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汕尾南海寺:精致的信仰之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汕尾南海寺:精致的信仰之地

南海寺,是先民给汕尾的一个拥抱。

文|乡愁里的中国

从遮浪海洋公园去到南海寺,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路。微黄的渔网被放在路边晾晒,上香的人挎着篮子步履轻慢,迎风飘扬的长芦苇占满了整个视野。我看不见海,但这条路仍被叫做“海滨路”。

我在遮浪远远地望过一眼,观其面容祥和,面朝南海,神的悲悯兴许便是似乎所有的往事都能在水幕里烟消云散。可那背后凝结的水汽太重,我几乎听不到海浪正在咆哮。

我本以为,在南海之地,南海观音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信仰。其以海为名,自然护海为任,哪怕是底下叩首跪拜的信徒,虔诚里的心愿,于外人而言也不过听一听心意,观一观往昔。即便是遮浪也并不出奇。

求神拜佛的人大多不如意,可世间哪个神不因这不如意而生?哪个神又不是因人而生?

直到我翻开疏漏又简薄的文字,那些被压碎的过往才与即将到来的景致缠绕在了一起。

01

时间在数百年前,故事靠一条道路连起来。

斜阳劲草,满山青涩酸苦的山果子一点点地,往黄酒的气味上长。头顶的沉云微敛成聚,从汕尾启程的赶路人擦了把汗,走了数里后休息了一会,就又挑起扁担走起来。这条路又落满了枯枝与新叶,扁担里装着沉甸甸的盐袋子,最后一缕光消失在山林的时候,他要走完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

位于大德岭的古道,是早期的汕尾,通往陆丰与揭阳从而将盐贩入内陆的必经之路。当时,江西不产盐,它的盐都要从广东贩去,而龙川也没有盐,就要靠人力从汕尾那边担回来。从汕尾走到信丰要六天,担夫们便在满山的枝丫间唱:

“阿哥担盐上信丰,上上下下十二工。一个月来走两转,还有六天在家中”。

翻越崇山峻岭,走过茶摊客栈,一袋袋盐从汕尾走到江西,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条地势险峻,山菊花朵朵盛开的古道。在久远的路途中洒下来的盐粒融化了,挑担的山歌唱完了,它就没落在人们的记忆中,同后修的石板路一起陪伴着大德岭下郑成功经过的白沙湖与遮浪镇的风车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后来,清初时年,它因一个政策迎来了另一批过客。

马克思曾评价清朝闭关锁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顺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在这场决斗之前,迁界政策本身属于“不顺时势”而进行海禁的一种。

“大陆痛则痛一隅,台湾痛则痛全身”,康熙年间,清政府为削弱郑氏进而收复台湾,决意在东南沿海一带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这场灾难来得近乎突然,官府设立界碑、修建界墙,强制性地要求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于三日内迁移到别处。

阎王要人三更死,皇帝要人三日迁,都是布衣无资格置喙的。近海之地,本以海为生,在短短三日后,一群被剥离了家族基业的民众在茫然中被赶离故土,此生成了“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的真实写照。

千亩良田一夜间荒草蔓延,被强迫的迁徙与驱逐有何两样?

我们经常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听闻天灾人祸,但很难感同身受。我在心中想,在家园被毁于一旦后,那些被国家当做牺牲品的百姓,是如何收拾好悲伤和仅存的一点点行囊,在亲人的搀扶下走过落满荒败的旧道?

