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茶一碗 巴适得板”:四川话版《茶馆》演绎别样经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茶一碗 巴适得板”:四川话版《茶馆》演绎别样经典

在李六乙看来,四川方言中的幽默感和老舍语言本身的幽默相契合,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为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感受而又兼顾历史逻辑,这也是作品进行川话改编的充分性条件。

《茶馆》剧照

11月20至22日,四川话版《茶馆》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在上汽文化广场与观众见面。适逢《茶馆》首演六十周年,该剧也将于12月7、8日登陆南京,于12月14至16日期间在北京上演。

《茶馆》是文学家老舍在1956年创作,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经典话剧,通过以老北京裕泰茶馆兴衰变迁为背景的三幕戏,分别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和“无法超越的经典”。

这样一部巅峰之作,无形中也成为了创作的高墙,在北京人艺推出经典作品后的六十几年中,国内几乎没有话剧院团对《茶馆》做出其他方式的呈现。四川籍导演李六乙秉承着“越是经典的作品,越能够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这一理念,在尊重话剧经典的基础上,融入了巴蜀文化和美学创新对其进行改编,以这部创新性的作品致敬为新时代创作精粹的老舍先生,致敬为中国戏剧带来尊严的焦菊隐先生。

近年来,融入地方区域特色的话剧相继出现在艺术市场上,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陕西话版的《白鹿原》、河南方言剧《老汤》均收获了不少好评,仿佛也可以佐证川话版《茶馆》存在的合理性。

四川是拥有最多茶馆的省份之一,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于是用四川话重新演绎这一作品则有种自然为之的适配感。对茶馆掌事人的称呼由“掌柜的”转为“老板儿”,宣泄不满的口头语由“他妈的”转为“锤子”“龟儿子”,浓厚京味的转换并未消解台词的趣味性。在幕与幕的间隙,原版的“大傻杨”的数来宝也被四川传统曲艺金钱板取代。在李六乙看来,四川方言中的幽默感和老舍语言本身的幽默相契合,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为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感受而又兼顾历史逻辑,这也是作品进行川话改编的充分性条件。

《茶馆》剧照

除去台词的语言腔调糅合了川味的加工外,仔细观察川话版的道具和舞台布置,不难发现导演在借鉴川西民居空间布局的巧思。该剧一改焦菊隐式的平面化茶座布置,采用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式舞台大摆龙门阵,增强代入感的同时,也让观众的视角变得更为通透明晰,颇有宏大壮阔之感。在“德仁堂”“春熙场”“钟水饺”等成都老字号商铺布景之中,小贩的叫卖声起伏回转,手巾板儿满天飞,熙攘人群来来往往,市井气派的生动之景一览无遗。这样新型的舞台设计会放大观众情绪,延展出更加强烈的情感暗示。值得一提的是,视角变化和表演区域的重组,意味着茶座道具的增加以及参演人数的增加,川话版《茶馆》的表演方式也有所创新,在第二幕中,乌泱泱的人群压倒性地走入舞台、挤满后位的布景,仿佛是丧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烘托出一种压抑灰暗的气氛。

关于结构编排的设计则是川剧版话剧对《茶馆》的最大改变,相较于原版,众多戏份甚微的群演“茶客”不再只是静听八卦的闲杂人等,他们还扮演着评判者的角色。如在刘麻子被误会为逃兵惨遭砍头时,茶客们纷纷摇晃茶椅齐发出诡异的混响,似乎是在鸣不平,又似乎是以乌合之众的身份对命运无常进行无情嘲讽。

而全剧最具感染力的“仨老头撒纸钱”的一场戏被挪到最前面,作为序幕倒序开场,提前将悲惨结局告知给观众,消除其对结局的期待,转移到对剧情的关注和思考之中。结尾的处理沿用了人艺原版的方式,但表达方式更为震撼丰富,当“茶馆三老”撒纸钱时,满台的演员也纷纷撒起了纸钱,一台四轮吉普“轰隆隆”开上舞台,荒诞现实与凄凉悲惨交织缠绕,令人动容。原版结尾处并无音乐植入,而川话版则响起《团结就是力量》的音乐,几十名革命学生高举“反饥饿反内战”的标语登台,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翻了旧社会的一切,打翻了茶馆堆砌的残余器具,也将半个世纪里茶馆内发生的无数人间故事就此了结。

