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防不胜防,2018酒骗子各路门派大揭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防不胜防,2018酒骗子各路门派大揭秘

一文尽览酒业骗子七大门派的“独门秘籍”,助你见招拆招。

“我叫XXX,我为父亲代言”、“我们只卖纯粮食酒”……

相信很多人都在各类网站、APP上看到过经由大数据营销推送的卖酒广告。这一骗术多次引起行业谴责,甚至茅台集团旗下“茅台时空”公众号都刊文进行“打假”。

实际上,“励志”网红卖酒的套路不过是惯用的“骗术”之一。话说,骗子们一旦耍起手段,玩起套路来,那可是令人防不胜防。面对他们的很多“哭笑不得”的套路,确实需要擦亮双眼。

这不,临近年末旺季,又到了酒骗子们一年一度的“武林大会”。小嫚特地为各位看官总结了这些“江湖门派”的惯用“招式”,如果他日“江湖再见”,您可别忘了见招拆招。

颜值派:“美女、帅哥”陪聊,聊的目的是你的钱包

11月20日,某社交平台上曝光了“酒托”诈骗团伙的7名成员的姓名和照片,其中一位名叫“卿晨璟靓”的高颜值女孩却意外地火了起来,也让很多人再次关注“酒托”这一群体。

“酒托”的套路非常简单,即安排高颜值的“服务员”上网与人聊天,以交朋友等理由为诱饵,诱骗他人至酒吧消费高价酒或者直接网上购酒,原本很便宜的酒,经过酒托的推销轻松变为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传统的“酒托”很容易识别,但“陪聊派”却让很多人防不胜防。其套路是假装老朋友,或者通过各种理由加你为好友,然后陪聊人生聊工作,等两个人熟了之后再“偶然”透露自己买到了不错的酒,以此推介产品,甚至不惜免费送喝。既然是“朋友”,自然不好意思白喝,于是就会“中计”。

面对“酒托”,很多人都会上当,等到反应过来之后,或者是受到恐吓,或者是担心传出去影响不好,最后只能吃亏买单。殊不知,很多酒托都是盗用她人照片,和你聊天的美女,可能是一个“抠脚大汉”,聊天内容也是早已设计好的话术剧本,根本目的还是骗取钱财。

演技派:网红卖“神酒”打亲情牌,忽悠人没商量

“演技派”的惯用招数是,俏丽的女生或者打着大学毕业替父亲卖酒的旗号,或者打着是某酒厂工作人员的旗号,与憨态可掬的“父亲”合影,手持广告标语,推销自家的“好酒”。

广告中的“女主角”一会是陈静,一会是李琴,还可以是杨雪、陈九妹、伟伟……一会是大学毕业,一会是研究生毕业,“父亲”则一会是66岁,一会是68岁,被不同姓氏“女主角”喊“父亲”……

这些广告惯用的套路是“打亲情牌+酒厂实景+‘专业’讲解”。首先,“女生帮父亲卖酒”的故事预设得到感情分。然后,通过大量酒厂实景拍摄,让消费者有很强的“代入感”。最后,通过一些看似“专业”的白酒知识,彻底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如果细究就会发现“套路”,虽然消费者可能没有鉴别酒品的能力,但是看到大量“角色”变换的广告,以及检索酒厂的公开信息等,都会发现其中猫腻。例如,广告中的一家酒厂成立于2016年,但其销售的产品包装标注的生产日期却是2011年。

这个模式很吃香,仅以某一个广告为例,其官网销售页面显示多达37万人购买,即使假设每人仅购买一瓶,折合总价也达到2200万元。实际上,这种骗术很早就被打假。某自媒体曾刊文进行了深度揭露,却被提及的厂家在后台投诉其肖像侵权,甚至还收到了对方发来的律师函。

在知乎平台,有策划团队认领这一销售“套路”,称系经过数月的构思,推出了这一模式,产品也成了爆款,但后被其他企业所“盗用”。在文中,该团队不仅嘲笑了“盗用者”的美工水平,指出“陈静”的扮演者担心因此“牵连自己,惹官司”,甚至呼吁“望XX酒厂凭良心卖产品”。