没有人会再记得答案,就这样,大德岭古道从一条寓意着养家糊口的古盐道,变成了家破人亡的遮浪先民从东南沿海迢迢而至的迁徙之路。

何其荒诞,又何其现实的转变。

告别雾水泱泱、前往千山急雨,从此人生再无已乡,每个人都一样。他们惶惶不安过么?来到一片近乎陌生的土地,在一无所有的当下。

兴许有吧。过去的人们,相信着真龙天子代表着上天意志,无法反抗也难以反抗。可苦难也许太苦了,他们逃不了,就仍然只能去相信着自己的信仰。因此,在还不算安定的时候,这群被迫迁离的人小心翼翼的回到原住地,将原本世代供奉的“南海观音像”迎回这个新的居所,并建庙供奉。

他们不怕海。他们的祖先从中原到闽南已许久,早就习惯了海,遮浪湾狂暴凶猛的海浪声落入耳中,在心怀悲伤的时候,似极了深林里受伤嘶吼的色厉内荏的猛兽。

这群人跪在南海观音的像前,未说出口的期盼,都能被归入余生的平和与安顺。人的苦难是催化两鬓斑白与眉峰衰去的药剂,在被迫鼓起的勇气之后,他们不想去经受第二次的流离失所。

我不敢去拍摄这个神像,甚至连呼吸都要放得很轻。李白在百尺危楼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而我此刻站在最低的岩石上去仰望慈悲,却怕惊醒了这些先民被放弃、被驱逐的往生。

02

看到记叙这个开头的文字时,我想起了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场关于信仰的迁徙:一群身着斗篷的人,在沿着茫茫沙漠前行。他们走过了山洞,走过了村庄,心上的行李是信仰的远方。他们停在了叶斯里卜,后来,那里被叫做麦地那奈比。

对于安定的渴望,是遮浪先民的信仰。

去的时候正值午时,一尊弥勒佛汉白玉雕像正对着大门,旁边还有一群嬉戏的“孩童”。南海寺里并不只供奉着南海观音。人们总是妄图在一间神庙里装下所有的愿望,除了弥勒佛塑像外,山头上还有十八罗汉守卫的文殊菩萨像,亭子里摆着的送子观音,甚至还有唐僧取经之处。

在未拜之前,大门旁边的一排房子是南海寺提供斋饭的地方。佛家讲究过午不食,因此斋饭大多在十二点左右结束,在用餐时间内,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拿起一副碗筷。

除了游客集中的阶段,素日里来此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生长在海洋边,信奉着长辈的信仰,神情安宁平静。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不影响坐在同一张方桌上吃同一份菜。这儿的菜式极简单,红皮的花生、翠绿的空心菜被盛在手掌大的碟子。这是桌面上正在吃的人还是上一位吃罢离去的食客留下的都有可能,白菜汤和米饭就摆在近门的长桌上,饭罢后要将碗筷递给门口收拾的阿婆。

对于吃斋而言,做斋饭的多是信众与寺内的僧众,材料也皆由其准备。因此接待人数者众的寺庙大多会收取少数费用来维持日常所需,其余的庙宇则凭香客的随缘来决定留钱与否。这并不强求,甚至可以通过在寺内劳动来获取,但多数香客仍会留下一份心中有数的“功德钱”,或平于市价或高于市价,来表达对于僧众的感谢和对信仰的虔诚。不了解这一点的普通游客很容易会错失寺庙的放斋,也不清楚“功德钱”的意义。

珍惜是吃斋的姿态,屋外风和日丽、草木萋萋,于日光攀爬至正阳之前,与信徒享这一时片刻,是在滔天巨浪的壮美旅途里唯一的宁静祥和。除此外,整个南海寺都朝向遮浪的无边水龙,任何一处,都能看到巨大的水花在岩石上,被击碎成万千颗珠光的瑰丽盛景。

在南海观音像旁不远处,与它同分这一份瑰丽盛景的遮浪之美的,是一个人的塑像:郑成功。他立于一片空旷之地,面朝台湾。人们相信郑成功在勤王与收复台湾时,曾两次到达汕尾,因纪念其收复台湾的功绩而立像于此。

