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科技在走下坡路?|近观日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科技在走下坡路?|近观日本

对于日本科技之美,我们不该只看到产品、科技、创意,而应该看到这些绚烂璀璨的产品背后的经营逻辑。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欧商学院客座讲师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方便面与卡拉OK

文人大都爱吃。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就有很多对巴黎美食的让人馋涎的描述。清代末期有一位文士叫伊秉绶,他不仅爱吃,还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美食。

当时,他的厨师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鸡蛋面掉进了油锅里。捞出来之后,厨师发现面已经被炸的干脆,怎么办呢?万一伊老师发现了,岂不是要责怪我浪费?灵机一动,厨师把炸脆的面放进了骨汤中浸泡,没想到泡面居然香鲜可口。大厨将面端了上来,伊秉绶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后来,他给这种面命名为伊府面。

这其实就是方便面的前身。但真正让方便面发扬光大,行销世界的,是一个日籍华人,叫安藤百福。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安藤百福发现,每天午休的时候,很多日本人都要排队为了吃一碗拉面,于是灵机一动,开发出了一种只需要用水泡一下就能吃的方便拉面。方便面由此而诞生。

方便面的原理是这样的,利用油炸让面条快速脱水变干,同时面条上还会出现细孔,在用开水浸泡时,水份又能快速渗入面条,恢复到弹性状态。

1958年,安藤百福发明的方便面Chicken Ramen发售。当时,安藤百福的方便面卖得很贵,折合人民币大概2块人民币一碗,算是奢侈品了。但日本人很快臣服于方便面,因为好吃、便捷。

接着方便面开始流传到了韩国、泰国,当然还有后来的中国,到了60年代中后期,泡面可以说风起云涌,广受赞誉。而安藤百福缔造的公司日清集团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现在很多人喜欢玩直播,配上音乐,但如果我们追溯的话,是否会想到卡拉OK呢?至少在几年前,卡拉OK还是我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上到70岁老太,下到高中生,无不愿意沉浸在一间斗室中鬼哭狼嚎。

日本职场男性生活很苦,下班之后一般不敢直接回家,担心老婆邻居会认为他们没有社交生活。于是,闲极无聊的男子只得窝在酒吧餐厅喝酒聊天,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娱乐活动,就是对着电视唱歌……

20世纪中期,一位鼓手井上大佑发明了卡拉OK,广受欢迎,各大厂商纷纷效仿。井上从来没有申请专利,但没有人忘记这款经典产品是他发明出来的。

除了方便面和卡拉OK,日本人还发明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比如人字拖、安全气囊、袋装纸巾;1990年,马自达、三菱机电和Pioneer各自开发出了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为车子定位的导航,也就是我们今天无法离开的汽车导航的前身。

同样是在60年代,日本人发明了智能马桶,随后风靡世界。甚至连股市里的K线图,都是日本人发明的。

当然,还有现在依然魅力十足的各种游戏机也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任天堂最初是做纸牌生意的,他们开发出了符合西方审美的纸牌,广受欢迎。后来开始研发掌上游戏机,独立开发游戏,影响了几代人。

这些奇思妙想引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本来面貌,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富足。而日本的科技之美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算是大爆发。彼时,被媒体称为“电子燃烧的时代”。

日本科技落后了?

但日本的科技能力是不是变成了昨日黄花呢?至少在互联网经济起飞之后,日本貌似落在了中国之后。

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激荡中国的分享经济,还是今天能直接把饭送到你家的O2O服务,或者是无处不在,连乞丐都有的手机支付,在中国生活的便利性确实已经超越日本。

再加上,几大日本企业相继示弱,比如夏普、松下都进行了资产剥离;索尼公司也在艰难的困境之后,才展露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但是,是不是日本的科技之美已经落幕了呢?一丝不苟的精工表是不是已经只是一个历史的印记了呢?

去年,路透社进行了一个评比,结果是,日本科技水平依然处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这些上榜的日本企业几乎都是日本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当日本大企业式微之后,日本中小企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在日本的经济图谱上,小企业常常是为大公司服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因为与大公司是长久的、稳固的合作,所以不太担心企业的生存问题。

中小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2017年数字显示,日本中小企业虽然只有55万家,但却雇用了2200多万员工,接近就业人口的一半。换句话说,这些中小企业养活了一半日本人。

1968年的滨野制作所,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原来的主营业务为精密钣金加工,随着日本大企业生产向海外迁移,企业开始失去订单。在困局面前,滨野制作所转型做试作品,即产品设计未定型时所制作的原型样板、样机,并使用IT技术进行过程管理,将产品“短交期”做到极致,客户数从原来的4家扩大到1500家。