伪专家派:“行业良心”骗的却就是你

“多吃xx食物就能通血管”、“人生病是因为酸性体质”……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为这些谣言中过招,其背后就是很多“伪专家”作祟。

放在酒行业,这类“伪专家”也不在少数。例如在某知名短视频APP上,一位积累了数百万粉丝的牛肉商人,宣称要“揭开酒行业内幕”。表示要揭示葡萄酒行业“不为人知的暴利内幕”,“不惜与全行业为敌也要为消费者献上一款真正的好酒”。

然而,这名商人被证实根本不是进口商,销售的“99元6瓶包邮”的西班牙原瓶进口红酒,也是来自一家位于江苏的灌装厂。一瓶葡萄酒十几元,扣除瓶子、木塞、标签、物流以及营销等成本,其酒质不得不让人担忧。

在白酒等领域也充斥这种“伪专家”,以“炮轰暴利”等角度,推销自己的产品,甚至不惜炮轰“长毛老酒”等真实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来推销自家产品,而这些产品很可能是三无产品,甚至可能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伪专家”,如果消费者没有专业鉴别能力,还是要从权威渠道求证,例如行业协会、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正规企业等,千万不要盲从,更不能贪小便宜。

假冒伪劣派:假老酒、伪名牌、长毛老酒……其实没一个是真的

众所周知,酒是陈的香,对老酒品质的信心,加之部分消费者追求“面子”的不理性,很多不法厂家就抓住消费者的这些心理,推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让消费者不仅损失了金钱,甚至喝下的产品有可能伤害身体。

其一,假老酒。不法厂家直接仿造一些知名品牌的陈年老酒,或者推出“人民公社酒”这类具有年代感的产品,来忽悠消费者。

实际上,陈年老酒造假早已经形成产业链,让人防不胜防,甚至港台明星也中招,酒花异常浓密的假茅台、色素调兑的假五粮液、黑胶帽的假地方国营、假铁盖茅台、无色玻璃瓶茅台酒等都被频频曝光,“人民公社酒”这类产品则是凭空捏造的,企业根本没有生产过。

其二,伪名牌酒。这类产品集中在茅台镇、X茅酒等,主要系蹭茅台酒等知名产品的热度,宣称自己的产品是知名品牌的前身等方式,实则可能是小作坊的产品,根本与名牌企业毫无任何联系。

其三,长毛老酒、洞藏老酒、酒糟埋藏酒等。这类产品已经被行业频频打假:长毛老酒几天之内可以造出来,酒糟埋藏这个做法没有一家正规企业使用,不符合基本的食品安全规定。正规企业生产的洞藏酒,可以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通过洞藏来提升酒质,然而一些小作坊的洞藏酒的储藏环境甚至难以达到基本的卫生标准。

总之,消费者在选购这类产品时,不能盲目迷信品牌和年份,要培养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可以寻求厂家销售人员的指导鉴别,对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则可以通过315等渠道寻求权益保护。

厂家直销派:“XX总”卖给你的产品其实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厂家直销派”在电视、广播中比较常见:来自某酒厂的“XX经理”经不起“主持人”的要求,“很为难地”以超低价格销售自己的酒水,但表示“亏了”,所以要求“仅限本节目”、“仅限XX组”,继而通过“只剩XX组”、“某某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形式来制造“抢购”的氛围,让消费者下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电视、广播售酒的规范,销售假冒伪劣的情况基本绝迹,如今比较常见的就是知名品牌的开发产品:虽然产品出自名酒厂家,且包装可能与消费者常见的产品很相似,但却是天壤之别。

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打擦边球”,费力渲染的“名酒”比起常见的酒类产品价格便宜,但是“一分钱一分货”,根本不是消费者心中原来想买的产品。对于这种销售套路,因为对企业品牌也造成了影响,因此不少名酒厂都曾出台文件进行规范,消费者只要认真鉴别与自己熟知的产品的区别即可发现。

