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用脚丈量世界,世界名人的马拉松情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用脚丈量世界,世界名人的马拉松情结

放眼世界,像村上春树一样,深深地爱着这项运动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有着怎样的马拉松情结呢?

 

文|互联网体育 金立刚

纪胖说:

村上春树在《人生马拉松》一文中写道:“33岁那年秋天,我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马拉松的热爱和感激。放眼世界,像村上春树一样,深深地爱着这项运动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有着怎样的马拉松情结呢?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是2500多年前,刻在古希腊埃拉多斯山岩上的三句名言,提醒着人们运动的意义。

跑步这件事,似乎极其寻常,简单的装备和相对平坦的场地就可以进行。普通人喜爱跑步,很多被人熟知的名人,也深爱着这项运动。名人是如何进行跑步锻炼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跑步这件事?

村上春树- 人生马拉松

1996年6月21日清晨5点,47岁的村上春树站在跑道上,踌躇满志,淡定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自信,那是一场从日本北海道佐吕阃湖畔举行的100公里超级马拉松大赛。那场比赛,让他刻骨铭心。

“从起点到55公里休息站的路程,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着,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

到达55公里休息站后,村上春树急忙换上干净衣服,吃了口出门前妻子准备的点心。“当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跑鞋,继续上路。”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突然变得极其痛苦,村上春树的身子不听使唤了。“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儿工夫,就有不少选手从他后面跑过。最让村上春树着急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他时大喊:‘坚持下去!’”

还有一半的路程没有跑完,村上春树突然想起一本书中介绍的窍门。于是他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他的脑子里盘旋。他不再望向远方,而是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他排除在外。

那一刻,他展开了文学家的创作遐想。

“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200多人甩在身后。”

当天下午4点42分,村上春树终于到达终点。那次经历让他突然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

上述故事摘自村上春树的《人生马拉松》片段。

在日本文坛,村上春树是个比较另类的作家,文风异于他人,行事也如此。他很少与外界往来,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爱抛头露面,不上电视,不做报告,私生活中规中矩,有章可循: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就寝。每天写作4个小时,长跑10公里。如此这般,坚持至今。

33岁那年秋天,村上春树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于是同妻子搬到乡下。到了乡下,他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整日伏案而作的他,由于担心健康,决定开始跑步。

从那以后,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几年之后,他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

跑步成了村上春树日常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与他的小说家身份紧紧连在一起,因为跑步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感。在随笔集《谈论长跑的时候我说些什么》中,他大谈跑步心得,并借跑步话题,回顾了他的写作生涯。他说,从《寻羊历险记》起,他大多数作品的灵感,都源于长跑途中。

此后的岁月里,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着。

村上春树每年都会跑一次全马和一次半马,每当跑完一场马拉松后,他的朋友们总会钦佩地说:“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而他觉得跑步和意志并没有多大关联,之所以能把跑步坚持下来,不过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自己的要求罢了。他说,“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他曾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文中描写道:“只要有一双合适跑步的鞋子,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了。”

他始终觉得,自己没什么体育天分。胳膊太细、腿太瘦。就如同他从来没奢望会成为作家一样。在他眼里,有天赋的人写起文章会文思泉涌。他却不同,“每次写作,累得好像紧紧拧过的抹布”。

他说,马拉松的本质和写作一样,一次次把自己逼到极限,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他给写作和跑步定下很多规矩。不管是灵感突发,还是大脑空白,写小说都要按照计划,循序渐进。至于跑步,如果哪天不想出门,他就会反问自己:“你可以靠写作为生,在家里工作。不用挤火车上下班,不用开无聊的会,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

每一次自问自答之后,村上春树就会穿上跑鞋,毫不犹豫地跨出家门。他认为,跑步提升了他的写作高度。

“假如有我的墓志铭,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村上春树,作家(兼跑步者),1949-20XX’。”

小布什- 跑步狂人

跑步无界,文学界有村上春树为跑步着迷,政界同样也有小布什因跑步而“痴狂”。和为了健康而跑的村上春树不同,小布什开始跑步的理由则更加实际——为了变帅。

小布什的“跑者”生涯始于1972年,那一年,26岁的小布什身体开始发福,出于虚荣心,他在朋友的带领下,开始练习跑步。

他在接受《跑步爱好者》杂志采访时说,“跑步不仅让我成功减掉身体上多余重量,还让我戒掉了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小布什对跑步的热情,即便在他任职美国总统期间,也丝毫没有减弱。在操心国家大事之余,他总会抽出时间跑上一会儿,他想通过跑步来保持健康的身体与积极的精神面貌。“跑步就是我的健身秘诀,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跑下去。”小布什说。

