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历来为人所知。上到专家学者,下到妇叟孩童,甚至很多外国人都对其津津乐道,众口相传。它是我国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因为成功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典型形象而堪称绝妙。
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公认的评价是叛逆,敢于抗争,竭忠尽力,有始有终。而现在的许多管理人士则说他桀骜不驯,主见性强,难以管束,不是组建团队的最佳人选。而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则认为新东方能够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团结了王强 徐小平等一批“孙悟空”式的牛人。 我觉得这些评价都不足以概括孙悟空这一形象, 我认为孙悟空最大的魅力在于,他身上具有的灵性之光 !说起他的身世,我们莫不知晓,乃是花果山上吸收天地精华孕育的石猴。
石猴初生,目放金光, 可行走跳跃,饮泉觅食,常与虎豹狼虫为友 ,夜宿石崖下,朝游峰洞中。一日众猴因好奇顺着涧边寻找其源头,终遇一飞泉瀑布,众猴说谁有本事找到源头并毫发无损就奉他为王。石猴不由分说, 将身一纵跳入瀑布中,竟无水无波。原来此处正是水帘洞,石猴游过此洞便引众猴同进,众猴遂封他为美猴王这一段经历是孙悟空灵性之始,也正是天生地孕的他 ,面对自然的阴晴寒暑,坦途歧路,以一种自由徜徉、无所畏惧的心态,才得以探得水帘洞,封为美猴王,后又寻仙拜师学长生不老之术。
我们没有孙悟空那种天生地孕的造化,却可以有他那种勇于挑战的魄力。可以说孙悟空的经历无处不显现着灵性,这种灵性不是单纯的聪明善悟,而是一种心态和精神。他与众不同的求学之路便是一例 。自从辞别众猴 ,他跋山涉水, 行了十几个年头, 来到南瞻部洲 ,拜在菩提祖师门下。菩提名之“孙悟空”。转眼间七年过去了一天,祖师登坛讲道,讲的是字字珠玑,句句妙语。听得悟空喜不自胜 ,抓耳挠腮。祖师问他想学什么,他说只要有些道气他就学了。祖师说了很多:占卜炼丹 ,打坐参禅,儒释道法诸家,他都不学。 祖师用戒尺在他的头上打了三下而去。众人埋怨悟空气走老师,他却识得暗语,知祖师让他三更前去拜见。这一经历是极大地与众不同。他没有像其他弟子那样,认为祖师让学什么一定有用。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求学目的——长生悟道。
当他三更去见祖师 ,祖师说他将遭“三灾利害”。悟空悚惧,请教祖师躲避之法。祖师说,有“三十六变”和“七十二变”两种法术任他挑选。他说学多的。当祖师传授完口诀,它便一窍通百窍通,学成了七十二变。正是因为悟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七十二变,才有了齐天大圣,才有了变化多端的猴哥,让猪八戒苦笑不得。也许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选择三十六变,正所谓贪多务得嘛!凡事都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他恰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成功了。
大闹天宫这一段是孙悟空 一生最轰轰烈烈的阶段,也是他经历的最多成长的最快的阶段。他本以为学了长生不老之术,便可为己所欲为。但是他错了,世间的制度规矩不允许,人心所向的趋势不允许,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允许。 可他偏偏挑战了这些,结果得到了教训,先被放到八卦炉,后被压在五指山。他不得不忍受孤独寂寞,风霜雨雪。尤其难以释怀的是 ,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要把它压在山下五百年?最终,他学会了忍受孤独痛苦。
他开始变得乐观,他和路过的小孩说话,过路的小孩给他果子吃。他的形体依然压在那,但他内心的灵性早已解放,畅游在浩浩宇宙!经观世音的点化,他开始辅佐唐僧赴西天取经。起初生性傲慢,不服管束,被观世音菩萨戴上了紧箍咒,从此一路上全心全意保护唐僧,使尽本领降妖除怪,有始有终,终达极乐。平顶山逢魔一难中,孙悟空几次变化,分别化名“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与妖怪斗法,既体现了悟空的机智,又是对妖怪的蔑视调侃,似乎在说“我孙悟空千变万化,让你们防不胜防”!
正因为有这样的胆魄与手段,才让太上老君的两个童子闻风丧胆,束手无策。难辨猕猴一难,是西游记中写的异彩纷呈的一段,精彩不仅仅是因为那扣人心弦的情节,激动万分的打斗场面,,更是因为悟空极力证明自己维护自身形象的强烈心态:猴王只有一个,悟空只有一个,谁也无法改变,谁也别想有所妄图!
在佛祖的帮助下,他打死了六耳猕猴,洗脱了冤屈,重归自我!倘若不是他毫不放松坚持立场,斗到最后,恐怕谁也帮不了他了, 也便不会有斗战胜佛了。这一次是他战斗生涯中最大的胜利——战胜自我,坚持自我,忠贞不二!说不完的西游记,道不尽的孙悟空。如果说西游记是一泓清泉,那孙悟空便是源头活水。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座青山,则孙悟空便是山中翠柏,让青山永葆葱郁不凋。一种毫不畏难等闲视之的勇气,一种学既有大成的决心,一种善于吸取教训忍受苦难的坚忍,一种竭尽全力智斗妖魔的投入,一种忠贞不二坚持自我的品格,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灵性,岂一个叛逆不驯了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