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蒂凡尼的早餐》女主角是双性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蒂凡尼的早餐》女主角是双性恋吗?

在原著中,卡波特对霍莉性取向的描写是自由的,几乎每十页就至少有一处关于同性恋的暗示。

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饰演霍莉·戈莱特丽

霍莉·戈莱特丽这个名字,就是性感与精明的代名词。但观众们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了解她。1961年,在根据杜鲁门·卡波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饰演霍莉一角,她那标志性的小黑裙,引领了新的女性时尚潮流。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标志着大众对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随着60年代的到来,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开放,过去僵化的一夫一妻制也受到了新兴观念的冲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钥匙派对”“垮掉的一代”以及“自由恋爱运动”也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好莱坞的标准却显得有些落伍。1934年生效的《电影制作守则》规定,荧幕上禁止出现过量的亲吻镜头,更别提床戏了。尽管同性恋并未被禁止,但在影片中不仅不能言明(例如在同性恋者的衣领上佩戴三色紫罗兰),还往往以刻板嘲讽的女性化形象出现。在好莱坞的世界里,女同性恋者更是彻底被忽视的存在。1960年,当编剧乔治·阿克塞尔罗德着手对《蒂凡尼的早餐》进行改编时,其他国家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已经存在许多露骨场面,为了与其竞争,好莱坞不得不放宽对电影制作的约束。阿克塞尔罗德很快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他既要满足观众们的诉求,拍摄出能够反映时代及观念变迁的电影;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恪守规定,拿出“得体”的作品以便通过审核,取得放映资格。

在卡波特的中篇小说中,叙述者保罗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本人的映射。一名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作家,在性解放运动初期被一群耀眼炫目的时髦女郎所包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保罗对霍莉的迷恋,也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已。

作家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 

当然,每一位读过原著(或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霍莉并非妓女。她更像是一名伴游女郎,在去化妆室之前,会向男伴索要50美元零钱,而且她的内心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卡波特希望塑造一个来到纽约追名逐利的小镇姑娘的形象,通过她的视角表达逐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尽管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两位主角是同性恋者,但在他的书中,几乎每十页就至少有一处关于同性恋的暗示。

在小说中,霍莉曾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同性恋:“我当然喜欢她们,也不会感到害怕。只不过,这些故事对我来说太过无趣,我实在没办法设身处地。”但在不久之后,霍莉在和以前的室友聊天时却改口说:“人们有时忍不住会想,我肯定或多或少有同性恋倾向。那是当然,每个人都有吧。可那又怎样呢?这对男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搞不好他们还觉得很刺激呢。”

谈到再婚的话题时,霍莉表示:“我随时都愿意和葛丽泰·嘉宝在一起,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任何人都应该有权选择男性或女性作为伴侣,或者……”说到这儿,她便不动声色地转移了话题。

至少在书中,卡波特对霍莉性取向的描写是自由的。比起当时大多数艺术形式所描绘的要更为流畅,也更难以归类。1968年,卡波特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访,面对记者关于霍莉是否是一名同性恋者的问题,他回答说:“当然,我认为每一位女性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倾向。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异性恋男性对她们的迷恋。”换句话说,霍莉的性取向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如何看待它。对于霍莉来说,性不过是她为自己打造的面具的一部分。她就是新时代的盖茨比,而在这个新时代里,女性只有逃离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期望,才能真正做回自己。

在影片中,男女主角对对方的吸引,不存在任何世俗交易,而是基于他们之间柏拉图式的亲密关系。与生活中常见的男女关系不同,保罗和霍莉并不需要对方的金钱或肉体。他们的结合,是内心的驱使,去选择在彼此的陪伴下体会幸福。

霍莉与保罗

在《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赫本、<蒂凡尼的早餐>和现代女性的黎明》(Fifth Avenue, 5 A.M.: Audrey Hepburn,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一书中,山姆·沃森表示:“卡波特对异性恋神圣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在他眼里,去争辩男女双方谁来赚钱不过是一种刻板的性别偏见而已,还不如一名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之间的爱情来得精彩呢。”虽然沃森将霍莉定义成异性恋有待商榷,但他对《蒂凡尼的早餐》主题的诠释确实一针见血:性与权力。当一段关系的动机由“需求”变为“欲望”时,它的权力格局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比霍莉和前夫以及保罗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建立在需求之上的关系往往会造成权力失衡;但是建立在欲望之上的关系,尤其在不涉及性爱的情况下,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具有变革性。“这并非因为他觉得柏拉图式的恋爱关系就是完美的,他也不讨厌异性恋者,只不过在1958年,美国女性在经济上几乎都要依赖她们的丈夫,在某种程度上,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就是牢笼的代名词。”

