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4日上海,花甲老人柯卫善在上海徐汇区虹桥路一栋居民楼内被杀害。
案发现场,2万元现金、8枚公司印章及一些企业票据不翼而飞。警方抵达现场后通过现场勘查,提取到了3枚疑似犯罪嫌疑人留下的指纹。
此后22年间,上海徐汇警方仅凭这一线索,对犯罪嫌疑人穷追不舍。2018年9月,指纹的“主人”张庆在北京被上海徐汇警方抓获。
从张庆落网后交代的情况来看,当年案发时的种种“偶然”无意中增加了这起案件的侦破难度。跨越时空,警方对陈年旧案抽丝剥茧,步步破解谜题——这既得益于现代刑侦科技的进步,更有赖于警方逢疑必解,对真相孜孜以求的信念支撑。
案发
第一个发现柯卫善被人杀害的,是他所在企业的总经理高汉良。当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按照固定时间来到办公室上班。
柯卫善生前与高汉良同属一个系统职工。两家人是邻居,关系和睦。退休后,下海经商的高汉良急需帮手协助打理生意,便找来同样退休的柯卫善担任企业副总。
柯卫善遇害的地点,是一处建于上世纪60年代老式工房。5层建筑是典型的筒子楼结构。每层共4户,两户共用厨卫。而柯卫善倒下的地方,位于5层最靠里的一间。

高汉良向警方描述,推开门后,他发现柯卫善头部是血,倒伏在门边,身体蜷伏,双手前伸,试图拉住什么。
根据法医检查,柯卫善是被人使用一把菜刀砍劈头部,造成开放性出血致死。在现场,刑侦人员提取到了凶手使用的菜刀。
当年的案卷显示,当天,嫌疑人打开案发地外侧防盗门后,通过卸下木门上方的气窗后翻窗进入该室。随后,嫌疑人使用改锥撬开了4个铁皮柜中的其中两个,盗取了2万元现金、8枚企业公章以及大量票据。
警方还在现场发现了一把钥匙。警方怀疑,另外两个铁皮柜没有撬动痕迹,可能系嫌疑人在将受害者砍倒后,从其身上盗窃钥匙后自行打开。同时,办公室的桌子抽屉也有被翻动的痕迹。
刑侦人员在对现场痕迹进行勘察时,在气窗玻璃上与铁皮柜门上一共提取到了3枚指纹。因为气窗并非公共区域,所以警方判断,指纹可能系嫌疑人在破窗过程中留下的。
进一步对现场痕迹勘察后,警方得出结论,嫌疑人能够翻越气窗,因此身高可能不超过165cm,而且可能是一次入室盗窃被受害者撞见之后,转化成为杀人的案件。
因为案发时正值白天,柯卫善被害的消息迅速引发附近居民的关注。时任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徐镇派出所民警的刘志弘依旧记得当天到场进行外围处置的情景,邻居们议论纷纷。

能够精确的找到这处藏身居民楼中的企业办公室,并且精准地找到铁皮柜中的现金,失窃物品中还有公章、票据等物品……专案组成员怀疑,熟人作案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也不排除是流窜作案的可能。
凶手是谁,作案动机如何?凭借有限的线索,专案组试图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突破。
追凶
刘志弘回忆,案发后专案组拿着指纹在进行大范围比对,并以“人海战术”为基本侦办思路,对受害者的人际关系进行大范围排摸。
“案发后半年时间内,警方总计排查了数千人次。但是案件仍无进展。”刘志弘回忆,随着案件陷入僵局,专案组数次扩大排查范围,其中包括了身高不足165cm的前科人员。同时协查追踪公章的通告也发往了全国各地,但都石沉大海。
同时,警方对受害者人际关系的排摸也进入了死胡同,相关人员一一被排除嫌疑。
半年时间已过,公众亟待真相的渴望丝毫未减,而警方的有效线索也仅剩一枚指纹和大致的身高两项。案件也随之转入常态化侦查阶段。
但是至亲、挚友的意外被害,将柯卫善以及高汉良两家人的命运撞向了另外一条轨道。
对于柯卫善的家人而言,那天清晨,他在公交车站挥手告别的样子深深地刻进脑海。能够早日让凶手伏法,成为柯家人余生的目标。而对于高汉良而言,同事在自己的企业被害,给他带来了深深地愧疚。流言蜚语更让高汉良有苦难言。
最终,两家人因为该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后来,柯卫善被害的老工房也在轰烈地城市建设中被夷为平地。
喧嚣渐归沉寂。但对于警方而言,告慰死者的唯一办法就是破案。
尽管时间流转,但是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并未放弃侦破。每隔一段时间,刑警队员就会再次翻出案件,除了对案件进行重新梳理之外,还会对指纹进行翻拍,以保证其显影质量。
这一传统在此后22年间,由4代上海刑警接力完成。当年初出茅庐的派出所民警刘志弘也调入刑侦支队,接手此案。
上海市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倪新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指纹比对对数据的基数要求很高。而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为了能够扩大指纹比对基数,上海警队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趁出差办案的时机,带着指纹卡前往全国各地与当地警方的指纹库进行碰撞比对。
所以,在此后22年间,警方从柯卫善遇害现场提取的指纹,连同其他案卷一道,跟随上海警方走遍全国各地。这也成为上海警队的一项“传统”。
正是凭借这一土办法,2018年4月,上海警方在山东警方的数据库中,比中了一枚指纹信息,破获了2004年12·2斜土路入室抢劫杀人案。

