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已死?管虎、戴锦华、韩延怎么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已死?管虎、戴锦华、韩延怎么说

“在13亿的基数之上,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创造点什么。”

文|编剧帮 稻草人七七

编|随芳芳

1月24日,第三期NEXT IDEA青年编剧工作坊在北京腾讯汇如期举办。管虎、戴锦华、王红卫、康洪雷、沈严、温豪杰等著名电影人将亲临现场,面向31位学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

本期推送节选的是学者戴锦华、导演管虎和导演韩延,在青年编剧工作坊中授课的部分内容。

戴锦华:数码转型以后,电影死了吗?

我大半生的时间都在蔑视好莱坞电影,直到2008年。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调整我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这种转变呢?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金融海啸,华尔街的股市跌停不到24小时,全球股市跌停。那个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全球化,什么叫金融资本时代。同时我也注意,在这个突然发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即刻反应。

这场危机爆发以后,转过年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什么都改变了。每一个影人的姿态,每一个影星的装束,每一个细节,突然有那样一种束缚和节制,有那样一种分享艰难的姿态,进而接下来的所有影片都发生了微调。

大家也都知道接下来美国政治的变化,恐怕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和学者都没有预言过,美国会在那样短暂的时间内,产生一个新移民的黑人总统。但我们在奥斯卡的入围片单中,再一次看到黑人主题和黑人导演的电影开始凸显。

在我看来,这都是整个美国社会,在社会危机面前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的结果。同时它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工业屹立不倒的原因,除了大工业、大资本和成熟的工业体制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全球视野和社会敏感度。

现在整个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其中,但是作为电影人,你们有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思考这场新技术革命怎样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电影人,你们有没有意识到数码转型对世界的冲击、对社会的冲击、对人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作为电影人,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数码转型对于电影的冲击,是具体的、直接的和致命的?

电影曾经是胶片的艺术,胶片曾经是电影的媒介。但在数码转型到来以后,电影的介质变了。我在美国出席一次电影学术会议的时候,曾向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提问:“你们怎么看待‘电影死亡’这件事?请注意,我问的不是胶片死没死,而是电影死了吗?”斯皮尔伯格说:“我认为电影死了。”卢卡斯说:“电影死了,但也许3D是未来。”然后斯皮尔伯格又说:“我不认为,换一句话说,电影死透了。”

我们可以认同这个观点,也可以不认同,但这个表达本身,表明数码转型对电影、对电影工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时刻。电影必须再一次回答,如果数码取代了胶片,电影仍然能够存在,那么依据是什么,电影靠什么存在?同时我们要问的是,当所有的电影都是数码电影的时候,今天的电影跟以前的电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已经全然改变了?

一系列的技术革命,让有声片取代了无声片,让彩色电影取代了黑白电影。但是你们别轻易的像卢卡斯那样,说未来是3D的时代。因为如果3D要取代2D的话,必须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学出现。今天的3D电影不足道,因为3D技术尚不成熟,最基本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关键的是,今天所有的3D电影,是按2D电影的美学来拍摄的,2D电影的基础是胶片,胶片是平面的,是二次元,但3D电影是要以第三维度来实现的。在全新的电影语言、全新的电影美学出现之前,3D只能是一个噱头。

我个人认为用3D去做《复仇者联盟3》,或者《复仇者联盟4》,其实是整个电影工业在这场冲击面前张皇失措的表现,就像当年电视冲击电影的时候,突然好莱坞所有的大公司都开始拍宽银幕、大制作,但这种做法在拖垮了两个大公司之后,并没有带领电影艺术在困境中成功突围。如果电影工业没有死亡的话,电影工业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依据。

《阿甘正传》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数码转型对于电影的冲击,大家总爱用《侏罗纪公园》《星际穿越》《阿凡达》这样的例子,来理解数码转型对电影的冲击,却很少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正传》看上去什么特技都没有,甚至镜头笨笨的,但是《阿甘正传》才是最大的奇迹,因为它使用数码技术,改造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纪录片所记录的历史时刻,它把汤姆汉克斯的形象嵌进去,让汤姆汉克斯和纪录片人物互动。

当电影的介质是胶片的时候,它最基本的功能和最大的特征是记录,所以格里菲斯的那句话永远被引证:“我首先要你们看见。”但在数码时代,却可以说是“我让你们看见你们不可能看见的东西。”《阿甘正传》的上映,标志着电影的记录功能彻底被摧毁和嘲弄了,在今天我们不能再说“有图有真相”了,“眼见为实”这件事被彻底改变了。

