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乒乓球强哭了,送人不行只能直接送金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乒乓球强哭了,送人不行只能直接送金牌

周末揭幕的2015年苏州世乒赛,中国乒乓球“养狼计划”有了新的注解。从送教练、送球员,都改变不了中国乒乓一家独大的局面,现在他们决定——直接送金牌。

波尔和马龙已搭档多项国际赛事。(图片来源:CFP)

2015年苏州世乒赛是中国第五次举办这项赛事,此前1961年北京、1995年天津、2005年上海、2008年广州都曾举办过该项赛事。但现在的“国球”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尴尬期:中国乒乓的整体实力强大到没有对手,独孤求败的结果是这项运动越来越脱离主流。

本届世乒赛年龄最大的选手是代表西班牙出战的何志文,52岁10个月;年龄最小的是美国选手Wang Amy,12岁4个月。放眼整个世乒赛场,华人面孔或是有华人血统的选手占了极高比例。世界搭台,中国唱戏的世乒赛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蔡振华2009年曾提出“养狼计划”,核心就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其他国家或地区选手的水平,缩小与中国选手的差距。中国曾经输出过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通过乒超联赛等模式,代为训练培养了许多其他协会的选手。但显然,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使中国自己抗狼的本领越练越强。当初的 “养狼”成了圈养。“狼”的能力不行可以练,而“狼”一旦失去了狼性,对争胜夺金提不起兴趣,中国乒乓球就只能孤芳自赏了。

本届世乒赛,“养狼计划”有了新的外延,跨协会双打组合重现赛场。早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后,国际乒联禁止了这样的配对做法。而中国队在2014年世乒赛团体赛期间,向国际乒联重新提议,也是希望通过组合参赛的模式,带动其他协会的选手提高水平。如果配对组合打得好,能够争得奖牌甚至是金牌,也算是与其他协会分享荣誉,进而提高乒乓球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本届比赛共有四名中国选手参与跨协会配对。马龙与德国名将波尔配对男双,李晓丹与泰国选手高王搭档女双,混双项目,许昕与韩国选手杨荷恩、陈梦与法国选手莱贝松组合参赛。

跨协会组合是中国队让出核心利益的又一种做法。与其他协会选手配对,意味着不在队内进行强强联合,间接上做出不是要包揽金牌的姿态。像马龙和波尔的组合也仅仅是男双18号种子,翻开本届双打种子排名,男双、女双、混双前两位都没有中国组合。

2013年法国巴黎,上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中国队就让出过一块混双金牌。当时中国队没有派混双最强组合出战,王励勤/饶静文半决赛被淘汰后,混双决赛中根本没有中国选手,那届混双冠军朝鲜组合金赫峰/金仲正是本届赛事的头号种子。

但是这种隐藏真实水平,故意“放水”的做法,真的符合公平竞赛的精神吗?送出去的金牌含金量几成?夺冠选手会在乎吗?这就如同中国男篮跟美国男篮过招,结果对方出战的不是NBA球员。赢了不意味着我们推翻了美国篮球的霸主地位,“中国男篮战胜美国男篮”这样的伪命题,也不见得能形成多大的影响力,不会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项运动。

中国乒乓球队把现阶段称为“第三次创业”,就是在完成夺金任务的同时,普及和推广乒乓球运动,提升这项运动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做好这样的准备,接受一个事实,就是这项运动在全世界青年中确实不具有吸引力。

其实“世界性”并非乒乓球运动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正如北美棒球、冰球、斯诺克等等。它竞技最高水平只在特定地域内得以体现,但并非没有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2014年世乒赛团体赛期间,央视体育频道官微曾发起一项投票,“你关注乒乓球比赛的原因?”三个选项中,多数人选择了“竞技对抗的魅力”或“明星”,分别占投票总数的49.1%和43%,关注“比赛胜负”的仅有7.8%。

数据从侧面反映出,随着中国乒乓球整体实力长期一家独大,世界上最专业的乒乓球观众——中国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比赛胜负已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在发掘这项运动竞技本身的魅力。两个中国选手之间高水平的对决,同样有着不小的关注度。

