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雷军董明珠十亿赌约结局已定,格力稳赢但小米没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雷军董明珠十亿赌约结局已定,格力稳赢但小米没输

更大的国际市场,这是小米相较于格力的一大优势。

2013年,那是一个冬天。

做手机的雷先生和做家电的董小姐想要比比五年后谁赚得多,于是他们下了一个赌注——注码十个亿。

1

不认怂的董小姐

很执着的雷布斯

这一豪赌发生在当年央视举办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作为互联网模式代表的小米CEO雷军称:“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总输我一块钱。”

作为制造业代表的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立马回击:“首先,小米超过格力是不可能的;其次,要赌就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嗯,大佬怎么都那么任性呢?

在当时,两人的一番豪言只被大家当做节目效果或是媒体炒作,可后来双方开始暗暗较劲——小米开始做空调,格力开始做手机,两家公司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老大“撑腰”,不认怂的董小姐和很执着的雷布斯,似乎对“十亿赌约”越来越认真了!

2

5年期限将近

小米怎么样了?

赌约刚下的时候,小米并不被看好。当时格力已是上市公司,全年营收高达1200.43亿,而小米仅仅是一家刚成立两年的手机公司,营收只有265.83亿。也正是这种巨大的悬殊才让外界觉得这是一场玩笑。

五年过去,小米不仅成功上市,营收也早已突破亿元大关。

今年11月19日,小米披露了集团2018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从业务板块具体情况来看,现在小米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这三大板块在三季度里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智能手机依然是小米营收的核心收益来源,达到349.8亿元,同比增长36%,智能手机的销量和售价提升,但手机收益占总营收比呈现下滑趋势;IoT及生活消费产品实现营收108.0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小米智能电视及笔记本计算机的销售收入增长至42亿元,增长100.3%;而互联网服务达到47.29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来自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09.8%。前三季度内各项业务营收均超越去年全年。

2018第三季度小米营收508.46亿,全年营收突破1300亿元, 距离格力1486.99的差距只剩182亿人民币了!

2018只剩最后一个月,小米还有希望在所剩的时间里追上么?

还真有些希望。

对比小米和格力这几年的营业收入增长趋势,我们发现小米的营收增长更为迅猛。

从最为直接的营业收入角度来看, 2014年格力营业收入接近小米的2倍,2017年小米营收1146亿元,格力电器为1482亿元,而到今年第三季度,两者仅差182亿。同期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收窄。对格力来说,小米是一个后劲强大的对手。

或许在最后一个季度,小米还有翻盘的可能!

3

研发支出翻番

小米越玩越大

2018年小米多份财报都显示,研发支出在大幅上升,第三季度中小米研发支出高达15亿元。

相比其他同行,小米的研发投入比并不高。之前有人拿华为研发投入897亿(2017年)和小米的32亿元(2017年)做对比,小米因为研发投入低被大家吐槽“钱都拿去请水军了吧!”实际上这种对比并不准确,因为两家的业务范围并不一样。

雷军曾举过一个例子:微软、IBM每年高比例研发费用,但是苹果的研发比例不过占总收入6.4%,相比之下,小米的研发投入比在5%左右。小米可以有效地利用资金,用合适的经费做出黑科技。

而小米也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惊艳之举——至今仍被誉为经典之作的MIUI、定义了全面屏概念的手机MIX、首个实现L1+L5双频双路GPS定位商用化、将语音控制与智能家居相结合的小爱智能音箱……

在 “玩大一点”上,小米向来很积极。2014年,小米和美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半年后推出青春智能空,今年7月,小米又推出互联网空调……格力做手机,小米做空调,两家公司好像真的“杠”了起来。

这一年,小米还将目光转向了AI,重点投入AI研发与应用。AI领域正在成为每一家科技企业必须踏入的技术方向,不做就会落伍、被淘汰。AI对于小米不仅是现在已经同质化的手机业务少数的突破点,也是处理大数据的最好工具,是能够让小米把用户、数据、设备全部融会贯通的技术武器。

11月28日,也就是昨天,在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上,雷军宣布小米与宜家达成战略合作。雷军表示,“我相信,AI+IoT也就是AIoT未来将会嵌入到每一个设备当中。在3-5年内每个智能设备都将带有AIoT控制模块。”

产品线增多,生态圈扩大,小米有了更多的营收开源。

4

大量收购+海外布局

小米对待专利越来越认真

看完了小米的营收、研发和市场表现,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小米这几年是如何在专利上越做越溜的。

>>>专利不够?那就买买买!

