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靠着用户当“人肉榨汁机”,这家公司两年不到成为了北美独角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靠着用户当“人肉榨汁机”,这家公司两年不到成为了北美独角兽

靠着技术和产品多样性竞争,比乱投放的共享单车企业要可持续得多。

差友们最近应该没少被 ofo 押金问题的新闻刷屏。。。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表现的现象,是共享单车开始漫漫退烧,共享单车企业和资本也开始相对开始冷静。

不过在地球的另一段,一家叫做 Lime 的共享电滑板车企业,却火得不行,成为了最新的北美独角兽之一。

独角兽是创业界的一个说法,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又没有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而 Lime 的成立时间,你猜猜?

2017 年 1 月。

嗯。。。这个增长速度。。。

Lime 最早叫 LimeBike ,如果有个中文名,差评觉得会叫做 “ 青柠单车 ” 。

Logo 是青柠檬的横切面,长得也像个轮子 ~

Lime 是一家跨境公司,创始人是中国人:

差评君猜一开始他们就是带着 “ 共享单车出海 ” 的策略,创立了 LimeBike 。

2017 年 3 月的时候, LimeBike 就获得了 120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2017 年 6 月他们在加州的一所大学投了一波单车,数量是。。。125 辆。

后来慢慢扩张到了美国其他几座城市,并且在同年 10 月份拿到了 B 轮融资,估值达到了 2.25 亿美元。

技术上相对国内的共享单车,其实差评君觉得差不太多,扫码解锁骑行,不过扩张策略很保守,几百辆几百辆地投放。

到了 2018 年 CES, LimeBike 推出了电单车 “ Lime-E ” 。

并且在不久后,推出了如今在美国争议不断的电动滑板车 “ Lime-S ” 。

同时公司转型成为了出行公司,叫 “ Neutron Holdings ” ,旗下品牌 “ LimeBike ” 改成了 “ Lime ” ,因为他们不止提供 “ bike ” 了。

滑板车这玩意儿比自行车方便多了,又轻便又不太占地儿。

只不过有一个要求,Lime 要求骑电动滑板车的人必须 18 岁以上,有驾照,同时要戴头盔。

差评君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在美国电动滑板车和汽车共用车道,知道怎么开汽车的人安全意识要好得多。

而且在汽车王国美国,驾照的普及度还是非常高的,因此不算是特别高的门槛。

随后。。。争议四起。

我们开始讨厌共享单车投放的时候,可能已经是这样

而人家这边全城未经许可就投了几百辆,便遭到了许多批评。

可能是人家公共意识好,不过差评君觉得是他们看到了 “ 共享单车 ” 前辈们在中国的乱象,提前预警了起来。

不仅如此,这个滑板车当时还有个很魔幻的设定:

如果有人没有扫过码动了滑板车,哪怕是碰一下,会有个声音用很高的音量大声喊 “ Unlock me to ride me, or I'll call the police ”( 解锁再骑,不然我喊警察了! )。

嗯。。。不用 “ 不然 ” 了,你已经在 “ 喊 ” 了。。。

不过现在 Lime 电动滑板车拿到了执照,投放策略也较为保守,尽管一直有些小争议,但所幸没有堆死人行道。

而且他们早早地开始考虑成本和运维策略了。

其中一个项目,叫做 “ Juicer ” 。

Juice 是 “ 果汁 ” ,不过有时候英语里会说电池里的余电和发动机里的油 “ Juice ” , 因此 “ Juicer ” 字面上是 “ 榨汁机 ” ,实际上是一些为滑板车供电的用户。

“ Juicer ” 项目就是让其他用户扫码解锁滑板车,随后带回家给滑板车充一晚上电,次日再投放到大街上,以此赚钱的一个小项目。

一辆滑板车一晚上赚 5 美元。

Lime 等于是 “ 雇佣 ” 了普通市民,来让他们做运维工作,以此来分担集中处理的成本.

比单纯的租赁来说,共享经济味儿更浓。

今年早些时候,Lime 拿到了包括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在内的 3.35 亿美元融资,估值来到了 11 亿,成为了一家成立一年多的独角兽。

总而言之,就和现在中国大城市里,共享单车成为了常态一样。

今年差评君在参加谷歌 I/O 大会的时候,去旧金山街头逛了逛,发现相比以前,大街上多了的不止三明治的味道,还多了许多电动滑板车,而人们似乎习以为常了。

不过 Lime 的对手也不少,比如一家叫做 “ Bird ” 的公司也是电动滑板车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最近又有新闻说到前 ofo 高管最近打算也开一家电动滑板车企业。

多家共享出行企业竞争的城市战场的样子,国内的大家应该是经历过了,说不定就该轮到美国人了。。。

Lime 如今开始进军共享汽车,1 美元开动,每分钟 40 美分的 “ Lime Pod ” 已经在西雅图开始测试了 ~

差评君觉得,靠着技术和产品多样性竞争,比乱投放的共享单车企业要可持续得多。

挺看好 Lime ,指不定哪天人家来个跨境公司转内销,这操作就骚了。

图片来源:

ConsumerAffairs

Pintrest

GeekWire

TechCrunch

华商网

TheGuardian

参考资料:

Wikipedia “ Lime ”

36氪 “ 新经济NEO100 | Limebike鲍周佳:共享单车在海外还有机会 ”

Kolodny, Lora (March 15, 2017). "LimeBike raises $12 million to roll out bike sharing without kiosks in the US". TechCrunch. 

Levin, Sam (7 June 2018). "Scooters littering city streets shout at people: 'Unlock me or I'll call the police'". The Guardian.