当地时间2000年10月24日,美国佛州阿尔塔蒙特,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慢跑,与当地民众击掌

1992年,父亲老布什在竞选总统失利后,小布什的心情也跟着心烦意乱,他决定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来锤炼意志,希望有朝一日子承父志。

“那一年,我报名了达拉斯的白岩马拉松赛,比赛前一个月,我每天开始疯狂的训练,希望通过训练,让我的心情好起来。”

比赛前夕,小布什高烧不止,不得不放弃比赛,他没有沮丧,而是思路一转,决定参加第二年的休斯顿马拉松,他宽慰自己说,“那样,我会有更多时间来训练了。”

“我用了3小时44分钟跑完了全程,这是我这辈子最棒的经历之一。”小布什回忆说,那场比赛让他感觉年轻了十岁。

2000年11月,小布什子承父志,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即便每天日理万机,但他从未间断过跑步。甚至他会鼓励那些政府要员们一起参与到跑步中来。

当地时间2002年10月27日,美国洛斯卡沃斯,美国总统小布什在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慢跑、

2001年8月8日,小布什召集政府要员在自己的克劳福德农场开会,商讨伊拉克及反恐局势。当时席卷全球的热浪正在德州肆虐,小布什别出心裁,索性组织了一场“100度长跑俱乐部”(100华氏度约等于37.8摄氏度)。

据说,布什总统判断白宫员工的标准之一就是“体格”,总统助手们想博得总统的好感,经常上健身馆绝对是个好方法。他曾说,“想成为我的助手和贴身保镖,必须通过‘100华氏度俱乐部’测验”。

总统的“随跑”人员包括特工、海军陆战队队员、白宫工作人员,一切准备就绪后,激情满怀地发出口令:“好!起步!”他第一个冲出起跑线。农场的跑道长4.8公里,布什规定,凡是能一口气跑完全程的人,就可以得到一件灰色T恤衫——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成为总统“100华氏度俱乐部”的会员。

为鼓舞美军士气 布什与伊战伤兵一起跑步

布什甚至把一台自行车健身器搬到了“空军一号”上,不论走到哪儿,酒店总统套房里都要给他准备一台跑步机。布什出访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没有忘记小布什的爱好,在白金汉宫给他配备了一台自行车健身器。

一年夏天,由于小腿肌肉拉伤外加膝盖痛,小布什不得不遵照医嘱坐上“冷板凳”。两个月后,他接受了年度体检后,医生宣布他身体很健壮,可以继续跑步锻炼。

2001年,当一位枪手在白宫围墙外面朝白宫开枪的时候,布什正在顶楼健身房里锻炼,当特工把枪击事件告诉他时,他停了下来,但当他得知那只是一起偶然事件后,他又恢复了锻炼。

2002年3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布什报告以色列军队捣毁了阿拉法特官邸时,布什正在他的农场跑步。他向鲍威尔作了指示后,又跑了起来。

身为总统时,小布什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我想告诉每一个美国人,我对长跑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每一个美国人也应该如此。”

沃尔夫冈·克特勒 - 跑步能让我放松和思考

在科研领域,不乏成绩斐然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对跑步的一腔热爱。跑步成为他们伴随科研的一种生活方式,跑步过程也能为他们的学术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克特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谈到跑步与科学,沃尔夫冈·克特勒说,“我一边跑步一边思考各种问题:物理问题、家庭问题、周末计划等。跑步时我从未有过什么重大发现,但是它给了我充足时间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有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只有当你足够放松时才能发现它们。”

少年时期的克特勒,曾加入德国当地一家体育俱乐部,本来对跑步没什么兴趣的他,碍于一定要做热身,才不得已地跑上几圈,他发现自己总是跑得最快的那个,“出于虚荣心,我慢慢对跑步产生兴趣”。

14岁那年,克特勒第一次尝试参加10公里森林慢跑。他说,“跑起来很费劲,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从那以后,克特勒便经常跑10公里,偶尔还会尝试跑25公里。1982年,克特勒递交了硕士论文,并前往加兴的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在赫伯特·瓦尔特和哈特穆特·菲格手下攻读博士。克特勒的研究组当时是最先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组之一。

