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点剧读 七夜簌
随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的热播,“白莲花团VS硬核女人团”和“王大娘子怼人语录”等话题频上热搜。尤其在近日剧情中,“白莲女团”林小娘、墨兰、小秦氏和朱曼娘的相继现形。“林小娘下线”不仅让剧中的大娘子扬眉吐气,也让剧外的观众再燃追剧的热情。
目前,该剧播出近半,不仅以7.6的豆瓣评分笑傲同期其他古装剧集,而且一举拯救芒果台低迷半年的收视率,再次证实了古装剧不容小觑的群众基础。
电视剧《知否》改编自关心则乱的同名小说,讲述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由闺阁少女逐渐成长为侯门主母的传奇故事。该书虽就简介来看,仍是一个文火慢炖的宅斗故事,但胜在节奏明快,事件紧凑,人物鲜活。更别具一格的是,明兰面对争斗的通透豁达贯穿全文。
剧集继承了原著的优点,但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将宅斗中的暗流涌动通俗化,也进行了不小的改编。随着剧集播出近半,该剧以制作精良、镜头考究和演技在线赢得大家的好评,但在剧情上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依托于IP小说的《知否》,这番影视化改编,能否算得上成功呢?
主角光环下的逻辑漏洞
电视剧《知否》的曾用名和英文译名均为《明兰传》,明兰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角。但就播出情况而言,相比于首个红出圈的角色“暴躁小可爱”大娘子,主角明兰完美的角色设定并不讨巧,剧情前后并不统一的人物言行则更添一抹割裂感。
小说里,盛府庶出的六小姐盛明兰由民事法庭书记员姚依依,因泥石流意外穿越而来,保留了 “从小出生成长的平淡简单,天生胆小安耽,可腔子里偏又藏了一小撮热血”的现代性格。电视剧为了规避“穿越”,以小明兰投壶保住长姐华兰的聘雁为开篇,明兰生母用自己死教导女儿谨记韬光养晦的隐忍之道。
开头的改编收获不少理解和好评,但在后续剧情中,明兰的谨小慎微的性格,则在主角光环面前逐渐让步,人设的矛盾感在淑兰和离的戏份中到达了顶峰。原著的相关情节中,明兰一直处于偷听和旁观的位置,看似木讷沉默的大老太太,自编自导自演地掌控全场。明兰则从这事件中精心策划的角色分配和请君入瓮的节奏中,得到启发,吸取经验教训。明兰虽然是故事主线的引导者,但作为整个故事的一部分也需要成长空间。盲目地让剧情为主角服务,进而忽略配角的能动作用,势必对剧情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害。
原著中明兰活得清醒又明白,这得益于主角作为穿越既得利益者本身拥有的客观视角,却恰恰是该书吸引读者、有别于其他宅斗文的一大亮点。明兰活得通透豁达,对生活乐知天命。她知晓自己没有任性的权利,于是在盛府低调处世;她预见自己和齐衡没有未来,于是将齐衡对自己懵懂的爱慕扼杀于萌芽;她明白自己帮闺蜜余嫣然、喝退曼娘不会被外传,于是仗义出手为朋友出头。
不过,书中明兰的超脱达观,却在剧中苦大仇深的复仇背景下逐渐变味。剧中的明兰一心为母报仇,利用林小娘和墨兰贪慕虚荣的弱点,通过步步为营的谋算,引导她们走向落败。虽然其谋生策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明兰历经世事天真不在,难免让人心疼。
戏剧冲突下的情感纠葛
该剧除了人物设定,剧情的改动也较大。作者关心则乱在创作过程中,多次在书评区与大家分享与《红楼梦》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器物介绍,全文对盛家家运兴衰的进行全局刻画的野心,均表明:不符合当下市场主流的群像戏,或许比现在突出主角情感纠葛的恋爱戏改编来得更恰当。