今天的电影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今天的电影还具不具备社会功能?如果具备的话,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功能?别告诉我说“我娱乐大家”。娱乐是必须的,但仅有娱乐是不够的。我认为《复仇者联盟3》标志着一种走向,它提示我们说,好莱坞电影工业曾经通过影像、通过叙事生产快感的机制在快速的升级。这不是我个人的观察,是近期好莱坞一线电影人的集体抗议,他们抗议的内容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整体在堕落,堕落的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自甘毒品化——通过影像的视觉机制,去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身体,制造生理上的快感。

这就是所谓的“三观暂且放在一边,反正是爽到了”。今天很多的新技术,比如说声音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所谓“颅内高潮”的探讨,都开始把这样的技术手段直接作用于操控人类身体,使我们沉浸在一种快感状态当中。

我们曾经把20世纪命名为规训的时代,法国思想家福柯曾预言说规训时代即将终结,控制时代即将到来。规训社会要洗脑、灌输、改造,而控制社会是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只需要控制你就足够了。

我们开一个玩笑说,如果未来世界中再一次出现法西斯主义的话,不需要纳粹动用野蛮的手段了,用不着集中营,直接给你一点电子设备把你爽死算了。这是一个幽暗的玩笑,但是毫无疑问大家知道,现在影院当中有一种拍摄观众反应的设备,记录着观众在什么时候流泪,什么时候欢笑,什么时候肌肉紧缩,这些会形成大数据,作为未来电影的制作参数。所以《复仇者联盟3》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是,在这种电影当中,故事、人物、性格逻辑都不重要了,因为它只需爽到观众就足够了。

我不是要在这做悲观主义的宣教,而是说这是一种趋向,新技术正在引导一种趋向,这种趋向让我深感恐惧。如果这种技术成为未来电影工业的主流的话,不仅将消灭电影工业,而且它将威胁整个社会。我在这里“危言耸听”,是为了跟大家分享这样一种全局意识,要从媒介、工业、技术、资本的角度,去理解今日的电影艺术,去思考今日电影艺术的可能,去做出我们的选择。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特定的国际位置和文化生态,在提供种种困难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空间和可能性。我们怎么利用这种可能性,去创造一种不同的电影美学,去提供一种不同的意义表达和审美判断?哪怕从任何一个角度、从任何一个层面上开始?我们毕竟有这么大的工业体量,毕竟有这么多的人才。在13亿的基数之上,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创造点什么。

管虎: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当导演最重要的是承受能力

关于剧本创作,我一直不信麦基的《故事》,那个类型感的经验照搬到中国来是不成功不了的。你看《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祥林嫂》或者《小武》,里面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你可能会忘记电影里讲了什么故事,但那些人物你会记得。对于我而言,人物第一,故事不是最主要的。

现在流行的网剧,能让观众玩命看,点击率特高,观众当时看得特高兴,三个月后全忘,剧播完了这个事也就过去了。真正能够留在历史上的,都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身上能够带来很多的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应该总结自己,我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些人物,供50年以后的人,来看2018年的中国人是怎么活的,我们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跟人交往。这些东西等到50年以后再回头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回头看《早春二月》那些电影一样。

对于青年导演,我觉得除了才华和热情以外,最重要是要有极强的承受能力。做这个行业,必须要有承受苦难、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现在很多孩子缺失的,三两下打击以后就颓了。

青年导演应该把自己摆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上,分析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千万不可勉强为之,一个人很难特别完整,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我现在监制三个项目,其中有的青年导演是特别擅长做商业,宁浩类型的,而有的导演则是贾樟柯式的,或者娄烨式的,每个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创作者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分析好自己的道路,在创作上,让自己舒服才是最棒的。

韩延:何为影视工业化?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下我对工业化的理解。我毕业之后自己去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只有一个闪烁不停的监视器,看它是没有用的,导演要站在摄影机旁边。那个时候,我们要依赖有经验的摄影师,因为当时的摄像机是没有智能检测功能的,关于曝光度等所有的问题,都要靠经验来掌握。我很大胆地请我的同学帮我来做摄影,他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然后我们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基本上拍三天,就要重新拍一天,遇到大量的技术问题。当时我们还有一只镜头后焦不准,拍完之后送到北京洗印完了,才发现拍出来的画面全是虚的。

