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熊猫私厨“精英+互联网”聚会上,宝洁校友会会长黄勇应邀担任“主咖”来做分享。黄勇于1992年加入宝洁,于2001年成立校友会,并于2013年成立了宝捷会校友创投基金来支持宝洁人的创业和成长。
一同参加熊猫私厨的还有壹见传媒创始人吴益鹏,他也是宝洁中国校友会上海分会会长。坚果大爆炸CEO潘浩曾在联合利华工作过,CGC Girl Collection创始人沈元来自时尚集团,这些人受过传统大型消费品公司历练,又走进互联网世界的创业者,是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所定义的“精英+互联网”创业者。
以下是本文核心要点:
-
大量通过校招进入宝洁的同学,经历宝洁内部言传身教式的系统化培训,受到宝洁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成就了他们的“精英”能力;
-
BAT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而这两项技能恰恰是宝洁人的强项,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宝洁人加入互联网公司;
-
据不完全统计,从宝洁毕业的3000多人中,有20%的宝洁人选择创业或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创业型公司。由于宝洁人受到大公司规模化管理惯性思维的限制,相比从0到1,宝洁人更擅长从10到100;
-
新一轮大消费创业热潮中,对供应链、品牌、渠道有着深刻理解的宝洁人如鱼得水,更容易脱颖而出;
-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用户行为的迁移,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兴起,未来的消费品牌难出Mega Brand,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小而美品牌。
-
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认为,新一波创业者中,以宝洁系为代表的接受过系统化培训、并拥有互联网能力的精英,是一群最好的创业者。
为什么是宝洁成就了“精英+互联网”创业者?
在熊猫私厨上,当问及宝洁人的特点时,黄勇分享了自己的洞察和体会。
第一,宝洁人都拥有共同的“DNA”,这与宝洁的招聘体系密切相关。
他说,宝洁有一套面试体系及评判标准。现如今,面试规则已由当年的七条增至九条。
现在,知乎等平台上流传的“宝洁面试八问”,代表了宝洁推崇的PEAK Performance Factors 模型。该模型主要考察新员工是否有设定目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入职宝洁后,公司甚至会把大家关在一起学英文、做商业培训等,这些都为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宝洁的招聘和培训体系,最终培养出大批有着相似“DNA”的人才。
第二,内部晋升制度和言传身教。
黄勇说,宝洁迄今为止所有高级管理岗位依旧使用内部提升制度,而不会从外招募空降司令。如果宝洁的员工离职后再回公司,也需要降级从相对基层的岗位开始。他说,这样的机制保持了宝洁人的纯粹,这让他们做事更踏实、更讲规矩。
毫无疑问宝洁这套独特的体系有它成功的地方, 但也有它的不足。大公司规模化管理的惯性思维让宝洁员工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有些措手不及。
“虽然宝洁前几年遇到很大的挑战,但今年‘双十一’宝洁产品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在身体护理、护肤类等品类再次名列前茅,这让我又看到了宝洁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500强企业,宝洁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打法。”黄勇说。
李论认为,这实际上是穿越周期的力量。过去几年宝洁通过换帅、裁员等措施自救,扛住了一波来自互联网的冲击,也实现了螺旋式上升。“投资机会也是如此,前五年可能靠认知领先,后五年靠资本领先,未来五来又靠经验等等积累的东西,靠产业等等,再等下一波循环继续。”
为什么BAT喜欢挖宝洁的人?
近几年,大量宝洁员工跳槽至BAT等互联网公司。据不完全统计,阿里的宝洁人已超过200位,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公司也有很多宝洁背景的员工。
为什么BAT巨头现在这么喜欢挖角宝洁背景的员工?
