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iPhone,12年设计美学演变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iPhone,12年设计美学演变史

在外观颜色的选择上,iPhone其实跟新品牌一样挺喜欢尝试的。

2007年1月9日,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到今日整整12年。当时,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宣告: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就此,一个时代开创。

这几年,iPhone的主打市场正在缩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高端市场中,苹果仍然是一手遮天的头部品牌,丰富的技术储备使得苹果在较窄的产品线下将每一代产品做成了艺术品。

如果说iPhone是一件贩卖美学的科技产品,那么iPhone的设计团队就是一群贩卖科技的艺术家。跟内内一起回顾iPhone12年的美学演变吧~

iPhone从1到X外观演变

1、外观——越来越薄

iPhone,12年的设计外观演变其实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演变,也跟乔布斯2005年到2007年打磨第一代iPhone时提出的设计理念“越薄越好”一致。

2、屏幕——越来越大

随着手机机成为集娱乐办公一体的智能担当,追求大屏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2014年iPhone6的面世,也就意味着苹果在“单手易操作”有更高难度的挑战,屏幕演变上也追求起“bigger than bigger”的流行趋势。

3、颜色——越来越多

iPhone从最初的黑银两色逐渐转变为“黑银金粉”四个主色,中间不定期会有其他颜色的更新,比如,iPhonexr的颜色中增加了蓝色和香槟色,甚至于也尝试过iPhone5C这种糖果色。

在外观颜色的选择上,iPhone其实跟新品牌一样挺喜欢尝试的。

iPhone从1到X 细观

1、初代

这款现在看起来十分过时的手机在当年是时尚的代名词。拥有它是当年每个极客的梦想,它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没有笨重的键盘和手写笔。

2、iPhone 3

苹果对此版本打出的噱头是“第一款打败 iPhone 的手机”。拥有黑色和白色两种配色, 300 万像素摄像头、更快的蜂窝数据支持和蓝牙改善。设计上,外形轮廓仍然延续初代的大圆弧边框,家装了磁力计,显示屏增加了防油涂层。

3、iPhone 4/4

上一代中最被诟病的是塑料设计,在4代通过玻璃面板和不锈钢边框的改变得到了改善。最大的亮点在于被苹果称为“视网膜显示屏”的新一代屏幕——像素密度巨大获得巨大飞跃,达到了 326ppi。

4、iPhone 5

在Android 手机变得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苹果却认为,手机就应该是单手易操作的。因此苹果选择让屏幕位置更高来提供更多的屏幕空间,这样也增加了单手易操作性。此外,铝制后盖减轻了整机重量。

5、iPhone 5s

内内单独把iPhone 5s列出来的原因,是Home 键的革新,此外,新加入的 Touch ID 指纹识别传感器让用户可以实现除解锁以外的功能。

6、iPhone 6/6 Plus/6s/6s Plus

屏幕变大的趋势还是影响到了苹果,6代推出了 4.7 英寸的普通版和 5.5 英寸Plus版。更大的屏幕没有让苹果放弃“单手易操作性”的设计需求,一个被称为 Reachability的设计出现了——用户只需轻触两次 Home 键,屏幕顶部的内容就会移动到屏幕的中间。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可谓本代亮点。此外,睡眠键也从手机的顶部移动到了侧面。

7、iPhone 7/7 Plus

7代的外形设计基本沿用6代轻薄的机身。为了增强防尘防水特性移除了 3.5mm 耳机插孔。新增了亮黑、磨砂黑、红色几种配色。

8、iPhone 8/8 Plus

8代总体轮廓仍然与6代相差不多。使用了玻璃后盖,引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屏幕上加入了 True Tone 原彩显示技术,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光线自动调节屏幕色彩。

9、iPhone X/Xs/Xr

特别的代号X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全新的机身设计——全面屏+刘海儿,移除了 Home 键,用 Face ID 取代了 Touch ID。

得益于全面屏的设计,5.8英寸的iPhone X系列将比5.5英寸的iPhone 8Plus还要小。

这款手机顶部的刘海一开始被很多人调侃,但是这一设计目前已经出现在了很多 Android 产品上。此外,True Tone 原彩显示技术的使用增强了屏幕光学稳定性。

结语

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手机的外形通过视觉设计传递着信息、情感、内容、形象、理念等等内容。苹果手机的外形设计也许没有了最醒目的创意,却实现了人机效能的极大优化。

如果要用战斗机设计美学来类比的话,那苹果无疑是手机中的F22——虽然没有像苏联系战斗机那样流畅潇洒的外形设计,却无疑是从丰富的储备技术中精炼出的最优存在。

就像F22的出道定位那样,苹果狭窄的产品线就定位在高端市场,稳定级的卓越想必也是iPhone一贯的美学设计理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iPhone,12年设计美学演变史