这一案件的侦破也提振了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信心。倪新风透露,当时警队上下坚信,“5·14案”离真相大白也不远了。
解疑
2018年8月份,上海刑侦方面获悉公安部集合全国资源建立相关数据库后,立即派员赶至公安部递交数据查档比对。交叉比对中,警方查明一名盗窃前科人员张庆有重大作案嫌疑。
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民警高亮解释,张庆的指纹中,有14处特征点与案发现场提取的指纹相似,几乎可以断定系同一人。
在查询相关案卷时,徐汇刑侦支队发现,张庆是1993年在一起盗窃案中被处理的,指纹也是在那时被提取的。
同样是一起陈年旧案,如何能够证明张庆本人和1993年的这枚指纹是同一人的?
带着疑问,倪新风赶赴云南调取了张庆的指纹信息和相关资料。案卷显示,1993年,张庆在工地务工时盗窃工友存折,并伪造私章取走存款,最终被判刑1年2个月。在案卷中,倪新风还找到了张庆的照片等资料。
带着这些信息,倪新风又赶赴张庆的老家四川阆中。在当地警方配合下,倪新风与2005年左右提交的个人信息比对,证实了张庆就是案发现场指纹的“主人”。
凶手身份已经近乎清晰,但是其动机仍不明朗。因为时间久远,倪新风在阆中获悉,在1996年以后,张庆去往北京发展,很少回家。至于在1996年,张庆有无去过上海,已无从考证。
在重新梳理动机时,警方发现,当年的排查对象中也有一位张姓嫌疑人,“当时,这名张姓年轻男子在高汉良女婿的引荐下,曾于1995年底在案发现场的办公室内居住过一个月。”
这名张姓男子会不会就是张庆?警方在对赴北京抓捕的同时,重启了对这一线索的追踪。但随后的调查显示,张姓男子并非“彼”张。对作案动机的追查,再次断了线索。
虽然作案动机尚不明朗,但是拥有指纹的铁证,徐汇警方决定立即对张庆实施抓捕。
2018年10月11日,上海徐汇警方会同北京警方,在西城区一处平房内,将张庆当场抓获。
在矢口否认犯罪事实,对抗审讯5分钟之后,面对铁证,张庆交代了于1996年5月14日,在徐汇区入室盗窃、杀人的全部事实。
尘封22年的悬案,破了。
复盘
在徐汇区看守所内,张庆向界面新闻记者袒露了22年逃亡路的始末。

时针拨回1996年。在听说妹妹想要报考上海纺织大学后,身为家中长子的张庆自告奋勇想要到上海打工,为妹妹打前站。但是因为有前科在身,张庆在上海的求职并不顺遂。
5月13日,已经半个月没有工作的张庆闲逛到徐汇区东方商厦内。在商场内,他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车上当时挂着一个手包。顿时心生歹念。
趁年轻妈妈不注意,他“顺”走了手包。但是打开手包后,张庆发现,里面仅仅只有一张身份证和一串钥匙,并无财物。
这个手包的主人正是高汉良的女儿。
眼看一次行窃并没有实际结果,张庆不甘心。在身份证上,他看到了高汉良女儿的居住地为虹桥路某号,加上这串钥匙。张庆心想,可以趁家中没人的时候,上门大捞一笔。
次日上午10点左右,张庆根据身份证上的信息找到了508室。据张回忆,当时办公室的防盗门并没锁,只有木门锁住了,而手中的这串钥匙并不能打开门。
心有不甘,张庆卸下气窗玻璃钻进了房间内。他告诉记者,印象中,铁皮柜有两个未上锁,里面放有改锥。所以他用这套设备,撬开了另外两个上锁的铁皮柜。
惊慌之下,张庆来不及分拣,拎着装有公章、票据、现金的包裹就想仓皇逃离。却在出门时与刚好前来上班的柯卫善撞了个满怀。
张庆交代,云南的那次服刑记录让原本老实的他在家人面前蒙羞, “这一次如果再被抓住,可能又要坐牢。到时候真的是没脸见家人。”
情急之下,张庆与柯卫善搏斗了起来。扭打中,他从筒子楼道内的厨房内抄起一把菜刀猛砍柯卫善。
张庆回忆,被菜刀砍倒后,柯卫善扔拉扯着他的裤腿,试图阻止他逃离。他扔掉刀后,抄起装有现金的包裹就仓皇逃窜,并把盗窃来的钥匙丢在了现场。
他说,当时他脑袋一片空白,找了一个地方坐了很久才回过神,也不知道对方伤得怎么样。回到上海火车站附近的旅馆内,他清点了现金,将公章、票据扔进了附近的河道内。此后半个月内,他在旅馆内不敢外出,在宾馆内与人打牌,但是很快输光了全部钱款。
此后22年间,他跟随老乡一直在北京务工。这一段经历也成为他心头上的石头,“不敢与人讲,也不敢去打听,更不敢去想,当年被他砍到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他说,直到有一天,他在新闻上获悉一个叫“追诉期”的名词。他才重新放松下来,期盼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待人生被洗白,可以重新来过,照顾好父母双亲,并期待早点参加女儿的婚礼。
直到他被警方找上门来,他才如梦方醒。
他告诉记者,在被抓捕的一瞬间,其实内心还抱有侥幸想糊弄过去,直到倪新风对他说出那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本人中,柯卫善、高汉良、张庆均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