现在大家去做导演拍自己的处女作,去请任何一个摄影师都不会犯这种错误。因为中国电影从产量上先达到了一个所谓工业化的数量,然后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等你们拍电影的时候,不会找不到摄影师,找不到工作人员。你不用过多的考虑,今天的素材是不是有问题,记忆码有没有保存下来。从业者慢慢专业、行业日渐规范,这就是一种工业化的体现,是电影工业化留给我们的财富。

我们的影视工业化程度在不断发展,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婴儿阶段。现在很多导演能够在很高的工业化指标中,去做大的视效、大的制作。这种大视效大制作,归结成两个字就是“流程”,看上去很复杂,但它无非就是你按流程一点一点地去做,每一个流程都有专业的人才,你就能做成。同样的经费,放到中国来,依然做不出好莱坞那样的大制作,光把外国人请来做特效也无济于事,因为你每一个流程不对,比如分镜头,我们行业中分镜头脚本好的就那么几个,没有一个真正懂电影,从一开始就学习电影的人,最后去做分镜师的,因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做导演,所以他就会迅速转做导演。

现在国内各个行业的人才都不饱和,人才特别容易被吸收走,然后你就会发现每一个职能部门都缺人。当一个人掌握了一些技术和技巧以后,他就会去做导演,甚至是制片人,他一定会往体系里面更有话语权的位置上去走。

我做剧本的时候,觉得编剧人才也是匮乏的。编剧的数量有很多,但能够达到工业化要求的人还是少。我们凭借自己的感知与感受去创作的时候,会比较轻松,但有一天出现一个类似漫威的项目,要靠编剧的想象力和技巧去做一个剧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的人才还是匮乏的。

怎么能达到剧本工业化,也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剧本工业化,就是你让故事的元素,能够抓到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讲,但为什么有人讲出来大家看完没感觉,但换一个人去讲述可能就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好莱坞出了很多书,比如《你的剧本逊毙了》,里面是各种公式,有次我去上海的一个编剧班讲课,发现这本书几乎是人手一本。麦基的《故事》就更不必说,都快变成编剧圣经了。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书看一看没问题,把那些公式往好莱坞的片子上去套,你都会套得准,但你顺着这个公式去创作,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对。不可能有一个捷径,能让我们瞬间抓住那个最大公约数。

对于编剧来说,真正的直接经验就是坐到电影院里,跟陌生的观众一起看你的电影,你去观察观众的反应,哪个桥段被观众嘲笑了,哪句台词让观众兴高采烈了,这个经验特别影响一个编剧的写作历程,它让你在写作的时候,时刻想到观众的反应。

当然,我说的是工业化的编剧,各位如果想做个人表达的作品,那怎么写都行,有没有这种经验都无所谓。但我想说的重点是,大家不能都这么任性,都任性这市场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拍一部电影,普普通通也得一千多万,加上宣发两千万,稍微用一点卡司就要三四千万,前两天有个特别著名的文艺片都花了四千万。我在想一个道理,如果我拍电影拍到,现场有一千多人蹲在那吃饭,这一千多人被我从天南海北调到一个地方来,就为了帮我表达一个我想表达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对这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大家看完之后没受一点触动,那我觉得花这个钱就是在浪费,我完全可以拿这些钱盖几所希望小学,说不定这几个希望小学里能培养出一个改变人类命运的人。

画画不可能成为工业,画家画画,只有画布和染料的成本,也不用占用其他人的时间,所以画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说我的画是画给三十年之后的人看的。但电影为什么能成为工业?因为它带动着很多周边的产业,比如电影院、器材租赁公司、后期公司等等,它是一个很庞杂的体系。

如果一部电影只想做个人表达,可以自己拿钱拍。我上学的时候拍短片借的钱,在毕业三年之后才还清。毕业三年之后,我的片子被毙了,没有任何生存可能的时候,我又借了一些钱拍了一些短片,那些短片到现在也没有发表过,我知道它们对公众来说没有意义,所以也不想发表。它们对我的意义就像写日记一样,让我在没有戏拍的日子里保持状态。

但如果那个时候让我借很多钱去干这件事,我就要考虑了,我的作品是不是有独特的价值。如果仅是让我练练手,以艺术为借口肆无忌惮的挥霍,我觉得这就特别可怕,这就是在朝着工业化的反方向走。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个人表达之余,也能考虑一下,怎么能够更好的做大众表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已死?管虎、戴锦华、韩延怎么说

“在13亿的基数之上,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创造点什么。”

文|编剧帮 稻草人七七

编|随芳芳

1月24日,第三期NEXT IDEA青年编剧工作坊在北京腾讯汇如期举办。管虎、戴锦华、王红卫、康洪雷、沈严、温豪杰等著名电影人将亲临现场,面向31位学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

本期推送节选的是学者戴锦华、导演管虎和导演韩延,在青年编剧工作坊中授课的部分内容。

戴锦华:数码转型以后,电影死了吗?