彼时,为了能让克特勒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父母决定全家搬到慕尼黑。一天,他从实验室回来,走到家门口时,恰好碰上了一场马拉松赛,看着欢呼雀跃的观众痴迷地为选手助威,克特勒忽然有种参赛的冲动。

“那时,我认为自己应该去尝试一下马拉松”。有了想法后,克特勒算是开始了正式的长跑训练,作为科研人员,他平时工作量不小,实验室离家将近20公里,离开实验室后,他经常跑步回家。

克特勒的第一场马拉松,便是让他一见倾心的慕尼黑,“只可惜当时状态不佳,跑到25公里处,我便决定退赛”。

他对成绩的要求就像他对科研一样,近乎苛刻。之后的两场比赛,克特勒都以不到3小时的时间跑完,最好成绩2小时50分。

2001年,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克特勒与另两位实现铷(87Rb)原子蒸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时,还专门往行李箱里塞了一双跑鞋,绕着城市港口跑了一圈。

“跑步可以让我放松,让我有时间思考问题。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感到困扰或者非常失望,那就奔跑吧,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太多比这更让你不知所措的事情。”

克特勒身上有老派的严谨作风,一次次挑战自己,这在他参加的马拉松比赛上也有体现。201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56岁的克特勒以2小时49分16秒完赛,2014年,他再次参赛,并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至2小时44分06秒。

潘石屹 - 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

潘石屹是个商人,但他最出名的故事却不止发生在商场上。

2012年,坐拥200亿元身家的潘石屹刚好50岁。彼时的潘石屹,每天过着吃好、喝好,万事无忧的生活状态。一天,他站在镜子面前,看着日渐发福的身体,突然有种莫名的不安。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行动起来,重新做一些“吃苦”的事情。

于是,50岁潘石屹选择了跑步。“我之所以选择跑步,是因为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运动,只需要一个人。”他认为,跑步可以让聒噪的心静下来,思考生活。

潘石屹的健身教练Tony,是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介绍的。潘石屹犹记得与Tony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当时我身材臃肿,体重接近160斤。”骆家辉的妻子李蒙给大家拍合照时,低声对身旁的老公说:“Pan真的该减肥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潘石屹意识到,可怕的“中年危机”正在威胁着他。

因为身体发福,潘石屹睡觉时开始打呼噜。“老婆把我的呼噜声录了下来,说我打的呼噜和别人不一样,好像呼吸的气上不来,应该去医院做个手术。”潘石屹一听吓坏了,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锻炼身体。

成功拜师Tony后,潘石屹3个月瘦了8公斤。Tony给他制定的健身计划很简单,每天只需1-2小时运动量。

Tony也曾在多个场合赞赏潘石屹:“他很有毅力,是很多人的榜样。我的计划里有很多要求,运动时不能看手机,很多企业家做不到,但他做到了。”

跑步之后的改变让潘石屹变得更加坚定,“跑了一段时间,我感觉眼前的世界都亮了,心情马上就能愉悦起来。”

起初,潘石屹一次最多只能跑5-10公里,3年后,潘石屹和妻子在巴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马拉松。

2015年4月12日,潘石屹与妻子携手跑过巴黎马拉松的终点,潘石屹的脸上全是砂子,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渍,“我将妻子揽在怀里,结结实实地来了个拥抱,久久没有松开”。

因为跑步,他不再喝咖啡,甚至连应酬也开始减少,“一有空,我就会去公园跑步,经常邀请教练上门监督自己和妻子训练,检验训练成果。”

2015年11月,潘石屹参加了纽约马拉松,每跑完一段,他都要四处张望,“听着道路两旁无数陌生人为选手们加油,那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最终,潘石屹完成了纽约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纽约时报》用了整个版面刊登了所有完赛选手的姓名和成绩。在整版密密麻麻的外国字母中,潘石屹一眼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看到名字印在报纸上后,我兴奋极了”。尽管字小得几乎看不见,除了他,无人注意。

“我喜欢看各种运动,尤其爱看足球和网球。要是我晚出生30年,没准就当运动员了!”虽然没成运动员,但是潘石屹的妻子却一直用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他。潘石屹只要多跑一公里,她都会鼓励半天。

而在6年的跑步生涯中,潘石屹也略有感悟:“闲时跑步,因为有时间。忙时要跑步,可以放松减压。高兴时跑步,让人更高兴。沮丧时跑步,让人高兴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用脚丈量世界,世界名人的马拉松情结

放眼世界,像村上春树一样,深深地爱着这项运动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有着怎样的马拉松情结呢?