对于一家成立只有八年的公司来说,小米的专利量肯定比不过华为、OPPO等厂商,但授权8676件专利对小米来说已经相当可观。

▲小米专利授权情况

小米的技术积累相对来说确实比较薄弱,所以需要通过不断购买专利、获得交叉授权来增强自己的专利竞争力。目前,小米购买来的专利已经超过3500件,获得交叉授权的专利也超过了百件。

2015年2月,小米与高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

2015年10月,小米收购了博通公司31件无线通信专利;

2016年2月,小米从英特尔公司购买了332件美国专利,涵盖“储存管理、控制逻辑、序列编码、电脑封装、手持终端、线路板”等诸多领域;

2016年6月,小米向微软购买1500余项专利,并达成专利交叉授权协议;

2017年,小米与诺基亚签署一份交叉专利授权协议;

……

另一方面,小米也通过专利授权获取了来自杜比公司在视频处理与声学方面的技术专利,这为其手机、平板以及电视等业务产品的影音处理与展现奠定了一个行业标准以上的基础。

>>>海外专利之路很坎坷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国际市场收入占总收入36%。第三季度这一数字再度提高,国际业务收入达2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2.7%,占集团总营收43.9%。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面增长。

但是与全球业务一片繁荣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小米的海外专利之路的坎坷,栽过的跟头实在太多了。

2014年小米进军印度,12月就被爱立信告到了法院。为了不丢失印度市场,小米不得不向爱立信交了一笔昂贵的“保护费”。这给正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小米来了迎头一击,损失惨重。

2015年底,小米4手机前脚刚获得美国FCC认证,后脚就遭遇专利流氓BlueSpike的侵权起诉,导致小米手机被下架。一同被起诉的,还有在美国市场销售小米产品的海淘平台—TOMTOP(深圳通拓科技)。

2016年被General Access Solutions, Ltd. 起诉、2017年又被Sportbrain Holdings LLC起诉……对于年轻的小米而言,海外专利储备的薄弱使得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常常被对手打得很惨。在吃过各种官司之后,小米的全球化的专利布局越做越好。

在和爱立信达成和解后,印度成为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现在,小米现在正在加速自己在海外的布局,特别是北美地区。过往小米由于专利布局而不能做的“美国梦”,现在有机会去实现了么?

▲图片来自智慧芽数据库

更大的国际市场,这是小米相较于格力的一大优势。

国际化能力低是格力的一大硬伤,格力2017年海外营收185亿,仅占全部营收的12.4%,低于自己的老对手美的和海尔。

5

数字在上升

但背后有风险

在专利战上吃了不少亏的小米学聪明了,一边加大专利并购和交叉授权,一边提升自主研发申请数量。

但在这些上升的数字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

尽管现在小米已经将广泛性的申请相关专利,但小米的专利在技术领域布局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图片来自智慧芽全球数据库

如果从小米所申请专利被引用次数和专利家族规模来看,小米核心向的专利主要围绕着人机交互与图形图像显示,而在通讯领域最为关键的的芯片技术及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还十分欠缺。

这些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时间积累,显然小米依靠自身力量想要在短时间内弥补是极其困难的。近年来小米遭受专利诉讼并与爱立信、高通等达成转让许可等交易,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图片来自智慧芽全球数据库

此外,小米“急于求成”式的专利申请方式是否都经得起友商的考验也成为了问题。

这几年,小米有不少于30件实用新型专利被他人发起无效宣告,其中,15件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7件专利被部分宣告无效,仅有8件专利被维持有效。被无效比例如此之高,真令人为小米专利申请的质量捏了一把汗。

