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漫威拯救世界十年,华语片“电影宇宙”如何破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漫威拯救世界十年,华语片“电影宇宙”如何破冰?

金庸创造了一个江湖,而斯坦李创作了一个宇宙。目前华语片的“电影宇宙”尚处于概念阶段,市面上大多号称打造电影宇宙的系列片,归根结底只能划入续集的范畴。而还有一部分勉强跳出时间线限制的作品,例如狄仁杰系列等,也难以满足“电影宇宙”的定义。

作者 |  金竹

《毒液》热映、斯坦李逝世……上半年刚结束十周年庆典的漫威宇宙,如一枚炙手的炮弹,被再次推到观众视野内并强势占据所有话题。漫威十年,改变的不止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漫画公司,也见证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变革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变迁。

从“惊奇漫画公司”到“漫威电影宇宙”​

截至11月19日晚,《毒液:致命守护者》上映11天,票房已逼近15亿。

即使上映后期受到《神奇动物》的冲击,《毒液》票房表现依旧毫不逊色,而前期更是以日均八成以上的占比,压倒性霸占全国银幕。在国庆档后市场萎靡不振、观众观影欲望积压的大环境下,漫威用这部另类的反派超级英雄电影一举燃爆整个影市,使低迷已久的大盘重返巅峰,也让面对一众低质影片、有钱却找不到理由进电影院的观众们,狠狠地发泄了一把。

资料来源: 猫眼专业版(2018年11月19日)​

但撇开数据不谈,作为一部超英电影,《毒液》与同类型的超级英雄相比并未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故事大同小异,制作也只是保持一贯水准。好在这是漫威的超级英雄,漫威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单人英雄电影求稳,构建整个漫威宇宙也求稳。这种水准持平的特点,使得漫威电影优缺点分明,一方面难以出“封神之作”,另一方面,也给花钱的观众打了一支强心剂,与其说观众冲着“毒液”进影院,不如说他们只想看一部OK的漫威电影而已——漫威宇宙,俨然成了口碑的保证。

如今大名鼎鼎的漫威电影宇宙,多年前曾是一家被直译为“惊奇漫画”的公司。受当时漫画泡沫的影响,上百家漫画公司濒临破产,惊奇漫画当然也不能幸免。为了活命,漫画公司转行进军影视业,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谋生方式,贩卖英雄角色的版权,与索尼、20世纪福克斯等大户人家合作,赚取微薄授权费。

这种吃老本的形式自然难以长久,最终穷得揭不开锅的漫威只能豪赌一把,开始考虑独立制作电影。2005年,漫威将宝押在《钢铁侠》身上,拿美国队长、黑寡妇、雷神等为数不多的好牌作为抵押,找美林证券贷款了几个亿拍片。这意味着,如果首部漫威宇宙电影《钢铁侠》票房失利,漫威复仇者联盟的版权将悉数为银行所有,这无疑是“背水一战”的标准操作。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008年《钢铁侠》一炮而红,1.4亿美元的投入,斩获5.8亿票房。漫威时来运转,之后又被迪士尼以42.4亿天价收购,不断收复失地,将之前败光的版权陆续买了回来。背靠迪士尼,漫威电影计划稳扎稳打,十年内一块砖一片瓦,一步步构建起宏大的漫威宇宙。

从“漫威十年”到中国电影黄金时代​

随着漫威宇宙的逐步壮大,地球另一端,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年票房狂飙猛进,银幕数量飞速增长,民众观影热情高涨。中国电影市场见证了漫威宇宙的无数个高光时刻,而漫威对中国市场的变化也是极为上心。

资料来源: 独家整理​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漫威电影170多亿的全球票房里,中国内地票房占了不少,且这个数据是持续稳定上涨的。某种意义上讲,漫威宇宙十年也是幸运的,因为它刚好和内地电影市场崛起的十年完美契合。十年,品牌概念逐渐固化,受众也越来越稳定,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漫威电影宇宙票房的主力军团。

从中国电影市场反映的观众年龄层次看,目前最活跃的观影群体是20至29岁的青年,而这部分观众的观影习惯与意识也正是随着漫威宇宙诞生而形成的。如同《星球大战》之于北美观众,漫威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也具有启蒙意义。