还有一家公司,叫日本电镀公司,这家企业成立于1956年,主要经营手机镀金业务。2000年,由于进行了众多无效的设备投资,该公司负债超过10亿日元,濒临破产,而且,当时不少内部员工认为手机镀金是夕阳产业,非常保守且不愿意创新。此时,新就任的女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发展金属丝电镀,并把全部业绩情况向员工公开,承诺不解雇任何一个员工,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共同转型。截至目前,该公司客户数已从原来的几家增加到2500家。

通过两个案例,我们大概能发现日本小公司的转型,当然,你可以说,个别案例不代表整体,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大公司,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情况。表面来看,这似乎彰显了日本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状况,他们比大公司更具有创新力。

但这么讲其实有些偏颇。就如我们前边所描述的,小公司一般都盘踞在大企业周边,大企业负责确立市场方向,产品架构,小公司来负责技术更迭和技术提升。而大公司难免会有大企业病,官僚主义等等问题,小公司则积累了技术,当大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转型成功。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日本科技之美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那些让人尊敬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奇思妙想的产品和技术。

了不起的小公司

日本企业研究学者坂本光司走访了几乎一万家中小企业,他试图找到日本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宝,在《在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一书中,他做了如下描述:企业往往是这样的,在只有3.3平方米的小店里40年如一日,精心制作口味纯正的甜点,让全日本顾客慕名前来,甚至不惜深夜排起长队,年营业额达3亿日元;或者推行全新的“艺术风格”经营方式,使450年历史的小旅馆创下73%的顾客回头率;或者靠着活用外部资源,从濒临倒闭的绝境,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居酒屋。

坂本光司为我们了解日本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认为,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生命绵长,在于他们始终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重视员工和家人是管理者最本质的经营方式。”坂本光司认为,现在很多企业都坚持“股东第一”或者“顾客第一”,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则坚持把员工和他们的家人放在首位,因为员工才是实现顾客、当地居民和股东等人需求和幸福的主体。这并不代表轻视顾客和股东,正是因为非常重视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才变得尤为重要。

稻盛和夫认为,重视员工的利益并不是要用物质来刺激,而是为员工提供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他们的家人也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关爱。

从表面来看,也许我们很难分析出关爱员工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但如果我们看到日本中小企业在科技层面的创新之美,这个联系则是必然的了。

所以,对于日本科技之美,我们不该只看到产品、科技、创意,而应该看到这些绚烂璀璨的产品背后的经营逻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科技在走下坡路?|近观日本

对于日本科技之美,我们不该只看到产品、科技、创意,而应该看到这些绚烂璀璨的产品背后的经营逻辑。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欧商学院客座讲师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方便面与卡拉OK

文人大都爱吃。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就有很多对巴黎美食的让人馋涎的描述。清代末期有一位文士叫伊秉绶,他不仅爱吃,还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美食。

当时,他的厨师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鸡蛋面掉进了油锅里。捞出来之后,厨师发现面已经被炸的干脆,怎么办呢?万一伊老师发现了,岂不是要责怪我浪费?灵机一动,厨师把炸脆的面放进了骨汤中浸泡,没想到泡面居然香鲜可口。大厨将面端了上来,伊秉绶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后来,他给这种面命名为伊府面。

这其实就是方便面的前身。但真正让方便面发扬光大,行销世界的,是一个日籍华人,叫安藤百福。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安藤百福发现,每天午休的时候,很多日本人都要排队为了吃一碗拉面,于是灵机一动,开发出了一种只需要用水泡一下就能吃的方便拉面。方便面由此而诞生。

方便面的原理是这样的,利用油炸让面条快速脱水变干,同时面条上还会出现细孔,在用开水浸泡时,水份又能快速渗入面条,恢复到弹性状态。

1958年,安藤百福发明的方便面Chicken Ramen发售。当时,安藤百福的方便面卖得很贵,折合人民币大概2块人民币一碗,算是奢侈品了。但日本人很快臣服于方便面,因为好吃、便捷。

接着方便面开始流传到了韩国、泰国,当然还有后来的中国,到了60年代中后期,泡面可以说风起云涌,广受赞誉。而安藤百福缔造的公司日清集团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现在很多人喜欢玩直播,配上音乐,但如果我们追溯的话,是否会想到卡拉OK呢?至少在几年前,卡拉OK还是我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上到70岁老太,下到高中生,无不愿意沉浸在一间斗室中鬼哭狼嚎。

日本职场男性生活很苦,下班之后一般不敢直接回家,担心老婆邻居会认为他们没有社交生活。于是,闲极无聊的男子只得窝在酒吧餐厅喝酒聊天,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娱乐活动,就是对着电视唱歌……