在外观颜色的选择上,iPhone其实跟新品牌一样挺喜欢尝试的。

2007年1月9日,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到今日整整12年。当时,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宣告: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就此,一个时代开创。

这几年,iPhone的主打市场正在缩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高端市场中,苹果仍然是一手遮天的头部品牌,丰富的技术储备使得苹果在较窄的产品线下将每一代产品做成了艺术品。

如果说iPhone是一件贩卖美学的科技产品,那么iPhone的设计团队就是一群贩卖科技的艺术家。跟内内一起回顾iPhone12年的美学演变吧~

iPhone从1到X外观演变

1、外观——越来越薄

iPhone,12年的设计外观演变其实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演变,也跟乔布斯2005年到2007年打磨第一代iPhone时提出的设计理念“越薄越好”一致。

2、屏幕——越来越大

随着手机机成为集娱乐办公一体的智能担当,追求大屏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2014年iPhone6的面世,也就意味着苹果在“单手易操作”有更高难度的挑战,屏幕演变上也追求起“bigger than bigger”的流行趋势。

3、颜色——越来越多

iPhone从最初的黑银两色逐渐转变为“黑银金粉”四个主色,中间不定期会有其他颜色的更新,比如,iPhonexr的颜色中增加了蓝色和香槟色,甚至于也尝试过iPhone5C这种糖果色。

在外观颜色的选择上,iPhone其实跟新品牌一样挺喜欢尝试的。

iPhone从1到X 细观

1、初代

这款现在看起来十分过时的手机在当年是时尚的代名词。拥有它是当年每个极客的梦想,它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没有笨重的键盘和手写笔。

2、iPhone 3

苹果对此版本打出的噱头是“第一款打败 iPhone 的手机”。拥有黑色和白色两种配色, 300 万像素摄像头、更快的蜂窝数据支持和蓝牙改善。设计上,外形轮廓仍然延续初代的大圆弧边框,家装了磁力计,显示屏增加了防油涂层。

3、iPhone 4/4

上一代中最被诟病的是塑料设计,在4代通过玻璃面板和不锈钢边框的改变得到了改善。最大的亮点在于被苹果称为“视网膜显示屏”的新一代屏幕——像素密度巨大获得巨大飞跃,达到了 326ppi。

4、iPhone 5

在Android 手机变得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苹果却认为,手机就应该是单手易操作的。因此苹果选择让屏幕位置更高来提供更多的屏幕空间,这样也增加了单手易操作性。此外,铝制后盖减轻了整机重量。

5、iPhone 5s

内内单独把iPhone 5s列出来的原因,是Home 键的革新,此外,新加入的 Touch ID 指纹识别传感器让用户可以实现除解锁以外的功能。

6、iPhone 6/6 Plus/6s/6s Plus

屏幕变大的趋势还是影响到了苹果,6代推出了 4.7 英寸的普通版和 5.5 英寸Plus版。更大的屏幕没有让苹果放弃“单手易操作性”的设计需求,一个被称为 Reachability的设计出现了——用户只需轻触两次 Home 键,屏幕顶部的内容就会移动到屏幕的中间。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可谓本代亮点。此外,睡眠键也从手机的顶部移动到了侧面。

7、iPhone 7/7 Plus

7代的外形设计基本沿用6代轻薄的机身。为了增强防尘防水特性移除了 3.5mm 耳机插孔。新增了亮黑、磨砂黑、红色几种配色。

8、iPhone 8/8 Plus

8代总体轮廓仍然与6代相差不多。使用了玻璃后盖,引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屏幕上加入了 True Tone 原彩显示技术,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光线自动调节屏幕色彩。

9、iPhone X/Xs/Xr

特别的代号X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全新的机身设计——全面屏+刘海儿,移除了 Home 键,用 Face ID 取代了 Touch ID。

得益于全面屏的设计,5.8英寸的iPhone X系列将比5.5英寸的iPhone 8Plus还要小。

这款手机顶部的刘海一开始被很多人调侃,但是这一设计目前已经出现在了很多 Android 产品上。此外,True Tone 原彩显示技术的使用增强了屏幕光学稳定性。

结语

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手机的外形通过视觉设计传递着信息、情感、内容、形象、理念等等内容。苹果手机的外形设计也许没有了最醒目的创意,却实现了人机效能的极大优化。

如果要用战斗机设计美学来类比的话,那苹果无疑是手机中的F22——虽然没有像苏联系战斗机那样流畅潇洒的外形设计,却无疑是从丰富的储备技术中精炼出的最优存在。

就像F22的出道定位那样,苹果狭窄的产品线就定位在高端市场,稳定级的卓越想必也是iPhone一贯的美学设计理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