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是一名低产的导演,从1997年处女作《绿鱼》出道至今,只执导了6部长片作品,其中有3部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一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他并不是一名科班出身的导演,大学就读的是国语系,1983年已经29岁的他发表了处女作小说《The Booty》,14年之后他才正式执导自己的处女作,那时的他已经43岁。
在他看来,自己没有执导短片的经验,从一开始便直接拍摄长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龄,“因为我很晚才出道,所以从短片学起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直接拍了长片。”
仅仅通过这6部影片,他已经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成为不少文艺片爱好者的挚爱。在今年10月来到中国参加第二届平遥电影节时,他与贾樟柯导演的对谈一票难求,成为该电影节中最具人气的活动了,今年他获得戛纳电影节提名的新片《燃烧》也在平遥影展上进行展映,不少影迷早早前去排队观看。
也正是在平遥电影节上,他接受了来自华时代全球短片节主办方的邀约,确定担任2018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终审评委。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短片电影节的评委,与短片节轮值主席张杨,以及其他评委Philippe Bober、张杨、梁静、郑大圣、陈玲珍、王锋一同评选出不同单元的5部最佳影片和1部特别提名影片。
虽然在导演生涯中,李沧东并没有拍摄任何一部短片,但他曾任职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电影学院的教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指导学生拍摄不少短片并进行点评,对短片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大众的普遍观念里,短片的存在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从内容的角度上来看,时长有限,能承载的主题和故事没有办法跟长片相媲美。没有办法进入院线上映,也缺少一个成熟稳定的放映渠道。更因为目前大多数短片都是习作、学生作品,大众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对观众的友好程度也不太高。就算在不少创作者眼中,也将短片视作自己拍摄长片前的一个跳板,希望通过短片磨练自己的经验技术,为自己的长片打下基础。
但在李沧东眼中,短片并不只是拍长片的跳板,“长片和短片是具有不同性格的电影形式。长片并不是比短片更优越的形式,短片在很短的时长里,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存在的世界,有着更多的电影式的叩问,所以短片更接近电影的本质。”
从展现的角度来说,主流的长片自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渠道与观众进行连接,李沧东认为这是长片与短片之间天然的不同。他更建议短片创作者,可以考虑影像艺术家的传播模式,“短片如何也用这种思维来看的话,和观众见面的机会其实也不是那么少的。”
他也给出建议,若是真的想拍摄长片,没有必要非得用短片磨炼自己的技术,钻研写出更好剧本更为重要。李沧东的6部影片都是自编自导的,在成为导演之前,他也是以编剧的身份,与朴光洙导演合作长片。
正是通过自己创作剧本、担任导演,李沧东能够更加自如地把握电影的故事和表达方向,能够用许许多多不同的风格去生动表达自己希望传达的核心思想,做到“会活用类型,不会拘泥于类型本身”。而他所表达的,始终如一,“电影让我们回望我们生活的世界、反思我们的现实,并对此间的意义进行提问。我是一路为了拍那样的电影努力过来的,现在和未来,也会继续拍摄那样的电影。”
界面娱乐对话李沧东:
界面娱乐:当年你是从作家转行导演,第一部就是拍的长片,为什么没有从普遍的短片开始做起?
李沧东:其实我没有想到会成为电影导演,反而一直觉得电影导演对我来说是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的人做的事,但偶然的机会让我参与其中,写了剧本,做了副导演。
因为我很晚才出道,所以从短片学起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直接拍了长片。
我不认为要把拍短片变成为了拍长片之前经历的一个过程,长片有作为长片的特性,短片有作为短片的特性,某种意义上很多情况中,短片更接近对电影本质的提问,长片会在那之外考虑更多的因素,因为要在电影院跟很多观众见面,要跟观众进行交流,无论通过故事还是通过其他各种的商业元素、大众元素还是娱乐功能。所以综合考量各种元素是长片的特性,我觉得二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界面娱乐:这次担任华时代短片节的评委,你觉得在中间是否有看到一些短片导演具备能够驾驭长片的潜力?
李沧东:我觉得,从优秀的短片中去判断导演是否具备拍摄长片能力(不太合适),短片和长片的导演,我觉得不是一回事。刚才也说,短片是表达自己对电影本质的认识,去发现这些和长片所需要的要素是不同的。比如,演员贡献了多么精彩的演技,剧本拥有多厉害的讲故事的能力,这些要素才是做长片时需要的。看了短片后寻找做长片的能力,其实是不容易的。
界面娱乐:短片是否是一名导演拍摄长片的跳板?如果只创作短片,可能生存吗?
