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文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一路走高,新开户数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不少抱着搭“牛市”顺风车心态的各类人群蜂拥入市。这波新入市的股民中,大多数人对于股票市场并没有基本认识,只能在实操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对于证券公司来说,面对这波趁势而来的股民,心情也很复杂。一方面,股民们给证券公司带来业务量,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的员工心里清楚,“牛市”过去之后,这之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成为炮灰。全民炒股其实是全民癫狂的状态,带有泡沫,并非理性。一旦股价不能再持续性上涨,出现大幅度的调整,对社会的影响可能非常大,投资的损失最后带来的可能是生活的困窘,甚至社会的不稳定。“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各个群里非常热闹都是股神。行情已坏,各个群里静悄悄,连平时最活跃的也闷了。”5月7日,在“听风备风等风”微信群,昵称“悠悠然然”的股民不留情面地捅破了窗户纸。
▲过了四千点后,股市风云变幻,令很多股民倍感精神紧张。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一路走高,新开户数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现在,似乎人们聊天不提股市都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邻里坊间都弥漫着钱的味道,不少抱着搭“牛市”顺风车心态的各类人群蜂拥入市。
尽管A股近日出现了跌幅,但类似唱衰的担忧似乎一直都存在,因此这一刻,股民并没有表现出一致性的慌乱。各大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依然有申请开户的人在等候着,相比前些日子人数少了很多,但一切看起来似乎还没那么糟。
沪指冲上4500
5月5日上午,某证券公司营业部,一个男人从电梯口折返过来,喉咙含混,操着口音:“今天就可以买股票了吧?”他捏着手中那一沓花花绿绿的填单,冲着业务员咧了咧嘴。
“创业板要五天后。”
“啥是创业板?”这位穿着白绿条纹的宽大T恤、面孔黝黑的男人似乎有所察觉,脸色唰地变得不太好看。
“恩……A股可以买吗?”男人转过头,暂时忘记了刚刚发生的事,他快速地揩了一下额头,把手背上残余的汗蹭在沾了灰土的短裤上。
“A股要明天才行。”业务员回答道。
“在下面签字。”业务员低下头继续“呵斥”面前的客户,“还有这张。在下面签字。”
在这之前,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这位正在填单开户的新客户,“最近每天有几百人来开户或激活曾经暂停的账号”。她负责维护与客户的关系,有数年证券行业的从业经验,“我比你大十岁。”她看了看他身份证上的那一串数字,“你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主动咨询我。”接着,她指导他填写表单,“把上面这段话抄在这儿,不要有错字。”
文字上方上,有一行大小一致的特别声明:以下内容由股票交易经验不足两年或交易经验满两年但风险测评结果为风险承受能力低(保守型)的投资者抄写。“我同时帮你开通创业板。”她极显好意地对那个人说。
▲近期,深圳各大证券公司普遍迎来开户量高峰。
关灯吃面
5月5日晚,在一个名为“听风备风等风”的股市交流微信群里,昵称为“牛神”的股民安抚另一位朋友,“只要坚信牛还在,就没啥怕的。只输时间不输钱。”这一天,沪深两市均收盘下跌超过4%。“牛神”在群里活跃发言,缓和着略显凝重的气氛。
本轮牛市还未曾让股民吃到大苦头,据中国结算5日的最新周报显示,近三周A股新增开户数1034万户,创下历史新高。在这样的燥热气氛下,任何摆出台面的唱衰股市的言词都可能引起一场“冲突”。
“你应该是位新股民!千万别‘指鹿为马’。”5日晚上,一位股民在群里的发言受到了责难,他刚刚建议大家减仓。在这个即将满500人的微信群里,大多数人保持沉默,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不断刷新着群消息数。
“今天谁没吃面的举手?”这样的自嘲和讽刺总能暂时缓解股民们压抑的心情。昵称为“买啥涨啥”的女子在这句话末尾加上了一个龇牙的表情。
2011年,重庆啤酒突然宣布公司研制13年的乙肝疫苗临床实验无效,股价应声大跌。事发第6天,一位股民发表了一篇极其应景的帖子《一边吃,一边哭》:“今天回到家,煮了点面吃,一边吃面一边哭,泪水滴落在碗里,没有开灯。”引起众网友和股民共鸣,自此“关灯吃面”被用于表达发帖人股票投资失利后极度痛苦和绝望的心情。
在这一天,“关灯吃面”一词再度爆发于各类股市的讨论组、贴吧和论坛。