 

文|互联网体育 金立刚

纪胖说:

村上春树在《人生马拉松》一文中写道:“33岁那年秋天,我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马拉松的热爱和感激。放眼世界,像村上春树一样,深深地爱着这项运动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有着怎样的马拉松情结呢?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是2500多年前,刻在古希腊埃拉多斯山岩上的三句名言,提醒着人们运动的意义。

跑步这件事,似乎极其寻常,简单的装备和相对平坦的场地就可以进行。普通人喜爱跑步,很多被人熟知的名人,也深爱着这项运动。名人是如何进行跑步锻炼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跑步这件事?

村上春树- 人生马拉松

1996年6月21日清晨5点,47岁的村上春树站在跑道上,踌躇满志,淡定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自信,那是一场从日本北海道佐吕阃湖畔举行的100公里超级马拉松大赛。那场比赛,让他刻骨铭心。

“从起点到55公里休息站的路程,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着,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

到达55公里休息站后,村上春树急忙换上干净衣服,吃了口出门前妻子准备的点心。“当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跑鞋,继续上路。”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突然变得极其痛苦,村上春树的身子不听使唤了。“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儿工夫,就有不少选手从他后面跑过。最让村上春树着急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他时大喊:‘坚持下去!’”

还有一半的路程没有跑完,村上春树突然想起一本书中介绍的窍门。于是他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他的脑子里盘旋。他不再望向远方,而是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他排除在外。

那一刻,他展开了文学家的创作遐想。

“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200多人甩在身后。”

当天下午4点42分,村上春树终于到达终点。那次经历让他突然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

上述故事摘自村上春树的《人生马拉松》片段。

在日本文坛,村上春树是个比较另类的作家,文风异于他人,行事也如此。他很少与外界往来,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爱抛头露面,不上电视,不做报告,私生活中规中矩,有章可循: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就寝。每天写作4个小时,长跑10公里。如此这般,坚持至今。

33岁那年秋天,村上春树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于是同妻子搬到乡下。到了乡下,他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整日伏案而作的他,由于担心健康,决定开始跑步。

从那以后,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几年之后,他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

跑步成了村上春树日常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与他的小说家身份紧紧连在一起,因为跑步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感。在随笔集《谈论长跑的时候我说些什么》中,他大谈跑步心得,并借跑步话题,回顾了他的写作生涯。他说,从《寻羊历险记》起,他大多数作品的灵感,都源于长跑途中。

此后的岁月里,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着。

村上春树每年都会跑一次全马和一次半马,每当跑完一场马拉松后,他的朋友们总会钦佩地说:“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而他觉得跑步和意志并没有多大关联,之所以能把跑步坚持下来,不过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自己的要求罢了。他说,“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他曾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文中描写道:“只要有一双合适跑步的鞋子,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了。”

他始终觉得,自己没什么体育天分。胳膊太细、腿太瘦。就如同他从来没奢望会成为作家一样。在他眼里,有天赋的人写起文章会文思泉涌。他却不同,“每次写作,累得好像紧紧拧过的抹布”。

他说,马拉松的本质和写作一样,一次次把自己逼到极限,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他给写作和跑步定下很多规矩。不管是灵感突发,还是大脑空白,写小说都要按照计划,循序渐进。至于跑步,如果哪天不想出门,他就会反问自己:“你可以靠写作为生,在家里工作。不用挤火车上下班,不用开无聊的会,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

每一次自问自答之后,村上春树就会穿上跑鞋,毫不犹豫地跨出家门。他认为,跑步提升了他的写作高度。

“假如有我的墓志铭,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村上春树,作家(兼跑步者),1949-20XX’。”

小布什- 跑步狂人

跑步无界,文学界有村上春树为跑步着迷,政界同样也有小布什因跑步而“痴狂”。和为了健康而跑的村上春树不同,小布什开始跑步的理由则更加实际——为了变帅。

小布什的“跑者”生涯始于1972年,那一年,26岁的小布什身体开始发福,出于虚荣心,他在朋友的带领下,开始练习跑步。

他在接受《跑步爱好者》杂志采访时说,“跑步不仅让我成功减掉身体上多余重量,还让我戒掉了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小布什对跑步的热情,即便在他任职美国总统期间,也丝毫没有减弱。在操心国家大事之余,他总会抽出时间跑上一会儿,他想通过跑步来保持健康的身体与积极的精神面貌。“跑步就是我的健身秘诀,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跑下去。”小布什说。