所以,效仿成熟的职业联赛,提高乒乓球的商业价值,中国搭台,世界唱戏,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乒乓球强哭了,送人不行只能直接送金牌

周末揭幕的2015年苏州世乒赛,中国乒乓球“养狼计划”有了新的注解。从送教练、送球员,都改变不了中国乒乓一家独大的局面,现在他们决定——直接送金牌。

波尔和马龙已搭档多项国际赛事。(图片来源:CFP)

2015年苏州世乒赛是中国第五次举办这项赛事,此前1961年北京、1995年天津、2005年上海、2008年广州都曾举办过该项赛事。但现在的“国球”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尴尬期:中国乒乓的整体实力强大到没有对手,独孤求败的结果是这项运动越来越脱离主流。

本届世乒赛年龄最大的选手是代表西班牙出战的何志文,52岁10个月;年龄最小的是美国选手Wang Amy,12岁4个月。放眼整个世乒赛场,华人面孔或是有华人血统的选手占了极高比例。世界搭台,中国唱戏的世乒赛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蔡振华2009年曾提出“养狼计划”,核心就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其他国家或地区选手的水平,缩小与中国选手的差距。中国曾经输出过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通过乒超联赛等模式,代为训练培养了许多其他协会的选手。但显然,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使中国自己抗狼的本领越练越强。当初的 “养狼”成了圈养。“狼”的能力不行可以练,而“狼”一旦失去了狼性,对争胜夺金提不起兴趣,中国乒乓球就只能孤芳自赏了。

本届世乒赛,“养狼计划”有了新的外延,跨协会双打组合重现赛场。早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后,国际乒联禁止了这样的配对做法。而中国队在2014年世乒赛团体赛期间,向国际乒联重新提议,也是希望通过组合参赛的模式,带动其他协会的选手提高水平。如果配对组合打得好,能够争得奖牌甚至是金牌,也算是与其他协会分享荣誉,进而提高乒乓球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本届比赛共有四名中国选手参与跨协会配对。马龙与德国名将波尔配对男双,李晓丹与泰国选手高王搭档女双,混双项目,许昕与韩国选手杨荷恩、陈梦与法国选手莱贝松组合参赛。

跨协会组合是中国队让出核心利益的又一种做法。与其他协会选手配对,意味着不在队内进行强强联合,间接上做出不是要包揽金牌的姿态。像马龙和波尔的组合也仅仅是男双18号种子,翻开本届双打种子排名,男双、女双、混双前两位都没有中国组合。

2013年法国巴黎,上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中国队就让出过一块混双金牌。当时中国队没有派混双最强组合出战,王励勤/饶静文半决赛被淘汰后,混双决赛中根本没有中国选手,那届混双冠军朝鲜组合金赫峰/金仲正是本届赛事的头号种子。

但是这种隐藏真实水平,故意“放水”的做法,真的符合公平竞赛的精神吗?送出去的金牌含金量几成?夺冠选手会在乎吗?这就如同中国男篮跟美国男篮过招,结果对方出战的不是NBA球员。赢了不意味着我们推翻了美国篮球的霸主地位,“中国男篮战胜美国男篮”这样的伪命题,也不见得能形成多大的影响力,不会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项运动。

中国乒乓球队把现阶段称为“第三次创业”,就是在完成夺金任务的同时,普及和推广乒乓球运动,提升这项运动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做好这样的准备,接受一个事实,就是这项运动在全世界青年中确实不具有吸引力。

其实“世界性”并非乒乓球运动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正如北美棒球、冰球、斯诺克等等。它竞技最高水平只在特定地域内得以体现,但并非没有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2014年世乒赛团体赛期间,央视体育频道官微曾发起一项投票,“你关注乒乓球比赛的原因?”三个选项中,多数人选择了“竞技对抗的魅力”或“明星”,分别占投票总数的49.1%和43%,关注“比赛胜负”的仅有7.8%。

数据从侧面反映出,随着中国乒乓球整体实力长期一家独大,世界上最专业的乒乓球观众——中国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比赛胜负已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在发掘这项运动竞技本身的魅力。两个中国选手之间高水平的对决,同样有着不小的关注度。

所以,效仿成熟的职业联赛,提高乒乓球的商业价值,中国搭台,世界唱戏,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