我大半生的时间都在蔑视好莱坞电影,直到2008年。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调整我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这种转变呢?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金融海啸,华尔街的股市跌停不到24小时,全球股市跌停。那个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全球化,什么叫金融资本时代。同时我也注意,在这个突然发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即刻反应。

这场危机爆发以后,转过年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什么都改变了。每一个影人的姿态,每一个影星的装束,每一个细节,突然有那样一种束缚和节制,有那样一种分享艰难的姿态,进而接下来的所有影片都发生了微调。

大家也都知道接下来美国政治的变化,恐怕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和学者都没有预言过,美国会在那样短暂的时间内,产生一个新移民的黑人总统。但我们在奥斯卡的入围片单中,再一次看到黑人主题和黑人导演的电影开始凸显。

在我看来,这都是整个美国社会,在社会危机面前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的结果。同时它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工业屹立不倒的原因,除了大工业、大资本和成熟的工业体制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全球视野和社会敏感度。

现在整个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其中,但是作为电影人,你们有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思考这场新技术革命怎样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电影人,你们有没有意识到数码转型对世界的冲击、对社会的冲击、对人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作为电影人,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数码转型对于电影的冲击,是具体的、直接的和致命的?

电影曾经是胶片的艺术,胶片曾经是电影的媒介。但在数码转型到来以后,电影的介质变了。我在美国出席一次电影学术会议的时候,曾向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提问:“你们怎么看待‘电影死亡’这件事?请注意,我问的不是胶片死没死,而是电影死了吗?”斯皮尔伯格说:“我认为电影死了。”卢卡斯说:“电影死了,但也许3D是未来。”然后斯皮尔伯格又说:“我不认为,换一句话说,电影死透了。”

我们可以认同这个观点,也可以不认同,但这个表达本身,表明数码转型对电影、对电影工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时刻。电影必须再一次回答,如果数码取代了胶片,电影仍然能够存在,那么依据是什么,电影靠什么存在?同时我们要问的是,当所有的电影都是数码电影的时候,今天的电影跟以前的电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已经全然改变了?

一系列的技术革命,让有声片取代了无声片,让彩色电影取代了黑白电影。但是你们别轻易的像卢卡斯那样,说未来是3D的时代。因为如果3D要取代2D的话,必须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学出现。今天的3D电影不足道,因为3D技术尚不成熟,最基本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关键的是,今天所有的3D电影,是按2D电影的美学来拍摄的,2D电影的基础是胶片,胶片是平面的,是二次元,但3D电影是要以第三维度来实现的。在全新的电影语言、全新的电影美学出现之前,3D只能是一个噱头。

我个人认为用3D去做《复仇者联盟3》,或者《复仇者联盟4》,其实是整个电影工业在这场冲击面前张皇失措的表现,就像当年电视冲击电影的时候,突然好莱坞所有的大公司都开始拍宽银幕、大制作,但这种做法在拖垮了两个大公司之后,并没有带领电影艺术在困境中成功突围。如果电影工业没有死亡的话,电影工业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依据。

《阿甘正传》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数码转型对于电影的冲击,大家总爱用《侏罗纪公园》《星际穿越》《阿凡达》这样的例子,来理解数码转型对电影的冲击,却很少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正传》看上去什么特技都没有,甚至镜头笨笨的,但是《阿甘正传》才是最大的奇迹,因为它使用数码技术,改造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纪录片所记录的历史时刻,它把汤姆汉克斯的形象嵌进去,让汤姆汉克斯和纪录片人物互动。

当电影的介质是胶片的时候,它最基本的功能和最大的特征是记录,所以格里菲斯的那句话永远被引证:“我首先要你们看见。”但在数码时代,却可以说是“我让你们看见你们不可能看见的东西。”《阿甘正传》的上映,标志着电影的记录功能彻底被摧毁和嘲弄了,在今天我们不能再说“有图有真相”了,“眼见为实”这件事被彻底改变了。

