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雄不服气,陆企有机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雄不服气,陆企有机会

眼下的高雄,正因为韩国瑜的当选,有望再开启一个与大陆对话、合作的窗口。

作者 |阿崽

出品 | 出海传媒(ID:chuhaimedia)

高雄曾是台湾之光,而现在高雄已经没落,但是高雄不服气。 

1984年,罗大佑把高雄写进《超级市民》的歌词,那时,高雄是所有台湾南部青年的逐梦之地,土地里有农民、办公楼里有白领、厂里有工人,朝气青春就是高雄的气息。

(美丽的高雄港)

2014年,当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进到高雄,希望拿出900亿新台币建一个生产基地,却被拒之门外。彼时的高雄,已经从台湾第二大城市的位置滑下,农产品暴跌、年轻人流失、制造业也在转移,主政“市长”忙着“台独”。 

斗转星移三十年,当年的高雄年轻人已知天命,现在的高雄年轻人试图一搏。 

于是,韩国瑜上任了。 

 “又老又穷” 

在日据时代,高雄便有着“港都”之称,并且发展成了港埠城市与军事要地,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高雄发展成为南部台湾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枢,并为拉动台湾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如钢铁、金属加工、石油、化工、造船、远洋渔业等产业亦欣欣向荣,创造出庞大的产值与就业机会。 

而在1998年民进党取得高雄“市长”一位之后,在长达20年的“治理”中,逐渐堆砌出一个负债累累、产业外流严重、青年就业困难的高雄。 

位于高雄港旁边、1999年作为南台湾的地标风光开幕的85大楼,可以作为这种抛物线式下滑的典型例证:在20年后,已经变成楼层闲置或沦为日租套房,甚至打出“3天两夜999元(新台币)”的超低价来吸引客人。 

(高雄的基础设施开始老化)

在1999年,高雄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高居全球第三,如今已经跌到第15,超越高雄的港埠中,有8个是大陆港口。

而当年的“超级市民”,现在也已老矣走矣:根据高雄市政府统计,2010年县市合并后,高雄人口数并没有大幅改变,2011年1月人口数为277万3433人,到了今年7月人口数为277万3506人,只增加了73人。而从高雄迁移出去“北漂”的人口(在台湾北部打拼的南部人口)则估计达到了30万人。 

高雄老,老在市容老、产业旧、年轻人少;高雄穷,穷在2500亿元新台币的负债,穷在产业腾跃的机会被再三错过,穷在本地人口老化与消费不振的恶性循环。 

当年风光,如今慌张。高雄很难过。当高雄人迫切想治愈高雄之痛,便选出了打出“让高雄赚钱”口号的韩国瑜。

韩国瑜如何“让高雄赚钱” 

摆在韩国瑜面前的高雄,产业退化、人口流失、老龄化加剧。韩国瑜的办法,就是要让“东西卖得出去、人进得来”。 

在“竞选”中,韩国瑜表示,过去高雄面临的困境,是有很多好的产品卖不出去,观光客、投资客持续萎缩,所以他上任首要做两件事,第一就是由高市府架设交易平台,无论农民、渔民、花农、畜农或工业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出去,第二,他和副市长会针对部分重点产品,亲自带农渔民去外面抢订单,无论东南亚还是大陆都会合作。 

事实上,现在最能让韩国瑜的“主政”最快见效的,就是农牧渔产品的输出。南台湾是农牧渔业的主产区,而高雄又是南台湾的核心城市,随着韩国瑜的上台,高雄势必会成为南台湾农牧渔产品出口的最重要基地。 

再加上,本身就做过北农总经理的韩国瑜有着丰富的相关经验,这也会让其成为主导整个南台湾农牧渔产品出口的实施者。 

另一方面,从高雄的产业结构来看,优良的港口位置、稳定的重工业基础、较好的重轻工业层次分配,也给了高雄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别忘了,郭台铭为何在2014年赴高雄,要投建生产基地呢。 

于是,成功当选高雄市长的韩国瑜在开票隔天,就给郭台铭打了3个小时电话,要求鸿海在高雄设厂。

(郭台铭又成为了香饽饽)

一面盯紧基础性的第一产业,一面积极谋求新产业立项,韩国瑜在试图寻找到让高雄再流动起来的办法。而诸多办法中的核心,便是绕不开的两岸关系。 

到高雄去 

在国民党掌权时期,台北与上海、台中与厦门结成了姊妹城市。而在民进党20年近乎“封闭”状态下的高雄,失去了与大陆对话的机会,进而也失去了参与进全球产业链重塑并转型过程的机会。 

