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王磬
特蕾莎·梅的脱欧方案在英国议会惨遭否决,给冗长的脱欧拉锯战又增添了戏剧成分。尽管梅挺过了在野党发起的不信任动议,但这并未改变脱欧已入僵局的事实。这幕已经上演了两年半的脱欧大戏,踌躇至今,距离之前商定的3月29日大限只剩不到十周。
没时间了——大概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出路在哪里——大概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我们梳理了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硬脱欧
硬脱欧,又称无协议脱欧,指的是未能在《里斯本条约》第50条的框架下就脱欧条款达成协议。
《里斯本条约》是在原《欧盟宪法条约》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又被称为“简化版欧盟宪法条约”。第50条是成员国希望脱离欧盟时需遵照的行动计划,“任何欧盟成员国都可以遵照该国的宪法规定决定退出欧盟”。
具体规定主要有:任何决定脱欧的成员国必须通知欧洲理事会,并商讨脱欧具体细节;各方要在两年时间内达成协议;如果希望延期,需要获得所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即将脱欧的国家将不能参与关于脱欧的欧盟内部讨论。任何协议必须由所谓的“有效大多数”(qualified majority)的赞成通过(也就是余下27个欧盟成员国中的72%人口),同时必须得到欧洲议会的支持。
英国于2017年3月29日启动了《里斯本条约》第50条。按照规定,英欧双方需要在两年内——也就是2019年3月29日之前——完成以下事宜:
(1)谈判、达成脱欧协议草案;
(2)让草案获得英国议会的投票通过;
(3)让草案获得欧盟成员国及欧洲议会的投票通过。
目前主要是卡在了第(2)步。2018年11月的脱欧峰会已经为第(1)步扫除了障碍;而从欧盟多个成员国的表态来看,如果第(2)步能达成,第(3)步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被英国议会卡住的原因,除了广为人知的爱尔兰边境问题之外,还暴露了英国国内缺乏脱欧共识的现状。从15日晚间投票的结果来看:“硬脱欧派”——以部分保守党成员为首——支持脱欧、但反对梅提供的脱欧方案,因其“脱”得不够彻底;“留欧派”——包括自民党、苏民党、绿党和大部分工党成员——由于反对脱欧这件事本身、进而反对一切关于脱欧的方案;只有“温和脱欧派”——以部分保守党成员为首——对梅的方案表示了支持(约占议会三分之一席位)。
在15日的投票失利后,梅政府将有三个工作日的时间来准备行动计划。之后她可能尝试与欧盟重新谈判,以得到一个能使欧盟让步更多的“B计划”。英国下议院预期将在下周就“B计划”进行表决。如若欧盟拒绝重新谈判、或是谈判后的“B计划”仍未能获得下议院通过,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性,“无协议脱欧”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一旦“无协议脱欧”发生,英国将自动脱离欧盟,现存的一切欧盟相关协议将不再对英国有效。英国将失去进入单一市场的通道,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将遵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英国与欧盟将在边境上恢复对对方公民的身份检查,目前有130万英国公民居住在欧盟国家、370万欧盟公民居住在英国。他们有可能失去在当前国家的居住权和工作权。BBC此前做过详细梳理,“无协议脱欧”可能带来断崖式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无协议脱欧”可能带来的破坏性使之遭到了来自英欧双方政府及市场、企业的多方警告,但它却获得了不少“硬脱欧派”的支持。他们认为,相比于梅提出的脱欧方案,“无协议脱欧”在本质上更接近于英国脱欧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脱欧公投民意的更直接体现。也有评论认为,保守党政府对于“无协议脱欧”的偏好程度比他们目前愿意承认的要大得多。不过,在16日的不信任动议投票上,工党及自民党领袖均表示,如果不排除“无协议脱欧”的可能,他们就不会开始跟梅进行对话。
2、软脱欧
软脱欧,即有协议脱欧。从稳定的角度来看,它将减少脱欧这一重大事件带来的风险,使一切有章可循,这是政府、市场多方都乐见的一种情况。
什么样的协议呢?目前这是指梅政府与欧盟在去年11月脱欧特别峰会上通过的585页脱欧协议。然而,15日投票的惨败——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员投了反对票——显示了它与英国各方的期待都相去甚远,如果要实现有协议脱欧,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加调整。这就要求与欧盟进行彻底的重新谈判。