对小米这样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专利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市场情况复杂,如何提升专利质量,做好专利保护,优化全球布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利竞争策略,是现在的小米需要关注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雷军董明珠十亿赌约结局已定,格力稳赢但小米没输

更大的国际市场,这是小米相较于格力的一大优势。

2013年,那是一个冬天。

做手机的雷先生和做家电的董小姐想要比比五年后谁赚得多,于是他们下了一个赌注——注码十个亿。

1

不认怂的董小姐

很执着的雷布斯

这一豪赌发生在当年央视举办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作为互联网模式代表的小米CEO雷军称:“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总输我一块钱。”

作为制造业代表的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立马回击:“首先,小米超过格力是不可能的;其次,要赌就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嗯,大佬怎么都那么任性呢?

在当时,两人的一番豪言只被大家当做节目效果或是媒体炒作,可后来双方开始暗暗较劲——小米开始做空调,格力开始做手机,两家公司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老大“撑腰”,不认怂的董小姐和很执着的雷布斯,似乎对“十亿赌约”越来越认真了!

2

5年期限将近

小米怎么样了?

赌约刚下的时候,小米并不被看好。当时格力已是上市公司,全年营收高达1200.43亿,而小米仅仅是一家刚成立两年的手机公司,营收只有265.83亿。也正是这种巨大的悬殊才让外界觉得这是一场玩笑。

五年过去,小米不仅成功上市,营收也早已突破亿元大关。

今年11月19日,小米披露了集团2018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从业务板块具体情况来看,现在小米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这三大板块在三季度里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智能手机依然是小米营收的核心收益来源,达到349.8亿元,同比增长36%,智能手机的销量和售价提升,但手机收益占总营收比呈现下滑趋势;IoT及生活消费产品实现营收108.0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小米智能电视及笔记本计算机的销售收入增长至42亿元,增长100.3%;而互联网服务达到47.29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来自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09.8%。前三季度内各项业务营收均超越去年全年。

2018第三季度小米营收508.46亿,全年营收突破1300亿元, 距离格力1486.99的差距只剩182亿人民币了!

2018只剩最后一个月,小米还有希望在所剩的时间里追上么?

还真有些希望。

对比小米和格力这几年的营业收入增长趋势,我们发现小米的营收增长更为迅猛。

从最为直接的营业收入角度来看, 2014年格力营业收入接近小米的2倍,2017年小米营收1146亿元,格力电器为1482亿元,而到今年第三季度,两者仅差182亿。同期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收窄。对格力来说,小米是一个后劲强大的对手。

或许在最后一个季度,小米还有翻盘的可能!

3

研发支出翻番

小米越玩越大

2018年小米多份财报都显示,研发支出在大幅上升,第三季度中小米研发支出高达15亿元。

相比其他同行,小米的研发投入比并不高。之前有人拿华为研发投入897亿(2017年)和小米的32亿元(2017年)做对比,小米因为研发投入低被大家吐槽“钱都拿去请水军了吧!”实际上这种对比并不准确,因为两家的业务范围并不一样。

雷军曾举过一个例子:微软、IBM每年高比例研发费用,但是苹果的研发比例不过占总收入6.4%,相比之下,小米的研发投入比在5%左右。小米可以有效地利用资金,用合适的经费做出黑科技。

而小米也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惊艳之举——至今仍被誉为经典之作的MIUI、定义了全面屏概念的手机MIX、首个实现L1+L5双频双路GPS定位商用化、将语音控制与智能家居相结合的小爱智能音箱……

在 “玩大一点”上,小米向来很积极。2014年,小米和美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半年后推出青春智能空,今年7月,小米又推出互联网空调……格力做手机,小米做空调,两家公司好像真的“杠”了起来。

这一年,小米还将目光转向了AI,重点投入AI研发与应用。AI领域正在成为每一家科技企业必须踏入的技术方向,不做就会落伍、被淘汰。AI对于小米不仅是现在已经同质化的手机业务少数的突破点,也是处理大数据的最好工具,是能够让小米把用户、数据、设备全部融会贯通的技术武器。

11月28日,也就是昨天,在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上,雷军宣布小米与宜家达成战略合作。雷军表示,“我相信,AI+IoT也就是AIoT未来将会嵌入到每一个设备当中。在3-5年内每个智能设备都将带有AIoT控制模块。”

产品线增多,生态圈扩大,小米有了更多的营收开源。

4

大量收购+海外布局

小米对待专利越来越认真

看完了小米的营收、研发和市场表现,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小米这几年是如何在专利上越做越溜的。

>>>专利不够?那就买买买!