当地时间2000年10月24日,美国佛州阿尔塔蒙特,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慢跑,与当地民众击掌

1992年,父亲老布什在竞选总统失利后,小布什的心情也跟着心烦意乱,他决定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来锤炼意志,希望有朝一日子承父志。

“那一年,我报名了达拉斯的白岩马拉松赛,比赛前一个月,我每天开始疯狂的训练,希望通过训练,让我的心情好起来。”

比赛前夕,小布什高烧不止,不得不放弃比赛,他没有沮丧,而是思路一转,决定参加第二年的休斯顿马拉松,他宽慰自己说,“那样,我会有更多时间来训练了。”

“我用了3小时44分钟跑完了全程,这是我这辈子最棒的经历之一。”小布什回忆说,那场比赛让他感觉年轻了十岁。

2000年11月,小布什子承父志,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即便每天日理万机,但他从未间断过跑步。甚至他会鼓励那些政府要员们一起参与到跑步中来。

当地时间2002年10月27日,美国洛斯卡沃斯,美国总统小布什在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慢跑、

2001年8月8日,小布什召集政府要员在自己的克劳福德农场开会,商讨伊拉克及反恐局势。当时席卷全球的热浪正在德州肆虐,小布什别出心裁,索性组织了一场“100度长跑俱乐部”(100华氏度约等于37.8摄氏度)。

据说,布什总统判断白宫员工的标准之一就是“体格”,总统助手们想博得总统的好感,经常上健身馆绝对是个好方法。他曾说,“想成为我的助手和贴身保镖,必须通过‘100华氏度俱乐部’测验”。

总统的“随跑”人员包括特工、海军陆战队队员、白宫工作人员,一切准备就绪后,激情满怀地发出口令:“好!起步!”他第一个冲出起跑线。农场的跑道长4.8公里,布什规定,凡是能一口气跑完全程的人,就可以得到一件灰色T恤衫——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成为总统“100华氏度俱乐部”的会员。

为鼓舞美军士气 布什与伊战伤兵一起跑步

布什甚至把一台自行车健身器搬到了“空军一号”上,不论走到哪儿,酒店总统套房里都要给他准备一台跑步机。布什出访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没有忘记小布什的爱好,在白金汉宫给他配备了一台自行车健身器。

一年夏天,由于小腿肌肉拉伤外加膝盖痛,小布什不得不遵照医嘱坐上“冷板凳”。两个月后,他接受了年度体检后,医生宣布他身体很健壮,可以继续跑步锻炼。

2001年,当一位枪手在白宫围墙外面朝白宫开枪的时候,布什正在顶楼健身房里锻炼,当特工把枪击事件告诉他时,他停了下来,但当他得知那只是一起偶然事件后,他又恢复了锻炼。

2002年3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布什报告以色列军队捣毁了阿拉法特官邸时,布什正在他的农场跑步。他向鲍威尔作了指示后,又跑了起来。

身为总统时,小布什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我想告诉每一个美国人,我对长跑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每一个美国人也应该如此。”

沃尔夫冈·克特勒 - 跑步能让我放松和思考

在科研领域,不乏成绩斐然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对跑步的一腔热爱。跑步成为他们伴随科研的一种生活方式,跑步过程也能为他们的学术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克特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谈到跑步与科学,沃尔夫冈·克特勒说,“我一边跑步一边思考各种问题:物理问题、家庭问题、周末计划等。跑步时我从未有过什么重大发现,但是它给了我充足时间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有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只有当你足够放松时才能发现它们。”

少年时期的克特勒,曾加入德国当地一家体育俱乐部,本来对跑步没什么兴趣的他,碍于一定要做热身,才不得已地跑上几圈,他发现自己总是跑得最快的那个,“出于虚荣心,我慢慢对跑步产生兴趣”。

14岁那年,克特勒第一次尝试参加10公里森林慢跑。他说,“跑起来很费劲,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从那以后,克特勒便经常跑10公里,偶尔还会尝试跑25公里。1982年,克特勒递交了硕士论文,并前往加兴的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在赫伯特·瓦尔特和哈特穆特·菲格手下攻读博士。克特勒的研究组当时是最先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组之一。