星战系列诞生初期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星球大战》可以说潜移默化影响了整个北美对电影的态度,培养了北美观众的观影习惯。同样,漫威电影的十年正好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十年,从过去默默无名到现在随便找个三四线青年都能说出钢铁侠、绿巨人的名号,漫威电影或许能在中国形成如《星球大战》之于北美观众超乎电影本身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而这是在票房数字之外,漫威电影对中国市场最大的意义。

中国市场追逐超级英雄,超级英雄也重视中国。已故的“漫威之父”斯坦李曾表示,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影视中心。他认为“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有自己的超级英雄”,并暗示后期会推出漫威系列中国英雄。虽说对于斯坦李而言,这一夙愿已成绝响,但其反映出的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拉拢中国这个庞大的“票仓”,漫威做出不少实际行动,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令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早年在《钢铁侠3》中推出“中国特供”版本,意图带来“额外惊喜”却未被观众买账;今年在上海举办的漫威十周年中国庆典,本想邀请本土歌手缓和气氛,结果喧宾夺主惹来全网吐槽。

总体来说,漫威的中国之路仍很漫长,要在影院下沉持续的趋势中牢牢抓住更多中国观众,需要更多的努力。

从“漫威模式”看华语片“电影宇宙”趋势​

吸金无数的漫威电影何以如此成功?其实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就是漫威宇宙的高度统一。

看似独立的超级英雄个人电影,通过相互关联的事件或人物、某句漫不经心的台词、甚至是不起眼的布景或剪影,将剧情巧妙融合在一块儿。一部一部不同的电影,他们之间互相有关系,但主角却又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人物关系网错综复杂,粉丝们也热衷寻觅“彩蛋”,去预测下一部影片的剧情。

漫威系列最大彩蛋 斯坦李​

这就是“电影宇宙”,横向拉伸每个主角都能撑起一部系列电影,以纵向时间为轴,也经得起推敲挖掘。在2008年漫威电影宇宙建立之前,符合条件的也只有福克斯的《X战警》系列。而在漫威成功将“漫威电影宇宙”构建成比系列电影更稳定、更有价值与品牌延展性的体系后,各路对手也纷纷下海规划自己的“电影宇宙”,如华纳和DC的“DC扩展宇宙”、环球的“黑暗宇宙”、派拉蒙的“变形金刚宇宙”等。但显然这些后来者在与漫威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上风。

与此同时,“电影宇宙”的崛起也让国内影视行业窥到商机,争先恐后开发IP、构建宇宙,意图打造中国的电影宇宙。但显然很多人将“电影宇宙”与“续集电影”两个概念混淆了,“电影宇宙”和续集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续集从剧情上讲必然是前作的故事延续,在时间线上有明确的先后之分;而“电影宇宙”各作品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先后与因果关系,倒叙插叙、同时发生、互相填补,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立体世界。

目前华语片的“电影宇宙”尚处于概念阶段,市面上大多号称打造电影宇宙的系列片,归根结底只能划入续集的范畴。而还有一部分勉强跳出时间线限制的作品,例如狄仁杰系列等,也难以满足“电影宇宙”的定义。因为它们暂时不具备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以及大量的足以独立支撑一部电影的角色。换句话说,除了狄仁杰以外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单独拎出来当主角的。当然这只是眼下的状况,连漫威构建宇宙也花费了整整十年,我们没有理由不给华语片留出更多时间去构想与酝酿。

当然,也有持消极观点的业内人士认为,漫威的成功除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的高度成熟外,离不开底蕴深厚的漫画IP支撑,华语电影在素材上就已经输了,我们找不出根据漫画题材塑造“电影宇宙”的基础。显然这观点站不住脚,华语界缺乏漫画素材,却拥有大量极具“电影宇宙”塑造潜力的文学母体。古典方面有山海经、封神演义、四大名著等,现当代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一众武侠小说,还有无数的民间故事、志怪传闻,以及新近崛起的科幻题材“三体”等。

简而言之,素材绝对不是华语片电影宇宙构建过程中的短板,我们需要的是更多观察、实践与沉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漫威

4.4k
  • 上海迪士尼乐园将打造首个大型漫威主题景点
  • 漫威与《复仇者联盟》大反派“征服者康”演员中止合作,后者被判袭击和骚扰罪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漫威拯救世界十年,华语片“电影宇宙”如何破冰?

