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张小龙说,有超一亿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而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张小龙说,有超一亿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而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在分享昨晚演讲的干货以前,先分享几个花絮。其他的,你可能在其他的地方也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

文|刺猬公社 铁林

“要票吗?”

1月9日晚7点,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外,三三两两的票贩子混迹在人群中,他们手里拎着一个不起眼的袋子,和路过的每一个人搭讪,“正经买票要1000多,我这个三百多。”

行程过半,票贩子手上的票也卖不出高价。但如果有人碰巧买下了这张“打折”票,又恰赶上了半个小时以后正式开始的微信之夜,恭喜,这可能是你这一年花得最划算的300块。

所有人都在期待张小龙的出现,按照微信公开课往年的传统,他通常是第一个上台的。今年例外。早上的会议刚开始,有关张小龙的线索就在现场分享中穿插着出现。

首先上台的是杜嘉辉,微信公开课讲师、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从大家的眼神里看到了失望,大家期待的第一个上台的人一定不是我,不过大家有点儿耐心,说不准他不经意间就出现了。”

一直到上午活动结束,微信方面终于放出消息:张小龙会出现在微信之夜。

晚上7点半,主会场,耳边又是Leonard Cohen 的《in my secret life》,游吟诗人Leonard Cohen声音低沉,反反复复唱着:

In My Secret Life

I saw you this morning

You were moving so fast

Can’t seem to loosen my grip

这也是微信7.0更新后,打开的第一个界面,播放的歌曲。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张小龙提前打了预防针,也如他所料,原计划两个小时的演讲,最终拖到了夜里11:30,整整四个小时。

他回忆了微信过往的很多东西,包括微信的诞生、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设计初衷,也提到了自己这些年或许一直没怎么变过的产品观,重点当然是微信7.0,这个微信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更新的版本,有更多需要解释和说明的地方。

2018年8月,微信DAU超过10亿。张小龙说,“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他庆祝的方式,是尽可能真诚的分享自己做产品的心得。并且,坚持一个从2016年就开始的行为艺术。“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他确实是可以封神的一个人物。8年来,试图挑战微信地位的产品不是没有,只是都倒在了沙滩上。

微信的高光时刻,今日头条CEO陈林在悟空问答提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这或许不是一个问题,头条有自己的答案。有媒体爆料称,本月15日,字节跳动将举办抖音&社交新品发布会,或将推出新社交产品“抖信”,由抖音团队负责。

自媒体人潘乱在回答中提到一点:快手和QQ看点都证明了一件事,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与 信息流是可以融合共存的。

从某些维度来看,切中某一部分用户需求或者情感,再推出相应的社交产品,完全行得通,甚至会成为一款存活长久的软件。但要成为国民软件,要迈过去的第一大关就是微信,张小龙可能说会“一切皆有可能,但有些事情不可能。”

以下为精简版的会议重点,回答均来自张小龙2019微信公开课PRO演讲。

异类微信

1、什么是一款好的产品?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2、做微信的灵感怎么来的?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3、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第二个原动力是,“创造者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8年长跑

4、朋友圈老了吗?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5、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下降怎么办?

大家都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6、微信会害怕时间吗?

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流量不是王

7、小程序会做信息强提醒吗?

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8、为什么对小游戏不满意?

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的。

关于微信7.0

9、什么是社交(沟通)?

“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10、如何解决朋友圈带来的社交压力?

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的。

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11、时刻视频(视频动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时刻视频)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12、“好看”是怎么来的?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13、“善良”怎么理解?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张小龙

  • 张小龙的委屈,轮到李斌受了
  • 微信张小龙最忌惮的人,要坚持不住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张小龙说,有超一亿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而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在分享昨晚演讲的干货以前,先分享几个花絮。其他的,你可能在其他的地方也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

文|刺猬公社 铁林

“要票吗?”

1月9日晚7点,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外,三三两两的票贩子混迹在人群中,他们手里拎着一个不起眼的袋子,和路过的每一个人搭讪,“正经买票要1000多,我这个三百多。”

行程过半,票贩子手上的票也卖不出高价。但如果有人碰巧买下了这张“打折”票,又恰赶上了半个小时以后正式开始的微信之夜,恭喜,这可能是你这一年花得最划算的300块。

所有人都在期待张小龙的出现,按照微信公开课往年的传统,他通常是第一个上台的。今年例外。早上的会议刚开始,有关张小龙的线索就在现场分享中穿插着出现。

首先上台的是杜嘉辉,微信公开课讲师、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从大家的眼神里看到了失望,大家期待的第一个上台的人一定不是我,不过大家有点儿耐心,说不准他不经意间就出现了。”

一直到上午活动结束,微信方面终于放出消息:张小龙会出现在微信之夜。

晚上7点半,主会场,耳边又是Leonard Cohen 的《in my secret life》,游吟诗人Leonard Cohen声音低沉,反反复复唱着:

In My Secret Life

I saw you this morning

You were moving so fast

Can’t seem to loosen my grip

这也是微信7.0更新后,打开的第一个界面,播放的歌曲。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张小龙提前打了预防针,也如他所料,原计划两个小时的演讲,最终拖到了夜里11:30,整整四个小时。

他回忆了微信过往的很多东西,包括微信的诞生、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设计初衷,也提到了自己这些年或许一直没怎么变过的产品观,重点当然是微信7.0,这个微信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更新的版本,有更多需要解释和说明的地方。

2018年8月,微信DAU超过10亿。张小龙说,“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他庆祝的方式,是尽可能真诚的分享自己做产品的心得。并且,坚持一个从2016年就开始的行为艺术。“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他确实是可以封神的一个人物。8年来,试图挑战微信地位的产品不是没有,只是都倒在了沙滩上。

微信的高光时刻,今日头条CEO陈林在悟空问答提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这或许不是一个问题,头条有自己的答案。有媒体爆料称,本月15日,字节跳动将举办抖音&社交新品发布会,或将推出新社交产品“抖信”,由抖音团队负责。

自媒体人潘乱在回答中提到一点:快手和QQ看点都证明了一件事,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与 信息流是可以融合共存的。

从某些维度来看,切中某一部分用户需求或者情感,再推出相应的社交产品,完全行得通,甚至会成为一款存活长久的软件。但要成为国民软件,要迈过去的第一大关就是微信,张小龙可能说会“一切皆有可能,但有些事情不可能。”

以下为精简版的会议重点,回答均来自张小龙2019微信公开课PRO演讲。

异类微信

1、什么是一款好的产品?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2、做微信的灵感怎么来的?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3、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第二个原动力是,“创造者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8年长跑

4、朋友圈老了吗?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5、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下降怎么办?

大家都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6、微信会害怕时间吗?

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流量不是王

7、小程序会做信息强提醒吗?

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8、为什么对小游戏不满意?

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的。

关于微信7.0

9、什么是社交(沟通)?

“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10、如何解决朋友圈带来的社交压力?

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的。

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11、时刻视频(视频动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时刻视频)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12、“好看”是怎么来的?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13、“善良”怎么理解?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