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武侠小说家萧逸去世 曾与金庸并称“南金北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武侠小说家萧逸去世 曾与金庸并称“南金北萧”

今天的世界照样有不公,有冷漠,“富人可以通神,穷人连律师都请不起,”写了一辈子武侠的萧逸看到,武侠的价值不可取代。

萧逸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发布讣告称,武侠小说作家萧逸于昨日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萧逸原名萧敬人,出生于北京,山东菏泽人,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作者,作品典雅婉约,有“情侠”之称,与金庸有“南金北萧”之说。1960年以处女作《铁雁霜翎》开启武侠小说创作。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发表中、长篇武侠小说55部,包括《铁雁霜翎》《七禽掌》《春江万里情》《凤栖昆仑》《金弓女杰》《昆仑七子》《长剑相思》《含情看剑》《甘十九妹》《马鸣风萧萧》等。

萧逸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萧之楚。萧逸很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有一位副官是说书人出身,他几乎每天都要拉着副官讲《隋唐演义》或《小五义》。他还喜欢读武侠小说,还珠楼主、郑证因、王度庐等人的作品全都读过,并由此接受了很多传统的侠义思想。

住在南京时,萧逸喜欢和穷苦的孩子一起玩。因为房屋装修,他与家人有段时间居于南京市长的深宅大院之中,还有士兵站岗。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同学离他家很近,住在低矮的破房子里,下雨天哗哗漏雨。萧逸每在阳台上低头,总是能看到他家,觉得很不忍心,就这样交上了朋友。萧逸帮他卖冰棒,背着冰棒箱子,在街头巷尾吆喝,还把自己的夹克送人穿。

酷爱武侠、同情弱者,这样的萧逸让父亲觉得非常奇怪。“一家子的兄弟姐妹没有像我这样的。”萧逸在生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忆称,父亲满脑子科学报国的理念,所以1949年到台湾以后让他去读理工。但他从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进入海军军官学校读了两年,感觉无趣便退学回家了。1960年,一股武侠小说热潮从香港飘到了台湾。23岁的萧逸也跃跃欲试,写了《铁雁霜翎》交给出版社。本来没有抱什么希望,没想到作品马上就被出版社选用,邵氏影业公司也看上了这部小说,很快被拍成电影。

声名鹊起之后,萧逸加快了写作的速度。一次他和古龙躲在郊西温泉(注:台湾宜兰郊西,为温泉度假区)写稿,一天就写了两万四千字。当时台湾写武侠小说有“五虎将”:诸葛青云、卧龙生、司马翎三位是写了多年的老作者,只有萧逸和古龙是“搭末班车”,但销量很快赶超。萧逸形容那时自己一个月收入抵得上一般人家两年多的薪水,“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很多出版社到他家里去,只要他写一个名字,出版社就马上就开支票,作为定金。“我和古龙都开了很多户头,用来收各家出版社的钱。”

1976年,萧逸举家迁到美国,住在洛杉矶。在70年代,他也逐渐摆脱了王度庐、还珠楼主的影响,理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

萧逸在美国也看到了侠义的思想。他认为,好莱坞拍的西部片就是侠义精神的体现,“里面的小酒馆就是我们东方的茶馆,西部牛仔的枪就是东方侠客的剑。侠义精神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侠客。”今天的世界照样有不公,有冷漠,“富人可以通神,穷人连律师都请不起,”写了一辈子武侠的他看到,武侠的价值不可取代。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武侠小说家萧逸去世 曾与金庸并称“南金北萧”

今天的世界照样有不公,有冷漠,“富人可以通神,穷人连律师都请不起,”写了一辈子武侠的萧逸看到,武侠的价值不可取代。

萧逸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发布讣告称,武侠小说作家萧逸于昨日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萧逸原名萧敬人,出生于北京,山东菏泽人,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作者,作品典雅婉约,有“情侠”之称,与金庸有“南金北萧”之说。1960年以处女作《铁雁霜翎》开启武侠小说创作。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发表中、长篇武侠小说55部,包括《铁雁霜翎》《七禽掌》《春江万里情》《凤栖昆仑》《金弓女杰》《昆仑七子》《长剑相思》《含情看剑》《甘十九妹》《马鸣风萧萧》等。

萧逸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萧之楚。萧逸很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有一位副官是说书人出身,他几乎每天都要拉着副官讲《隋唐演义》或《小五义》。他还喜欢读武侠小说,还珠楼主、郑证因、王度庐等人的作品全都读过,并由此接受了很多传统的侠义思想。

住在南京时,萧逸喜欢和穷苦的孩子一起玩。因为房屋装修,他与家人有段时间居于南京市长的深宅大院之中,还有士兵站岗。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同学离他家很近,住在低矮的破房子里,下雨天哗哗漏雨。萧逸每在阳台上低头,总是能看到他家,觉得很不忍心,就这样交上了朋友。萧逸帮他卖冰棒,背着冰棒箱子,在街头巷尾吆喝,还把自己的夹克送人穿。

酷爱武侠、同情弱者,这样的萧逸让父亲觉得非常奇怪。“一家子的兄弟姐妹没有像我这样的。”萧逸在生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忆称,父亲满脑子科学报国的理念,所以1949年到台湾以后让他去读理工。但他从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进入海军军官学校读了两年,感觉无趣便退学回家了。1960年,一股武侠小说热潮从香港飘到了台湾。23岁的萧逸也跃跃欲试,写了《铁雁霜翎》交给出版社。本来没有抱什么希望,没想到作品马上就被出版社选用,邵氏影业公司也看上了这部小说,很快被拍成电影。

声名鹊起之后,萧逸加快了写作的速度。一次他和古龙躲在郊西温泉(注:台湾宜兰郊西,为温泉度假区)写稿,一天就写了两万四千字。当时台湾写武侠小说有“五虎将”:诸葛青云、卧龙生、司马翎三位是写了多年的老作者,只有萧逸和古龙是“搭末班车”,但销量很快赶超。萧逸形容那时自己一个月收入抵得上一般人家两年多的薪水,“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很多出版社到他家里去,只要他写一个名字,出版社就马上就开支票,作为定金。“我和古龙都开了很多户头,用来收各家出版社的钱。”

1976年,萧逸举家迁到美国,住在洛杉矶。在70年代,他也逐渐摆脱了王度庐、还珠楼主的影响,理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

萧逸在美国也看到了侠义的思想。他认为,好莱坞拍的西部片就是侠义精神的体现,“里面的小酒馆就是我们东方的茶馆,西部牛仔的枪就是东方侠客的剑。侠义精神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侠客。”今天的世界照样有不公,有冷漠,“富人可以通神,穷人连律师都请不起,”写了一辈子武侠的他看到,武侠的价值不可取代。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