从事文化出版工作的熊小姐游离于各种琐碎信息之外。她只听取几个特定朋友的建议。这些朋友有一个通俗的名字——“专业人士”。
“反正我是不能亏,我只能赚!”几年前的一天,这几个“专业人士”纷纷收到他们这位朋友的请求,“赚多少没有问题,只用告诉我买哪只股票、多少钱买、多少钱卖就行了!”熊小姐想起这一段,大声地笑了出来,满脸红光。
她说,炒股是一种成年人的理财方式,放一小笔钱在股市,是很自然的事,目前她总共有大概十万元用于股票投资。
其实她也曾下过力气,试图通过自学而在股市更加游刃有余,但最后还是无疾而终。“太难。”她坦白说。
相比于那些无可奈何的经历给人带来的不痛快,眼下,她正带着骄傲的语气夸耀自己一直都在赚,从没赔过。当然,这仰仗于她那几个特别的朋友。
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专业能力、经验或者是可以信赖的特别朋友,大多数人并不会像熊小姐一样哪怕对股票一窍不通,仍稳赚不赔,底气十足。
▲在“牛市”的背景下,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少股票惨遭跌停,但也有股票涨停。
90后新股民
21岁的学生吴梓涛回想起了一个月前入市时眼前的一片飘红。
最早,他的宿舍只有一位股民。“四万进去,五万出来的故事”就来自他这个“厉害的”室友。这对于尚未入市的吴梓涛来说,无疑是目睹了这辈子所见过最轻易的获利。如今,四人宿舍里除了其中一个还在观望,包括吴梓涛在内的其余三人都入了市,他们经常同时进行交易操作,“唯一剩下的那一个其实也在蠢蠢欲动。”他笑称。
这笔钱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放在股市里,或许还可以赚些钱。一个月前,吴梓涛把手里几千块的生活费存入了新开通的股票账户。也是在那些早晨,热气未散的房间弥漫着怪异的味道,窗帘来不及拉开,三盏通亮的台灯在墙上、地上抠出三个巨大的人影。
吴梓涛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看盘、看分析文章。他在上百支股票中挑选潜力股,他关注股票走势图,了解行业发展信息,翻看公司资料,以此作为参考。“我自己选了三只股,两支赚了,一支赔了,总体盈利。”他的叙述中透着一股成就感。
在很多人看来,股市就像是古罗马城中的圆形竞技场,代表着热枕、信心、勇气、智慧、力量。
“牛市第一大忌空仓,最低也要维持三成仓位,这样,我们随时可以拿起枪冲入战场,击落想要的果实。”
“不要去听牛市见顶的鬼话,说这话的人根本没经历过牛市。所以淡淡复定定,牛市就会赢。”
“中信在33.18加仓,在35.88抛三分一。”
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4月27日早上9点21分,90后白领上班族李安坐在办公桌前准时打开微信,收到朋友发来的这一串儿消息。习惯性的,他用拇指轻轻往上一拨,信息像瀑布一样向上自动流动,他快速扫了一眼,点回桌面,打开某证券公司的App。
李安是个工作勤奋的年轻人,入职后的两三年,因为优秀的业绩在公司领导层有着不错的口碑,工资待遇也并不差。直到半年前,他发现自己几年前买入的自选股涨势大好,“你看,我几个月前买的股票一动没动,涨了这么多!”李安的同事毛琪形容当时的李安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
▲不少年轻女性来到证券公司开户,加入炒股群体。
开屏的孔雀
那次获利要从2011年说起。那年9月,李安得到了自己年满18岁获得的保险金,然后这1万块全部被用来买入了中国南车的股票,那是他买入的第一支股。在当时,中国南车每股买入价格是4.81元,今年初,中国南车每股价格涨到大概13元,惊喜之余的李安卖出了中国南车的股票,并连本带利再次全部投入买了几支新股。
在此次牛市中,这支股票每股价格最高冲到过39元。而他表现得十分理智,“其实我并不会后悔卖早了,我觉得有不错的收益就够了。一条鱼,只吃中段就够了。”他知道一定会有人哭丧着脸替他跺脚惋惜。自小受爸妈炒股的影响,李安较早就建立了对股票的认知。
“我想用这一万块钱赚点小钱,自己也做了风险预期,一万块虽然在当时不小,但我觉得不会亏很多。我当时给自己的预算是,比如我买中国南车,假如跌到20%,我就会退出来。我的盈利目标是每年比银行存储的定息要高一些。”
他试图厘清自己与其他散户,“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我一度有过在股票行情比较好的时候拿更多钱杀进去的想法,这样会有更大的收益,但后来还是抵制住了这种欲望,它和赌博是有一定相似性。很多个体散户其实就是在赌博。”
他承认,这种赌博的快感太有欺骗性、太虚无缥缈了,“之前有一次脑子发热去赌球,一笔钱全下去,最后什么都没了,”他回忆,“那次赌球给我的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虽说李安对所押注的球队做了些分析,但毕竟没有100%的把握,他太相信自己的判断,押注了足够让他连续几天失眠的钱。