郑成功还与此地有个“郑成功后江平水”的传说。

相传在清朝末年,郑成功率兵攻打广西南明永利政权,率水师勤王。在过遮浪时突遇风暴,他便向观世音祈祷,不料前方后江处,当真裂开一道裂隙,大喜过望,因此获救。

传说虽远矣,但人们却愈发信奉观世音,并家家户户信仰供奉,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到了1999年,便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进行重修。这里原本便是岬屿相连,礁岩叠兀之险美,后又依石立景,在山坡上筑亭修路,使得南海寺扩建至“土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成为远近闻名的寺庙。

03

沿观海长廊,万千惊涛拍岸起,断岩对峙,怪石牙立,不见一点泥沙,只见风萧萧兮。不远处,一对新人正在海浪掀起时拍摄婚纱照。

海浪处,最为惊心动魄的,是观音阁。

观音阁是南海寺的中心建筑。相传南海观音便是在此处得佛祖搭救,得度修成正果,踏石而飞升,人们将她踏过的石头称为“得度石”,至今仍在观音阁旁。

沿从饭堂前的路走,就能看到飞檐下对称工整、描画细腻的壁画。观音阁耸立在莲花岩上,底层是对自然岩石稍加琢磨的岩壁洞穴,还摆放了供人观海、休憩的桌椅。庞大的岩石块被就地取材,打磨成蜿蜒往上的台阶,从外侧看,从南端的观音像开始一路延伸的观海石廊的存在,让人每登上一阶就能瞧见更远的波涛起伏的壮阔。直至,站在最高层的正座,波涛如聚、峰峦寥远,仿佛整片遮浪半岛的海被尽收于眼睫之下,独一人占尽这天高海阔。

可这并非此地的极致。

观音阁是南海寺最隆重的建筑物。从海面前转过身去,石柱上,镂空的盘龙栩栩如生地与南海相望,首尾相接的彩画盛开在阁梁与斗拱上,几乎绘满楼阁的每一处角落。青竹般的重檐阁顶与朱红的檐下交织出明快的视觉效果,玄底金字的“观音阁”牌匾端正秀丽的挂在中央,正阁两边还刻着“观天有色西江月,听世无音南海潮”。从盘龙壁上透过去能隐约看到观音像的影子。

可谓无一处不精致,让人很难去想象这样一个建在海边的寺庙如此美轮美奂。

在进入许多地方的神庙时,我总要为其上工匠的精美细致所惊叹。工匠和设计师们几乎穷尽了一辈子的知识与审美,花费心血的为它增光添彩。在北京卫视新做的一档《上新了故宫》节目里,曾展现了紫禁城里一处,未曾对外开放的乾隆花园。乾隆皇帝将他所能想象到的、他所爱的江南模样都以最精致的工艺放入了“倦勤斋”。我细细念着倦勤,觉一份厌倦勤奋。这位大清帝王在倦怠了“勤”后,与自己的片刻闲暇一起躲入了他所钟爱之地。

在信徒们厌倦了生活中无止境的事务时,观音阁是否也是其能躲避片刻之所?因而费尽心力,一表尊敬,二安己心。

遮浪已被一连串的景点修补成旅游区的模样,房屋也大多被推倒重修过,偶尔有一间鑊耳屋在方方正正的楼房间立着,从视野里闪过便是偶得。在风与海之间,风车岛与南海寺是在同一方向,一处是海神信仰,一处是南海相赠。

人们在面对信仰时,保留着古老的尊重和敬畏。南海观世音在遮浪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闻,并衍生出一个个对应的谜团与标志性景点。我来不及一一听闻,也能从南海寺的“得度石”、“莲花石”和“甘露泉”上想象到当时人们供奉的虔诚。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比人的认知要快,海神的信仰并不简简单单能用迷信来总结。

斋饭、神亭、庙宇、楼阁,信奉者将上一辈人与这一辈人的心意都埋了进去,将苦难与幸福都刻了上去。与其说神是人所造,倒不如说,是那些被加工后的故事,在源头就给了人们一个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的希望。

