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商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把商业和公益融在一起是一个更好的题目,因为商业和公益正在走向融合。有人说徐永光是公益搅局者,看起来有点贬义,但说我是一个公益和商业的融合者,我觉得特别准确。这种融合就是庄子讲的混沌,混沌是一个模糊状态,是一个创新空间,如果把这个模糊搞清楚了,结果适得其反。“混沌之死”的故事讲,混沌没有七窍,好心人把七窍刻出来,最后凿死了混沌。所以,模糊状态还是非常好的。
建立美好商业的三大潮流
最近二三十年,有很多潮流推动商业的发展,而建立美好的商业,有三大潮流:第一个潮流是信息技术革命。信息产品具有了共享性。对于物质的产品,一个人和两个人用的供给是不一样的,但对于信息产品而言,一个人和一亿人用是一样的,所以信息产品会边际成本很低,且越来越低,直到零边际成本。美国有一本书,就叫《零边际成本社会》。正是因为信息产品的共享性,使得整个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公益的特性。在我最近一篇文章中,有一个小标题叫“不公益,无互联网”,就是介绍互联网借力公益发展的历程。这是我20年以前发现的一个秘密, 20年前我曾和搜狐的张朝阳有一个对话,我说:“张朝阳,我觉得你们其实是在做公益,使用你们网站全是免费的,我认为搜狐就是一个公益机构,你们做的就是一个公益网站。”所以互联网的发展就是把公益融入在其中,从而迅速做大。当然,互联网的目的是商业,而手段是公益,这就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规律。例如,淘宝一开始就是实行免费开店,这为全国几千万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现如今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有3200个淘宝村,180万人淘宝网店从业者,每年创造营业额2200亿。同样地在微信上,现在也有3000多万家微店。只要开一家微店,一位退休老人待在家中、残疾人躺在床上就可以赚钱。电商的发展还吸纳了大量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农村振兴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这就是互联网发展的态势,把公益融到互联网经济里面。当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方面,中国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做的非常好,我们的体量大、人口众多,与此同时我国的移动支付不断创新,已经从现金直接跳到无卡移动支付,远远超越美国、具有后发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真正的创新成果少,相比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创造了硅谷这样一个全球创新中心,这个学校师生开创的科技企业如果按创造的价值计算能够排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所以我们想要与之齐肩,必须坚持创新战略。目前,国际社会对于我国是否真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存在质疑,这对我国的创新事业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要想破除这一阻力,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能搞国进民退,否则我们的科技创新将障碍重重。
推动美好商业的第二个潮流是社会企业和影响力投资,这也是最近二、三十年发生的。社会企业就是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使命的企业,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公益的创新和超越。在过去扶贫就是给钱,但全世界都发现,许多社会问题用直接给钱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后来大家才意识到解决社会问题要用商业的手段,商业手段有什么好处?第一,商业一定是注重效率的,讲究投入要有产出,而公益却是白给的。第二,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且体量较大,用公益的、烧钱的方式能解决的问题十分有限,一旦资金用尽就再也难以继续,但是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却可以不断做大规模并获得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有一个提法叫做挖掘“金字塔底部的财富”,讲的就是在社会企业为解决社会底层的相关问题进行投资是有大量财富可以挖掘的。当然,在中国我们不是仅限于在穷人这个领域做大社会企业,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当前在这些领域有大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需要企业的投资来解决。在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企业可能主要解决穷人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社会痛点人人有份、社会企业人人需要,因而社会企业的体量大、成长空间大,中国一定会成为社会企业的世界第一大国。