传销派:“卖酒+传销”、“投资分红”、“买酒返利”让你血本无归

“投XX元买酒,一个月翻几倍”、“XX酒即将上市,赶紧认购原始股”、“买酒返利”……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式“包装”,大量的金融术语将购酒包装的“高大上”,原本用来喝的酒被赋予了脱离现实的增值空间。

为了说服投资者购买,骗子们会举一些知名品牌酒几年价格翻番、陈年老酒拍出几百万的案例,更有甚者直接鼓吹“一夜暴富”的造富深化,于是,部分消费者被说动了心,出资购买一些不知名的酒类产品,甚至没有生产厂家的酒水,希望能够实现“财务自由”。

然而,这些打着“理财”、“投资”旗号的销售模式,都是网络传销、集资混合型的诈骗,购买的酒水价格虚高,根本很难转手销售,其最大的目的还是希望投资者加入传销。目前在山东、广西、河北等地都有涉酒传销案件被查处,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类骗局不管怎么演变,不管加进什么炒作概念,都离不开骗招和诱惑,对于那些明显有悖生活常理的所谓投资,消费者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江湖派:买酒、卖酒,骗子们让你防不胜防

说起骗子,卖酒人、买酒人都是吃亏不少,被骗的情况也是千奇百怪。

江西曾打击一个专门针对烟酒店的诈骗团伙,其骗术是由扮演推销员的甲到访烟酒店,提出在烟酒店免费放几瓶“样酒”,承诺如果有人要买酒,就打电话联系,可以和店主利润分成。

然后,派出同伙乙到店里购买大量的“样品酒”,并交付少量押金。店主以为有订单,就向甲购买产品,等到交付货款之后,无论再联系骗子甲还是骗子乙,都再也联系不上,产品经过检测是不合格产品,批发价格远远低于供货价格。

常见的骗术还有:

假装是某某企业采购人员,在骗得店主信任之后,一起送产品,途中骗子以各种理由诈骗钱财或者产品;

转移店主注意力,通过假币、假酒来诈骗;

以各种名目抢夺名烟名酒等;

假冒酒类消费大客户,骗吃骗喝甚至骗色……

总而言之,购酒还需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渠道,一分钱一分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防不胜防,2018酒骗子各路门派大揭秘

一文尽览酒业骗子七大门派的“独门秘籍”,助你见招拆招。

“我叫XXX,我为父亲代言”、“我们只卖纯粮食酒”……

相信很多人都在各类网站、APP上看到过经由大数据营销推送的卖酒广告。这一骗术多次引起行业谴责,甚至茅台集团旗下“茅台时空”公众号都刊文进行“打假”。

实际上,“励志”网红卖酒的套路不过是惯用的“骗术”之一。话说,骗子们一旦耍起手段,玩起套路来,那可是令人防不胜防。面对他们的很多“哭笑不得”的套路,确实需要擦亮双眼。

这不,临近年末旺季,又到了酒骗子们一年一度的“武林大会”。小嫚特地为各位看官总结了这些“江湖门派”的惯用“招式”,如果他日“江湖再见”,您可别忘了见招拆招。

颜值派:“美女、帅哥”陪聊,聊的目的是你的钱包

11月20日,某社交平台上曝光了“酒托”诈骗团伙的7名成员的姓名和照片,其中一位名叫“卿晨璟靓”的高颜值女孩却意外地火了起来,也让很多人再次关注“酒托”这一群体。

“酒托”的套路非常简单,即安排高颜值的“服务员”上网与人聊天,以交朋友等理由为诱饵,诱骗他人至酒吧消费高价酒或者直接网上购酒,原本很便宜的酒,经过酒托的推销轻松变为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传统的“酒托”很容易识别,但“陪聊派”却让很多人防不胜防。其套路是假装老朋友,或者通过各种理由加你为好友,然后陪聊人生聊工作,等两个人熟了之后再“偶然”透露自己买到了不错的酒,以此推介产品,甚至不惜免费送喝。既然是“朋友”,自然不好意思白喝,于是就会“中计”。

面对“酒托”,很多人都会上当,等到反应过来之后,或者是受到恐吓,或者是担心传出去影响不好,最后只能吃亏买单。殊不知,很多酒托都是盗用她人照片,和你聊天的美女,可能是一个“抠脚大汉”,聊天内容也是早已设计好的话术剧本,根本目的还是骗取钱财。

