事里的几个配角。
说起来,他们在剧中的戏份被编剧加重后,导致不少原著粉坐不住。
若非要表态的话,我倒觉得编剧的调整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耽误了名场面的还原,但并未影响人物性格的大方向。
作为观众,依旧能感受得到程铮的自信张扬、任性鲁莽,苏韵锦的自卑怯懦、内向要强。
重要的是,配角们就像和男女主角互为AB面的存在。
同样是多年守护,执着付出却不求回报的莫郁华,是另一种勇敢;同样有捷径在前,沈居安的选择给感情带了一层无法说破的处境。
而这种“衬托”,也更让人感受到程铮和苏韵锦之间的那份珍贵。
因为任何一个选择的错位,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局。
这种情况,甚至可以延伸至辛夷坞的整个言情宇宙。
在她那些故事里的各个角色,不仅身处一张普通的人际关系网中,还像《原来你还在这里》的三对男女一样,有着类似AB面的微妙关联。
还记得《致青春》里的陈孝正和郑微吗?程铮和苏韵锦就像性别对调后的他们。
都是自尊心,折磨着处于弱势的那类人,让他们搁置爱情去完成自我成长。
啊,瞬间出戏
而有所改变的当然不止他们,只不过想要回头拾起时,有人还在原地张开怀抱,有人更愿意离开错过。
选择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比微妙。
或许,经历过现实和非现实里的多样青春之后,“致青春”这三个字已经无法单指某一部作品了。
所有的人和故事拼凑在一起,才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