20世纪中期,一位鼓手井上大佑发明了卡拉OK,广受欢迎,各大厂商纷纷效仿。井上从来没有申请专利,但没有人忘记这款经典产品是他发明出来的。

除了方便面和卡拉OK,日本人还发明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比如人字拖、安全气囊、袋装纸巾;1990年,马自达、三菱机电和Pioneer各自开发出了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为车子定位的导航,也就是我们今天无法离开的汽车导航的前身。

同样是在60年代,日本人发明了智能马桶,随后风靡世界。甚至连股市里的K线图,都是日本人发明的。

当然,还有现在依然魅力十足的各种游戏机也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任天堂最初是做纸牌生意的,他们开发出了符合西方审美的纸牌,广受欢迎。后来开始研发掌上游戏机,独立开发游戏,影响了几代人。

这些奇思妙想引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本来面貌,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富足。而日本的科技之美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算是大爆发。彼时,被媒体称为“电子燃烧的时代”。

日本科技落后了?

但日本的科技能力是不是变成了昨日黄花呢?至少在互联网经济起飞之后,日本貌似落在了中国之后。

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激荡中国的分享经济,还是今天能直接把饭送到你家的O2O服务,或者是无处不在,连乞丐都有的手机支付,在中国生活的便利性确实已经超越日本。

再加上,几大日本企业相继示弱,比如夏普、松下都进行了资产剥离;索尼公司也在艰难的困境之后,才展露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但是,是不是日本的科技之美已经落幕了呢?一丝不苟的精工表是不是已经只是一个历史的印记了呢?

去年,路透社进行了一个评比,结果是,日本科技水平依然处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这些上榜的日本企业几乎都是日本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当日本大企业式微之后,日本中小企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在日本的经济图谱上,小企业常常是为大公司服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因为与大公司是长久的、稳固的合作,所以不太担心企业的生存问题。

中小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2017年数字显示,日本中小企业虽然只有55万家,但却雇用了2200多万员工,接近就业人口的一半。换句话说,这些中小企业养活了一半日本人。

1968年的滨野制作所,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原来的主营业务为精密钣金加工,随着日本大企业生产向海外迁移,企业开始失去订单。在困局面前,滨野制作所转型做试作品,即产品设计未定型时所制作的原型样板、样机,并使用IT技术进行过程管理,将产品“短交期”做到极致,客户数从原来的4家扩大到1500家。

还有一家公司,叫日本电镀公司,这家企业成立于1956年,主要经营手机镀金业务。2000年,由于进行了众多无效的设备投资,该公司负债超过10亿日元,濒临破产,而且,当时不少内部员工认为手机镀金是夕阳产业,非常保守且不愿意创新。此时,新就任的女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发展金属丝电镀,并把全部业绩情况向员工公开,承诺不解雇任何一个员工,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共同转型。截至目前,该公司客户数已从原来的几家增加到2500家。

通过两个案例,我们大概能发现日本小公司的转型,当然,你可以说,个别案例不代表整体,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大公司,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情况。表面来看,这似乎彰显了日本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状况,他们比大公司更具有创新力。

但这么讲其实有些偏颇。就如我们前边所描述的,小公司一般都盘踞在大企业周边,大企业负责确立市场方向,产品架构,小公司来负责技术更迭和技术提升。而大公司难免会有大企业病,官僚主义等等问题,小公司则积累了技术,当大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转型成功。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日本科技之美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那些让人尊敬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奇思妙想的产品和技术。

了不起的小公司

日本企业研究学者坂本光司走访了几乎一万家中小企业,他试图找到日本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宝,在《在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一书中,他做了如下描述:企业往往是这样的,在只有3.3平方米的小店里40年如一日,精心制作口味纯正的甜点,让全日本顾客慕名前来,甚至不惜深夜排起长队,年营业额达3亿日元;或者推行全新的“艺术风格”经营方式,使450年历史的小旅馆创下73%的顾客回头率;或者靠着活用外部资源,从濒临倒闭的绝境,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居酒屋。

坂本光司为我们了解日本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认为,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生命绵长,在于他们始终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重视员工和家人是管理者最本质的经营方式。”坂本光司认为,现在很多企业都坚持“股东第一”或者“顾客第一”,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则坚持把员工和他们的家人放在首位,因为员工才是实现顾客、当地居民和股东等人需求和幸福的主体。这并不代表轻视顾客和股东,正是因为非常重视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才变得尤为重要。

稻盛和夫认为,重视员工的利益并不是要用物质来刺激,而是为员工提供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他们的家人也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关爱。

从表面来看,也许我们很难分析出关爱员工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但如果我们看到日本中小企业在科技层面的创新之美,这个联系则是必然的了。

所以,对于日本科技之美,我们不该只看到产品、科技、创意,而应该看到这些绚烂璀璨的产品背后的经营逻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