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阳明知行合一,做不到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阳明知行合一,做不到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什么

纵观历史长河,知行不一,是一个极度普遍的情况,为了畅所欲言,我们以史为镜,寻当今之所需所行。

文|浮世魅 戴一予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贵州的一个小破屋里想出来的。换其他人,肯定是郁郁而终死在贵州的,但王明明却在那里悟了道,完成了少时的理想,成为圣人。

自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后,被无数人奉为行动指南,但一直未成为社会主流。王阳明先生这块老腊肉,一直是半温不火的,这也难怪,王阳明同志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与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但历世渐深,我们不再以唯物主义作为绝对参考。在转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扭曲现象,我们眼观、耳思、心听,渐渐开始不平、不静、不忿、不服,质疑最初的“人之初,性本善”,深陷人与人的旮旯交际中。当你出现如此的心态时,最初的我们要维护的价值观真的有问题吗,我们能保住吗?

其实纵观历史长河,知行不一,是一个极度普遍的情况,为了畅所欲言,我们以史为镜,寻当今之所需所行。

该拿那个朝代来做案例呢?

近来,友人谈到刘邦。此人,著名的流氓,挫败项羽,赶杀韩信,坊间对其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刘邦是知行合一的表率,因势而思,思之即行,而他的对手,正相反,都败在知行不一上。

……战神项羽,军神韩信,流氓刘邦,半仙张良……

楚汉争霸是一幅明牌,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局势,没有人有耍诈的空间,他们都做到了知,但胜负的关键是谁能行。

因素一:不甘心一开始,看上去很傻却其实贼精的楚怀王就出了一个缺心眼的主意,谁到关中谁就当关中王,这个主意实在是不地道。

楚怀王这个人以前是个放羊的,被项羽找来打酱油,没事配合一下楚汉争霸这场大戏,导演喊CUT,下去领个盒饭。可他就是不安份,硬要给自己加戏,出这么一个谁走得快谁牛叉的规矩。

一个配角都这么给力,众所周知,他被neng死了。

知而乱行,为啥知道了还犯这样的政治错误呢?就是不心甘嘛。不好好做自己的傀儡嘛。人,再卑微的人,也会有自尊心的。

这种无根基的自尊心,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使我们无法知行合一。

四因素二:虚荣心

刘邦一看有机会,趁着项羽跟秦军死磕的时候,撒腿就往关中跑。

到了关中,刘邦一下从流氓邦变成了杰士邦。

这个时候,项羽就起了弄死刘邦的心。到了函谷关,发现刘邦竟然在这里设了收费站,摆出了一副“此路是我开,要从此山过,留下买路柴”的架式。

项羽一脚把收费站给踹了。

项羽清楚得很,这个小子就是自己的死敌。必须弄死。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吃了项羽的霸王餐,说自己上个厕所,结果单都没买就跑了。从此,项羽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被刘邦掀翻。

为什么项羽明明知道刘邦是对手,刀都磨好了,剑也舞起来了,就是下不去手呢?

还是没有达到知行合一啊。

这一次,碍于情面,是虚荣心。

因素三:侥幸心韩信感知到,他可能有麻烦了。

韩信最近收留了一个反革命份子:钟离眛。钟离眛以前是项羽的人,两人是同事时,给过韩信一些照顾。

这个事情可大可小,刘邦决定往大了看,就带着兵马过来了。

这些小心思,当然瞒不过韩信。

我们说过,楚汉争霸是一副明牌,谁手里有什么牌,甚至谁要打下张牌,大家心里都倍清楚。

留给韩信的只有一条路,造反。

韩信没有,韩信逼死钟离眛,拿着他的脑袋送到刘邦的面前,然后就被刘邦抓了起来,关进了囚车。

韩信说了一句话:“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没错啊,问题是明明知道,为什么还往枪口撞呢。

这就是侥幸心理做怪了,以为虽然兔子没了,但说不定主人没事还会溜狗玩!

因素四:自负心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实在憋得慌,于是,韩信就串门喽,一转就转到了樊哙家。

一听说韩信来了,樊哙感觉是蓬壁生辉,连忙跑出来跪迎。

其实不为过啊,当年他们跟着刘邦也就混吃混喝,是韩信帮着他们一个个从十三线网红变成了当红的papi酱。

转了一圈,韩信出门,大笑一声:“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这就不对啦,樊哙同志以前确实是杀狗的,但人家的老婆与吕后是姐妹,这种裙带关系里面的水可是很深啊。

果然,韩信没有死于刘邦之手,却被吕后打死了。

当年,韩信可以钻杀猪的裤裆,为什么却要嘲笑杀狗的呢?