《茶馆》剧照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茶一碗 巴适得板”:四川话版《茶馆》演绎别样经典

在李六乙看来,四川方言中的幽默感和老舍语言本身的幽默相契合,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为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感受而又兼顾历史逻辑,这也是作品进行川话改编的充分性条件。

《茶馆》剧照

11月20至22日,四川话版《茶馆》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在上汽文化广场与观众见面。适逢《茶馆》首演六十周年,该剧也将于12月7、8日登陆南京,于12月14至16日期间在北京上演。

《茶馆》是文学家老舍在1956年创作,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经典话剧,通过以老北京裕泰茶馆兴衰变迁为背景的三幕戏,分别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和“无法超越的经典”。

这样一部巅峰之作,无形中也成为了创作的高墙,在北京人艺推出经典作品后的六十几年中,国内几乎没有话剧院团对《茶馆》做出其他方式的呈现。四川籍导演李六乙秉承着“越是经典的作品,越能够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这一理念,在尊重话剧经典的基础上,融入了巴蜀文化和美学创新对其进行改编,以这部创新性的作品致敬为新时代创作精粹的老舍先生,致敬为中国戏剧带来尊严的焦菊隐先生。

近年来,融入地方区域特色的话剧相继出现在艺术市场上,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陕西话版的《白鹿原》、河南方言剧《老汤》均收获了不少好评,仿佛也可以佐证川话版《茶馆》存在的合理性。

四川是拥有最多茶馆的省份之一,茶文化与巴蜀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于是用四川话重新演绎这一作品则有种自然为之的适配感。对茶馆掌事人的称呼由“掌柜的”转为“老板儿”,宣泄不满的口头语由“他妈的”转为“锤子”“龟儿子”,浓厚京味的转换并未消解台词的趣味性。在幕与幕的间隙,原版的“大傻杨”的数来宝也被四川传统曲艺金钱板取代。在李六乙看来,四川方言中的幽默感和老舍语言本身的幽默相契合,两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为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感受而又兼顾历史逻辑,这也是作品进行川话改编的充分性条件。

《茶馆》剧照

除去台词的语言腔调糅合了川味的加工外,仔细观察川话版的道具和舞台布置,不难发现导演在借鉴川西民居空间布局的巧思。该剧一改焦菊隐式的平面化茶座布置,采用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式舞台大摆龙门阵,增强代入感的同时,也让观众的视角变得更为通透明晰,颇有宏大壮阔之感。在“德仁堂”“春熙场”“钟水饺”等成都老字号商铺布景之中,小贩的叫卖声起伏回转,手巾板儿满天飞,熙攘人群来来往往,市井气派的生动之景一览无遗。这样新型的舞台设计会放大观众情绪,延展出更加强烈的情感暗示。值得一提的是,视角变化和表演区域的重组,意味着茶座道具的增加以及参演人数的增加,川话版《茶馆》的表演方式也有所创新,在第二幕中,乌泱泱的人群压倒性地走入舞台、挤满后位的布景,仿佛是丧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烘托出一种压抑灰暗的气氛。

关于结构编排的设计则是川剧版话剧对《茶馆》的最大改变,相较于原版,众多戏份甚微的群演“茶客”不再只是静听八卦的闲杂人等,他们还扮演着评判者的角色。如在刘麻子被误会为逃兵惨遭砍头时,茶客们纷纷摇晃茶椅齐发出诡异的混响,似乎是在鸣不平,又似乎是以乌合之众的身份对命运无常进行无情嘲讽。

而全剧最具感染力的“仨老头撒纸钱”的一场戏被挪到最前面,作为序幕倒序开场,提前将悲惨结局告知给观众,消除其对结局的期待,转移到对剧情的关注和思考之中。结尾的处理沿用了人艺原版的方式,但表达方式更为震撼丰富,当“茶馆三老”撒纸钱时,满台的演员也纷纷撒起了纸钱,一台四轮吉普“轰隆隆”开上舞台,荒诞现实与凄凉悲惨交织缠绕,令人动容。原版结尾处并无音乐植入,而川话版则响起《团结就是力量》的音乐,几十名革命学生高举“反饥饿反内战”的标语登台,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翻了旧社会的一切,打翻了茶馆堆砌的残余器具,也将半个世纪里茶馆内发生的无数人间故事就此了结。

《茶馆》剧照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