然而,卡波特对于性和权力的观点并没有被电影所采用。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阿克塞尔罗德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蒂凡尼的早餐》同性恋色彩太过浓烈,而主角霍莉又太过性感。最终,他决定将保罗塑造成一名异性恋,成为霍莉在社会中的男性对等角色,这样一来,阿克塞尔罗德不仅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还为影片创造了新的戏剧冲突。在内心深处,霍莉和保罗想要在一起,但是对金钱和稳定的追求却使得他们无法脱离自己的交际圈,于是始终游离在对方的世界之外。无论如何,阿克塞尔罗德仍然坚持传达了卡波特的主题理念:在这一场权力与性的游戏中,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博弈。

“这其实就是一场与教条周旋的游戏,阿克塞尔罗德在这方面可是一个专家,”沃森说,“他先发制人,在剧本中设下了陷阱,通过大量刻画保罗的私人生活,将舒洛克的注意力从霍莉身上成功地移开了。”作为电影审查委员会的负责人,若最终没有通过审核,杰弗里·舒洛克有权禁止影片的发行。

在1955年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七年之痒》中,阿克塞尔罗德曾经成功让性爱镜头混过审查,但他仍需想方设法诱骗审查委员会,允许他拍摄这样一部以伴游女郎为主题的浪漫喜剧。为达到目的,他故意在影片中插入了一些露骨的花絮镜头,为舒洛克提供可删减的片段,比如霍莉身穿内衣和半身裙的镜头,或者保罗和他的金主发生有偿性关系的场景。事实上,正是由于编剧对保罗异性恋身份的强调,以至于舒洛克完全忽略了影片中关于同性关系的潜在描写。最重要的是,霍莉作为一名伴游女郎的身份竟然通过了审核。卡波特原本希望梦露能够出演霍莉,并雇用阿克塞尔罗德来为她量身定做这一角色。但梦露和她的团队担心,扮演这样一位“夜场女子”,会损害梦露清纯的荧幕形象。最终,片方选择了赫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卡波特并不激动:“派拉蒙选了赫本,他们彻底欺骗了我。”

为了适应60年代初期的电影观众口味,原著中的同性恋主题元素,在影片中似乎已经被完全抹去了。不过,阿克塞尔罗德还是设法在影片中插入了一些镜头,其中一处场景设计极为巧妙,霍莉仅用她的面部表情便完成了对同性欲望的表达。在那一幕中,她和保罗正在脱衣舞厅观看表演,一名舞女在台上脱去衣物扭动着迷人身姿。霍莉轻轻拨下自己的太阳镜,抬头看着她。在一片沉默中,霍莉沉醉的表情已然说明了一切。

《蒂凡尼的早餐》
[美]杜鲁门·卡波特 著 董乐山/朱子仪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5-5

(翻译:杨雅兰)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巴黎评论

原标题:Was Holly Golightly Bisexual?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蒂凡尼的早餐》女主角是双性恋吗?

在原著中,卡波特对霍莉性取向的描写是自由的,几乎每十页就至少有一处关于同性恋的暗示。

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饰演霍莉·戈莱特丽

霍莉·戈莱特丽这个名字,就是性感与精明的代名词。但观众们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了解她。1961年,在根据杜鲁门·卡波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饰演霍莉一角,她那标志性的小黑裙,引领了新的女性时尚潮流。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标志着大众对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随着60年代的到来,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开放,过去僵化的一夫一妻制也受到了新兴观念的冲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钥匙派对”“垮掉的一代”以及“自由恋爱运动”也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好莱坞的标准却显得有些落伍。1934年生效的《电影制作守则》规定,荧幕上禁止出现过量的亲吻镜头,更别提床戏了。尽管同性恋并未被禁止,但在影片中不仅不能言明(例如在同性恋者的衣领上佩戴三色紫罗兰),还往往以刻板嘲讽的女性化形象出现。在好莱坞的世界里,女同性恋者更是彻底被忽视的存在。1960年,当编剧乔治·阿克塞尔罗德着手对《蒂凡尼的早餐》进行改编时,其他国家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已经存在许多露骨场面,为了与其竞争,好莱坞不得不放宽对电影制作的约束。阿克塞尔罗德很快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他既要满足观众们的诉求,拍摄出能够反映时代及观念变迁的电影;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恪守规定,拿出“得体”的作品以便通过审核,取得放映资格。

在卡波特的中篇小说中,叙述者保罗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本人的映射。一名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作家,在性解放运动初期被一群耀眼炫目的时髦女郎所包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保罗对霍莉的迷恋,也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已。

作家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 

当然,每一位读过原著(或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霍莉并非妓女。她更像是一名伴游女郎,在去化妆室之前,会向男伴索要50美元零钱,而且她的内心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卡波特希望塑造一个来到纽约追名逐利的小镇姑娘的形象,通过她的视角表达逐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尽管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两位主角是同性恋者,但在他的书中,几乎每十页就至少有一处关于同性恋的暗示。

在小说中,霍莉曾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同性恋:“我当然喜欢她们,也不会感到害怕。只不过,这些故事对我来说太过无趣,我实在没办法设身处地。”但在不久之后,霍莉在和以前的室友聊天时却改口说:“人们有时忍不住会想,我肯定或多或少有同性恋倾向。那是当然,每个人都有吧。可那又怎样呢?这对男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搞不好他们还觉得很刺激呢。”

