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招聘门到标签门,深陷舆论漩涡的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招聘门到标签门,深陷舆论漩涡的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

一路高歌猛进的盒马鲜生到底怎么了?

文|涤新资本论

近日,盒马鲜生被曝“员工随意更改所售胡萝卜的生产日期标签”,此事一出,引发了舆论热议。随后,盒马鲜生CEO侯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致歉信,并宣布解除上海区总经理的职务。虽然盒马方面做出了及时回应,但此事仍然持续发酵。一路高歌猛进的盒马鲜生到底怎么了?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盒马鲜生作为阿里动物园的核心成员之一,是继天猫、菜鸟、蚂蚁之后的又一主力干将,被称为阿里重构线下新零售业务的主力军。盒马鲜生上线以来,提供了3公里范围内、30分钟的送货上门服务。这种集超市、餐饮店、菜市场、新零售体验店为一体的玩法,被不少媒体称之为盒马模式,甚至有人认为盒马重构了菜市场的新规则。

上海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盒马(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于2015年6月成立。短短3年时间,盒马鲜生从无到有,成为了一家注册资本为6.5亿,在10余个城市都有布局的零售巨头。

截至2018年8月,盒马鲜生在全国已开66家门店,其中上海20家,北京13家。除一线城市外,盒马也已经进入了苏州、杭州、成都、贵阳等城市。

不得不说,盒马鲜生在新零售领域是很成功的,但是却在小小的标签上栽了跟头,其中有啥原因呢?

1.运营成本高昂

超大的鲜活海鲜与蔬果区、餐饮与购物的直接融合、店仓一体的物流配送体验,是盒马模式的鲜明特点。但是,这三点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没有哪个是盒马绝对的技术壁垒,如果别人要复制可以说相当简单。之所以很难复制,还是因为做到这三点的成本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方面,鲜活海鲜、新鲜蔬果需要极高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这次出现标签门事件其实就出现在这个领域。本身的高成本,让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如何能在这方面减成本,对于门店管理来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另一方面,盒马鲜生的线上销售占据了其销售总额的50%以上,这就要求生鲜零售门店必须要有一个集采购、仓储、销售、配送为一体的运营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再构建一个强大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两者相加,才能真正满足庞大的线上购物需求。

于是,本来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轻资产模式,变成重成本、低效率的重资产模式。这,可谓是盒马出问题的根源。

2.高速扩张使管理模式变形

企业在扩张期,构建营业场所这种硬环境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构建软环境,就不是资本加杠杆能轻易建立起来的。虽然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所作所为,但是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员工体系跟不上是个根本性问题。

这次事件,除了盒马本身的业务基础问题之外,就是盒马的员工体系问题了。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员工培养跟不上,盒马不得不使用非熟练员工,不仅使用户体验有了落差,而且还上升到用户的信任危机上了,这就是企业高速扩张之后所带来的管理模式变形。

3.长期的用户体验瓶颈

对于一个新零售产业来说,和传统零售相比之所以能够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能够突破传统零售的不足,归根结底就在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用户体验。这个用户体验,本质上还是互联网所带来的高效、极致、物美价廉的用户享受。

如果一个店的客户不多,并且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协同,必然会让客户觉得体验较好。而一旦客户太多,甚至于产生拥挤的时候,每个用户的体验就会直线型下跌。比如:盒马生鲜可以给海鲜产品进行加工,但是如果碰到上下班高峰,或节假日高峰的时候,去盒马生鲜吃个饭不仅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还需要等待后台厨师的制作。一次、两次还可以依靠用户的尝鲜心理,但长此以往,用户的体验瓶颈必然会产生。

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

1.精耕细作与高速扩张取得平衡

事实上,这两者本身就存在冲突,但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又是盒马鲜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目前,整个新零售领域仍然是一片蓝海,盒马鲜生恰是绝对的领头羊。

盒马鲜生完全可以选择精耕细作,在生鲜品控方面下功夫,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品牌价值,还能根除前期“淘宝式”发展道路所带来的后遗症。

2.加强员工品控素质培养

盒马鲜生门店的输出方式,决定了其急需加强对底层员工的品控素质培养,这也是其非自营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与自营相比,包括底层员工在内的培训都是由自身一手把控,员工也有着强力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但如果将基础底层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这在经营管理上很容易出现纰漏。

因此加强底层员工的品控素质管理,是其目前的当务之急。

在阿里的大生态下,盒马鲜生未来肯定会发展壮大。但如何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用户创造高品质的生鲜电商购物体验,或许是盒马经营者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盒马鲜生

3.9k
  • 科技早报 | 敦煌网97个国家GMV增速超100%;美团辟谣骑手多平台跑单将被封号
  • 盒马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将新开近100家盒马鲜生大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招聘门到标签门,深陷舆论漩涡的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

一路高歌猛进的盒马鲜生到底怎么了?