演技派:网红卖“神酒”打亲情牌,忽悠人没商量

“演技派”的惯用招数是,俏丽的女生或者打着大学毕业替父亲卖酒的旗号,或者打着是某酒厂工作人员的旗号,与憨态可掬的“父亲”合影,手持广告标语,推销自家的“好酒”。

广告中的“女主角”一会是陈静,一会是李琴,还可以是杨雪、陈九妹、伟伟……一会是大学毕业,一会是研究生毕业,“父亲”则一会是66岁,一会是68岁,被不同姓氏“女主角”喊“父亲”……

这些广告惯用的套路是“打亲情牌+酒厂实景+‘专业’讲解”。首先,“女生帮父亲卖酒”的故事预设得到感情分。然后,通过大量酒厂实景拍摄,让消费者有很强的“代入感”。最后,通过一些看似“专业”的白酒知识,彻底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如果细究就会发现“套路”,虽然消费者可能没有鉴别酒品的能力,但是看到大量“角色”变换的广告,以及检索酒厂的公开信息等,都会发现其中猫腻。例如,广告中的一家酒厂成立于2016年,但其销售的产品包装标注的生产日期却是2011年。

这个模式很吃香,仅以某一个广告为例,其官网销售页面显示多达37万人购买,即使假设每人仅购买一瓶,折合总价也达到2200万元。实际上,这种骗术很早就被打假。某自媒体曾刊文进行了深度揭露,却被提及的厂家在后台投诉其肖像侵权,甚至还收到了对方发来的律师函。

在知乎平台,有策划团队认领这一销售“套路”,称系经过数月的构思,推出了这一模式,产品也成了爆款,但后被其他企业所“盗用”。在文中,该团队不仅嘲笑了“盗用者”的美工水平,指出“陈静”的扮演者担心因此“牵连自己,惹官司”,甚至呼吁“望XX酒厂凭良心卖产品”。

伪专家派:“行业良心”骗的却就是你

“多吃xx食物就能通血管”、“人生病是因为酸性体质”……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为这些谣言中过招,其背后就是很多“伪专家”作祟。

放在酒行业,这类“伪专家”也不在少数。例如在某知名短视频APP上,一位积累了数百万粉丝的牛肉商人,宣称要“揭开酒行业内幕”。表示要揭示葡萄酒行业“不为人知的暴利内幕”,“不惜与全行业为敌也要为消费者献上一款真正的好酒”。

然而,这名商人被证实根本不是进口商,销售的“99元6瓶包邮”的西班牙原瓶进口红酒,也是来自一家位于江苏的灌装厂。一瓶葡萄酒十几元,扣除瓶子、木塞、标签、物流以及营销等成本,其酒质不得不让人担忧。

在白酒等领域也充斥这种“伪专家”,以“炮轰暴利”等角度,推销自己的产品,甚至不惜炮轰“长毛老酒”等真实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来推销自家产品,而这些产品很可能是三无产品,甚至可能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伪专家”,如果消费者没有专业鉴别能力,还是要从权威渠道求证,例如行业协会、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正规企业等,千万不要盲从,更不能贪小便宜。

假冒伪劣派:假老酒、伪名牌、长毛老酒……其实没一个是真的

众所周知,酒是陈的香,对老酒品质的信心,加之部分消费者追求“面子”的不理性,很多不法厂家就抓住消费者的这些心理,推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让消费者不仅损失了金钱,甚至喝下的产品有可能伤害身体。

其一,假老酒。不法厂家直接仿造一些知名品牌的陈年老酒,或者推出“人民公社酒”这类具有年代感的产品,来忽悠消费者。

实际上,陈年老酒造假早已经形成产业链,让人防不胜防,甚至港台明星也中招,酒花异常浓密的假茅台、色素调兑的假五粮液、黑胶帽的假地方国营、假铁盖茅台、无色玻璃瓶茅台酒等都被频频曝光,“人民公社酒”这类产品则是凭空捏造的,企业根本没有生产过。