南海寺,是先民给汕尾的一个拥抱。

信仰,是给人心的一个拥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汕尾南海寺:精致的信仰之地

南海寺,是先民给汕尾的一个拥抱。

文|乡愁里的中国

从遮浪海洋公园去到南海寺,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路。微黄的渔网被放在路边晾晒,上香的人挎着篮子步履轻慢,迎风飘扬的长芦苇占满了整个视野。我看不见海,但这条路仍被叫做“海滨路”。

我在遮浪远远地望过一眼,观其面容祥和,面朝南海,神的悲悯兴许便是似乎所有的往事都能在水幕里烟消云散。可那背后凝结的水汽太重,我几乎听不到海浪正在咆哮。

我本以为,在南海之地,南海观音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信仰。其以海为名,自然护海为任,哪怕是底下叩首跪拜的信徒,虔诚里的心愿,于外人而言也不过听一听心意,观一观往昔。即便是遮浪也并不出奇。

求神拜佛的人大多不如意,可世间哪个神不因这不如意而生?哪个神又不是因人而生?

直到我翻开疏漏又简薄的文字,那些被压碎的过往才与即将到来的景致缠绕在了一起。

01

时间在数百年前,故事靠一条道路连起来。

斜阳劲草,满山青涩酸苦的山果子一点点地,往黄酒的气味上长。头顶的沉云微敛成聚,从汕尾启程的赶路人擦了把汗,走了数里后休息了一会,就又挑起扁担走起来。这条路又落满了枯枝与新叶,扁担里装着沉甸甸的盐袋子,最后一缕光消失在山林的时候,他要走完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

位于大德岭的古道,是早期的汕尾,通往陆丰与揭阳从而将盐贩入内陆的必经之路。当时,江西不产盐,它的盐都要从广东贩去,而龙川也没有盐,就要靠人力从汕尾那边担回来。从汕尾走到信丰要六天,担夫们便在满山的枝丫间唱:

“阿哥担盐上信丰,上上下下十二工。一个月来走两转,还有六天在家中”。

翻越崇山峻岭,走过茶摊客栈,一袋袋盐从汕尾走到江西,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条地势险峻,山菊花朵朵盛开的古道。在久远的路途中洒下来的盐粒融化了,挑担的山歌唱完了,它就没落在人们的记忆中,同后修的石板路一起陪伴着大德岭下郑成功经过的白沙湖与遮浪镇的风车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后来,清初时年,它因一个政策迎来了另一批过客。

马克思曾评价清朝闭关锁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顺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在这场决斗之前,迁界政策本身属于“不顺时势”而进行海禁的一种。

“大陆痛则痛一隅,台湾痛则痛全身”,康熙年间,清政府为削弱郑氏进而收复台湾,决意在东南沿海一带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这场灾难来得近乎突然,官府设立界碑、修建界墙,强制性地要求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于三日内迁移到别处。

阎王要人三更死,皇帝要人三日迁,都是布衣无资格置喙的。近海之地,本以海为生,在短短三日后,一群被剥离了家族基业的民众在茫然中被赶离故土,此生成了“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的真实写照。

千亩良田一夜间荒草蔓延,被强迫的迁徙与驱逐有何两样?

我们经常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听闻天灾人祸,但很难感同身受。我在心中想,在家园被毁于一旦后,那些被国家当做牺牲品的百姓,是如何收拾好悲伤和仅存的一点点行囊,在亲人的搀扶下走过落满荒败的旧道?