谈到再婚的话题时,霍莉表示:“我随时都愿意和葛丽泰·嘉宝在一起,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任何人都应该有权选择男性或女性作为伴侣,或者……”说到这儿,她便不动声色地转移了话题。

至少在书中,卡波特对霍莉性取向的描写是自由的。比起当时大多数艺术形式所描绘的要更为流畅,也更难以归类。1968年,卡波特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访,面对记者关于霍莉是否是一名同性恋者的问题,他回答说:“当然,我认为每一位女性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倾向。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异性恋男性对她们的迷恋。”换句话说,霍莉的性取向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如何看待它。对于霍莉来说,性不过是她为自己打造的面具的一部分。她就是新时代的盖茨比,而在这个新时代里,女性只有逃离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期望,才能真正做回自己。

在影片中,男女主角对对方的吸引,不存在任何世俗交易,而是基于他们之间柏拉图式的亲密关系。与生活中常见的男女关系不同,保罗和霍莉并不需要对方的金钱或肉体。他们的结合,是内心的驱使,去选择在彼此的陪伴下体会幸福。

霍莉与保罗

在《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赫本、<蒂凡尼的早餐>和现代女性的黎明》(Fifth Avenue, 5 A.M.: Audrey Hepburn,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Woman)一书中,山姆·沃森表示:“卡波特对异性恋神圣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在他眼里,去争辩男女双方谁来赚钱不过是一种刻板的性别偏见而已,还不如一名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之间的爱情来得精彩呢。”虽然沃森将霍莉定义成异性恋有待商榷,但他对《蒂凡尼的早餐》主题的诠释确实一针见血:性与权力。当一段关系的动机由“需求”变为“欲望”时,它的权力格局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比霍莉和前夫以及保罗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建立在需求之上的关系往往会造成权力失衡;但是建立在欲望之上的关系,尤其在不涉及性爱的情况下,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具有变革性。“这并非因为他觉得柏拉图式的恋爱关系就是完美的,他也不讨厌异性恋者,只不过在1958年,美国女性在经济上几乎都要依赖她们的丈夫,在某种程度上,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就是牢笼的代名词。”

然而,卡波特对于性和权力的观点并没有被电影所采用。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阿克塞尔罗德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蒂凡尼的早餐》同性恋色彩太过浓烈,而主角霍莉又太过性感。最终,他决定将保罗塑造成一名异性恋,成为霍莉在社会中的男性对等角色,这样一来,阿克塞尔罗德不仅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还为影片创造了新的戏剧冲突。在内心深处,霍莉和保罗想要在一起,但是对金钱和稳定的追求却使得他们无法脱离自己的交际圈,于是始终游离在对方的世界之外。无论如何,阿克塞尔罗德仍然坚持传达了卡波特的主题理念:在这一场权力与性的游戏中,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博弈。

“这其实就是一场与教条周旋的游戏,阿克塞尔罗德在这方面可是一个专家,”沃森说,“他先发制人,在剧本中设下了陷阱,通过大量刻画保罗的私人生活,将舒洛克的注意力从霍莉身上成功地移开了。”作为电影审查委员会的负责人,若最终没有通过审核,杰弗里·舒洛克有权禁止影片的发行。

在1955年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七年之痒》中,阿克塞尔罗德曾经成功让性爱镜头混过审查,但他仍需想方设法诱骗审查委员会,允许他拍摄这样一部以伴游女郎为主题的浪漫喜剧。为达到目的,他故意在影片中插入了一些露骨的花絮镜头,为舒洛克提供可删减的片段,比如霍莉身穿内衣和半身裙的镜头,或者保罗和他的金主发生有偿性关系的场景。事实上,正是由于编剧对保罗异性恋身份的强调,以至于舒洛克完全忽略了影片中关于同性关系的潜在描写。最重要的是,霍莉作为一名伴游女郎的身份竟然通过了审核。卡波特原本希望梦露能够出演霍莉,并雇用阿克塞尔罗德来为她量身定做这一角色。但梦露和她的团队担心,扮演这样一位“夜场女子”,会损害梦露清纯的荧幕形象。最终,片方选择了赫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卡波特并不激动:“派拉蒙选了赫本,他们彻底欺骗了我。”

为了适应60年代初期的电影观众口味,原著中的同性恋主题元素,在影片中似乎已经被完全抹去了。不过,阿克塞尔罗德还是设法在影片中插入了一些镜头,其中一处场景设计极为巧妙,霍莉仅用她的面部表情便完成了对同性欲望的表达。在那一幕中,她和保罗正在脱衣舞厅观看表演,一名舞女在台上脱去衣物扭动着迷人身姿。霍莉轻轻拨下自己的太阳镜,抬头看着她。在一片沉默中,霍莉沉醉的表情已然说明了一切。

《蒂凡尼的早餐》
[美]杜鲁门·卡波特 著 董乐山/朱子仪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5-5

(翻译:杨雅兰)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巴黎评论

原标题:Was Holly Golightly Bisexual?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