其二,伪名牌酒。这类产品集中在茅台镇、X茅酒等,主要系蹭茅台酒等知名产品的热度,宣称自己的产品是知名品牌的前身等方式,实则可能是小作坊的产品,根本与名牌企业毫无任何联系。

其三,长毛老酒、洞藏老酒、酒糟埋藏酒等。这类产品已经被行业频频打假:长毛老酒几天之内可以造出来,酒糟埋藏这个做法没有一家正规企业使用,不符合基本的食品安全规定。正规企业生产的洞藏酒,可以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通过洞藏来提升酒质,然而一些小作坊的洞藏酒的储藏环境甚至难以达到基本的卫生标准。

总之,消费者在选购这类产品时,不能盲目迷信品牌和年份,要培养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可以寻求厂家销售人员的指导鉴别,对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则可以通过315等渠道寻求权益保护。

厂家直销派:“XX总”卖给你的产品其实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厂家直销派”在电视、广播中比较常见:来自某酒厂的“XX经理”经不起“主持人”的要求,“很为难地”以超低价格销售自己的酒水,但表示“亏了”,所以要求“仅限本节目”、“仅限XX组”,继而通过“只剩XX组”、“某某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形式来制造“抢购”的氛围,让消费者下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电视、广播售酒的规范,销售假冒伪劣的情况基本绝迹,如今比较常见的就是知名品牌的开发产品:虽然产品出自名酒厂家,且包装可能与消费者常见的产品很相似,但却是天壤之别。

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打擦边球”,费力渲染的“名酒”比起常见的酒类产品价格便宜,但是“一分钱一分货”,根本不是消费者心中原来想买的产品。对于这种销售套路,因为对企业品牌也造成了影响,因此不少名酒厂都曾出台文件进行规范,消费者只要认真鉴别与自己熟知的产品的区别即可发现。

传销派:“卖酒+传销”、“投资分红”、“买酒返利”让你血本无归

“投XX元买酒,一个月翻几倍”、“XX酒即将上市,赶紧认购原始股”、“买酒返利”……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式“包装”,大量的金融术语将购酒包装的“高大上”,原本用来喝的酒被赋予了脱离现实的增值空间。

为了说服投资者购买,骗子们会举一些知名品牌酒几年价格翻番、陈年老酒拍出几百万的案例,更有甚者直接鼓吹“一夜暴富”的造富深化,于是,部分消费者被说动了心,出资购买一些不知名的酒类产品,甚至没有生产厂家的酒水,希望能够实现“财务自由”。

然而,这些打着“理财”、“投资”旗号的销售模式,都是网络传销、集资混合型的诈骗,购买的酒水价格虚高,根本很难转手销售,其最大的目的还是希望投资者加入传销。目前在山东、广西、河北等地都有涉酒传销案件被查处,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类骗局不管怎么演变,不管加进什么炒作概念,都离不开骗招和诱惑,对于那些明显有悖生活常理的所谓投资,消费者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江湖派:买酒、卖酒,骗子们让你防不胜防

说起骗子,卖酒人、买酒人都是吃亏不少,被骗的情况也是千奇百怪。

江西曾打击一个专门针对烟酒店的诈骗团伙,其骗术是由扮演推销员的甲到访烟酒店,提出在烟酒店免费放几瓶“样酒”,承诺如果有人要买酒,就打电话联系,可以和店主利润分成。

然后,派出同伙乙到店里购买大量的“样品酒”,并交付少量押金。店主以为有订单,就向甲购买产品,等到交付货款之后,无论再联系骗子甲还是骗子乙,都再也联系不上,产品经过检测是不合格产品,批发价格远远低于供货价格。

常见的骗术还有:

假装是某某企业采购人员,在骗得店主信任之后,一起送产品,途中骗子以各种理由诈骗钱财或者产品;

转移店主注意力,通过假币、假酒来诈骗;

以各种名目抢夺名烟名酒等;

假冒酒类消费大客户,骗吃骗喝甚至骗色……

总而言之,购酒还需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渠道,一分钱一分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