没有人会再记得答案,就这样,大德岭古道从一条寓意着养家糊口的古盐道,变成了家破人亡的遮浪先民从东南沿海迢迢而至的迁徙之路。

何其荒诞,又何其现实的转变。

告别雾水泱泱、前往千山急雨,从此人生再无已乡,每个人都一样。他们惶惶不安过么?来到一片近乎陌生的土地,在一无所有的当下。

兴许有吧。过去的人们,相信着真龙天子代表着上天意志,无法反抗也难以反抗。可苦难也许太苦了,他们逃不了,就仍然只能去相信着自己的信仰。因此,在还不算安定的时候,这群被迫迁离的人小心翼翼的回到原住地,将原本世代供奉的“南海观音像”迎回这个新的居所,并建庙供奉。

他们不怕海。他们的祖先从中原到闽南已许久,早就习惯了海,遮浪湾狂暴凶猛的海浪声落入耳中,在心怀悲伤的时候,似极了深林里受伤嘶吼的色厉内荏的猛兽。

这群人跪在南海观音的像前,未说出口的期盼,都能被归入余生的平和与安顺。人的苦难是催化两鬓斑白与眉峰衰去的药剂,在被迫鼓起的勇气之后,他们不想去经受第二次的流离失所。

我不敢去拍摄这个神像,甚至连呼吸都要放得很轻。李白在百尺危楼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而我此刻站在最低的岩石上去仰望慈悲,却怕惊醒了这些先民被放弃、被驱逐的往生。

02

看到记叙这个开头的文字时,我想起了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场关于信仰的迁徙:一群身着斗篷的人,在沿着茫茫沙漠前行。他们走过了山洞,走过了村庄,心上的行李是信仰的远方。他们停在了叶斯里卜,后来,那里被叫做麦地那奈比。

对于安定的渴望,是遮浪先民的信仰。

去的时候正值午时,一尊弥勒佛汉白玉雕像正对着大门,旁边还有一群嬉戏的“孩童”。南海寺里并不只供奉着南海观音。人们总是妄图在一间神庙里装下所有的愿望,除了弥勒佛塑像外,山头上还有十八罗汉守卫的文殊菩萨像,亭子里摆着的送子观音,甚至还有唐僧取经之处。

在未拜之前,大门旁边的一排房子是南海寺提供斋饭的地方。佛家讲究过午不食,因此斋饭大多在十二点左右结束,在用餐时间内,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拿起一副碗筷。

除了游客集中的阶段,素日里来此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生长在海洋边,信奉着长辈的信仰,神情安宁平静。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不影响坐在同一张方桌上吃同一份菜。这儿的菜式极简单,红皮的花生、翠绿的空心菜被盛在手掌大的碟子。这是桌面上正在吃的人还是上一位吃罢离去的食客留下的都有可能,白菜汤和米饭就摆在近门的长桌上,饭罢后要将碗筷递给门口收拾的阿婆。

对于吃斋而言,做斋饭的多是信众与寺内的僧众,材料也皆由其准备。因此接待人数者众的寺庙大多会收取少数费用来维持日常所需,其余的庙宇则凭香客的随缘来决定留钱与否。这并不强求,甚至可以通过在寺内劳动来获取,但多数香客仍会留下一份心中有数的“功德钱”,或平于市价或高于市价,来表达对于僧众的感谢和对信仰的虔诚。不了解这一点的普通游客很容易会错失寺庙的放斋,也不清楚“功德钱”的意义。

珍惜是吃斋的姿态,屋外风和日丽、草木萋萋,于日光攀爬至正阳之前,与信徒享这一时片刻,是在滔天巨浪的壮美旅途里唯一的宁静祥和。除此外,整个南海寺都朝向遮浪的无边水龙,任何一处,都能看到巨大的水花在岩石上,被击碎成万千颗珠光的瑰丽盛景。

在南海观音像旁不远处,与它同分这一份瑰丽盛景的遮浪之美的,是一个人的塑像:郑成功。他立于一片空旷之地,面朝台湾。人们相信郑成功在勤王与收复台湾时,曾两次到达汕尾,因纪念其收复台湾的功绩而立像于此。