第三个推动美好商业的潮流,就是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可持续发展ESG。这里我简单讲一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我有一个版本叫做“企业社会责任4.0”,什么叫4.0?1.0是这个企业实现履行了刚性的社会责任,包括:1、生产好的产品;2、注重保护生态环境;3、为员工谋福利,不坑害员工;4、依法纳税。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1.0是刚性的,甚至是法律强制的,上述社会责任完成了,这就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1.0。2.0是指一个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之后还为公益事业捐钱,公益捐赠是企业非强制性的、自愿的责任。我们现在却经常把捐钱看成是一个强制性的责任,有些地方政府在过去一些年甚至要求企业按照营业额捐款,这叫以权谋捐,是完全错误的、颠倒的做法。所以在企业实现了1.0的刚性的社会责任之后自愿捐钱,这个企业就已经进入了企业社会责任2.0。3.0就是这个企业把社会责任、把一些公益的元素融合到它产业链的上下游。比如阿拉善基金会推出了一个房地产行业的绿色供应链,在这个联盟中,要求参与联盟的供应原材料的上游机构必须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好机构,下游机构则必须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这样的企业在自身的发展模式中融入公益,称之为企业战略公益,就叫企业的社会责任3.0。我前面讲到了阿里、腾讯用公益的模式和免费的模式来做商业,这还是属于商业的范畴,我们可以称其为美好商业。但是腾讯做的“99公益日”、阿里的“公益宝贝”“蚂蚁森林”就是纯粹的公益,不是在商业中嵌入公益,而是直接用自己的平台来推动公益。京东也做过一个为贫困地区儿童送玩具的公益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京东客户闲置的玩具收集起来集中清洗消毒后送到有需要的孩子手里,在十天的时间里共有40万件玩具送到了需要玩具的孩子手里。以上几个例子都是用自己的平台、用自己的资源直接打通和受助对象的链条来实施帮扶,属于战略公益。4.0就是社会企业了,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来做商业,这样的企业就达到了社会责任4.0。然而,中国的企业现如今做到1.0的有多少?认真履行自己刚性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多少?我认为现如今中国的很多企业可能还只是社会责任0.5,一些企业制假售假、污染环境、坑害员工、坑害消费者,只能算得上是0.1的企业,甚至是0的企业也还大量存在。这些企业根本不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在祸害社会。
立法保障下的美国公益企业
关于商业走向美好,我觉得大家要特别关注美国的共益企业,美国共益企业的模式也许归纳起来就是未来世界上所有企业的追求的目标。共益企业是2006年由美国的几位社会创新者设计的,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做B Lab的非盈利机构,他们提出企业发展的美好企业的模式,其实就是打破“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企业在西方经济学中的铁律,尽管企业首先有投资人,但共益企业将利益相关者、员工、环境、消费者、治理等等这些置于投资人的回报之前。当然有投资有回报,这些共益企业全部是盈利企业,股东也是要分红的。成为共益企业的标准在网站上是公开的,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去按照标准打分,达到80分即可获得共益企业认证。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打分拿到了美国共益企业资质的公司有2000多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美国达能。中国大约有十余家公司获得了共益企业的认证。这样的趋势实际上是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格局,就是构建一个美好商业的社会。这个由民间创造的模式,现在在美国三分之二的州已经立法。为什么要立法?因为立法以后,一家企业被认定为共益企业,其社会利益优先的原则就获得了有效的法律保护,避免了股东利益未实现最大化情况下的纠纷。
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前路
演讲的最后四分钟我想聊一聊“公益怎么办”。三一基金会秘书长李劲说过一句话:“商业在走公益的路,让公益无路可走。” 前面讲到的互联网企业在做公益,一些公益项目,包括儿童教育、残疾人就业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投资做成商业模式的,这对公益机构也形成了一种压力。尽管传统的公益受到挑战,但是诸多传统的公益组织和项目都还活着,有的在苟延残喘,因为公益缺乏淘汰机制。许多公益机构坚持着自己所谓的“情怀”,但实际状况已经十分惨淡,所以我说要淘汰掉三分之一的公益组织,这个行业才有希望,我说完这个话,深圳民政局的一个处长说:“永光老师,三分之一太少了,淘汰一半可能才差不多。”我举个例子,我们去灾区调查,一个孩子说:“叔叔你看我已经领到了十个书包!”孩子需要十个书包吗?这是带着公益“情怀”的资源浪费,不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而是满足自己的情怀,叫做“情怀最伟大,过程很享受,结果不重要。”所以我说公益不讲效率,这是最大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挑战,公益事业怎么办,有两条路可以解决。第一条路公益的信息化程度要提升、发展互联网公益,我国共计80万家社会组织一定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但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基金会都没有创建自己的网站,走的是去信息化生存的道路,这是非常要命的。我们应该把互联网、信息化作为公益组织联系亿万公众的桥梁纽带,这里面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我最近有篇论文《解放物联网公益生产力》,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关注,大家看一下就明白了。公益事业发展的第二条路,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重建社会信任。现在政府腐败官员层出不穷,商业领域也有太多不美好的、丑恶的东西,很多人把公益机构视为社会最后的一条道德底线。为此,我们应当将提升公益的公信力作为最大的价值来突破,建立公开透明、专业有效的公益体系,通过提升公益的公信力、重建社会的信任。这是我们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