金庸创造了一个江湖,而斯坦李创作了一个宇宙。目前华语片的“电影宇宙”尚处于概念阶段,市面上大多号称打造电影宇宙的系列片,归根结底只能划入续集的范畴。而还有一部分勉强跳出时间线限制的作品,例如狄仁杰系列等,也难以满足“电影宇宙”的定义。

作者 |  金竹

《毒液》热映、斯坦李逝世……上半年刚结束十周年庆典的漫威宇宙,如一枚炙手的炮弹,被再次推到观众视野内并强势占据所有话题。漫威十年,改变的不止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漫画公司,也见证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变革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变迁。

从“惊奇漫画公司”到“漫威电影宇宙”​

截至11月19日晚,《毒液:致命守护者》上映11天,票房已逼近15亿。

即使上映后期受到《神奇动物》的冲击,《毒液》票房表现依旧毫不逊色,而前期更是以日均八成以上的占比,压倒性霸占全国银幕。在国庆档后市场萎靡不振、观众观影欲望积压的大环境下,漫威用这部另类的反派超级英雄电影一举燃爆整个影市,使低迷已久的大盘重返巅峰,也让面对一众低质影片、有钱却找不到理由进电影院的观众们,狠狠地发泄了一把。

资料来源: 猫眼专业版(2018年11月19日)​

但撇开数据不谈,作为一部超英电影,《毒液》与同类型的超级英雄相比并未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故事大同小异,制作也只是保持一贯水准。好在这是漫威的超级英雄,漫威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单人英雄电影求稳,构建整个漫威宇宙也求稳。这种水准持平的特点,使得漫威电影优缺点分明,一方面难以出“封神之作”,另一方面,也给花钱的观众打了一支强心剂,与其说观众冲着“毒液”进影院,不如说他们只想看一部OK的漫威电影而已——漫威宇宙,俨然成了口碑的保证。

如今大名鼎鼎的漫威电影宇宙,多年前曾是一家被直译为“惊奇漫画”的公司。受当时漫画泡沫的影响,上百家漫画公司濒临破产,惊奇漫画当然也不能幸免。为了活命,漫画公司转行进军影视业,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谋生方式,贩卖英雄角色的版权,与索尼、20世纪福克斯等大户人家合作,赚取微薄授权费。

这种吃老本的形式自然难以长久,最终穷得揭不开锅的漫威只能豪赌一把,开始考虑独立制作电影。2005年,漫威将宝押在《钢铁侠》身上,拿美国队长、黑寡妇、雷神等为数不多的好牌作为抵押,找美林证券贷款了几个亿拍片。这意味着,如果首部漫威宇宙电影《钢铁侠》票房失利,漫威复仇者联盟的版权将悉数为银行所有,这无疑是“背水一战”的标准操作。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008年《钢铁侠》一炮而红,1.4亿美元的投入,斩获5.8亿票房。漫威时来运转,之后又被迪士尼以42.4亿天价收购,不断收复失地,将之前败光的版权陆续买了回来。背靠迪士尼,漫威电影计划稳扎稳打,十年内一块砖一片瓦,一步步构建起宏大的漫威宇宙。

从“漫威十年”到中国电影黄金时代​

随着漫威宇宙的逐步壮大,地球另一端,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年票房狂飙猛进,银幕数量飞速增长,民众观影热情高涨。中国电影市场见证了漫威宇宙的无数个高光时刻,而漫威对中国市场的变化也是极为上心。

资料来源: 独家整理​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漫威电影170多亿的全球票房里,中国内地票房占了不少,且这个数据是持续稳定上涨的。某种意义上讲,漫威宇宙十年也是幸运的,因为它刚好和内地电影市场崛起的十年完美契合。十年,品牌概念逐渐固化,受众也越来越稳定,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漫威电影宇宙票房的主力军团。

从中国电影市场反映的观众年龄层次看,目前最活跃的观影群体是20至29岁的青年,而这部分观众的观影习惯与意识也正是随着漫威宇宙诞生而形成的。如同《星球大战》之于北美观众,漫威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也具有启蒙意义。