郑成功还与此地有个“郑成功后江平水”的传说。

相传在清朝末年,郑成功率兵攻打广西南明永利政权,率水师勤王。在过遮浪时突遇风暴,他便向观世音祈祷,不料前方后江处,当真裂开一道裂隙,大喜过望,因此获救。

传说虽远矣,但人们却愈发信奉观世音,并家家户户信仰供奉,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到了1999年,便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进行重修。这里原本便是岬屿相连,礁岩叠兀之险美,后又依石立景,在山坡上筑亭修路,使得南海寺扩建至“土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成为远近闻名的寺庙。

03

沿观海长廊,万千惊涛拍岸起,断岩对峙,怪石牙立,不见一点泥沙,只见风萧萧兮。不远处,一对新人正在海浪掀起时拍摄婚纱照。

海浪处,最为惊心动魄的,是观音阁。

观音阁是南海寺的中心建筑。相传南海观音便是在此处得佛祖搭救,得度修成正果,踏石而飞升,人们将她踏过的石头称为“得度石”,至今仍在观音阁旁。

沿从饭堂前的路走,就能看到飞檐下对称工整、描画细腻的壁画。观音阁耸立在莲花岩上,底层是对自然岩石稍加琢磨的岩壁洞穴,还摆放了供人观海、休憩的桌椅。庞大的岩石块被就地取材,打磨成蜿蜒往上的台阶,从外侧看,从南端的观音像开始一路延伸的观海石廊的存在,让人每登上一阶就能瞧见更远的波涛起伏的壮阔。直至,站在最高层的正座,波涛如聚、峰峦寥远,仿佛整片遮浪半岛的海被尽收于眼睫之下,独一人占尽这天高海阔。

可这并非此地的极致。

观音阁是南海寺最隆重的建筑物。从海面前转过身去,石柱上,镂空的盘龙栩栩如生地与南海相望,首尾相接的彩画盛开在阁梁与斗拱上,几乎绘满楼阁的每一处角落。青竹般的重檐阁顶与朱红的檐下交织出明快的视觉效果,玄底金字的“观音阁”牌匾端正秀丽的挂在中央,正阁两边还刻着“观天有色西江月,听世无音南海潮”。从盘龙壁上透过去能隐约看到观音像的影子。

可谓无一处不精致,让人很难去想象这样一个建在海边的寺庙如此美轮美奂。

在进入许多地方的神庙时,我总要为其上工匠的精美细致所惊叹。工匠和设计师们几乎穷尽了一辈子的知识与审美,花费心血的为它增光添彩。在北京卫视新做的一档《上新了故宫》节目里,曾展现了紫禁城里一处,未曾对外开放的乾隆花园。乾隆皇帝将他所能想象到的、他所爱的江南模样都以最精致的工艺放入了“倦勤斋”。我细细念着倦勤,觉一份厌倦勤奋。这位大清帝王在倦怠了“勤”后,与自己的片刻闲暇一起躲入了他所钟爱之地。

在信徒们厌倦了生活中无止境的事务时,观音阁是否也是其能躲避片刻之所?因而费尽心力,一表尊敬,二安己心。

遮浪已被一连串的景点修补成旅游区的模样,房屋也大多被推倒重修过,偶尔有一间鑊耳屋在方方正正的楼房间立着,从视野里闪过便是偶得。在风与海之间,风车岛与南海寺是在同一方向,一处是海神信仰,一处是南海相赠。

人们在面对信仰时,保留着古老的尊重和敬畏。南海观世音在遮浪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闻,并衍生出一个个对应的谜团与标志性景点。我来不及一一听闻,也能从南海寺的“得度石”、“莲花石”和“甘露泉”上想象到当时人们供奉的虔诚。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比人的认知要快,海神的信仰并不简简单单能用迷信来总结。

斋饭、神亭、庙宇、楼阁,信奉者将上一辈人与这一辈人的心意都埋了进去,将苦难与幸福都刻了上去。与其说神是人所造,倒不如说,是那些被加工后的故事,在源头就给了人们一个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的希望。

南海寺,是先民给汕尾的一个拥抱。

信仰,是给人心的一个拥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