黄勇分析,主要有几点:
第一,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他们越来越希望有标准化、系统化的人才,这时候宝洁系备受青睐。
吴益鹏说,还要看各个公司的核心驱动力,如果这个驱动力和宝洁人的某类素质一致,那么就会愿意招聘宝洁背景的员工。以阿里巴巴的天猫为例,天猫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商品和广告,这个事情恰恰是宝洁最擅长的。比如天猫增加了品类的品牌部门,这个调整和宝洁架构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什么阿里喜欢宝洁的人,黄晓蕾提供了一个意思的视角:
“宝洁的人本身都是名校毕业生,本身带着一些筛选机制,会起到背书作用。可以帮企业做口碑。另一方面,阿里和宝洁一样,都是在赚女人的钱。”
第二,除了解决问题、创新思考这些业务能力,宝洁特别强调PVP(purpose, values, principles),即核心价值观。宝洁人的底子打得比较扎实,人也比较踏实。
入职宝洁初期,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后,还要长期在不同区域进行一线销售。他们对消费者、零售商家有深刻的理解,销售技能成了宝洁人的基本功。黄勇还分享了他们晚上住着五星级酒店,白天出门骑着一辆小三轮去卖货的故事。
宝洁作为消费品圈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精英骨干。比如,现任阿芙精油总裁张耀东,在欧莱雅时一手建立了销售团队和品牌体系。现彩妆品牌玛丽黛佳的品牌总经理陈海军也曾是他团队里的骨干。
李论谈自己接触的宝洁人的印象,一个是比较正,另一个是基本功比较好,甚至做excel表格都无出其右。
他提到熊猫资本投资摩拜单车的故事,最开始和前摩拜单车CEO 王晓峰接触,王晓峰对数据的敏感让熊猫资本的合伙人深深吸引。
“你想要什么数据,他给的数据比你想象的还要完整。当他打开他的数据后台,我们发现,哪个公司的Founder能把Excel表做成这样?一层、两层、三层Excel表的数据逻辑非常清楚。”
后来,熊猫资本在2016年6月投资了摩拜单车B轮,随后在B+、C轮、D轮等连续追投四轮,2018年4月,美团点评并购摩拜单车,熊猫资本退出实现了很好的财务回报。
宝洁系创业曾一度不被看好
宝洁系成名的创业者已经不少,无论是刚刚上市的宝宝树的CEO王怀南,还是过去在线旅行的巨头艺龙网CEO崔广福,猎聘创始人戴科彬,熊猫资本的portfolio中的摩拜单车前CEO王晓峰,还有大量的“精英+”创业者从宝洁等公司出来,做消费品创业。比如HomeFacialPro创始人吕博、植观创始人唐亮、USMILE的Gino等等。
宝洁从1988年开始进中国,从1996年起陆续有人出来创业。初步估算,目前3000多位宝洁校友中大约有600至700人加入了创业大军。回顾宝洁人的创业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方向基本分成To B和To C两条战线。
To B创业之路基本上从2000年开始,当时互联网还没真正兴起,这一波宝洁创业者都以线下切入,几乎都在帮大品牌做传统的营销服务。中国最大的十家营销服务公司中,九成以上跟宝洁人有关。2006年起,鉴于这种生意的局限性,陆陆续续有很多营销公司出售给外企。
在互联网兴起后,宝洁人围绕互联网生态圈继续做To B业务,他们陆续加入或创立如AdMaster、品友互动等互联网营销服务公司,最近还出现了更多基于社交和AI技术的营销服务公司,比如壹见传媒、筷子科技、爱零工等。黄勇认为,接下来To B业务会是非常好的机会。
To C的传统业务方面,有些校友早年开始了保健品、日化等生意,虽然盈利不错,但都未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体量。
外界之所以对宝洁人创业不看好,黄勇认为是宝洁系早年创业项目中可能有这几个问题:
第一,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创业,唯有十项全能选手才有成功的机会,需要创业者对供应链、销售、营销、资金、资本各个方面都要掌握,而大公司体系培训出来的宝洁人通常只会1-2项技能,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创业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第二,大部分宝洁校友都来自好学校的好学生,习惯了单打独斗,本身有局限性;
第三,早期创业的宝洁人对资本不敏感,格局和视野没有完全打开,导致了企业没能及时转型升级、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To C创业项目中,可以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
黄勇回忆,缺乏互联网基因的宝洁人在无形产品创业中参与较少,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宝树的创始人王怀南和猎聘网创始人戴科彬。王怀南离开宝洁后加入了谷歌、linkedin等互联网公司,从此跨入互联网圈,创立宝宝树并于今年上市,成为母婴社区第一股。戴科彬创立的猎聘网以互联网思维直击行业痛点,实现了传统网络招聘模式的革命性颠覆。于今年正式登陆港股,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招聘网站。