剧中花了较大篇幅刻画了明兰与青梅竹马齐衡、尴尬相亲贺弘文和浪子回头顾廷烨的情感经历。书中齐国公府小公爷齐衡的单恋,被大刀阔斧地改编成了与明兰青梅竹马、你情我愿的初恋。而贺弘文作为“经济适用男”的代表,改编程度较小,他家庭背景简单、脾气好、有才华,却在顾廷烨的设计下因对自家表妹的不忍,错失与明兰的良缘。
最终抱得美人归的顾廷烨,在书中是一个拈花惹草、有妾室子女,和家中决裂乐于结交江湖草莽,自甘堕落、不求上进的浪子。在剧中则为保证角色的“伟光正”,弱化其过错,但“唯一真正挣脱了礼教束缚”的迷途知返为其魅力加成,明兰对其“虽瞧着一身反骨,满京城里最瞧不上世俗规矩,其实骨子里却是个最规矩不过的”的评价,也印证了两人的惺惺相惜。该剧为了让男女主的爱情更加完美,不仅让顾廷烨提前出场,而且一改原著中有所保留的政治婚姻,展现了患难夫妻同甘共苦的爱情。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顾廷烨除了武力值忽高忽低外,其外室曼娘对候府荣华富贵的贪慕虚荣未免落于窠臼。要知道在原著中,曼娘受前人传奇经历的影响,一心渴望与高门公子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理想爱情,并非寻常白莲。
此外,盛老太太与明兰的互动也成为该剧的亮点。老太太出身高门,聪慧坚韧,危难时挑起振兴盛家的重担,却也甘于功成身退的清闲。明兰一生都对老太太的养育之恩十分感念,“在我最彷徨无依的时候,养育我,保护我,教我长大,让我有勇气面对这个讨厌的地方”。后续情节中,明兰为老太太不惜与家族决裂,一反从前的隐忍,也让这份祖孙情倍加惊艳。在剧中,老太太的形象虽未免流于正直慈爱的刻板,但对明兰的养育、保护和教导,依旧让很多观众为之动容。
价值观杂糅下的社会背景
作者曾这样总结小说《知否》,“我想描写一个繁华的盛世,有英明的君主,果敢的将军,狡黠的投机者,算有遗策的谋略家,有鲜血,有惨烈,更有辉煌的未来。我想描写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家族,有深思熟虑的家长,有光明磊落的男儿,有刚烈妩媚的女儿,有泪水,有伤害,更有苦尽甘来的团圆。”
简言之,《知否》的“宅斗”格局,是以封建礼教为大的社会背景,将对立的阶级和人物争斗浓缩在家宅之中的生存之道。对于制作者来说,古代封建社会背景和女性平等独立的意识如何平衡,成为不小的难题。从编剧为明兰增添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和批评中,便可看到《知否》在改编中,对于当下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体现。
但在具体剧情设计中,封建礼数的前后矛盾成为不小的瑕疵,集中体现在“男女大防”。古时男女七岁不同席,除非两家有通家之好,异性小辈可在有长辈在场的情况下见面说话。原著中,齐衡与三兰一起上课时尚且年幼。在三兰成为少女后,他们便并无机会在盛家书院产生交集。此外,剧中戴帏帽上街和进待客前厅要挨罚的如临大敌,与挤在人群看放榜和抛头露面共赛马球的自由宽松共存,也屡次被指太过割裂。
不过,和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也必然为观众增添不少代入感。剧中某些反哺现实的情节,虽或多或少地不合古人逻辑,但胜在直击现代人的情感痛点,不仅是明兰与贺弘文的尴尬“相亲”,还是公爵府小公爷的不顾家族为爱抗争,都让不少观众产生感情共鸣。
钱钟书说,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而是正面的过失。影视化的改编固然必不可少,但为了追求戏剧性刻意洒狗血并不可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除了制作上的精心考究外,剧集的逻辑流畅的剧情和不落俗套的立意,愈发受到观众的欢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