文|涤新资本论

近日,盒马鲜生被曝“员工随意更改所售胡萝卜的生产日期标签”,此事一出,引发了舆论热议。随后,盒马鲜生CEO侯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致歉信,并宣布解除上海区总经理的职务。虽然盒马方面做出了及时回应,但此事仍然持续发酵。一路高歌猛进的盒马鲜生到底怎么了?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盒马鲜生作为阿里动物园的核心成员之一,是继天猫、菜鸟、蚂蚁之后的又一主力干将,被称为阿里重构线下新零售业务的主力军。盒马鲜生上线以来,提供了3公里范围内、30分钟的送货上门服务。这种集超市、餐饮店、菜市场、新零售体验店为一体的玩法,被不少媒体称之为盒马模式,甚至有人认为盒马重构了菜市场的新规则。

上海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盒马(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于2015年6月成立。短短3年时间,盒马鲜生从无到有,成为了一家注册资本为6.5亿,在10余个城市都有布局的零售巨头。

截至2018年8月,盒马鲜生在全国已开66家门店,其中上海20家,北京13家。除一线城市外,盒马也已经进入了苏州、杭州、成都、贵阳等城市。

不得不说,盒马鲜生在新零售领域是很成功的,但是却在小小的标签上栽了跟头,其中有啥原因呢?

1.运营成本高昂

超大的鲜活海鲜与蔬果区、餐饮与购物的直接融合、店仓一体的物流配送体验,是盒马模式的鲜明特点。但是,这三点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没有哪个是盒马绝对的技术壁垒,如果别人要复制可以说相当简单。之所以很难复制,还是因为做到这三点的成本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方面,鲜活海鲜、新鲜蔬果需要极高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这次出现标签门事件其实就出现在这个领域。本身的高成本,让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如何能在这方面减成本,对于门店管理来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另一方面,盒马鲜生的线上销售占据了其销售总额的50%以上,这就要求生鲜零售门店必须要有一个集采购、仓储、销售、配送为一体的运营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再构建一个强大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两者相加,才能真正满足庞大的线上购物需求。

于是,本来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轻资产模式,变成重成本、低效率的重资产模式。这,可谓是盒马出问题的根源。

2.高速扩张使管理模式变形

企业在扩张期,构建营业场所这种硬环境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构建软环境,就不是资本加杠杆能轻易建立起来的。虽然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所作所为,但是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员工体系跟不上是个根本性问题。

这次事件,除了盒马本身的业务基础问题之外,就是盒马的员工体系问题了。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员工培养跟不上,盒马不得不使用非熟练员工,不仅使用户体验有了落差,而且还上升到用户的信任危机上了,这就是企业高速扩张之后所带来的管理模式变形。

3.长期的用户体验瓶颈

对于一个新零售产业来说,和传统零售相比之所以能够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能够突破传统零售的不足,归根结底就在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用户体验。这个用户体验,本质上还是互联网所带来的高效、极致、物美价廉的用户享受。

如果一个店的客户不多,并且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协同,必然会让客户觉得体验较好。而一旦客户太多,甚至于产生拥挤的时候,每个用户的体验就会直线型下跌。比如:盒马生鲜可以给海鲜产品进行加工,但是如果碰到上下班高峰,或节假日高峰的时候,去盒马生鲜吃个饭不仅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还需要等待后台厨师的制作。一次、两次还可以依靠用户的尝鲜心理,但长此以往,用户的体验瓶颈必然会产生。

盒马鲜生未来该何去何从?

1.精耕细作与高速扩张取得平衡

事实上,这两者本身就存在冲突,但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又是盒马鲜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目前,整个新零售领域仍然是一片蓝海,盒马鲜生恰是绝对的领头羊。

盒马鲜生完全可以选择精耕细作,在生鲜品控方面下功夫,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品牌价值,还能根除前期“淘宝式”发展道路所带来的后遗症。

2.加强员工品控素质培养

盒马鲜生门店的输出方式,决定了其急需加强对底层员工的品控素质培养,这也是其非自营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与自营相比,包括底层员工在内的培训都是由自身一手把控,员工也有着强力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但如果将基础底层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这在经营管理上很容易出现纰漏。

因此加强底层员工的品控素质管理,是其目前的当务之急。

在阿里的大生态下,盒马鲜生未来肯定会发展壮大。但如何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用户创造高品质的生鲜电商购物体验,或许是盒马经营者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