今天的电影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今天的电影还具不具备社会功能?如果具备的话,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功能?别告诉我说“我娱乐大家”。娱乐是必须的,但仅有娱乐是不够的。我认为《复仇者联盟3》标志着一种走向,它提示我们说,好莱坞电影工业曾经通过影像、通过叙事生产快感的机制在快速的升级。这不是我个人的观察,是近期好莱坞一线电影人的集体抗议,他们抗议的内容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整体在堕落,堕落的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自甘毒品化——通过影像的视觉机制,去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身体,制造生理上的快感。

这就是所谓的“三观暂且放在一边,反正是爽到了”。今天很多的新技术,比如说声音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所谓“颅内高潮”的探讨,都开始把这样的技术手段直接作用于操控人类身体,使我们沉浸在一种快感状态当中。

我们曾经把20世纪命名为规训的时代,法国思想家福柯曾预言说规训时代即将终结,控制时代即将到来。规训社会要洗脑、灌输、改造,而控制社会是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只需要控制你就足够了。

我们开一个玩笑说,如果未来世界中再一次出现法西斯主义的话,不需要纳粹动用野蛮的手段了,用不着集中营,直接给你一点电子设备把你爽死算了。这是一个幽暗的玩笑,但是毫无疑问大家知道,现在影院当中有一种拍摄观众反应的设备,记录着观众在什么时候流泪,什么时候欢笑,什么时候肌肉紧缩,这些会形成大数据,作为未来电影的制作参数。所以《复仇者联盟3》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是,在这种电影当中,故事、人物、性格逻辑都不重要了,因为它只需爽到观众就足够了。

我不是要在这做悲观主义的宣教,而是说这是一种趋向,新技术正在引导一种趋向,这种趋向让我深感恐惧。如果这种技术成为未来电影工业的主流的话,不仅将消灭电影工业,而且它将威胁整个社会。我在这里“危言耸听”,是为了跟大家分享这样一种全局意识,要从媒介、工业、技术、资本的角度,去理解今日的电影艺术,去思考今日电影艺术的可能,去做出我们的选择。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特定的国际位置和文化生态,在提供种种困难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空间和可能性。我们怎么利用这种可能性,去创造一种不同的电影美学,去提供一种不同的意义表达和审美判断?哪怕从任何一个角度、从任何一个层面上开始?我们毕竟有这么大的工业体量,毕竟有这么多的人才。在13亿的基数之上,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创造点什么。

管虎: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当导演最重要的是承受能力

关于剧本创作,我一直不信麦基的《故事》,那个类型感的经验照搬到中国来是不成功不了的。你看《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祥林嫂》或者《小武》,里面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你可能会忘记电影里讲了什么故事,但那些人物你会记得。对于我而言,人物第一,故事不是最主要的。

现在流行的网剧,能让观众玩命看,点击率特高,观众当时看得特高兴,三个月后全忘,剧播完了这个事也就过去了。真正能够留在历史上的,都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身上能够带来很多的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应该总结自己,我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些人物,供50年以后的人,来看2018年的中国人是怎么活的,我们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跟人交往。这些东西等到50年以后再回头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回头看《早春二月》那些电影一样。

对于青年导演,我觉得除了才华和热情以外,最重要是要有极强的承受能力。做这个行业,必须要有承受苦难、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现在很多孩子缺失的,三两下打击以后就颓了。

青年导演应该把自己摆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上,分析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千万不可勉强为之,一个人很难特别完整,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我现在监制三个项目,其中有的青年导演是特别擅长做商业,宁浩类型的,而有的导演则是贾樟柯式的,或者娄烨式的,每个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创作者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分析好自己的道路,在创作上,让自己舒服才是最棒的。

韩延:何为影视工业化?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下我对工业化的理解。我毕业之后自己去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只有一个闪烁不停的监视器,看它是没有用的,导演要站在摄影机旁边。那个时候,我们要依赖有经验的摄影师,因为当时的摄像机是没有智能检测功能的,关于曝光度等所有的问题,都要靠经验来掌握。我很大胆地请我的同学帮我来做摄影,他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然后我们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基本上拍三天,就要重新拍一天,遇到大量的技术问题。当时我们还有一只镜头后焦不准,拍完之后送到北京洗印完了,才发现拍出来的画面全是虚的。