高雄二十年的衰落是台湾衰落的一个缩影,这与大陆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台湾地区当局统计数据显示,有近7成选民不满蔡政府的经济政策、近6成选民不满两岸政策,这样的民调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包括高雄人愿意和大陆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而民进党显然不是实现这种需求的角色。 

(高雄代表性景点高雄眼会迎来更多游客)

对于高雄市民而言,能否通过选出一个拥有新主政思路的市长,展开与大陆城市的全面合作,并因为关系的快速稳定而逐步吸引外资来到高雄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眼下的高雄,正因为韩国瑜的当选,有望再开启一个与大陆对话、合作的窗口。 

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后再次明确表示,他对两岸的态度就是“九二共识”,对他而言,两岸关系没有围墙,只有道路,并表示未来将建立“两岸工作小组”加强两岸交流,通过和大陆建立良好关系,让高雄的经济得以发展,“台当局不交流,我们积极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台湾民众赚到钱,让经济再起飞。” 

而对大陆企业来说,韩国瑜的高雄也是机会潜在地: 

第一、旅游业。在之前的对话关闭期间,高雄曾因陆客的减少损失惨重,如当地最火热的夜市,从500个摊位锐减至50个,商旅业进入凋敝状态;现在可谓重现生机时机已到。 

第二、高雄的重工业基础及优良的海港。台湾南部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试图出海的大陆企业可以考虑利用高雄的地理位置作为跳板延伸同东南亚、美洲的贸易关系; 

第三、农渔产品贸易及加工。在最近的选举造势期间,南台湾所及之处都能够看到农牧渔民们对昔日国民党政策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民进党治下现况的不满。 

如之前所说,韩国瑜的农产品贸易背景及经验,及农业在南部台湾的重心地位,必促使他积极谋求与大陆的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建立,结合此前大陆大量的“惠台政策”重心也是在农业交流上,大陆企业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考虑如何与高雄建立直接的农产品业务联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出海传媒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北京
聚焦中国企业、中国资本的国际化战略、案例、成败得失。提供海外市场大数据分析一手报告成果。

下载界面新闻

高雄不服气,陆企有机会

眼下的高雄,正因为韩国瑜的当选,有望再开启一个与大陆对话、合作的窗口。

作者 |阿崽

出品 | 出海传媒(ID:chuhaimedia)

高雄曾是台湾之光,而现在高雄已经没落,但是高雄不服气。 

1984年,罗大佑把高雄写进《超级市民》的歌词,那时,高雄是所有台湾南部青年的逐梦之地,土地里有农民、办公楼里有白领、厂里有工人,朝气青春就是高雄的气息。

(美丽的高雄港)

2014年,当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进到高雄,希望拿出900亿新台币建一个生产基地,却被拒之门外。彼时的高雄,已经从台湾第二大城市的位置滑下,农产品暴跌、年轻人流失、制造业也在转移,主政“市长”忙着“台独”。 

斗转星移三十年,当年的高雄年轻人已知天命,现在的高雄年轻人试图一搏。 

于是,韩国瑜上任了。 

 “又老又穷” 

在日据时代,高雄便有着“港都”之称,并且发展成了港埠城市与军事要地,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高雄发展成为南部台湾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枢,并为拉动台湾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如钢铁、金属加工、石油、化工、造船、远洋渔业等产业亦欣欣向荣,创造出庞大的产值与就业机会。 

而在1998年民进党取得高雄“市长”一位之后,在长达20年的“治理”中,逐渐堆砌出一个负债累累、产业外流严重、青年就业困难的高雄。 

位于高雄港旁边、1999年作为南台湾的地标风光开幕的85大楼,可以作为这种抛物线式下滑的典型例证:在20年后,已经变成楼层闲置或沦为日租套房,甚至打出“3天两夜999元(新台币)”的超低价来吸引客人。 

(高雄的基础设施开始老化)

在1999年,高雄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高居全球第三,如今已经跌到第15,超越高雄的港埠中,有8个是大陆港口。

而当年的“超级市民”,现在也已老矣走矣:根据高雄市政府统计,2010年县市合并后,高雄人口数并没有大幅改变,2011年1月人口数为277万3433人,到了今年7月人口数为277万3506人,只增加了73人。而从高雄迁移出去“北漂”的人口(在台湾北部打拼的南部人口)则估计达到了30万人。 