“对于我来讲,我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有时会脑热,但我理智上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花点时间来做理财,获得一些收益。理财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行为,比如也有人买保险、买基金甚至投资房产,”李安像是再次告诫自己,“无论如何,必须要理性。”
其实最早那段时间,中国南车的股价曾经跌出过他买入价的20%,对于李安来说,也是他记忆中最不安的时候,被套牢后,他连续几日感到后悔,没有在盈利的时候把它卖出去。
这种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事。尤其对于没有多少足够的投资经验或者知识储备,盲目地杀入股市当中的这些散户。经济研究者彭爱东认为,从他们自身来讲,可能并不了解掌握证券市场当中相关的知识,包括风险的控制水平,尤其对新开户的股民来讲,是要有一个磨练的过程,就像这两天的暴跌,肯定是有很多人损失比较惨重,由此可能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彭爱东进一步指出,“至于股市里面,对于散户的陷阱则更多。比如机构跟散户之间的博弈,显然机构凭借他资本上的优势、信息上的优势,也包括操作经验、专业知识上的优势,显然是要领先于散户。再一个,我们也应该客观上承认市场的监管还是有很多的缺陷、漏洞在里头,比如股价的操纵、坐庄行为。”
▲无论是创业板还是蓝筹股,最近这几个月频繁出现“涨停”。
幸运儿
“那些卖了房子、车子去炒股的人根本不理智”,今年80岁的亿和集团创始人张汉明同样指出了炒股者在风险面前的情感失控。张汉明可以算得上是股民中的元老,1990年他从深圳经济特区南头区副区长的岗位上主动申请退休。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繁荣起来,特区的金融业走在全国前头,创业经商的氛围非常好。
1991年,55岁的张汉明撞到了一个的机遇,从朋友的公司那里收购了10万股万科的股票,通过朋友关系借的钱加上自己手里闲置的2万块,这笔交易顺利成交,“不到一个月,我就赚了一百多万。那时候很快,几块钱每股涨到七八十块钱每股。”张汉明从股市捧得了第一桶金。自那时起到2006年、2007年,他每次都能有百十万进账,极少失手。
张汉明在股市中如鱼得水,他把这归结为运气好,如同他早年的仕途和他有些传奇的家族发家史。
1993年,一位日企工程师租住在张汉明的家里,在闲聊中这位工程师提及了日本企业迁到中国加工制造设备配件的势头,越谈越深入,张汉明的三个儿子对这个生意有了兴趣,同意和他合作。没多久,一个100多平米的厂房在西丽建起来了,起名亿和模具厂,这就是亿和集团的前身。从早期生意起起落落,到2005年在香港证交所主板上市,这个过程自然少不了曾经主管招商引资、具有深厚商业经验的老父亲策划参谋。
“炒股就是这样嘛,最近我也赚了几十万,这半个月我拿了一百多万去炒,赚了百分之五六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部iPhone6 Plus,“前段时间,我都不懂炒股了,都忘了,都是听人家说的,那么后来自己去看看那个手机里面有股市新闻啊。”上周五,张汉明把股票大部分都卖了,“我看到形势不对了嘛,不过也留了一个股中国建筑,这个是好股,’一带一路’嘛。”
这似乎是张汉明作为老股民的嗅觉。5月7日,沪指重挫近3%逼近4100点,两市超过50支个股跌停。
“我没有遇到坏运气的时候。我商业技术很好。”张汉明说完大声笑了起来,“真的。我1955年出来工作,一没有被人家斗过,也没有被关起来过,我后来的工作成绩也很好。”张汉明已至耄耋之年,目光澄澈,远比同龄人富有活力,倘若被人夸赞,这似乎也将会被他划归为好运的眷顾。
理想股民
5月7日,在“听风备风等风”微信群,昵称“悠悠然然”的股民不留情面地捅破了窗户纸,“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各个群里非常热闹都是股神,行情已坏,各个群里静悄悄,连平时最活跃的也闷了。”
全民炒股其实是全民癫狂的状态,这个其实带有非理性,有泡沫的成分在里头。一旦股价不能再持续性上涨,出现大幅度的调整,对社会的影响可能非常大,投资的损失最后带来的可能是生活的困窘,甚至社会的不稳定。
对于彭爱东而言,“理想的股民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先建立风险意识,风险管控能力,知识的储备,资金上的相对安全,首先你不要占你自己的生活费用,应该用自己的消费结余来做投资,而不是说把自己的生活费用都投到这里面去,劝你投资出现风险,影响的就是你正常生活的质量,生存都受到威胁,那这个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我觉得我们现在可能对于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还是有欠缺。现在谈理想可能还比较遥远一些。”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