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SWIF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我们和CIPS不是竞争关系,在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SWIF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我们和CIPS不是竞争关系,在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本地化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是SWIFT要做的第一件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郝昕瑶

2019伊始,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机构SWIFT在中国迈出了新的一步。

从第一家中资银行接入SWIFT网络开始算起,SWIFT来到中国已经35年了。近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SCRL)宣布将在北京成立一家新的全资中国法人机构,提供本地化服务,“真正实现本地经营,为中国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该公司成立后,也将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出席北京市政府与SWIFT合作备忘录签署活动时指出,SWIFT在华成立全资子公司并落户北京是人民银行统筹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一步。希望SWIFT着力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回应中国用户关切,不断提高本地化、合规化服务水平。

成立于1973年的SWIFT,全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SWIFT是世界领先的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对接了全球超过11000家银行、证券机构、市场基础设施和企业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地化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是SWIFT要做的第一件事。据界面新闻了解,SWIFT的全资子公司落地北京后,将向中国金融市场提供更全面的本地化产品和服务,以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SWIFT将开始收取人民币作为其产品和服务的计价货币,标志着人民币将成为除美元、欧元之外SWIFT产品和服务的第三种计价货币。

日前,SWIF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何艾德(Eddie Haddad)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何艾德主管SWIFT亚太区的业务发展,其服务对象包括中国、北亚、日本、东盟、大洋洲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的央行、市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和企业等。

三大策略深耕中国

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何艾德多次提及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和看重。他认为,中国作为SWIFT在亚洲一个最重要的、独立的管理运作区域,拥有巨大的业务增长潜力。早在多年之前,SWIFT就已明确了深耕中国市场的三大策略。

据何艾德介绍,SWIFT在华策略首先即是互联互通,将中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客户与SWIFT网络相连接,使它们能够走出去,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反方向同样,SWIFT希望连接其他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机构和企业客户,帮助其与中国市场开展业务,从而实现中国与海外市场的双向连接。据悉,目前SWIFT在华服务的客户数目已经超过500家,包括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机构以及企业客户等。

其次,由于中国的市场有独特的特征和属性,SWIFT必须确保其产品和服务可以支持国内的业务,优化、本地化产品和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跨境支付体验。

2017年,SWIFT全球支付创新(SWIFTgpi)在中国启动,该产品旨在通过提高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能够大幅提高交易速度并降低费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众多中资行陆续加入。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440多家银行加入GPI,其中中资银行有141家。

第三,SWIFT希望成为中国本土金融行业“大家庭”中的一员。何艾德坦言,“我们希望成为当地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市场实践者的一员。”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就是这一策略的体现。在新的独资公司成立之后,何艾德认为,SWIFT在中国市场将能够提供更多本地化的业务,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等,为中国客户和市场提供更加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与CIPS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备忘录成立独资子公司,SWIFT还与跨境清算公司(CIPS运营机构)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时的信息传递方面的合作。SWIFT将借助自身的全球网络优势,CIPS合作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

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是中国央行组织开发的独立支付系统,旨在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

早在2016年,SWIFT就与CIPS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致力于通过SWIFT的全球化基础框架加强中国海外支付的能力,包括使用SWIFT网络及金融报文服务,将其全球用户社群接入CIPS。

关于CIPS和SWIFT的关系,业内曾有“竞争”之说。对此种观点,何艾德坚决反对,认为“二者之间是互补”。

他表示,CIPS是一种支付服务,是人们处理和清算人民币的渠道;而SWIFT则是信息通道,用形象的比喻来说,SWIFT是这个过程中的邮差,比如接收一条加密的消息,并将其安全地发送给另一家金融机构。SWIFT其实是在帮助CIPS实现跨境支付业务的提升,并进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何艾德对中国市场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经营有足够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公司的跨境业务势必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支付需求,而SWIFT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与CIPS合作,推广人民币最佳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并进而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的提高。

何艾德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使用货币的趋势非常积极,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持续推进的情况下。他援引中非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数据进行解释称:在中非贸易总额中,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交易占到了6%-7%,远高于全球平均不足2%的水平。所以长期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会有更多的跨国贸易使用人民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债券、股票交易中也会大量使用人民币。这都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期待与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合作

对于自身的定位,何艾德认为SWIFT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同时也是一个平台型公司。对于国内其他金融科技巨头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何艾德看好未来与它们的合作前景。“资金需要获得清算和结算服务,SWIFT可以提供这些服务,我们是彼此解决问题的武器。”

1月22日,SWIFT公布了其报文传送数据:2018年,平均每天传递的报文传送量高达3131万条,比2017年增长了11.3%;相比五年前,总报文传送量增加了56%。SWIFT解释称,报文量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SWIFT全球支付创新项目(SWIFT gpi)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采用。SWIFT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跨境支付指令中(55%)通过GPI发出。

自1983年进入中国至今,SWIFT在华金融、企业用户已经超过500家。中国已经成为SWIFT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自2009年以来,SWIFT每月向全球金融业界发布“人民币追踪”,致力于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用户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在SWIFT全球董事会中,已经有一位SWIFT中国董事席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SWIF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我们和CIPS不是竞争关系,在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本地化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是SWIFT要做的第一件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郝昕瑶