高雄老,老在市容老、产业旧、年轻人少;高雄穷,穷在2500亿元新台币的负债,穷在产业腾跃的机会被再三错过,穷在本地人口老化与消费不振的恶性循环。 

当年风光,如今慌张。高雄很难过。当高雄人迫切想治愈高雄之痛,便选出了打出“让高雄赚钱”口号的韩国瑜。

韩国瑜如何“让高雄赚钱” 

摆在韩国瑜面前的高雄,产业退化、人口流失、老龄化加剧。韩国瑜的办法,就是要让“东西卖得出去、人进得来”。 

在“竞选”中,韩国瑜表示,过去高雄面临的困境,是有很多好的产品卖不出去,观光客、投资客持续萎缩,所以他上任首要做两件事,第一就是由高市府架设交易平台,无论农民、渔民、花农、畜农或工业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出去,第二,他和副市长会针对部分重点产品,亲自带农渔民去外面抢订单,无论东南亚还是大陆都会合作。 

事实上,现在最能让韩国瑜的“主政”最快见效的,就是农牧渔产品的输出。南台湾是农牧渔业的主产区,而高雄又是南台湾的核心城市,随着韩国瑜的上台,高雄势必会成为南台湾农牧渔产品出口的最重要基地。 

再加上,本身就做过北农总经理的韩国瑜有着丰富的相关经验,这也会让其成为主导整个南台湾农牧渔产品出口的实施者。 

另一方面,从高雄的产业结构来看,优良的港口位置、稳定的重工业基础、较好的重轻工业层次分配,也给了高雄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别忘了,郭台铭为何在2014年赴高雄,要投建生产基地呢。 

于是,成功当选高雄市长的韩国瑜在开票隔天,就给郭台铭打了3个小时电话,要求鸿海在高雄设厂。

(郭台铭又成为了香饽饽)

一面盯紧基础性的第一产业,一面积极谋求新产业立项,韩国瑜在试图寻找到让高雄再流动起来的办法。而诸多办法中的核心,便是绕不开的两岸关系。 

到高雄去 

在国民党掌权时期,台北与上海、台中与厦门结成了姊妹城市。而在民进党20年近乎“封闭”状态下的高雄,失去了与大陆对话的机会,进而也失去了参与进全球产业链重塑并转型过程的机会。 

高雄二十年的衰落是台湾衰落的一个缩影,这与大陆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台湾地区当局统计数据显示,有近7成选民不满蔡政府的经济政策、近6成选民不满两岸政策,这样的民调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包括高雄人愿意和大陆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而民进党显然不是实现这种需求的角色。 

(高雄代表性景点高雄眼会迎来更多游客)

对于高雄市民而言,能否通过选出一个拥有新主政思路的市长,展开与大陆城市的全面合作,并因为关系的快速稳定而逐步吸引外资来到高雄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眼下的高雄,正因为韩国瑜的当选,有望再开启一个与大陆对话、合作的窗口。 

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后再次明确表示,他对两岸的态度就是“九二共识”,对他而言,两岸关系没有围墙,只有道路,并表示未来将建立“两岸工作小组”加强两岸交流,通过和大陆建立良好关系,让高雄的经济得以发展,“台当局不交流,我们积极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台湾民众赚到钱,让经济再起飞。” 

而对大陆企业来说,韩国瑜的高雄也是机会潜在地: 

第一、旅游业。在之前的对话关闭期间,高雄曾因陆客的减少损失惨重,如当地最火热的夜市,从500个摊位锐减至50个,商旅业进入凋敝状态;现在可谓重现生机时机已到。 

第二、高雄的重工业基础及优良的海港。台湾南部年轻人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试图出海的大陆企业可以考虑利用高雄的地理位置作为跳板延伸同东南亚、美洲的贸易关系; 

第三、农渔产品贸易及加工。在最近的选举造势期间,南台湾所及之处都能够看到农牧渔民们对昔日国民党政策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民进党治下现况的不满。 

如之前所说,韩国瑜的农产品贸易背景及经验,及农业在南部台湾的重心地位,必促使他积极谋求与大陆的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建立,结合此前大陆大量的“惠台政策”重心也是在农业交流上,大陆企业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考虑如何与高雄建立直接的农产品业务联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