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贷有什么危害?
在房价调控的日益趋严,国家强力打击炒房资本,房价终于日渐趋于稳定,渐渐回归理性。
但随着房市交易越来越冷淡,某些开发商为了冲业绩,居然悄悄地用高杠杆的「首付分期」手段来吸引购房者,从而加速回笼资金,把风险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首付贷是什么?
顾名思义,「首付贷」就是在分期贷款买房的基础下,再给首付贷款。一般情况下,首套房的首付是 25%,剩下的 75%尾款会分期30年来还,目前利息 5.8%,这是什么概念?
先举个例子,如果100 万的房子,按按标准的 25%的首付来算,利息 5.8%,分 30 年期来算:也就是,首付是 25 万,接下来每个月要支付 4438 元,持续 30 年,再按全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 2200 元来算,一个标准家庭(2个劳动力+1个孩子)在扣除 1400 住房公积金的基础下,还要支付 3000 元。
「首付贷」就是假如自己一次性拿不出 25 万的首付,那么也可以将「首付分期」。也就是说,在还正常的房贷基础上,还需再还首付的贷款与利息,这无疑是加大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
早在 2016 年相关部委就认定,「首付贷」是违法违规的金融产品。 2016 年 8 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中介机构不得提供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首付贷」等违法违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但国人最厉害的是找法律空子,打擦边球。那些「钻法律空子」的人,向来都是在政策出台不久后行动。开发商或第三方金融平台提供「首付贷」或「首付分期」,在房地地产市场一直都存在,而判断其行为是否违规,关键看向银行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时,首付款交付的情况。
如果办抵押贷款时,部分首付款仍由开发商或第三方金融平台垫付,贷款批准后,购房者一边还银行贷款,一边还首付款,这就是违规的,在新房交易中,从交首付到银行审批贷款,一般会有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窗口,如果只是在这段时间内,向购房者提供「首付分期」或延长首付时间,严格意义上不能算违规。
所以说,购房者的利益,仅仅依靠法律是不行的。唯有提高购房者对房地产的认知,才能有效防止被误导入市,并做出理性判断与抉择。
首付贷是房地产商对购房者的恩惠?
「首付贷」看似是房地产商对购房者的恩惠,其实是「无耻」的风险转移手段,为什么这样讲呢?
首先,「首付贷」其实是转移风险,找穷人接盘。
房地产开发商龙头之一的万科集团都用「活下去」做为战略口号,一般开发商的资金紧缺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房价均价为 8000 元,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 2300 元的环境下,房价会怎么走?别说普通人,连开发商自己心里都没谱。
「首付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价过高的矛盾,也就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奴们还贷的压力。开发商为了维持自身资金链不断裂,不得不铤而走险,降低普通人的入市门槛,让更多低收入的人群接盘,把风险转嫁捆绑到更多穷人身上。
其次,「首付贷」加大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
大多数的地方政府规定,首付金额不得低于房价的 25%。这种情况下,要房价大跌 25%以上才可能大面积发生断供(当房价的跌幅已经抹去首付后,按 100 万来算,后续的利息加本金大约 133.4 万,如果按 75 万算的,利息加本金 118.3 万,那为什么还要还银行钱呢?)另外,25%的首付门槛也变向地起到筛选作用,有供房实力的高收入人群,更容易拿出 25%的资金来付首付,这种情况下金融的风险是较低的。
但如果等「首付贷」大规模运用了,假如 10%就可以买房,那么房价跌 10%可能就会出现大面值的断供局面,且在一般的社会规律下,认知与财富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就说越适应社会的人就越有钱,降低门槛,让没钱的人接盘风险会更大。
让收入不高的人来接盘,会反馈给开发商与房产市场一个错误的信号:目前需求还很旺盛,一般人还是可以承担起目前的房价。这就会导致在金融结构原本就很脆弱的情况下,推动房价再次上涨,从而让金融性风险更加脆弱。
结语
那么,作为刚需者应该怎么办?
首先,刚需者应响应国家政策,观望就好,不要急着上车。国家调控房价的目的在于打压开发商和炒房客的投机行为,通过金融与行政的手段不让房价恶意上涨,同时提高大杠杆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资金成本,从而迫使开发商和炒房客抛售其囤积的房源,让房价缓缓下跌。
如果,刚需者在此时,用首付贷的方式来购房,就相当于给开发商输送资金缓解其资金链紧绷的压力,达不到迫使房价下跌的效果。
此外,刚需者也应提高认知,认清自己是否到底真的是刚需者。刚需去库存,其实是伪命题,于是有了「熊市无刚需」的笑话。确实是这样,人是社会型动物,无论是求偶还是一般的社交,都以自身地位来确定话语权,而房价上涨的时候,大部分都已经把房子当作身份的象征,就连丈母娘见女婿,最想了解的还是女婿有多少处房产,于是房价就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注:LinkBox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违者必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