“对于宝洁系创业者整体而言,在互联网的第一阶段里没有特别大的玩家。而到了互联网商业应用的阶段开始出现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对运营要求较高的摩拜单车。”黄勇说。
随着互联网商业体系越发成熟,更多的宝洁人选择了有形产品的创业。比如创立仅3年的化妆品品牌HomeFacialPro今年营收预计超过15亿,而国产品牌第一名的Usmile 电动牙刷,今年销售额约3亿,创立也仅3年。
为何此时宝洁系的创业者崭露头角?黄勇认为现阶段创业对于创业者的十项全能要求降低了不少:
第一,供应链相对早年来说更加成熟;
第二,渠道更加多元化,天猫等线上渠道的打通和运营,优化了整体效率;
第三,消费者洞察和营销能力,正是宝洁人的强项;
第四,大公司规模化管理的思维和经验,使宝洁人更擅长从10到100,优于普通创业者。
黄勇认为,宝洁人在接下来的消费品创业里,有很大的机会。
李论对此也很认同。他说,我认识和知道很多互联网公司的founder都是宝洁人。艺龙的CEO崔广福、COO谢震都是来自宝洁。摩拜单车前CEO王晓峰也是后来去了摩拜单车做CEO。
李论强调,投资人很喜欢的一点是宝洁人能力强,三观正。
“我们最近有一个新的发现是,现在最好的一波founder的画像可能是,年轻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在宝洁这样的公司干过五年。被系统培训过,知道野蛮生长特别好。他后来做的行业如果跟他之前的经历比较匹配的话,他还有一波原来宝洁的兄弟朋友们能够帮忙,有大量的资源可以用。”
李论觉得当前最好的创业者是这些“精英+互联网”创业者。这些人曾经名校毕业后即加入宝洁,受过系统化培训后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在经历爆款,或者主力产品线历练之后加入阿里巴巴、腾讯等BAT公司,又选择自主创业。
新环境下的创业新挑战?
黄勇说,新一代的宝洁人创业,更倾向于选择能力互补的合伙人。
比如Homefacialpro的创始团队是两个宝洁人和一个供应链专家。吴益鹏的合伙人也是和他背景不同的非宝洁同学。优势互补才能在新的创业环境下携手并进。
熊猫资本谷承文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宝洁人之前在做品牌市场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利用媒体占领用户的认知和心智,那些有预算的大公司容易做成一个品牌。
但现在媒体开始碎片化,人们也会用意见领袖(KOL)进行传播,微博、微信上都出现了一波新的品牌。人们对一个品牌的认知从原来的媒体渠道换成身边朋友的认知和推荐。在营销手段开始细碎和去中心化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公司能够利用新的传播和营销方式变革出来一些新的品牌?
吴益鹏所在的创业公司基于小红书等平台做了很多营销的实践。
他的看法是:
第一,碎片化媒体这一场战争还没有结束,这主要看占领用户心智的效率谁会更高。比如对比CCTV硬广,在小红书上做种草营销,影响消费者心智的效率可能会更高。当然用电视广告的思路做线上营销,效率也不会太高。不过当一家消费品公司的营收到了年入10亿,会不得不回到比较传统的玩法,比如请代言人做口碑。效率的战争,因时而异,不要拘泥于形式和媒介。
第二,注意供应链的比拼。投资机构一定要去看供应链能力,看供应链能不能扛得住亿级、十亿级的规模?创业者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供应链里的库存管理,如果库存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出现库存过高或者爆仓的情况,对于创业者都是巨大的损失。
新的消费品牌崛起中,微商的价值也在熊猫私厨的讨论中重新审视。黄勇说,微商也是能出品牌的,比如云集已经孵化了“素野”等多个品牌。
吴益鹏认为,今天一个产品崛起需要以渠道第一,而非品牌第一。比如有些微商里崛起的产品,在有一定规模后,会经历一个出逃的过程,出微商,回到更大的战场跟传统品牌竞争。这个过程中,微商是第一阶段主战场,天猫可能是第二阶段主战场,渠道之间也会相互博弈,但是最终成为一个品牌必然是全渠道。
比如HFP比较典型,它在不断地换主战场。一开始的主战场是微信,微信基本上所有的流量号被它洗得非常深刻,但当它发现微信只能贡献它到1个亿的规模,要想再往上上一个数量级,必须去到天猫这个战场。
谷承文又提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未来越来越碎片,消费者不喜欢随大流,会不会原来如果一个品牌的上限是一年营收100亿,会不会变成以后只有10亿一年的大量的小众品牌?
黄勇预测,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将会导致年收入50亿至100亿的Mega Brand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一般来说,年收入达到10亿规模已相当可观。对于投资人来说,投品牌矩阵的效果会更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