现在大家去做导演拍自己的处女作,去请任何一个摄影师都不会犯这种错误。因为中国电影从产量上先达到了一个所谓工业化的数量,然后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等你们拍电影的时候,不会找不到摄影师,找不到工作人员。你不用过多的考虑,今天的素材是不是有问题,记忆码有没有保存下来。从业者慢慢专业、行业日渐规范,这就是一种工业化的体现,是电影工业化留给我们的财富。

我们的影视工业化程度在不断发展,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婴儿阶段。现在很多导演能够在很高的工业化指标中,去做大的视效、大的制作。这种大视效大制作,归结成两个字就是“流程”,看上去很复杂,但它无非就是你按流程一点一点地去做,每一个流程都有专业的人才,你就能做成。同样的经费,放到中国来,依然做不出好莱坞那样的大制作,光把外国人请来做特效也无济于事,因为你每一个流程不对,比如分镜头,我们行业中分镜头脚本好的就那么几个,没有一个真正懂电影,从一开始就学习电影的人,最后去做分镜师的,因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做导演,所以他就会迅速转做导演。

现在国内各个行业的人才都不饱和,人才特别容易被吸收走,然后你就会发现每一个职能部门都缺人。当一个人掌握了一些技术和技巧以后,他就会去做导演,甚至是制片人,他一定会往体系里面更有话语权的位置上去走。

我做剧本的时候,觉得编剧人才也是匮乏的。编剧的数量有很多,但能够达到工业化要求的人还是少。我们凭借自己的感知与感受去创作的时候,会比较轻松,但有一天出现一个类似漫威的项目,要靠编剧的想象力和技巧去做一个剧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的人才还是匮乏的。

怎么能达到剧本工业化,也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剧本工业化,就是你让故事的元素,能够抓到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讲,但为什么有人讲出来大家看完没感觉,但换一个人去讲述可能就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好莱坞出了很多书,比如《你的剧本逊毙了》,里面是各种公式,有次我去上海的一个编剧班讲课,发现这本书几乎是人手一本。麦基的《故事》就更不必说,都快变成编剧圣经了。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书看一看没问题,把那些公式往好莱坞的片子上去套,你都会套得准,但你顺着这个公式去创作,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对。不可能有一个捷径,能让我们瞬间抓住那个最大公约数。

对于编剧来说,真正的直接经验就是坐到电影院里,跟陌生的观众一起看你的电影,你去观察观众的反应,哪个桥段被观众嘲笑了,哪句台词让观众兴高采烈了,这个经验特别影响一个编剧的写作历程,它让你在写作的时候,时刻想到观众的反应。

当然,我说的是工业化的编剧,各位如果想做个人表达的作品,那怎么写都行,有没有这种经验都无所谓。但我想说的重点是,大家不能都这么任性,都任性这市场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拍一部电影,普普通通也得一千多万,加上宣发两千万,稍微用一点卡司就要三四千万,前两天有个特别著名的文艺片都花了四千万。我在想一个道理,如果我拍电影拍到,现场有一千多人蹲在那吃饭,这一千多人被我从天南海北调到一个地方来,就为了帮我表达一个我想表达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对这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大家看完之后没受一点触动,那我觉得花这个钱就是在浪费,我完全可以拿这些钱盖几所希望小学,说不定这几个希望小学里能培养出一个改变人类命运的人。

画画不可能成为工业,画家画画,只有画布和染料的成本,也不用占用其他人的时间,所以画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说我的画是画给三十年之后的人看的。但电影为什么能成为工业?因为它带动着很多周边的产业,比如电影院、器材租赁公司、后期公司等等,它是一个很庞杂的体系。

如果一部电影只想做个人表达,可以自己拿钱拍。我上学的时候拍短片借的钱,在毕业三年之后才还清。毕业三年之后,我的片子被毙了,没有任何生存可能的时候,我又借了一些钱拍了一些短片,那些短片到现在也没有发表过,我知道它们对公众来说没有意义,所以也不想发表。它们对我的意义就像写日记一样,让我在没有戏拍的日子里保持状态。

但如果那个时候让我借很多钱去干这件事,我就要考虑了,我的作品是不是有独特的价值。如果仅是让我练练手,以艺术为借口肆无忌惮的挥霍,我觉得这就特别可怕,这就是在朝着工业化的反方向走。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个人表达之余,也能考虑一下,怎么能够更好的做大众表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