 Robinson, Melia (July 10, 2018). "Uber, Google and top VCs just poured $335 million into scooter startup Lime — here's why one investor thinks it's the future of commuting". Business Insid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靠着用户当“人肉榨汁机”,这家公司两年不到成为了北美独角兽

靠着技术和产品多样性竞争,比乱投放的共享单车企业要可持续得多。

差友们最近应该没少被 ofo 押金问题的新闻刷屏。。。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表现的现象,是共享单车开始漫漫退烧,共享单车企业和资本也开始相对开始冷静。

不过在地球的另一段,一家叫做 Lime 的共享电滑板车企业,却火得不行,成为了最新的北美独角兽之一。

独角兽是创业界的一个说法,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 10 亿美元以上,又没有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而 Lime 的成立时间,你猜猜?

2017 年 1 月。

嗯。。。这个增长速度。。。

Lime 最早叫 LimeBike ,如果有个中文名,差评觉得会叫做 “ 青柠单车 ” 。

Logo 是青柠檬的横切面,长得也像个轮子 ~

Lime 是一家跨境公司,创始人是中国人:

差评君猜一开始他们就是带着 “ 共享单车出海 ” 的策略,创立了 LimeBike 。

2017 年 3 月的时候, LimeBike 就获得了 120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2017 年 6 月他们在加州的一所大学投了一波单车,数量是。。。125 辆。

后来慢慢扩张到了美国其他几座城市,并且在同年 10 月份拿到了 B 轮融资,估值达到了 2.25 亿美元。

技术上相对国内的共享单车,其实差评君觉得差不太多,扫码解锁骑行,不过扩张策略很保守,几百辆几百辆地投放。

到了 2018 年 CES, LimeBike 推出了电单车 “ Lime-E ” 。

并且在不久后,推出了如今在美国争议不断的电动滑板车 “ Lime-S ” 。

同时公司转型成为了出行公司,叫 “ Neutron Holdings ” ,旗下品牌 “ LimeBike ” 改成了 “ Lime ” ,因为他们不止提供 “ bike ” 了。

滑板车这玩意儿比自行车方便多了,又轻便又不太占地儿。

只不过有一个要求,Lime 要求骑电动滑板车的人必须 18 岁以上,有驾照,同时要戴头盔。

差评君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在美国电动滑板车和汽车共用车道,知道怎么开汽车的人安全意识要好得多。

而且在汽车王国美国,驾照的普及度还是非常高的,因此不算是特别高的门槛。

随后。。。争议四起。

我们开始讨厌共享单车投放的时候,可能已经是这样

而人家这边全城未经许可就投了几百辆,便遭到了许多批评。

可能是人家公共意识好,不过差评君觉得是他们看到了 “ 共享单车 ” 前辈们在中国的乱象,提前预警了起来。

不仅如此,这个滑板车当时还有个很魔幻的设定:

如果有人没有扫过码动了滑板车,哪怕是碰一下,会有个声音用很高的音量大声喊 “ Unlock me to ride me, or I'll call the police ”( 解锁再骑,不然我喊警察了! )。

嗯。。。不用 “ 不然 ” 了,你已经在 “ 喊 ” 了。。。

不过现在 Lime 电动滑板车拿到了执照,投放策略也较为保守,尽管一直有些小争议,但所幸没有堆死人行道。

而且他们早早地开始考虑成本和运维策略了。

其中一个项目,叫做 “ Juicer ” 。

Juice 是 “ 果汁 ” ,不过有时候英语里会说电池里的余电和发动机里的油 “ Juice ” , 因此 “ Juicer ” 字面上是 “ 榨汁机 ” ,实际上是一些为滑板车供电的用户。

“ Juicer ” 项目就是让其他用户扫码解锁滑板车,随后带回家给滑板车充一晚上电,次日再投放到大街上,以此赚钱的一个小项目。

一辆滑板车一晚上赚 5 美元。

Lime 等于是 “ 雇佣 ” 了普通市民,来让他们做运维工作,以此来分担集中处理的成本.

比单纯的租赁来说,共享经济味儿更浓。

今年早些时候,Lime 拿到了包括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在内的 3.35 亿美元融资,估值来到了 11 亿,成为了一家成立一年多的独角兽。

总而言之,就和现在中国大城市里,共享单车成为了常态一样。

今年差评君在参加谷歌 I/O 大会的时候,去旧金山街头逛了逛,发现相比以前,大街上多了的不止三明治的味道,还多了许多电动滑板车,而人们似乎习以为常了。

不过 Lime 的对手也不少,比如一家叫做 “ Bird ” 的公司也是电动滑板车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最近又有新闻说到前 ofo 高管最近打算也开一家电动滑板车企业。

多家共享出行企业竞争的城市战场的样子,国内的大家应该是经历过了,说不定就该轮到美国人了。。。

Lime 如今开始进军共享汽车,1 美元开动,每分钟 40 美分的 “ Lime Pod ” 已经在西雅图开始测试了 ~

差评君觉得,靠着技术和产品多样性竞争,比乱投放的共享单车企业要可持续得多。

挺看好 Lime ,指不定哪天人家来个跨境公司转内销,这操作就骚了。

图片来源:

ConsumerAffairs

Pintrest

GeekWire

TechCrunch

华商网

TheGuardian

参考资料:

Wikipedia “ Lime ”

36氪 “ 新经济NEO100 | Limebike鲍周佳:共享单车在海外还有机会 ”

Kolodny, Lora (March 15, 2017). "LimeBike raises $12 million to roll out bike sharing without kiosks in the US". TechCrunch. 

Levin, Sam (7 June 2018). "Scooters littering city streets shout at people: 'Unlock me or I'll call the police'". The Guardian.

 Robinson, Melia (July 10, 2018). "Uber, Google and top VCs just poured $335 million into scooter startup Lime — here's why one investor thinks it's the future of commuting". Business Insid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