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重塑西方想象的影史icon

出生于1940年11月27日的李小龙以著名华人武打演员、武术家、导演、截拳道创始人的名号享誉世界,在华人文化圈里他的名字是武打电影甚至是中国武术的象征,而走出中国,他在好莱坞改变了华人是羸弱的“东亚病夫”的刻板成见,也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美国影片中的亚洲人形象。在巨星陨落45年后,我们仍能在中外流行文化中看到他的影子和他遗留下来的精神符号。今天是李小龙诞辰68周年,让我们回顾他为重塑好莱坞心中的华人形象所作出的努力吧!

胡毓婧 · 评论(0)

  • 1943年,在李小龙出生三年后,因为中国成为了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从1882年即通过实施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终于被废除。但尽管如此,在美华人仍忍受着白人社会的歧视,也摆脱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

  • 1961年,李小龙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并副修了哲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就读的同时,他也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琳达。1962年4月,李小龙大二期间租用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在振藩国术馆中,他主要教授他在当地的朋友。1964年8月,李小龙在加州奥克兰的4175 Broadway街成立“振藩国术馆”,向非华裔教授武术。

  • 1966年4月30日,李小龙与美国广播公司签订了30集电视剧《青蜂侠》的演出合约,担演配角“加藤”(Kato),但只能播出一季共26集。其后以“加藤”角色演出2集《蝙蝠侠》,又在《无敌铁探长》(Ironside)和《新娘驾到》(Here Come the Brides)中客串。但好莱坞始终没有意向让李小龙在任何剧集和影片中担任主演,于是在1970年李小龙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邹文怀的邀请,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该片在1971年上映后,带给观众不同过往的感官刺激,不但获得各界好评,还震动整个香港影坛,创下当时香港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达319万港元。李小龙也凭此片迅速打开知名度,名闻香港及东南亚。

  • 1972年,李小龙主演的由香港嘉禾出品的功夫武打电影《精武门》在香港和美国上映,在影片中,李小龙饰演的陈真不堪师父霍元甲受辱,将前来挑衅之人送来的“东亚病夫”牌匾送回,一人以迷踪拳和双节棍打败全场武人,还让先前在公祭上挑衅的两人吃下写有“东亚病夫”的纸条,并道出一句经典对白:“中国人唔系病夫(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离开道场步至公园,看到“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告示牌,陈真凌空一脚踢碎该告示牌。影片中李小龙精悍有力的东方人形象令无数中外华人倍感振奋,也对“东亚病夫”的刻板成见起到了强大的冲击。

  • 看到李小龙巨大的号召力,美国华纳公司与李小龙于1973年合作拍摄了《龙争虎斗》,在片中李小龙饰演一位少林弟子,并展示出少林寺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巴西柔术,双节棍等绝技。这也是李小龙首次在好莱坞电影中担任主角,而这也是他的遗作,这部影片使李小龙一跃成为世界级国际影星。

  • 1973年,李小龙拍摄了遗作《死亡游戏》,拍完本片李小龙便崩逝,结束了他辉煌短暂的一生。但李小龙的出现一改华人在外国人眼中剃发易服的形象,很多西方影片自此都将华人设定为武术高手出场,使得西方人以为华人都是武术高手。虽有些矫枉过正,但就当时社会语境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在美华人的社会地位,并改变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认知。

  • 1993年,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以纪念他对好莱坞电影的贡献。1999年《时代周刊》列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小龙与英国已故黛安娜王妃、美国总统肯尼迪等一同上榜。图为李小龙在星光大道上的纪念星徽。

  • 李小龙去世后多年,好莱坞一直试图复制李小龙的成功,在亚洲,李小龙作为偶像也被许多志在习武的年轻人模仿。日本一名叫Ryusei Imai的八岁男孩从四岁起就开始模仿李小龙,被称为“迷你李小龙”。

  • 2015年,由沈腾和马丽、尹正等人主演的影片《夏洛特烦恼》就在海报设计中加入了李小龙经典的黄色连体衣、手持双截棍的形象元素,时至今日,李小龙仍作为一个电影icon频频现身于各大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

  • 在2018年6月的2019春夏巴黎男装周上,李小龙元素也被时尚设计师融入服装设计中。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中,羸弱的“东亚病夫”也许已经成为过去,但结合最近的D&G的“辱华事件”来看,西方社会部分群体对华人的理解拘泥于特定视角的偏见也许还未完全消除。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