彼时,为了能让克特勒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父母决定全家搬到慕尼黑。一天,他从实验室回来,走到家门口时,恰好碰上了一场马拉松赛,看着欢呼雀跃的观众痴迷地为选手助威,克特勒忽然有种参赛的冲动。

“那时,我认为自己应该去尝试一下马拉松”。有了想法后,克特勒算是开始了正式的长跑训练,作为科研人员,他平时工作量不小,实验室离家将近20公里,离开实验室后,他经常跑步回家。

克特勒的第一场马拉松,便是让他一见倾心的慕尼黑,“只可惜当时状态不佳,跑到25公里处,我便决定退赛”。

他对成绩的要求就像他对科研一样,近乎苛刻。之后的两场比赛,克特勒都以不到3小时的时间跑完,最好成绩2小时50分。

2001年,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克特勒与另两位实现铷(87Rb)原子蒸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时,还专门往行李箱里塞了一双跑鞋,绕着城市港口跑了一圈。

“跑步可以让我放松,让我有时间思考问题。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感到困扰或者非常失望,那就奔跑吧,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太多比这更让你不知所措的事情。”

克特勒身上有老派的严谨作风,一次次挑战自己,这在他参加的马拉松比赛上也有体现。201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56岁的克特勒以2小时49分16秒完赛,2014年,他再次参赛,并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至2小时44分06秒。

潘石屹 - 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

潘石屹是个商人,但他最出名的故事却不止发生在商场上。

2012年,坐拥200亿元身家的潘石屹刚好50岁。彼时的潘石屹,每天过着吃好、喝好,万事无忧的生活状态。一天,他站在镜子面前,看着日渐发福的身体,突然有种莫名的不安。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行动起来,重新做一些“吃苦”的事情。

于是,50岁潘石屹选择了跑步。“我之所以选择跑步,是因为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运动,只需要一个人。”他认为,跑步可以让聒噪的心静下来,思考生活。

潘石屹的健身教练Tony,是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介绍的。潘石屹犹记得与Tony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当时我身材臃肿,体重接近160斤。”骆家辉的妻子李蒙给大家拍合照时,低声对身旁的老公说:“Pan真的该减肥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潘石屹意识到,可怕的“中年危机”正在威胁着他。

因为身体发福,潘石屹睡觉时开始打呼噜。“老婆把我的呼噜声录了下来,说我打的呼噜和别人不一样,好像呼吸的气上不来,应该去医院做个手术。”潘石屹一听吓坏了,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锻炼身体。

成功拜师Tony后,潘石屹3个月瘦了8公斤。Tony给他制定的健身计划很简单,每天只需1-2小时运动量。

Tony也曾在多个场合赞赏潘石屹:“他很有毅力,是很多人的榜样。我的计划里有很多要求,运动时不能看手机,很多企业家做不到,但他做到了。”

跑步之后的改变让潘石屹变得更加坚定,“跑了一段时间,我感觉眼前的世界都亮了,心情马上就能愉悦起来。”

起初,潘石屹一次最多只能跑5-10公里,3年后,潘石屹和妻子在巴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马拉松。

2015年4月12日,潘石屹与妻子携手跑过巴黎马拉松的终点,潘石屹的脸上全是砂子,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渍,“我将妻子揽在怀里,结结实实地来了个拥抱,久久没有松开”。

因为跑步,他不再喝咖啡,甚至连应酬也开始减少,“一有空,我就会去公园跑步,经常邀请教练上门监督自己和妻子训练,检验训练成果。”

2015年11月,潘石屹参加了纽约马拉松,每跑完一段,他都要四处张望,“听着道路两旁无数陌生人为选手们加油,那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最终,潘石屹完成了纽约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纽约时报》用了整个版面刊登了所有完赛选手的姓名和成绩。在整版密密麻麻的外国字母中,潘石屹一眼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看到名字印在报纸上后,我兴奋极了”。尽管字小得几乎看不见,除了他,无人注意。

“我喜欢看各种运动,尤其爱看足球和网球。要是我晚出生30年,没准就当运动员了!”虽然没成运动员,但是潘石屹的妻子却一直用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他。潘石屹只要多跑一公里,她都会鼓励半天。

而在6年的跑步生涯中,潘石屹也略有感悟:“闲时跑步,因为有时间。忙时要跑步,可以放松减压。高兴时跑步,让人更高兴。沮丧时跑步,让人高兴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