星战系列诞生初期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星球大战》可以说潜移默化影响了整个北美对电影的态度,培养了北美观众的观影习惯。同样,漫威电影的十年正好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十年,从过去默默无名到现在随便找个三四线青年都能说出钢铁侠、绿巨人的名号,漫威电影或许能在中国形成如《星球大战》之于北美观众超乎电影本身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而这是在票房数字之外,漫威电影对中国市场最大的意义。

中国市场追逐超级英雄,超级英雄也重视中国。已故的“漫威之父”斯坦李曾表示,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影视中心。他认为“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有自己的超级英雄”,并暗示后期会推出漫威系列中国英雄。虽说对于斯坦李而言,这一夙愿已成绝响,但其反映出的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拉拢中国这个庞大的“票仓”,漫威做出不少实际行动,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令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早年在《钢铁侠3》中推出“中国特供”版本,意图带来“额外惊喜”却未被观众买账;今年在上海举办的漫威十周年中国庆典,本想邀请本土歌手缓和气氛,结果喧宾夺主惹来全网吐槽。

总体来说,漫威的中国之路仍很漫长,要在影院下沉持续的趋势中牢牢抓住更多中国观众,需要更多的努力。

从“漫威模式”看华语片“电影宇宙”趋势​

吸金无数的漫威电影何以如此成功?其实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就是漫威宇宙的高度统一。

看似独立的超级英雄个人电影,通过相互关联的事件或人物、某句漫不经心的台词、甚至是不起眼的布景或剪影,将剧情巧妙融合在一块儿。一部一部不同的电影,他们之间互相有关系,但主角却又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人物关系网错综复杂,粉丝们也热衷寻觅“彩蛋”,去预测下一部影片的剧情。

漫威系列最大彩蛋 斯坦李​

这就是“电影宇宙”,横向拉伸每个主角都能撑起一部系列电影,以纵向时间为轴,也经得起推敲挖掘。在2008年漫威电影宇宙建立之前,符合条件的也只有福克斯的《X战警》系列。而在漫威成功将“漫威电影宇宙”构建成比系列电影更稳定、更有价值与品牌延展性的体系后,各路对手也纷纷下海规划自己的“电影宇宙”,如华纳和DC的“DC扩展宇宙”、环球的“黑暗宇宙”、派拉蒙的“变形金刚宇宙”等。但显然这些后来者在与漫威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上风。

与此同时,“电影宇宙”的崛起也让国内影视行业窥到商机,争先恐后开发IP、构建宇宙,意图打造中国的电影宇宙。但显然很多人将“电影宇宙”与“续集电影”两个概念混淆了,“电影宇宙”和续集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续集从剧情上讲必然是前作的故事延续,在时间线上有明确的先后之分;而“电影宇宙”各作品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先后与因果关系,倒叙插叙、同时发生、互相填补,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立体世界。

目前华语片的“电影宇宙”尚处于概念阶段,市面上大多号称打造电影宇宙的系列片,归根结底只能划入续集的范畴。而还有一部分勉强跳出时间线限制的作品,例如狄仁杰系列等,也难以满足“电影宇宙”的定义。因为它们暂时不具备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以及大量的足以独立支撑一部电影的角色。换句话说,除了狄仁杰以外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单独拎出来当主角的。当然这只是眼下的状况,连漫威构建宇宙也花费了整整十年,我们没有理由不给华语片留出更多时间去构想与酝酿。

当然,也有持消极观点的业内人士认为,漫威的成功除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的高度成熟外,离不开底蕴深厚的漫画IP支撑,华语电影在素材上就已经输了,我们找不出根据漫画题材塑造“电影宇宙”的基础。显然这观点站不住脚,华语界缺乏漫画素材,却拥有大量极具“电影宇宙”塑造潜力的文学母体。古典方面有山海经、封神演义、四大名著等,现当代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一众武侠小说,还有无数的民间故事、志怪传闻,以及新近崛起的科幻题材“三体”等。

简而言之,素材绝对不是华语片电影宇宙构建过程中的短板,我们需要的是更多观察、实践与沉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