这一次知行不能合一的原因,就是太自负。

知行合一,短短的四个字,却一言道破了成功的秘密,但越短的秘笈却越难掌握,真正能够做到这四个字的,少之又少。

原因已经说过了,很多因素在制约着人的行动,无谓的自尊心,自负,虚荣,侥幸心都在模糊人的视线,影响人的决定,从而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却最终做了错误的选择。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要太多了。比如杨修同志被抓时,竟然是一句,我早就知道了会有今天。

没错,以杨修的智商当然知道跟领导比聪明是不会有好下场,但杨修就是乐此不疲啊,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实在忍不住要炫智商啊。

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知行合一的杀手,这种东西是贪欲。

比如满大街的赚快钱,借精生子、P2P…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阳明知行合一,做不到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什么

纵观历史长河,知行不一,是一个极度普遍的情况,为了畅所欲言,我们以史为镜,寻当今之所需所行。

文|浮世魅 戴一予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贵州的一个小破屋里想出来的。换其他人,肯定是郁郁而终死在贵州的,但王明明却在那里悟了道,完成了少时的理想,成为圣人。

自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后,被无数人奉为行动指南,但一直未成为社会主流。王阳明先生这块老腊肉,一直是半温不火的,这也难怪,王阳明同志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与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但历世渐深,我们不再以唯物主义作为绝对参考。在转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扭曲现象,我们眼观、耳思、心听,渐渐开始不平、不静、不忿、不服,质疑最初的“人之初,性本善”,深陷人与人的旮旯交际中。当你出现如此的心态时,最初的我们要维护的价值观真的有问题吗,我们能保住吗?

其实纵观历史长河,知行不一,是一个极度普遍的情况,为了畅所欲言,我们以史为镜,寻当今之所需所行。

该拿那个朝代来做案例呢?

近来,友人谈到刘邦。此人,著名的流氓,挫败项羽,赶杀韩信,坊间对其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刘邦是知行合一的表率,因势而思,思之即行,而他的对手,正相反,都败在知行不一上。

……战神项羽,军神韩信,流氓刘邦,半仙张良……

楚汉争霸是一幅明牌,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局势,没有人有耍诈的空间,他们都做到了知,但胜负的关键是谁能行。

因素一:不甘心一开始,看上去很傻却其实贼精的楚怀王就出了一个缺心眼的主意,谁到关中谁就当关中王,这个主意实在是不地道。

楚怀王这个人以前是个放羊的,被项羽找来打酱油,没事配合一下楚汉争霸这场大戏,导演喊CUT,下去领个盒饭。可他就是不安份,硬要给自己加戏,出这么一个谁走得快谁牛叉的规矩。

一个配角都这么给力,众所周知,他被neng死了。

知而乱行,为啥知道了还犯这样的政治错误呢?就是不心甘嘛。不好好做自己的傀儡嘛。人,再卑微的人,也会有自尊心的。

这种无根基的自尊心,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使我们无法知行合一。

四因素二:虚荣心

刘邦一看有机会,趁着项羽跟秦军死磕的时候,撒腿就往关中跑。

到了关中,刘邦一下从流氓邦变成了杰士邦。

这个时候,项羽就起了弄死刘邦的心。到了函谷关,发现刘邦竟然在这里设了收费站,摆出了一副“此路是我开,要从此山过,留下买路柴”的架式。

项羽一脚把收费站给踹了。

项羽清楚得很,这个小子就是自己的死敌。必须弄死。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吃了项羽的霸王餐,说自己上个厕所,结果单都没买就跑了。从此,项羽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被刘邦掀翻。

为什么项羽明明知道刘邦是对手,刀都磨好了,剑也舞起来了,就是下不去手呢?

还是没有达到知行合一啊。

这一次,碍于情面,是虚荣心。

因素三:侥幸心韩信感知到,他可能有麻烦了。

韩信最近收留了一个反革命份子:钟离眛。钟离眛以前是项羽的人,两人是同事时,给过韩信一些照顾。

这个事情可大可小,刘邦决定往大了看,就带着兵马过来了。

这些小心思,当然瞒不过韩信。

我们说过,楚汉争霸是一副明牌,谁手里有什么牌,甚至谁要打下张牌,大家心里都倍清楚。

留给韩信的只有一条路,造反。

韩信没有,韩信逼死钟离眛,拿着他的脑袋送到刘邦的面前,然后就被刘邦抓了起来,关进了囚车。

韩信说了一句话:“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没错啊,问题是明明知道,为什么还往枪口撞呢。

这就是侥幸心理做怪了,以为虽然兔子没了,但说不定主人没事还会溜狗玩!

因素四:自负心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实在憋得慌,于是,韩信就串门喽,一转就转到了樊哙家。

一听说韩信来了,樊哙感觉是蓬壁生辉,连忙跑出来跪迎。

其实不为过啊,当年他们跟着刘邦也就混吃混喝,是韩信帮着他们一个个从十三线网红变成了当红的papi酱。

转了一圈,韩信出门,大笑一声:“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这就不对啦,樊哙同志以前确实是杀狗的,但人家的老婆与吕后是姐妹,这种裙带关系里面的水可是很深啊。

果然,韩信没有死于刘邦之手,却被吕后打死了。

当年,韩信可以钻杀猪的裤裆,为什么却要嘲笑杀狗的呢?

这一次知行不能合一的原因,就是太自负。

知行合一,短短的四个字,却一言道破了成功的秘密,但越短的秘笈却越难掌握,真正能够做到这四个字的,少之又少。

原因已经说过了,很多因素在制约着人的行动,无谓的自尊心,自负,虚荣,侥幸心都在模糊人的视线,影响人的决定,从而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却最终做了错误的选择。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要太多了。比如杨修同志被抓时,竟然是一句,我早就知道了会有今天。

没错,以杨修的智商当然知道跟领导比聪明是不会有好下场,但杨修就是乐此不疲啊,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实在忍不住要炫智商啊。

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知行合一的杀手,这种东西是贪欲。

比如满大街的赚快钱,借精生子、P2P…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