2019伊始,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机构SWIFT在中国迈出了新的一步。

从第一家中资银行接入SWIFT网络开始算起,SWIFT来到中国已经35年了。近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SCRL)宣布将在北京成立一家新的全资中国法人机构,提供本地化服务,“真正实现本地经营,为中国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该公司成立后,也将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出席北京市政府与SWIFT合作备忘录签署活动时指出,SWIFT在华成立全资子公司并落户北京是人民银行统筹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一步。希望SWIFT着力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回应中国用户关切,不断提高本地化、合规化服务水平。

成立于1973年的SWIFT,全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SWIFT是世界领先的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对接了全球超过11000家银行、证券机构、市场基础设施和企业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地化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是SWIFT要做的第一件事。据界面新闻了解,SWIFT的全资子公司落地北京后,将向中国金融市场提供更全面的本地化产品和服务,以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SWIFT将开始收取人民币作为其产品和服务的计价货币,标志着人民币将成为除美元、欧元之外SWIFT产品和服务的第三种计价货币。

日前,SWIF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何艾德(Eddie Haddad)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何艾德主管SWIFT亚太区的业务发展,其服务对象包括中国、北亚、日本、东盟、大洋洲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的央行、市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和企业等。

三大策略深耕中国

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何艾德多次提及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和看重。他认为,中国作为SWIFT在亚洲一个最重要的、独立的管理运作区域,拥有巨大的业务增长潜力。早在多年之前,SWIFT就已明确了深耕中国市场的三大策略。

据何艾德介绍,SWIFT在华策略首先即是互联互通,将中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客户与SWIFT网络相连接,使它们能够走出去,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反方向同样,SWIFT希望连接其他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机构和企业客户,帮助其与中国市场开展业务,从而实现中国与海外市场的双向连接。据悉,目前SWIFT在华服务的客户数目已经超过500家,包括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机构以及企业客户等。

其次,由于中国的市场有独特的特征和属性,SWIFT必须确保其产品和服务可以支持国内的业务,优化、本地化产品和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跨境支付体验。

2017年,SWIFT全球支付创新(SWIFTgpi)在中国启动,该产品旨在通过提高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和可预测性,能够大幅提高交易速度并降低费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众多中资行陆续加入。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440多家银行加入GPI,其中中资银行有141家。

第三,SWIFT希望成为中国本土金融行业“大家庭”中的一员。何艾德坦言,“我们希望成为当地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市场实践者的一员。”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就是这一策略的体现。在新的独资公司成立之后,何艾德认为,SWIFT在中国市场将能够提供更多本地化的业务,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等,为中国客户和市场提供更加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与CIPS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备忘录成立独资子公司,SWIFT还与跨境清算公司(CIPS运营机构)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时的信息传递方面的合作。SWIFT将借助自身的全球网络优势,CIPS合作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

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是中国央行组织开发的独立支付系统,旨在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

早在2016年,SWIFT就与CIPS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致力于通过SWIFT的全球化基础框架加强中国海外支付的能力,包括使用SWIFT网络及金融报文服务,将其全球用户社群接入CIPS。

关于CIPS和SWIFT的关系,业内曾有“竞争”之说。对此种观点,何艾德坚决反对,认为“二者之间是互补”。

他表示,CIPS是一种支付服务,是人们处理和清算人民币的渠道;而SWIFT则是信息通道,用形象的比喻来说,SWIFT是这个过程中的邮差,比如接收一条加密的消息,并将其安全地发送给另一家金融机构。SWIFT其实是在帮助CIPS实现跨境支付业务的提升,并进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何艾德对中国市场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经营有足够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公司的跨境业务势必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支付需求,而SWIFT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与CIPS合作,推广人民币最佳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并进而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的提高。

何艾德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使用货币的趋势非常积极,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持续推进的情况下。他援引中非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数据进行解释称:在中非贸易总额中,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交易占到了6%-7%,远高于全球平均不足2%的水平。所以长期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会有更多的跨国贸易使用人民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债券、股票交易中也会大量使用人民币。这都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期待与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合作

对于自身的定位,何艾德认为SWIFT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同时也是一个平台型公司。对于国内其他金融科技巨头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何艾德看好未来与它们的合作前景。“资金需要获得清算和结算服务,SWIFT可以提供这些服务,我们是彼此解决问题的武器。”

1月22日,SWIFT公布了其报文传送数据:2018年,平均每天传递的报文传送量高达3131万条,比2017年增长了11.3%;相比五年前,总报文传送量增加了56%。SWIFT解释称,报文量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SWIFT全球支付创新项目(SWIFT gpi)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采用。SWIFT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跨境支付指令中(55%)通过GPI发出。

自1983年进入中国至今,SWIFT在华金融、企业用户已经超过500家。中国已经成为SWIFT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自2009年以来,SWIFT每月向全球金融业界发布“人民币追踪”,致力于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用户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在SWIFT全球董事会中,已经有一位SWIFT中国董事席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