对于一家成立只有八年的公司来说,小米的专利量肯定比不过华为、OPPO等厂商,但授权8676件专利对小米来说已经相当可观。

▲小米专利授权情况

小米的技术积累相对来说确实比较薄弱,所以需要通过不断购买专利、获得交叉授权来增强自己的专利竞争力。目前,小米购买来的专利已经超过3500件,获得交叉授权的专利也超过了百件。

2015年2月,小米与高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

2015年10月,小米收购了博通公司31件无线通信专利;

2016年2月,小米从英特尔公司购买了332件美国专利,涵盖“储存管理、控制逻辑、序列编码、电脑封装、手持终端、线路板”等诸多领域;

2016年6月,小米向微软购买1500余项专利,并达成专利交叉授权协议;

2017年,小米与诺基亚签署一份交叉专利授权协议;

……

另一方面,小米也通过专利授权获取了来自杜比公司在视频处理与声学方面的技术专利,这为其手机、平板以及电视等业务产品的影音处理与展现奠定了一个行业标准以上的基础。

>>>海外专利之路很坎坷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国际市场收入占总收入36%。第三季度这一数字再度提高,国际业务收入达2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2.7%,占集团总营收43.9%。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面增长。

但是与全球业务一片繁荣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小米的海外专利之路的坎坷,栽过的跟头实在太多了。

2014年小米进军印度,12月就被爱立信告到了法院。为了不丢失印度市场,小米不得不向爱立信交了一笔昂贵的“保护费”。这给正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小米来了迎头一击,损失惨重。

2015年底,小米4手机前脚刚获得美国FCC认证,后脚就遭遇专利流氓BlueSpike的侵权起诉,导致小米手机被下架。一同被起诉的,还有在美国市场销售小米产品的海淘平台—TOMTOP(深圳通拓科技)。

2016年被General Access Solutions, Ltd. 起诉、2017年又被Sportbrain Holdings LLC起诉……对于年轻的小米而言,海外专利储备的薄弱使得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常常被对手打得很惨。在吃过各种官司之后,小米的全球化的专利布局越做越好。

在和爱立信达成和解后,印度成为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现在,小米现在正在加速自己在海外的布局,特别是北美地区。过往小米由于专利布局而不能做的“美国梦”,现在有机会去实现了么?

▲图片来自智慧芽数据库

更大的国际市场,这是小米相较于格力的一大优势。

国际化能力低是格力的一大硬伤,格力2017年海外营收185亿,仅占全部营收的12.4%,低于自己的老对手美的和海尔。

5

数字在上升

但背后有风险

在专利战上吃了不少亏的小米学聪明了,一边加大专利并购和交叉授权,一边提升自主研发申请数量。

但在这些上升的数字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

尽管现在小米已经将广泛性的申请相关专利,但小米的专利在技术领域布局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图片来自智慧芽全球数据库

如果从小米所申请专利被引用次数和专利家族规模来看,小米核心向的专利主要围绕着人机交互与图形图像显示,而在通讯领域最为关键的的芯片技术及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还十分欠缺。

这些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时间积累,显然小米依靠自身力量想要在短时间内弥补是极其困难的。近年来小米遭受专利诉讼并与爱立信、高通等达成转让许可等交易,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图片来自智慧芽全球数据库

此外,小米“急于求成”式的专利申请方式是否都经得起友商的考验也成为了问题。

这几年,小米有不少于30件实用新型专利被他人发起无效宣告,其中,15件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7件专利被部分宣告无效,仅有8件专利被维持有效。被无效比例如此之高,真令人为小米专利申请的质量捏了一把汗。

对小米这样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专利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市场情况复杂,如何提升专利质量,做好专利保护,优化全球布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利竞争策略,是现在的小米需要关注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