李沧东:大概在中国也差不多。韩国从很早开始,就倾向让在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拍摄短片。也就是他们在准备拍长片的过程中,为了拍长片而拍短片进行练习的方式。我觉得长片和短片是具有不同性格的电影形式,反而没有对学生要求为了拍长片要拿拍短片作为第一阶段,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还是要拍短片的,他们也拍好了非常棒的短片,甚至还在国外的电影节中获了奖,但也不一定就代表他们能拍好长片。
想要拍摄优秀的长片出道的话,就不要拼命地拍短片。拍长片就要写剧本,我是这样强调的。现在虽然我不在电影学校任教了,但拍长片的话,写剧本是更重要的,不要为了拍长一部短片,耗费所有的努力和时间,现在看来这是不明智的方式。
像之前我们用胶片拍的时候,从电影的基本技术考虑,是要为了掌握技术而着急拍短片进行熟练,但现在的话不存在技术的问题,现在来到了用智能手机就能拍电影的时代,用拍短片来掌握技术不是拍电影的明智的决定,反而应该为了准备长片电影,要一直不断地观察世界上的人们,想好我能讲什么故事,通过亲自写剧本来确认自己所特有的故事,熟悉这个过程之后再出道。
界面娱乐:你认为相比长片,短片电影的难点在于哪里?
李沧东:对于拍摄短片,我也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但我觉得拍短片和长片的不同点,在于学习电影和做电影的人,他们对电影这种媒体到底是什么这样对自问,并将运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影片来回答和表现,以及深度思考电影作为媒体的本质是什么。电影是什么?和别的媒介又怎样的区别?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些事很重要的。
界面娱乐:总的来说长片在这个时代受到的关注比短片高很多,而且长片更容易作为经典流传下去,你怎么看艺术性短片存在的价值?
李沧东:长片比短片更被广泛关注,甚至艺术价值也更被认可这件事,其实并不是长片比短片在形式上的艺术价值更优越。我觉得现在电影不仅在影院和观众见面,现在还可以在影院之外的途径被看到,所以在流通的过程中,长片比短片处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因此观众接触和知道了更多的长片作品。
长片并不是比短片更优越的形式,短片在很短的时长里,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存在的世界,有着更多的电影式的叩问,所以短片更接近电影的本质。
界面娱乐:对短片电影在未来的商业化有什么样的期待?
李沧东:如果年轻电影人想一直拍短片,也是作为电影导演可以选择的路。把短片作为长片的一个从属,倾向于认为它是拍摄长片的前的一个阶段,韩国是这样,大概中国也是这样。
但像国外的话,一直有拍摄短片的导演,脱离长片的商业压迫,寻找自己艺术方式的一种途径。当然没有很多大众性的机会在影院和观众见面,但以少数观众作为对象,营造真正的交流的方式也是电影。现在的影像艺术家们,只向展示会的观众们展示自己的影像作品,短片如何也用这种思维来看的话,和观众见面的机会其实也不是那么少的。
界面娱乐:你拍摄的故事题材大多是边缘人的悲剧故事,这些故事从什么角度深深吸引着你?
李沧东:我之前拍的和我现在正在苦思的电影并没有太大区别,电影让我们回望我们生活的世界、反思我们的现实,并对此间的意义进行提问。我是一路为了拍那样的电影努力过来的,现在和未来,也会继续拍摄那样的电影。
而且我没有执着于任何类型,像《燃烧》和最近拍摄的电影,虽然有一定的惊悚悬疑片的框架,但不会局限于具体哪种类型,是会运用类型元素来努力讲述更多层次的故事。会活用类型,不会拘泥于类型本身。
界面娱乐:你期待在当下的中国年轻人身上看到什么特质?
李沧东:很难说具体最期待什么,我觉得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现在中国年轻电影人对电影的热情和真诚以及挑战精神都是更强的,所以这次也成为我能亲眼看到并实际感受到年轻电影人能量的好机会。
这次来到中国之前的一个月,我参加了平遥电影节,也和中国的年轻电影人见了面,通过大师课和贾樟柯导演一起回答问题,和观众们有了对话。通过他们的提问和对电影的姿态,以及他们对电影本质的提问,就能充分感受到了。光是今年看到的中国年轻电影导演的作品,就感受到比其他国家更强的能量和挑战精神。这些新感受是我在中国期间一直有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