在与欧盟长达一年半的谈判中,梅所代表的“软脱欧”立场一直饱受“硬脱欧派”的诟病,最集中的体现便是爱尔兰边境问题。梅政府与欧盟达成的后备计划意味着,如果英国和欧盟未能在脱欧过渡期内(2019年3月29日至2020年12月31日)谈妥未来的贸易安排,北爱地区将继续受到欧盟规则制约,北爱和爱尔兰之间也不会出现需要海关边防的硬边界。硬脱欧派认为,启动这一安排可能会无限期地将英国与欧盟联系在一起。
从程序上来说,梅应该尽快启动与欧盟的重新谈判。如果欧盟同意重新谈判,那么《里斯本条约》第50条里规定的两年大限极有可能延期,这需要得到27个欧盟成员国的共同批准,难度不小。如果欧盟拒绝了重新谈判,那么英国政府需要重新考虑不同的选项,有协议脱欧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按理来说,梅现在需要尽快前往布鲁塞尔,与容克及图斯克会面。但梅的发言人在15日已经表示,梅目前没有前往布鲁塞尔的计划;相反,她在近两日的精力将主要放在召开英国议会的“跨党派会议”上。
从欧盟各方目前的态度来看,重新谈判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容克在脱欧特别峰会上就已经作过强硬表态:“这是唯一可能的协议。”相比于重新谈判,欧盟更有可能通过宣言、声明等不具备法律效应的形式,以制造积极的舆论氛围,给予梅一定的支持,打消英国国内的疑虑。例如本周一,欧盟便提供了新的书面保证,确认“后备计划”是临时的,即便它被触发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从15日的投票结果来看,这一表态似乎未能说服英国议员。
不过在周三不信任投票之前,多家媒体援引知情欧盟外交官透露,德法等其他欧盟国家正在研究推迟英国脱欧日期的方案,有可能批准英国脱欧日期从3月29日,至少延期到新当选的欧洲议会在7月上任以后,甚至是2020年。
3、二次公投
二次脱欧公投的呼声,从2016年的公投结果揭晓之后,就一直没有断过。在2018年下半年,由于脱欧谈判不断陷入僵局,二次公投被认真视为一种解局的选项。
在各党派之中,自民党是二次公投最有力支持者。他们从2016年就开始呼吁二次公投。不过他们目前在国会只有11名议员,远远达不到发起公投需要的议员人数。第二大党工党中也有不少二次公投的拥趸。尽管工党党魁科尔宾被认为是“疑欧派”,但工党的选民中包含了不少年轻世代,他们与欧盟的联结更深。16日的一则消息称,超过半数的工党议员已经公开支持二次公投。苏格兰民族党也有可能成为二次公投的支持者:在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一派声音认为,“苏格兰留在英国”的前提是“英国留在欧盟”;否则将发起苏格兰二次独立公投。在16日的不信任动议投票上,苏民党领袖布莱克福德(Ian Blackford)表示,除非二次脱欧公投成为可能、并延长“里斯本50条”规定的脱欧大限(2019年3月29日),苏民党才会加入对话。
反对的声音则主要来自保守党、北爱民主联盟党及部分工党成员。梅曾在多个场合警告,议员们不要谋求再次举行脱欧公投。她认为二次公投将对英国政治信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将在理应谋求团结的非常时刻进一步分裂国家”。
尽管二次公投被不少人视为将英国带出脱欧泥潭的救命稻草,但从现实层面来说,二次公投很难真正为英国脱欧解局。
首先,二次公投必须由政府批准、由议会通过立法。目前二次公投支持者的议席恐怕尚不足以支撑其通过议会表决。其次,公投本身涉及较复杂的程序。一是需要详尽的公众讨论:公投投什么?谁可以投?目前的争论集中在,选票上应该出现什么样的选项。一派声音认为,应该再就“脱欧”、“留欧”投一次票;另一派声音认为,已经投过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了,应该就“硬脱欧”、“软脱欧”进行投票。另一个复杂程序是,公投需要漫长的立法过程。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计算显示,从决定举行公投到真正举行公投之间的最短时间约22周。也就是说,要在3月29日脱欧大限之前举行二次公投已经没有可能。
4、重新大选
严格来说,重新大选并不属于脱欧解决方案的一种。但脱欧闹剧走到今天,与英国政坛的权力争斗绝脱不了干系——最开始脱欧之所以能搞成一场公投,就要怪将之作为拉票手段的保守党候选人、梅的前任卡梅伦——政局的变动对脱欧的影响当然是非常直接的。
程序上来看,重新大选有两种可能的方式:现任首相可以决定提前大选;在野党也可以发起对现任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第一种方式,梅其实在担任首相初始就已经玩火自焚过一次。公投之后她接替了卡梅伦的首相一职,为了给脱欧谈判铺平道路,梅决定在2017年6月进行提前大选,以为保守党争取更多的议席、为脱欧谈判争取更多的后盾。但选举之后大失所望,不仅议席减少、还不得不接受与北爱民主统一党联合执政的局面。这一次再次面对脱欧僵局,梅在理论上确实有可能主动宣布再次提前大选——万一能再多拿一些议席呢?但事实上,不管是梅还是保守党,在支持率如此薄弱、精力如此分散的当下,都没什么动力去组织提前大选。
第二种方式,在15日的投票表决后,主要在野党工党已经正式要求对现政府举行不信任投票,但并未通过16日晚间的投票。梅政府继续留任。
在脱欧已成死局的情况下,重新大选只会让本来就乱成麻团的英国政坛和英国社会,更加万劫不复。
(界面新闻驻欧记者王磬发自布鲁塞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